还不知道:孙权的名声不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人们说到三国,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蜀吴三国的当家人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其中孙权最小,曹操和刘备都是和他父亲孙坚一辈的人,从中也能看出来,曹操和刘备是打江山的,孙权是坐江山的。三人之中,如果要论后世的名声,喜欢曹操和刘备的都大有人在,唯独对于孙权,似乎对于他的非议不少,加在他身上的不太好听的外号也不少,比如孙十万,渣权等等。
按说孙权虽然没有像他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那样驰骋沙场,但是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孙权是功不可没,就连孙策临终前都这么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大概意思就是说打江山你不如我,坐江山我不如你。而且孙权在东吴任用贤能,为人也还算不错,和大臣的关系也算是其乐融融比较融洽,何以就得了这两个不好听的外号使得他名声在曹操刘备和他三人之中最不好?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主要就是孙权干了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东吴的战事虽然没有曹魏蜀汉那么频繁,但是也不算少,三国最大的三次大战中就有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两场和东吴有关,但是这两次大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和孙权的关系并不是太大,直接指挥战役的一个是周瑜,一个陆逊。东吴不缺人才,四大都督更是能力出众,但是轮到孙权自己亲自指挥呢,几乎每一场都是大败,最明显的就是三次合肥之战:第一次合肥之战周瑜忙着打南郡没来,结果孙权大败于张辽乐进和李典之手;第二次合肥之战周瑜死了,鲁肃忙荆州的事也没来,结果孙权又败于张辽三人之手,孙权自己差点被张辽活捉;第四次合肥之战,吕蒙已死了,陆逊没来,孙权又败于满宠之手。
第二和第四次合肥之战,孙权都是率领10万大军结果都败了,孙十万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这两次大战还成全了一个张辽张八百和满宠满数十的威名,孙权纯粹是送经验来的。所谓“渣权”打仗很渣这是其中之一。
第二,逼死陆逊。陆逊一代名将,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在危急之中挽救了东吴。可是就是因为陆逊出身于江东大族陆氏和他是孙策的女婿这个身份,以及陆逊卷入了孙权晚年的太子之争,孙权就对陆逊非常不满,不仅拒绝陆逊回京(当时陆逊在荆州),还几次派出使者质问陆逊,陆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久就在孙权三番几次的责问中“愤恚而卒”。
第三,冷落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孙策的儿子孙绍。虽然孙策临死前把大权交给孙权而不是当时只有几岁的儿子孙绍在当时的情形下是正确的,但是孙权日后的举动却显得薄情寡义:孙权登基后追封父亲孙坚为帝,却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恒王;自己的儿子全部封王,孙绍只是个侯爵,而且还把孙绍的吴侯爵位给剥夺了改封为上虞侯。
第四,为了利益把自己妹妹孙尚香嫁给大孙尚香有30岁的刘备,完全不顾自己妹妹的幸福;在没有得到预料中的利益时,又趁刘备取西川的时候把妹妹骗回了江东,虽然刘备和孙尚香感情未必好,但是孙权这种利益至上不顾亲情,两次伤害自己妹妹的行为还是让人不齿。
第五,不得不说,孙权袭取荆州是因为荆州关系自己的切身利益,孙权迟早要下手,但是孙权偷袭荆州总是背盟在先,而且还是暗中和曹操媾和,并且还杀了关羽。
所以,孙权打仗不行,屡战屡败;逼死陆逊;背盟弃约杀死关羽;薄情寡义对不起自己哥哥孙策和自己妹妹孙尚香,这应该是他名声不如刘备和曹操被人称之为”渣权“的原因。
孙权在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他做的几件事让后人非常愤恨,将自己的妹妹送给了刘备,并且有杀害忠诚的嫌等。
孙权,子仲谋,他是三国时候吴国的国君。孙权有的才能然而还是非常出色的,在九岁的时候便独自一人为使出使刘表,要回父亲的尸体。就连孙策被刺杀身亡时,不是把江东权力交到自己的儿子手里,而是给了孙权,孙策非常看重孙权,对他的评价是“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又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领导吴国击败当时的豪强曹操和刘备,曹操对他的评价是“生儿当如孙仲谋”。
后来赤壁大战中,这曹操是大败而归,孙权瞬间就感觉得自己是相当的了不起,并且自己还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哥哥的继承人,虽然说那个时候的孙权还未当上皇帝,可是起码也册封了一个王爷,并且对待自己的部下也非常的阴险,一点仁义情分都不讲。
也就在他称王以后,他不管是对自己的亲妹夫还是其他的功臣后代,都是非常非常的血腥残忍,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自己的妹妹拱手相送给联盟的刘备,完全不管妹妹的想法,这是很渣很没有人性了基本上这些功臣的后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孙权薄情寡义,没有善待自己的亲人,逼死忠臣,主观武断,才有了“渣权”坏称号。
列举一下关于孙权的主要战争:
1.曹操南征,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属于自卫战,大胜
2.趁曹操西征张鲁,孙权主动征战合肥,大败
3.趁关羽北征,袭取荆州,大胜
4.刘备欲灭东吴,孙权自卫战夷陵之战,大胜
5.曹丕四次伐吴,孙权自卫战皆胜
6.趁曹丕病逝,孙权主动攻江夏不克
7.响应诸葛亮北伐,御驾亲征,失败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各军阀连年征战。曹操在北方逐渐壮大,想要一统天下。于是率众南征,号称八十三万。先后击溃刘表,刘备。直逼江东。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触发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曹操败北,休养不战。刘备趁机获取荆州,此后孙权与刘备就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争论不休。
此后,曹操将重心放在马腾张鲁身上,率兵西征,孙权乘机欲夺合肥。不料,孙权率十万兵马攻张辽,不料,反被张辽以八百人偷袭成功,继而孙权军心大乱,围攻不破,撤军。撤至逍遥津,再次被张辽偷袭成功。东吴损兵折将,孙权差点被杀。从战,张辽威震逍遥津,使江东小儿夜不敢啼。孙权以十万人之众,反被张辽八百人打败,因此,孙权也被戏称为“孙十万”。
吕蒙趁关羽北征,袭取荆州。关羽走投无路被杀,荆州军全军覆没,一干精兵良将皆死于此役。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荆州问题,终于让刘备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刘备举兵发动夷陵之战,轻敌妄进,被陆逊火烧连营,孙权大胜。此役,使得蜀汉国力丧失殆尽,许多作为蜀汉中流砥柱的人才或死或降。这也是蜀汉后期人才凋敝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夷陵之败,使得蜀汉已经无力夺取天下。
曹丕称帝后,前后四次伐吴,皆无果而终。孙权的自卫战获胜。
孙权称曹丕病逝,发兵攻江夏,不克。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请求孙权出兵以作东西呼应。孙权念及孙刘联盟之义,御驾亲征,失败。
在孙权的手中,东吴一直以防守为主,少有的几次出征也是失败告终,尤其在逍遥津一战,更是体现出孙权不擅长领兵打仗,只能守住东吴的土地,可谓真的怂。但孙权对于人才的选拨和调用做得非常的不错,选用的都督都能救东吴于存亡。不过后期的孙权,也可以称之为渣权。
晚年的孙权,昏庸多疑。气死陆逊,杀张温,流放虞翻。废无罪太子孙和,赐死四子鲁王孙霸,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立孙亮之母潘氏,潘氏掌权,架空孙亮,这就为后来,权臣参政,杀害孙亮,再杀害孙休,至孙皓,亲信宦官,荒淫残暴,致使吴国覆灭。
孙权在晚年,迫害良臣,无罪废太子,又误立太子孙亮。后期的孙权不可谓不渣。
俗话说“生子当如孙仲”,曹操这句评语可谓是对孙权这位三国之一吴国的建立者的极高评价。 他在位二十四年,是三国所有开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如果论执掌权力,孙权比蜀汉在位四十年的后主还要长,同时也以七十一高龄成为三国中最为长寿的一位帝王。然而这位一代雄主的家务事却是一塌糊涂,后人称之“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
这一切的开端,就要从孙权他的兄长孙策说起。
孙权虽然是吴国开国帝王,然而吴国的基业却不是他一手奠定下来的。 孙家创业时期最艰难的阶段分别是由他的父兄,乌程侯孙坚以及吴候孙策率领大家一力渡过的,孙权只不过是从父兄手中接过前人的遗泽而已。
孙权和孙策的父亲孙坚,自称孙子的后人,在东汉末黄巾之乱时响应朝廷的征召,成为佐军司马,孙坚募集了过路的商旅以及乡里的壮丁过千人加入朝廷的部队,他作战勇敢,数次冒着矢石冲锋在前,升为别部司马。后来又跟随司空张温讨伐凉州叛乱,积功任长沙太守,乌程侯,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唯有孙坚一军奋战在前,所谓的温酒斩华雄, 历史 上不是由关二爷而是由孙坚完成的。孙家在孙坚的领导下,打出了威名建立了最初的班底。
孙坚后来依附袁术在攻打荆州的途中战死,他死后部下被他侄子孙贲带走归附了袁术,作为儿子的孙策带着弟弟们度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后来他募集部下投靠袁术,屡立战功,袁术对孙策十分喜爱,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权后来得到曹操的那一版评价,也只不过是2.0的版本而已,原版在他哥那里。
靠着袁术这棵东汉末的大树,孙策开始重整了孙家的事业,后来他发现自己论资排辈在袁术的集团中升迁有限,于是下决心一搏,向袁术申请带着几百老部下渡江攻打盘踞在长江南岸的刘繇集团,孙策作战和父亲一样所向皆破,敌人莫敢当其锋,于是如龙入大海,最终打下了六郡基业。连称霸中原的曹操也害怕孙策与袁绍呼应,在官渡之战中背刺自己,将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自己的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点评道: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正当孙家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孙策死了,死的很窝囊,《三国志》里记载他是被之前被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在半路伏击打伤自己,伤重不愈的。临死前,他将部下和弟弟们招到身边将基业传给弟弟孙权并说出了那句名言: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应该说,孙策哪怕是死前最痛苦的时候,思维都是清晰的,他知道孙家对江东六郡的统治还很不牢固,自己不死还能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武略维持住,甚至还能伺机通过扩张领土来转移内部的矛盾。但他如今要死了,在这个当口,合适当继承人的,唯有弟弟孙权合适。
孙策选择孙权是经过仔细思量的,孙坚四个儿子,幼弟孙匡娶了曹家的女儿,首先就排除出继承人序列,否者一个不好曹家就对江东有了宣称权。三弟孙翊骁悍果烈有孙策之风,但孙策知道弟弟不如自己,而且兄弟一样的性格搞不好也会重蹈自己覆辙,果不其然,四年后孙翊就被身边的人所刺杀。
这时孙策还有一个儿子孙绍,按道理父死传子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儿子年幼,孙策为了孙家基业着想还是让弟弟孙权继承。应该说孙策确实是个好哥哥和好领导。
接过基业的孙权也不负哥哥的众望,不但稳定住了江东的局势,孙权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是调和了江东几方政治势力的矛盾,将他们融为一体,为自己出力。 对外他先是打赢了赤壁之战,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又成功击败关羽占领了荆州,一举坐断东南,大大地扩张了吴国的版图。
然而在事业腾飞的过程中,孙权自己对于兄长及其后人却愈发猜忌。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只是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对兄长孙策,只追封为长沙桓王。 在这点上,孙权起码有两点的不厚道。
其一是对孙策的追谥,对留给自己一大片基业的哥哥,孙权不但不追封皇帝,而且还给了“桓”这么个谥号,客观的说这谥号不算坏,但东汉末桓帝的所作所为在前,很容易让人有不好的联想,正如“小姐”这一称呼,在民国时候颇为正面,到今日在网上又隐隐地带上一些贬义的意味。
其二是对孙策的儿子孙绍,既然你追封孙策为王,那么出于对兄长感激对他的儿子也应该封王才对,这在非常注重史书名声的古人中可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孙权对此明显是不乐意的,只封孙绍为吴候。吴候就算了,好歹是孙策曾经的爵位,可是孙权不放心很快又将孙绍的爵位改成上虞侯。我们知道古代爵位一般以上国为美,吴好歹是一个古国,而上虞不过只是一个县,优劣一目了然。 一步接一步地消弱以及打击兄长孙策的影响力,孙权的用心不可不谓之忘恩负义, 甚至在对孙绍的安置上孙权也奉行不提拔、不起用、不宣传的三不政策,导致在《三国志》之中对孙绍的记载不过寥寥十数字,连孙绍生卒年份都不清楚。
孙权的后代,对孙策的后代更加残忍,末帝孙皓在位时,仅仅是因为有流言说孙绍之子孙奉有谋反的嫌疑便命人将孙奉一家诛杀,孙策嫡系血脉就此断绝。
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在 历史 上并不少见,同一时期司马家族便是如此。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执掌魏国的国政,司马师死后将权力移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到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开国时,对司马师这位叔父大加追封,追尊为世宗景皇帝,对司马师的养子自己的同父兄弟司马攸也加以重用,司马攸死后也极尽哀荣,“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和孙权的刻薄寡恩截然不同。
虽说政治家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对错。很多人为孙权辩护说他防备孙策一系只是预防他们有朝一日反攻倒算。 只是孙权却没有想过,若是自己示之以诚,待之以礼,不吝高官爵位优养孙策的后代,岂不是更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声望吗? 至于害怕孙策后人的继承名义,担心日后倾覆,说到底不过是孙权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而已,俗语说”久负大恩必成仇“,或许是因为潜意识里对兄长孙策存在一种不足与外人道的自卑,所以晚年的孙权及其后人对待孙策一系才会如此病态吧?
孙权最终达到了自己巩固权力的目的,但忘恩负义这个名声他怕是躲不过的了,也无怪现代网上许多人不忿其行为,称其为“渣权”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