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汉彭宠谋反:从功臣到罪臣只一步之遥

华里士 2023-07-23 02:56:40

公元26年,刘秀称帝的第二年,他最为器重的年轻少帅邓奉反叛,刘秀御驾亲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定了平定南方的邓奉之乱。他还来不及喘一口气,坐镇渔阳的彭宠也坐不住了,他也来个“潇洒走一回”——造反。

彭宠造反的原因可用两个字来形容:憋屈。

首先,来看他的第一重委屈:屈才。

当初刘秀在河北一带被王郎追着屁股打,几乎是陷入了绝境,在这个关键时刻,彭宠听从了手下大将吴汉、盖延等人劝说,率精锐铁骑投靠了刘秀。不过,此后跟随刘秀在前方征战的主要是吴汉、盖延等人,镇守重镇渔阳的彭宠主要负责保守一方平安,积极做好后勤补给工作。他为前线送粮草、送马匹、送援兵,总之,几乎是倾尽了全部家产和精力来支援刘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秀最后能平定王郎,军功章里有一半是彭宠的。

彭宠送的是财物,收获的却是虚名。除了赢得汉军的交口称赞外,并没有获得半点实利,因为他并没有得到刘秀的认可。因此,在刘秀称帝后,封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大将军,唯独彭宠这个幕后英雄却一无所获,还是当个渔阳太守,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曾经的部将们一个个爬到自己头上来了,曾经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换来的却是如此结果,自觉屈才的彭宠不解了、迷失了、愤怒了,最后直接跟刘秀叫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应该说彭宠的想法是好的,想通过这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让刘秀发现自己这位无名英雄,重用自己。然而,彭宠在这件事中的做法却差强人意,原因有二。

一是他选错了方式。彭宠表白的方式过于直接、过于强硬。他用嘴大声嚷嚷,口无遮拦地厉声呵斥,刘秀当然难以接受。

二是他选错了定位。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求上进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彭宠不想一直原地踏步,有更大的追求,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是,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才能,显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刘秀手下能人众多的情况下,他能封个侯就是祖坟冒青烟了,但却赤裸裸地提出封王的请求。

要知道,这是一个异姓臣子不能跨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啊!这一点,一向中规中矩、秉承祖制的刘秀能答应吗?当然不能。刘秀非但不能答应,而且对彭宠的人格和品行产生了很大怀疑,这对彭宠的仕途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伴君如伴虎,细节尤为重要,这一点,显然“马大哈”彭宠是意识不到的,因此他才会在利令智昏中,犯下了上述两点低级错误,彻底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其次,来看他的第二重委屈:屈人。

彭宠毛遂自荐失败后,屈了才的他不会料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逼彭宠走入绝境的是一个叫朱浮的人。

朱浮也是最早跟随刘秀在河北干事业的人才之一,患过难、革过命,立过功。刘秀在夺取幽州后,立偏将军朱浮为幽州牧。

当时的幽州下面有渔阳、上谷等十个郡,彭宠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属下。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浮履新之后,自然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为了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他又是扩充军队,加强边防建设,又是修城建房,加强经济建设,还增设公职人员,加强作风建设。总之,这三把火恨不得一下把幽州建设成全国示范城市。

当然,搞任何建设,前提条件是要钱。没有经费,一切都是痴人说梦。这显然难不倒雄心勃勃的朱浮,他马上想到了两招筹集资金的好办法。

第一招,拉赞助。他找达官显贵慷慨解囊,直接支持和赞助地区的建设。

第二招,搞摊派。拉赞助毕竟是一项技术活,得看别人的脸色,得看人家的大气程度,有点乞讨的味道。因此,这样拉到的赞助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资金的缺口,朱浮想到了公摊这个点子。不管贫富,不管地域,只按人头点数,只按面积量地,该上交多少经费就得上交多少。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消息发布,各郡积极响应,粮食和钱财都如期交上去了,唯独彭宠非但没有任何表示,反而在公开场合发表反对声明。

渔阳郡兵精粮足,物产丰富,在整个幽州有“鱼米之乡”之称。彭宠在幽州也是德高望重之辈。这样的富裕之郡都不配合工作,这样的风云人物都公然反对自己,这显然是朱浮不愿看到,也大为光火的。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朱浮选择了杀鸡儆猴,找彭宠单聊。

彭宠岂是胆小怕事的主,他自然是竭力反驳了。怒极了的朱浮不再动口,直接动手,处处给彭宠小鞋子穿。

然而,朱浮不会料到,彭宠此时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他破罐子破摔,根本不买朱浮的账。

骂,还口;打,还手;忍无可忍,恕无可恕。朱浮心一横,索性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刘秀打了个小报告,陈述了彭宠的种种罪行,大致就是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主要体现为彭宠身为一方之主,却受贿,有负陛下的厚爱。

不孝主要体现为彭宠把自己的妻子从老家接过来住,却把年逾七旬的老母遗弃在家里。连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孝,会孝顺朝廷、孝顺皇帝吗?

共3页:123下一页

汉光武帝有没有杀过功臣?“云台二十八将”是如何被封的?

东汉光武帝刘秀,属于比较阴柔的人物,相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大明太祖朱元璋,存在感非常低。他的事迹除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之外,能够让大家耳熟能详的,相对而言,非常少。


历史上有句非常经典的话,可谓是世人皆知,即“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而实际上,那些成就了统一大业的帝王,真正去践行这句话的,其实很少。数来数去,也不过有两个比较典型的,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是汉高帝刘邦,他们两个屠杀功臣相对较多。其他的帝王,包括汉光武帝刘秀在内,都很少有大肆屠杀功臣的行为。


那光武帝刘秀,有没有杀过功臣呢?当然有,没有大肆杀戮过功臣,不等于没杀过功臣。至少有三个东汉的开国功臣,直接或者间接死于刘秀之手。

第一位,彭宠。


彭宠和刘秀,曾经皆为更始帝刘玄的臣子。彭宠为渔阳太守,而刘秀在更始元年以行大司马事的职务,受命镇抚河北州郡。当时,恰逢王朗在邯郸称帝,征召彭宠,以及上谷太守耿况手下的兵马。彭宠在吴汉的劝说下,归附了刘秀。


刘秀征伐王朗时,彭宠受任大将军之职,不但派吴汉、王梁等将率军支援刘秀,还担负起了汉初萧何的角色,在后方负责供应大军的军需补给。彭宠出兵、出钱、出粮支援刘秀,为刘秀平定河北立下大功。


彭宠功高,期望自然也高,但是刘秀并不信任彭宠。当彭宠拜见刘秀时,刘秀接见他的规格非常低。彭宠因此愤愤不平。而负责监察彭宠的幽州牧朱浮,也趁机在刘秀面前构陷彭宠。彭、朱两人由此结怨。


刘秀称帝之后,彭宠派去支援刘秀的吴汉、王梁都位列三公之位,却唯独不加封彭宠。刘秀想干什么呢?刘秀如果不具备一些特点,是做不了开国皇帝的。这一点从他的兄长刘演被更始帝刘玄所杀之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表面继续对刘玄示弱,回家抱着哥哥的灵位大哭,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呀,细想一下这是一位很可怕的人物。


刘秀正是要借朱浮之手除掉彭宠。而在朱浮的多次构陷之下,刘秀下诏让彭宠入京,迫使彭宠心不自安,不得已起兵造反。最后,彭宠被自己的家奴所杀。而朱浮被彭宠击败后,只身跑回京城,做了刘秀的执金吾,贴身大保安。这刘秀不会比他的先祖刘邦仁慈的。


彭宠之乱,导致河北大乱,三年多无法有效控制。而原本富庶的渔阳,也变得满目疮痍。刘秀有残忍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推测彭宠一事,对他的触动非常大,所以,在此之后,光武帝改变了杀功臣的方法。


第二位,刘杨。


这位刘杨之死,最凸显刘秀的两面性。


刘秀先是得偿如愿的娶了日思夜想的阴丽华,可一转眼,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功业,又娶了郭圣通,并册立郭圣通为皇后。而刘秀娶郭圣通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同真定王刘杨结盟。



刘杨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郭皇后的亲舅舅。在刘杨的帮助下,刘秀顺利消灭了王朗。刘秀继位之后,刘杨继续为真定王。


按照《后汉书》所载,刘杨制造谶语:“赤九之后,瘿扬为主。”刘杨有瘿病,即喉结两旁肿大。意思就是,刘秀之后,刘杨就是皇帝。


这个谶语很可疑,因为刘秀最相信谶语,刘杨这么做,明摆着自己要找死。是不是真的是刘杨干的不好确定,但是,刘秀派耿纯、陈副、邓隆以此为由,杀了刘杨、其弟刘让、其从兄刘细。


史书云“帝怜扬、让谋未发,并封其子”,刘秀怜悯两人谋反的计划并没有实施就被杀了,于是就加封刘杨之子刘得为真定王。而实际上呢,刘秀趁机收了刘杨三兄弟手中的一万余兵马。再联想之后刘秀废后之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

第三位,韩歆。


韩歆最初为更始政权的河内郡太守,与彭宠、耿况级别相当。在归附刘秀后,作为军师,跟随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征伐关中之地,后因功获封扶阳侯。东汉建立后,任尚书令,沛郡太守。


建武十三年(37年),韩歆受命任大司徒之职。韩歆素来直言不讳,而刘秀也根本不能容忍。有一次,光武帝读隗嚣、公孙述的上书,说二人有才华。结果,韩歆直言:“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



其实,历史上被大臣骂为桀纣的君王很多,但是,大多数君王也就那么一听就算了。但是,刘秀认真了,大怒,直接将韩歆免职勒令归乡。之后,又派使者送去一道诏书,继续责问韩歆。


在古代,如果在被免职归乡的途中,继续被皇帝下诏指责,就是赐自尽的意思。韩歆,及其子韩婴接到责问诏书后,自刎而亡。


这件事引发了诸多人的不满,刘秀知道后也后悔不已,赐韩歆家族金钱、粮食,还以大司徒之礼安葬了韩歆。


刘秀并不惧杀戮。


这里只是列举了三位比较典型的被刘秀所杀的功臣,刘秀实际上所杀之人,不止这些。而且,刘秀可以“阴柔”到让人恐惧。


《后汉书》记载:“沛太后郭氏(即被废的郭皇后)薨,因诏郡县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有一种杀人之法,叫做“捧杀”,先纵容,时机到来之时,再杀。刘秀将这一方法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


郭皇后一死,刘秀立刻收网,大肆打压郭皇后所生诸子,手下的门客也悉数杀死。相比朱元璋而言,刘秀仁慈么?真不见得,只要是危机皇权稳定的,都不会手下留情的。


刘秀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的原因。


刘秀之所以没有大批的杀戮包括云台二十八将在内的功臣,主要是刘秀的平衡术做的比较好。



刘秀手下的开国将领中,主要分为三派,一派是南阳郡的刘氏宗亲,另外一派是南阳、颍川两郡的南方将领,还有一派就是渔阳、上谷两郡的北方将领。再加上刘秀之后扶持的殷氏、窦氏外戚,还有马援等家族,很好的在各派之间建立了平衡。


特别是后期,刘秀非常倚仗外戚,这也为东汉之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开国功臣们,也都比较识趣,在四方平定之后,纷纷主动交出了兵权。刘秀则给与他们除了兵权之外的荣华富贵。


同时,刘秀又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重用文臣。这跟宋朝的扬文抑武政策非常相似,也同样导致了东汉的武力逐步衰退。


云台二十八将的由来


云台二十八将并非光武帝刘秀所封,而是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所为。


刘庄效仿西汉宣帝画功臣十一人像,放置在长安未央宫麒麟阁的故事,让人画了跟随刘秀征战的二十八名功臣的画像,悬挂于云台阁内,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这二十八将,皆非宗室外戚,且战功卓著。另外还有外戚集团的王常、李通、窦融、卓茂等人,共计三十二人。


云台二十八将的名单就不列举了,没人给他们写小说呀,所以,知名度上明显不如其他朝代的将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4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