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开: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的真相是什么(武则天真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吗)

人生百味 2023-07-23 03:31:47

一直以来,武则天为夺取后位,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的说话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许多正规史学著作的认同。但是最近,学者孟宪实提出。从种种迹象和史料来看,武则天其实并未“振喉绝襁褓之儿”。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作为一个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里是很让男人们恐慌和不平的,特别是那些整天翻着经书之乎者也的正人君子,恨不能将她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才能宣泄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愤怒。

因此,把武则天视为妖魔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武则天欠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说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并且还越传越真实了。但是,翻开当时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多事强调小公主之死给王皇后带来的危机,而并没有直接说小公主就是被母亲武则天杀死的。

并且,王皇后的危机也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其实,王皇后的危机,早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

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唐会要》里说“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

武则天能再次进宫,全拜王皇后所赐,而王皇后的动机主要就是为了立娣有宠,用武则天大白萧淑妃,即“欲意间良娣之宠”。但是事与愿违。

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因此失宠,武则天后来者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反而添加了劲敌。唐高宗不喜欢她,才是王皇后真正的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的危机,她的舅舅柳奭才迫不及待酝酿确立太子的事情。《新唐书·李忠本传》中说:“王皇后无子,后舅柳奭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与帝位。又奭与褚遂良、韩媛、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太子。”皇帝李治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迫于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的压力,只好妥协同意。

文字记载的很清楚,立李忠为太子,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世,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接触王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

南北朝以来,岛礁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儒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

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

而唐高宗给儿子起名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有更大的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的记载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了如指掌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的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何况,唐高宗采取步骤推动皇后被废的时候,申诉的理由是“皇后物资”,从来没有一句话谈及皇后杀死公主的事情。后来,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时。

骆宾王声势浩荡的《讨武曌檄》里并没有提及武则天掐死小公主的事情。如果确有其事,哪怕仅有一点点的传言,骆宾王会手下留情吗?这说明在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还没有这种传言

另外,在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大唐新语》和被公认为对唐朝历史写的最客观的《旧唐书》里,压根儿没有提到什么公主被谋杀的事情,关于这位小公主的死亡。

只是记载他是武后的长女和死亡的事实而已。更奇怪的是,小说里明明绘声绘色描述武则天偷偷掐死自己的女儿,偷偷地溜出去,整个过程没人发觉。既然没有人看到这一切,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因此,关于武则天掐死自己亲生女儿的说法是后人丑化武则天的结果,并不可全信。

武则天真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吗

首先,这是存疑的,没有十足的理由来说安定思公主就是武则天杀的。北宋由欧阳修编篡的《新唐书》记载的是武则天亲手掐死了小公主;司马光编篡的《资治通鉴》同样借鉴《新唐书》,说小公主是武则天掐死的。但当时离事发年代最近的《旧唐书》就只是单单介绍了公主的暴毙,并没有原由。
那么,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想:为什么当朝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为什么两百多年后的史书却有如此详细记载?这就很不正常,甚至更加引人困惑,产生怀疑。记载由简到繁,这就很不对。而且宋朝文人儒家风派,不断贬低女人,描绘前朝的女人,而且还是当了皇帝的女人,自然就不断抹黑了。(并且《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在此方面存疑.)
还有,王皇后的废黜,根本上,公主的死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不过只是使高宗更加想废后而已,但真正废后主要是因为巫蛊事件。也就是说,武则天没有必要以自己确定的女儿的命,去换不确定的后位。并且在武则天回宫前,高宗就不怎么喜欢王皇后,而且王皇后的背后是关陇门阀,而高宗当时一直就想除掉关陇门阀,废后也是早晚的事。
我们再来说另一点:高宗逝世后,武则天独揽大权,此时,李敬业出来了,并且请了初唐四大才子的骆宾王,请他写了《讨武曌檄》。在《讨武曌檄》中,骆宾王把武则天骂的是狗血喷头,弑父鸠母,毒死高宗,什么事都往里写(当然这都是假的),但是小公主的死是提都没提,那么就不对了:这假的都往里写,若公主真是武则天杀的,又为何没写?若是真的那就更该大书特书了。
何况虎毒尚不食子,武则天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竟然比虎还要毒?(别说她是女帝所以心就比任何人都狠,面对子女不管怎么说不可能下那么大狠心)
【而且公主本来死因就是不明,不能绝对判断,也不能说公主就是武则天杀的,任何都有可能。再加上古代婴儿夭折率很高,太宗夭折的儿子就3个,玄宗的孩子就比如和武惠妃的,就夭折二男一女,高宗的孩子却无一夭折,那么如果公主真是夭折也是纯属正常】
还有,这里建议去看武则天百度词条里的一个视频:袁腾飞聊武则天——循迹。

武则天为什么要亲手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一直以来,武则天为夺取后位,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的说话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许多正规史学著作的认同。但是最近,学者孟宪实提出。从种种迹象和史料来看,武则天其实并未“振喉绝襁褓之儿”。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作为一个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里是很让男人们恐慌和不平的,特别是那些整天翻着经书之乎者也的正人君子,恨不能将她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才能宣泄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愤怒。

因此,把武则天视为妖魔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武则天欠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说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并且还越传越真实了。但是,翻开当时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多事强调小公主之死给王皇后带来的危机,而并没有直接说小公主就是被母亲武则天杀死的。
并且,王皇后的危机也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其实,王皇后的危机,早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
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唐会要》里说“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
武则天能再次进宫,全拜王皇后所赐,而王皇后的动机主要就是为了立娣有宠,用武则天大白萧淑妃,即“欲意间良娣之宠”。但是事与愿违。
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因此失宠,武则天后来者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反而添加了劲敌。唐高宗不喜欢她,才是王皇后真正的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的危机,她的舅舅柳奭才迫不及待酝酿确立太子的事情。《新唐书·李忠本传》中说:“王皇后无子,后舅柳奭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与帝位。又奭与褚遂良、韩媛、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太子。”皇帝李治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迫于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的压力,只好妥协同意。
文字记载的很清楚,立李忠为太子,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世,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接触王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
南北朝以来,岛礁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儒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
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
而唐高宗给儿子起名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有更大的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的记载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了如指掌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的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何况,唐高宗采取步骤推动皇后被废的时候,申诉的理由是“皇后物资”,从来没有一句话谈及皇后杀死公主的事情。后来,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时。
骆宾王声势浩荡的《讨武曌檄》里并没有提及武则天掐死小公主的事情。如果确有其事,哪怕仅有一点点的传言,骆宾王会手下留情吗?这说明在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还没有这种传言
另外,在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大唐新语》和被公认为对唐朝历史写的最客观的《旧唐书》里,压根儿没有提到什么公主被谋杀的事情,关于这位小公主的死亡。
只是记载他是武后的长女和死亡的事实而已。更奇怪的是,小说里明明绘声绘色描述武则天偷偷掐死自己的女儿,偷偷地溜出去,整个过程没人发觉。既然没有人看到这一切,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因此,关于武则天掐死自己亲生女儿的说法是后人丑化武则天的结果,并不可全信。

武则天掐死女儿,后人是如何得知的呢?

历史这东西,前人一句话,后人就可能脑洞大开繁衍出精彩纷呈的故事来。

所以历史往往有两个,一个是真实发生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历史被尘封在历史深处,没有人知道其真面目是怎样的。

比方说像霸王别姬这个故事,在司马迁笔下只有寥寥数语,写楚霸王被围垓,半夜睡不着起来,陪他的有个叫虞的美人,霸王唱起那首有名的诗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但是到了后人笔下,这个故事多了很多悲凉的成分,霸王和虞姬喝完酒后,虞姬就拔出霸王的宝剑自杀,英雄美人,穷途末路的故事,总是让人唏嘘和同情的。

而到了宫廷故事这儿,画风一转又变成了另外的模样。

比方说武则天掐死亲生女后,陷害王皇后,导致王皇后被废,自己顺利上位,这故事在史书中记载的明明白白,好像史官们就在武则天身边亲眼所见一样。

事实上,武则天如果真的这么做过,也不会到处去传播,去给自己打广告吧:

我是这么登上皇后皇位的,我那年生了个女儿,有一天王皇后去看我的宝贝女儿了,我看到了王皇后,想到了一条计策,王皇后前脚走,我偷偷进屋,犹豫再三,把手伸到女儿的脖项间,我的心在滴血,我在心里说,女儿啊,别怪妈狠心,我要用你的命其去换为娘的荣华富贵。

武则天疯了?满世界去宣传,还让人记在了史书上。他没说人们怎么知道的?还言之凿凿。

这个故事很好玩,有个递进的过程,《旧唐书》中只在史臣曰中提了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这个史臣曰,类似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或者蒲松龄的异氏士曰,就是听说过这么一个事儿但是写史书的人也拿不准,不敢记在正史里,在附录里记一笔。

但是到了欧阳修他们编纂《新唐书》时,这个点被放大了,写的活灵活现的,说王皇后来看武则天生的女儿,武则天躲在一边,待王皇后走后,武则天昭仪潜毙儿衾下,进屋用被子把孩子捂死了。

不过到了司马光等人编著《资治通鉴》时,这个故事被进一步完善,有了对比,王皇后看孩子时很喜欢后怜而弄之,武则天窥见王皇后走了,武则天则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在这里司马光加了一句话,武则天亲手掐死了孩子,再细心的给她盖好被子。

王皇后的怜而弄之和昭仪潜扼杀之,多鲜明的对比,武则天野心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从一句猜测,到有动机有行动,作案细节如作者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了武则天作案的全过程,武则天就这样被钉在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耻辱柱上。

这个故事有几个结果是真实的,所以才显的可信,第一王皇后被废,武则天上位。王皇后是世家大族,临死前依旧表示了自己对武则天的轻蔑:陛下万年,昭仪承恩,吾死分也。

致死还在恶心武则天:我是皇后,你是昭仪,我曾经稳压你一头。

而安定公主的死,一般有三个猜测:

第一个猜测就是安定公主真的幼年去世,关于她的死,有几个猜测,一个就是武则天弄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一个真是王皇后弄死的,以王皇后对武则天的恨意之浓,她也许会干出这种事。

第三个猜测就是安定公主是病死的。在唐朝那个年代,孩子出生后很容易夭折,甚至一个小感冒就要了孩子的命,即使到了清朝这个情况都没有得到太多改善,康熙皇帝之所以会登基,得益于他小时候就得过天花了,这个病很要命,但是得过以后终身免疫,康熙得过天花,证明了这孩子能成活的几率是很大的。

清朝时尚且如此,唐朝医疗条件肯定赶不上清朝,所以安定公主得病夭折的几率也是很大。

编故事的人,把王皇后被废,武则天上位,以及安定公主去世这几件事联系到一起,有点脑洞就能写出很好的权力斗争的故事,至于真假,唐朝人当传说记了一笔,宋朝人言之凿凿的写出了这事儿的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大约武则天自己都未必知道。

要黑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把有的没的故事都往他身上堆积,如戏台上唱戏,大白脸一画人们自然就知道这是坏人。

关于武则天掐死女儿的真相,是她自己亲口说出来自己掐死女儿的吗?

根据记载对于小公主的死有几种说法。

其一:

按照《唐会要》的记载,安定思公主是暴卒,然后武则天嫁祸给了王皇后。

我们知道,古代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婴儿存活率并不高,即便是后宫的妃子,能动的资源已经很丰富了,但皇帝还是会有不少刚出生的孩子死掉了。就拿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来说,在她成为唐玄宗的妃子后,最开始生下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两年之内就夭折了,所以生下李瑁之后,唐玄宗做主就把李瑁放在了大哥李成器的家中,让李成器来抚养。所以安定思公主自然夭折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一个孩子如果状态不好,生病或者什么的,李治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过问。但从结果来看,至少在李治那里,安定思公主在死亡之前是好好的,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会有养不活的可能。



其二:

王皇后所杀,这是李治所坚信的。因为王皇后曾来看望过小公主,而在她走后,小公主就突然死了。期间并没有别人来看过小公主,所以王皇后最有可能动手。为什么李治就认定是王皇后所杀呢,原因就在于武则天进宫后,帮助王皇后斗倒了萧淑妃后就开始针对王皇后。李治是知道的,他知道这两个人是不相容的。所以在小公主死后,李治才迅速认定是王皇后所为。但我们知道,王皇后是最不可能做这件事的,在非常时期,王皇后尽量躲着武则天,如果不是他的皇后身份要求她必须要来看一下安定思公主,她是最不愿意去看的。王皇后出生世家大族,即便得不到李治的爱,但最起码的心机还是有的,她杀了安定思公主对她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她迅速失去皇后之位。而且王皇后的性格也是不屑于做这种事的。



其三: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武则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也是后人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当时王皇后去看小公主,并没有侍女在看着,武则天借口出去了一会,而王皇后并不想多待,几乎是在武则天离开的下一秒就也走了。

武则天目送王皇后离开,迅速返回掐死了小公主,然后又迅速离开,等着李治下朝后,假装和李治同时来看望小公主,然后就发现公主已经死了,武则天号啕大哭,而李治问侍女们这是怎么回事,她们都说王皇后刚才来过。于是李治就认定是皇后杀了小公主。
这种说法是从动机来看的,小公主的死,最大的受益者只有武则天,因为,正是小公主的死,让李治终于有了废后的心思,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如果没有小公主的死,武则天做皇后得等到猴年马月。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武则天是狠辣果断的一个人,未必做不出弑女的事情来。但这样的事情,如果后世人可以这样分析,为何当时没有人有过怀疑?要没有人提出质疑,这又不能不让人怀疑,小公主是否真是武则天所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5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