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时期的凤阳地理位置如何,朱元璋定都凤阳刘伯温为什么极力反对

众妙之门 2023-06-13 22:26:26

明朝时期的凤阳地理位置如何,朱元璋定都凤阳刘伯温为什么极力反对

对朱元璋定都凤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他也有着很深的家乡情结。据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决定在凤阳定都,而且已经下令要在凤阳建造都城,但此举却遭到了刘伯温的极力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刘伯温给出的理由是风水不行。实际上“凤阳”这个名字就是朱元璋起的,当年他打败张士诚后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然后赐名“凤阳”,此后凤阳县的名字便沿用至今。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段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凤阳县城东南四十多里有个殷涧镇, 据说这个地名的由来和朱元璋也有关系。

话说朱元璋自从在濠州城投奔了红巾起义军以后,南征北战了十几年,最后在南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打下了江山,朱元璋的思乡之情也越来越重。于是在登基的第二年,他就下令在自己的家乡凤阳建造中都城。

圣旨一下,朝中不少有见识的大臣议论纷纷,觉得凤阳虽然是皇帝家乡,但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朱元璋这时候一门心思念叨着定都帝乡,对反对的意见是半点都听不进去。

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名贵材料云集凤阳,百万劳力建设中都城。

不久,朱元璋带着文武随从从南京兴冲冲地赶来中都验工犒赏。同行的刘伯温暗暗盘算着再向皇上进一言,万万不可定都凤阳。朱元璋一行人登上紫禁城,观览四方形胜。左右看他兴致勃勃,就投其所好,把中都城夸了个天花乱坠。朱元璋正在顾盼得意之间,突然发现刘伯温一直低着头不吱声。他有点不太高兴,就说道:“刘爱卿,今日陪联来验赏中都,怎么没听到你的高见呢?”

刘伯温等的就是这一问,一听皇上开口,马上“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地。朱元璋吃了一惊,心想这刘伯温难道又要进谏不成,皱着眉毛问道:“刘爱卿这是何故?”刘伯温说:“我主万岁,愚臣看了这中都远近地形,深为皇上忧虑。”看到朱元璋让他继续的表示,又说:“中都城外,远有方丘湖,近有马鞍山(凤阳山),这两处对皇上都是极大的不利。”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在风水方面有些能耐,走上前扶起他说:“你快说说看,这两处地势都有哪些忌讳?”刘伯温回答说:“北面远处的方丘湖芦苇连天,里面能藏兵百万;西北近处的马鞍山(凤阳山)俯瞰中都,在上面支起大炮,一炮就能打到紫禁城。”

朱元璋大吃了一惊,把刘伯温的话再仔细一琢磨,越发觉得不安。可是要放弃定都家乡,他又心有不甘。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向刘伯温求教:“若依爱卿之见,该如何是好?”刘伯温算到他还有建都家乡的心思,也不便提出移都他处,只是说道:“向东南移一箭之地即可。”朱元璋寻思着一箭之地又能有多远,怎么也出不了凤阳地界,于是金口一开就同意了。

刘伯温取过弓箭,交给朱元璋,说道:“借皇上神力往东南射一箭,箭落在哪,就在哪建都城。”朱元璋张弓搭箭,朝着东南方向一箭射去。那支箭带着风响,飞了四十多里,才在一条溪水边开始坠落。这时候,从云层中钻出一只硕大无比的金鹰,俯冲而下,一张嘴,衔住坠落的箭支,又振翅再起,穿云破雾,直飞到南京城上空才把箭丢下。

朱元璋得到禀告后惊疑不定,确认了箭后方才相信。自己金口既开,又有天意裁定,朱元璋只好改变初衷,重新在南京扩建都城。

此后,那只金鹰衔箭的地方被人们叫做“鹰夹箭”。当地的殷氏人家借着这件事情的影响力逐渐发展成大姓,于是取“鹰夹箭”的谐音,将该地改称为“殷家涧”。这也就是如今的凤阳县殷涧镇名称的由来。

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荒?

凤阳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从来没有成为过都城。就连从凤阳走出来的朱元璋,甚至都没有将都城建立在这里。按照古代风水的说法,凤阳这里不是长久之地。很多人就疑问了,凤阳不是出了个朱元璋吗?为什么还不是龙兴之地呢?其实当年刘伯温在位朱元璋选择都城的时候,其实是有考虑过凤阳的。
?


凤阳可以作为朱元璋安葬父母之地,但是不适合成为国都。我们去凤阳的话,到现在都能看到凤阳高大的皇陵,其实那就是朱元璋为了安葬父母,所以扩大修建的。在朱元璋看来,因为父母安葬在这里,所以自己才能一路好运,成为皇帝。所以对这里的修建工作是非常看重的。朱元璋本人是比较节俭的,但是对凤阳皇陵的建设,却丝毫没有小气的意思。不过凤阳却不适合作为都城。

首先,凤阳从来都没有成为过都城,这就导致了凤阳地区的基础建设实在是太差了,所有东西重建的话,需要消耗大量财富。此外,凤阳地盘太小了,人口也太少,作为都城的话气派完全不够。而且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和历史原因,导致了这里一直处于穷苦状态,想要变得富庶,至少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才行。但是定都的事情刻不容缓,所以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定都金陵。这个地方是自古以来的旧都,无论是人文还是经济都发展的相当好。所以凤阳也就被朱元璋给抛弃了,朱元璋在金陵修建故宫,修建明孝陵,重点打造金陵城,所以才会有后来如此气派的南京。
?


为什么出了朱元璋以后,凤阳反而讨饭的多了呢?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讲的就是朱元璋原先打算把都城设立在凤阳,可是跑过去一看,我勒个去,还不如当年他逃荒的时候繁华。想想也知道,朱元璋打下天下的时候,就连扬州这样自古繁华的地方,都没几户人家了,可见凤阳地区穷困到何种地步。所以朱元璋开始学习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以后,将江南的富商都北迁到凤阳地区。他希望通过这些富商能够带动凤阳的经济。

当年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以后,其实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他将六国境内的所有有钱人,都挪到了咸阳,多达十多万户。一方面可以监视他们的动向,另一方面也能够刺激咸阳的经济发展。这对朱元璋来说,倒是不错,可是对富商们来说,却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的宅院、祖坟、祠堂全都在南方,现在突然把他们迁往凤阳,谁也接受不了。可是这是朱皇帝的命令啊,是命令就必须要执行,要不然就是掉脑袋的事情。这些富商也就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地去了凤阳。

不过他们时常想念家乡,所以就假装成要饭的出城讨饭吃。既然明面上不准他们回乡,那他们出城讨饭总不会有人拦着吧?所以这么一来,凤阳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富商们化妆成乞丐回家乡祭祖。久而久之,凤阳花鼓里就写下了这么一段戏词:凤阳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


?总结:戏词唱得不错,结果把凤阳真的唱穷了。朱元璋招谁惹谁了,凤阳逃荒的多,难道真的都是富商们吗?当然不是,大多数还是老百姓。因为凤阳这个地方时常干旱,一旦干旱,老百姓就过不好日子了。家里没有余粮的老百姓,在灾年都会组织起来出去讨饭吃。而凤阳地区的花鼓戏是非常著名的,看到这么多逃荒的百姓,那民间艺术家自然会艺术加工一下那段历史了。

其实凤阳有很多年份,的确是非常困难的,老百姓们唱着这种戏词,也都应验成真。但是这件事跟朱元璋是没有关系的。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打消了在凤阳建都的想法,但是这里是龙兴之地,所以必须要保护妥善。在朱元璋的主持下,这里的皇陵建筑规格一再扩大,而老百姓却不多。如果没有长期的政治支持,就算是把富商们都迁到了凤阳,那也没可能把当地的经济搞起来。所以最初朱元璋就没打算把家乡人的经济搞上去。

不过凤阳人有个好处,那就是不用交税。这在农耕时代,是非常大的优惠了。也算是朱元璋为家乡人做出的一点贡献吧。崇祯上台以后,张献忠大军杀入凤阳城,毁了明朝老皇陵,断绝了明朝的龙脉之地。崇祯皇帝为此痛哭流涕,认为自己不孝,连祖宗坟墓都保护不了。

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宰相,他为什么非要拒绝?

刘伯温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他觉得宰相这个重要的岗位,他的才能担任不起,这应该是他自谦的说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伯温这个人,嫉恶如仇,情绪显于面上,这就导致他很多时候用人做事会带有情绪化,而宰相这个岗位需要非常理性的人,所以他拒绝了。


每个朝代的建立,不单单是靠一个人的,每个开国皇帝的周围都是有着一群能人志士。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其中最依仗的一位就是刘伯温了。而刘伯温也是他两次去邀请,才答应助朱元璋一臂之力。


当时刘伯温就像诸葛亮给刘备直接分析天下局势一样,也给朱元璋了?时务十八策?。可惜这?十八策?具体情况没有在历史中记载,但是从朱元璋看到这,大喜,对于刘伯温十分推崇也可以看出,刘伯温的真才实学。


而且刘伯温不单单是一个谋臣,他还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湖上大战,朱元璋身先士卒,登上战船,而刘伯温也跟随左右。正在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刘伯温提出要朱元璋换一艘船。要知道当时为了保证朱元璋安全,他所在船是做了严密安保工作的,这样贸然换船,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朱元璋没有二话,直接听刘伯温的话,换了船,刚到新的船上,他所坐的旧船就直接被炮火轰击,沉底了。

这让朱元璋对刘伯温更是推崇备至,而且后来刘伯温又在关键时刻,献计打败陈友谅,奠定了朱元璋在整个起义军的地位,所以在朱元璋称帝以后,他就打算拜相刘伯温。但是刘伯温直接拒绝了,他说这个天下是一大厦,需要的是一个参天大树才能撑起来,而自己只是个小木头,不能担任重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