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一到重大节日便是一片莺歌燕舞,除夕之夜更是精彩纷呈,这天晚上,太常寺会在大明宫举行大型的“团拜会”,皇帝邀请文武百官和嫔妃等参加。
除夕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节日。如今,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吃团圆饭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家人围在一起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除夕晚上,举办庆典早已有之,而尤以唐时为盛。
唐朝国力强盛,对各国文化兼收并蓄,这给当时的歌舞等文艺形式带来了不同的气象,再加上盛唐时期几位皇帝都非常重视歌舞,因此,在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一到重大节日便是一片莺歌燕舞,除夕之夜更是精彩纷呈,这天晚上,太常寺会在大明宫举行大型的“团拜会”,皇帝邀请文武百官和嫔妃等参加。
在团拜会上,大型歌舞是重头戏。其中,唐太宗指导并编排的《秦王破阵舞》乐曲,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另外,晚会上还有一些杂技、滑稽戏等内容,让皇帝和大臣们一直狂欢到天明。
由此可见,唐朝除夕的“春晚”,无论是从演员的阵容、表演的节目,还是演出时长,都极具规模。
1 太常寺举办除夕团拜会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在此后几代君王的治理下,唐朝国力不断强盛,科技、文化、经济、艺术等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诗、书、画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他们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形成气象万千的开放格局。
另外,盛唐时期的几位皇帝又多是富有才情的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不但在乐舞艺术上有所创新,还非常重视对西域乐舞精髓的吸纳,在他之后的其他皇帝也继承了这种理念。唐玄宗李隆基,不但兴办学校,创建教坊,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且玄宗自己还精通文艺,多有创新。因此在唐朝,到处可见歌舞升平、莺歌燕舞的景象。每到除夕,一家人围炉而坐,欢度春节。杜甫就写过“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的诗句。当时,皇宫里守岁风俗更加热闹,文武百官欢聚一堂,觥筹交错,叙旧话新,热闹非凡。其中,最受瞩目的要数太常寺主办的团拜会,类似现在的“春晚”。
太常寺是掌管礼仪祭祀乐舞的最高级别的机构,设正三品太常寺卿一名,下设有少卿、丞、博士、主簿等官员,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两个机构负责歌舞演艺。当时还设有教坊、梨园等机构,教坊专掌俗乐舞、俳优、杂伎等娱乐性表演活动,男女兼用,女乐居多。梨园的乐工舞人则是从坐部伎和宫女中挑选出来的优秀者,相当于“皇家歌舞团”,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并负责创作、表演音乐和舞蹈等。唐朝的“演艺界”繁荣兴盛,史书多有记载,《新唐书·礼乐志》曾云:“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每到除夕,唐朝皇帝在大明宫的麟德殿大摆筵席,举行团拜会。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由前、中、后三座殿阁组成,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不仅面积宽阔,而且布局科学合理,适合举办大型的宴会和演出活动。朝中的文武百官、重臣和亲属,宫中的嫔妃、宫女、太监等人汇聚一堂,陪伴皇帝“入阁守岁”,通宵达旦,狂欢10多个小时,一边饮酒叙旧,一边观看晚会。
唐朝“春晚”节目繁多,形式多样,既有滑稽幽默的优人表演,又有气贯长虹的大型舞蹈;既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杂技魔术,又有扣人心弦的功夫杂耍。晚会之后,皇帝还要接受大臣以及附属国派来的使臣的朝拜,热闹纷呈。
共2页:12下一页
现代城市里的年味儿如何才能变浓?
什么是“年味儿”呢?
年味儿来自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过去过春节有一整套习俗:挂桃符,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贴春联,贴挂签,祭祖宗,祭神灵,吃春卷,吃春饼。除夕夜家家张灯结彩,吃年夜饭,饮屠苏酒(也叫辞岁酒),晚辈磕头,长辈赠压岁钱,全家围炉而坐守岁,半夜子时放鞭炮驱邪、除旧迎新。大年初一一大早要先放一挂鞭以清除秽气,然后拜贺长辈。大街上到处结彩搭棚,人们熙熙攘攘游赏。初三后开始四处拜年、串亲戚,人们穿着新衣服、提着花花绿绿的贺节物品,骑马坐轿走路,逢人道喜,四处一片欢庆。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耍社火、唱大戏。这套习俗流传了几千年,其中的具体内容可能随时间和地域不同而变化,但喜庆的氛围却永远不变。
年味儿来自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对阖家团圆的憧憬。“过年”是和农业耕作的季节韵律联系着的。“年”的最早意思就是“五谷熟也”,收完庄稼,凉风起了,大雪落了,旧的一年就结束了。这时候,家里人出去谋生不管走到多么远的地方,都该赶回来,一家人平平安安聚齐了,了结了老人的悬想和挂牵。一年的节俭,这时候该享受一下了,家家变着法子炸煮烹调,做出一堆一堆的食品。再穷的人家,一年里吃糠咽菜,过年也要吃上像样的饭食。
年味儿来自生活节奏的放松和内容的变更。终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到了“冬闲”全部变成了休息和游乐。俗话说的“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吃饺子……”只是最简单的描述,正式的年仪有着更多的内容。一般来说进入腊月年就开始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家宴饮放炮。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打扫卫生,户户备酒果送灶王爷上天,晚上在床脚处点灯“照虚耗”。腊月二十五煮“人口粥”敬食神,然后就是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等着庆贺除夕了。初一是新年,初二祭财神,初五有“破五节”,初七是“人胜节”(“人日”),初八是“八仙节”,然后隆重推出正月十五元宵节,届时村村镇镇闹花灯,把过年推向最后一个高潮。
年味儿来自每一个人对自己儿时感觉的回忆。童年时对过年是一种期盼,只有过年才可以穿新衣新鞋,只有过年可以逮着好吃的吃个够,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欢天喜地满世界去放鞭炮。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能得到压岁钱,可以去买自己一直渴望而没钱买的东西了……回忆总是温馨的,时光的陶冶就像涓涓流水,会把心底的折皱拂平,只留下光滑的色彩。
眼下的都市生活,消除了许多酿造年味儿的条件。有了法定假日的限定(过去三天,现在有七天),年关的脚步不再幽雅闲适。为了赶回老家团圆,许多人大年三十还在铁路上拥挤。现代人过年有不少烦心事:回到老家,走亲戚看朋友时间太紧;给孩子压岁钱、孝敬老人、请客送礼,开销太重;独生子女小两口年夜饭在哪边父母处吃也会发生争执。年关年关,各有各的难处,使人觉得过年忙、过年累。在这种情形下,年的兴味儿自然变淡了。
于是只剩下了看“春晚”。三十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由于吻合了传统的守岁习俗和给人提供欢乐,成了全国人民过年的必修课。每个除夕夜,数亿人的眼睛聚焦在同一个荧屏上,春晚成了新的年味儿聚集点,一个春晚负载了多少期盼!于是春晚节目的准备年年成了重大攻关项目。由于阖家聚会的热闹,人们看电视的精力并不集中,节目必须喜庆红火又得能够迅速抓取注意力,因而逗、闹、贫成了刺激点。过去靠相声,后来靠小品。但是,要人人满意谈何容易!再加上有了去年、前年、大前年、大大前年好节目的记忆和比较,创新绝难。于是中央电视台从领导到导演到主持人上上下下都患上了春晚综合症!每年播出前的备战时间越拉越长,节目挑选越来越不易。节目播出后战战兢兢等待公众的评判——这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一道突出的文化风景线。
年味儿,在上述种种都市生活情形的挤榨下如何变浓呢?
其实,过年是生活本身的结晶,因而它也应该在生活中随缘。城市有城市的庆贺,农村有农村的期盼。许多东西,你不去刻意强求它,它也还是存在,年味儿同样如此,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过年是一种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暂时歇息一下,开春了再走。过年是一种企盼。子女求学求职在外,过年就是回家,长辈盼望见到子孙,过年就成了愿望。过年是一种乡愁。浪迹天涯、绝少归期的海外游子,在客乡复制了传统的春节,西方国家唐人街的庆贺倒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庆典仪式,以满足游子对家乡和故土的怀念,年节的欢乐中夹杂着淡淡的乡愁。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体贴细心地守护着她。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的风俗
1、年夜饭
春节习俗首当其冲当属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2、守岁
其次除夕守岁也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3、压岁钱
最后便是压岁钱,年俗之一,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以上是我简单介绍的春节风俗,希望对您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古代的春节大体上和现在差不多,不过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现在的春节习俗就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形式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有些习俗丢失了,有些习俗更加符合现代。
除夕夜现在的除夕夜基本上就是吃团圆饭、看春晚、聊天,有些年轻人也会在除夕夜晚上边旅游边跨年或者在网吧、酒吧这些地方和朋友玩一晚上。吃团圆饭、全家一起聊天守岁这些和古代没什么区别,但是旅游、泡吧、看春晚就和古代没什么区别了。古代人们守岁的时候除了吃点心聊天,还会玩一种叫叶子戏的赌博游戏,人们常常可以玩一晚上。
祭祖古代春节期间的祭祖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盛大的。祭祀上天、祭祀神仙、祭祀祖先等等,每年到这个时候同宗的人们会聚到一起进行祭祀。现在虽然也会进行祭祀活动,但是不论是规模还是形式都要简单了不少。甚至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会祭祖,这是和古代的不同。
拜年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的互相拜访祝福,这一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最多就是祝福语不一样。现在的人们还会互相在网络上或者电话上互相祝福,有的人还会发红包表达祝福,这些是古代所没有的。
宋代人们在拜年的时候会用到一个叫飞帖的东西,这个是和现代不一样的。这个飞帖和现在的新年贺卡有点像,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祝福。大年初一大家都会去拜年,所以就比较容易出现主人不在家的情况,飞帖的作用是防止拜年的人白跑一趟。
如果遇到主人不在家的情况,拜年的人就会将自己的飞帖留下,这样主人就知道谁来过了,会看情况回访。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需要拜年的地方比较多,自己分身乏术就会让仆人带去飞帖。而为了应对这个飞帖,家家都会在大年初一在门前挂一个红纸袋,用来收飞帖。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新年首尾相连,中国人讲究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除夕夜的风俗有哪些呢?
制作年夜饭
年夜饭是除夕最重要的事情,很多家庭一早就开始准备,傍晚的时候就开始制作年夜饭了,一大家子的食物分量多,因此可以从傍晚一直做到晚上,等做好后就招呼全家人围在一起守岁。
吃年夜饭
年夜饭做好后就要开始吃年夜饭了,除夕夜吃年夜饭的时间以各地的习俗为准,有些人早早吃完,有些人则吃到半夜,年夜饭的菜式主要以荤菜为主,有些不想麻烦的家庭也会去附近的饭店吃饭,省时省力,也能过个开心年。
吃饺子
饺子是北方地区在春节期间必吃的一样食物,春节晚上一般会包饺子、吃饺子,饺子里面会包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馅料,比如铜钱、花生、大枣等,枣和花生寓意是早生贵子,钱指来年发大财,也有包开心果之类有好寓意的食物,春节晚上吃饺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从饮食风俗到风土人情皆和乐。
看春晚
看春晚是有电视、有春晚之后人们产生的习惯,自此之后,每年除夕夜里,人们都会守在电视或者电脑前面等着春晚的播出,现在的年轻人即使自己不看,也会坐在电视机前守着,陪家人在一起坐着,一直等到12点之后才睡,所以,春节晚上看春晚也是一个固定的风俗了。
守岁
春节晚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岁了,一般的守岁是从除夕夜晚上守到凌晨,有些座谈聊天的甚至会一直聊到天亮,然后小睡一会儿就去给长辈们拜年了,守岁的意义主要是守护家人,希望新的一年,家人们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放鞭炮、放烟花
除夕守完岁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和烟花,鞭炮和烟花在燃放的时候会发出剧烈的声响,营造一种强烈的过年气氛,现在禁止燃放鞭炮和烟花,但人们会在市面上购买电子鞭炮和烟花,寓意是一样的,还更为环保。
除夕夜能在娘家过吗
可以。
封建社会时,出嫁女性在重大节日时是不能会娘家过节的,除夕是大节,也不能娘家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现在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善,旧的思想被新的思想所取代,没有除夕不可以在娘家过的说法了,有需要,或者和家人协商一致的话是可以去娘家过除夕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隋末之佞臣唐初之贤臣:谜一般的裴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