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为何汉高祖死后的人事安排能安定江山(刘邦死后又是什么结局)

人生百味 2023-07-23 02:43:32

汉高祖刘邦为何死后的人事安排能安定刘氏天下?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16-17]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问高祖曰: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既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所立的遗嘱可谓环环相扣,百密无一疏。两道遗嘱不但是汉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汉朝后来发展的指示灯。人事安排的遗嘱使汉朝刘氏江山得以稳固,而白马之盟,更是让刘姓江山延续了三百七十年。刘邦的遗嘱,有一小部分是对秦朝历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对当时形势的总结。

人事安排的玄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岁的刘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来。此时朝廷内外,皇宫内外气氛很不正常。皇宫外的重臣们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无计可施;经常在刘邦病榻前伺候的吕后不知夫君到底还有什么打算,也是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她走近刘邦,试探地询问还有什么遗言,刘邦不回答。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问道:“您走后,丞相萧何也死了,谁还能承担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职在秦时就已经成为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政府首脑。而皇帝只不过是皇族的首脑,一个皇帝如果不是昏庸透顶,那他对丞萧何像汉高祖像相一职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丞相为皇帝服务,但却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如果说,皇帝是一个国家的代言人,那么,丞相就是让这个国家运转起来的指挥人。

所以,一向有政治头脑的吕后开门见山,直接把最关键的问题挑了出来。刘邦虽然已将死,但大脑仍很清醒。于是,他说出了第二道遗嘱(第一道遗嘱是指白马之盟)。

他回答吕后:“曹参。”

吕后又问:“之后呢?”

刘邦道:“王陵。”但随即又补充道,“王陵这个人有些迂愚刚直,可以让陈平帮他。陈平智慧有余,但是难以独当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来帮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许外人会认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观地说,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刘邦死后又是什么结局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 刘邦死后又是什么结局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一首《大风歌》是刘邦在亲自出征击败名将英布后有感而发所作,将刘邦的踌躇满志和对国家尚未安定的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世对刘邦的评价都很高,称其为“千古一帝”。刘邦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建立西汉到汉高祖八年(前195)崩于长乐宫,共在位8年,在这期间他不仅消除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势力,还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在刘邦死后,他的八个儿子却都活得战战兢兢,而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在这位与武则天并称“吕武”的女性掌权人的控制和压迫下,刘邦的这八个儿子结局都怎么样呢?

首先是长子刘肥。传言,刘肥是刘邦未称帝前与同村的曹寡妇所生的孩子,史料对曹寡妇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无论如何刘邦常年在外,曹寡妇一人独自拉扯刘肥长大肯定吃尽苦头的。因此,刘邦一直对刘肥多有偏爱,尽管没有封其为太子,但也早早就赏了刘肥封地,封其为齐王。

在刘邦去世后,有一次刘肥进宫觐见新帝,也就是吕雉的儿子刘盈,在宴会上时,刘盈尊刘肥是兄长便请他坐在上首,没想到这一幕让吕后知道了,吕后本就疑心重,于是,她便决定借这次宴会快刀斩乱麻将刘肥除掉,派人端了毒酒放在刘肥面前,刘肥也察觉到异样之处,便装醉倒下了。

事后的刘肥得知这次宴会上自己差点被吕后用毒酒毒杀后,整日惶恐不安,后来听取了身边谋士的对策,便赶紧将城阳郡作为礼物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这一举动也让吕后相信了刘肥没有争权之心,这才将他放回了封地。

次子刘盈,是吕后和刘邦的嫡长子,刘邦死后,刘盈在吕后的推波助澜下成功地坐上帝位,是为汉孝惠帝。但是事实证明,刘盈并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刘盈从小便在性格强势,霸道的母亲吕雉的控制下长大,这也造成了他优柔寡断,懦弱无能的性格,在即位后也如同傀儡皇帝般处处都受着吕后的控制。

一次,吕后下令将死对头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其舌并将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置于厕中,过了数日,吕后派人请孝惠帝观看人彘,在看到戚夫人的惨状后,刘盈直接被吓倒在地,失声痛哭,之后就像是丢了魂一般,大病一场后,从此不再理会朝政,最后郁郁而终。

第三子刘如意,刘如意是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因为刘邦生前十分宠爱戚夫人,这也导致在刘邦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就成为了吕后重点针对的对象,吕后先是将戚夫人贬为舂奴,之后接赵王刘如意进京,想要借此机会除掉他,而刘盈在知道吕后想要加害刘如意后,仁慈的他开始和刘如意同吃同住,让吕后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但防不胜防,一次刘盈早起打猎,年幼的刘如意赖床没能起来,刘盈也心疼弟弟不愿其早起,就留下刘如意独自在寝宫中,吕后便抓住了机会,派人给刘如意灌了毒酒,等刘盈回来时,弟弟刘如意的尸首早已僵直了。

第四子刘恒,相较于其他几位命途坎坷的哥哥弟弟们,刘恒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刘恒的母亲是薄姬,他们母子在宫中的存在感可谓是非常低,既不受刘邦的喜爱,在宫中更是什么事都不参与,也是因为他们的安分守己,在刘邦死后,吕后直接没有把他们母子俩放在眼里,这也让刘恒保住了一条命,在吕氏集团倒台后,代王刘恒被拥立为新帝,也就是之后的汉文帝。

第五子刘恢,被刘邦封为梁王,定都于大梁。在刘邦死后,吕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便将大梁这块地抢了过来,并改封刘恢为赵王,直接断了刘恢手中的权势,但吕后并没有就此放过刘恢,放不下心的她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刘恢做正妻,借此来监视刘恢。

刘恢当然不会喜欢一个负责监视自己的妻子,于是便日日不着家,偷偷和自己的情人私会,此事被吕后的侄女发现后,便派人将刘恢的小情人给杀死了,自此,刘恢就日渐消沉,不久后便自缢身亡了。

第六子刘友,被刘邦封为淮阳王,刘邦死后,他和刘恢的遭遇差不多,都是被吕后强塞了一个吕氏家族的女儿作为王后,日日被监视着,因此,不喜欢吕氏的刘友从不搭理吕氏,而对其他的姬妾非常宠爱,吕氏也不是隐忍的人,便决定让刘友为对她的轻视付出代价。

于是,她便在吕后面前污蔑刘友要谋反,吕后可巴不得能抓住刘友的把柄,便直接下令把刘友扣押进京,最后将其活活饿死了。

第七子刘长,是刘邦和赵姬的儿子,被封为淮南王,天生有神力,可单手扛鼎,和其他被吕后迫害的兄弟不一样的是,刘长是被吕后抚养长大的,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他的结局也并不好,可以说,刘长是自己作死的。

刘长的性子非常嚣张跋扈,在汉文帝当政时期,他仗着文帝护着他,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之后还生出了谋反的念头,和匈奴有所勾结,事情败露后,汉文帝看在兄弟一场的份上饶过了他的死罪,只是削去了爵位并将其流放蜀郡,而在流放的路上,刘长不堪其苦,绝食而亡。

第八子刘建,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封刘建为燕王,刘邦死后,刘建也受到了吕后的监视,虽并未被害,但他也只在燕王这个位子上坐了十五年后就去世了,死因不详,而刘建所留下的唯一一个子嗣在刘建死后被吕后派人杀死,刘建的封国就此被除去。

综上所述,在刘邦死后,刘邦的八个儿子拥有好结局实在很少,而他们的悲惨境遇虽有不同,但几乎也都是在吕后的强权压迫下造成的。

关于刘邦的问题

张良、萧何、韩信 说起汉朝的建立就离不开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但细分析一下,可以各自独当一面的汉初三杰里却是可以分出高下的。最下者可以说是有勇无智的韩信了。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说,韩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说句难听的话,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这里顺便说一句,史书里或多或少影射韩信有谋反的倾向,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从韩信的条件来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反,直至被害死。 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麽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我认为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作到了这一点。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份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张良说到作到,不但不作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心高气傲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