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世民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在他治下海内升平四夷宾服,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然后自古皇帝皆无情,走上漫漫帝王路,鲜血从来不止敌人的,也包括自己的血亲苦肉,弑兄,逼父退位,君不君,臣不臣,皆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让我带大家走进这场血雨腥风的历史变革之中。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方面的大权,并允许他在洛阳建立天策府,雄心勃勃的李世民成立了大约五十人的随从军团,其中杜如晦、房松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刘弘基等等,可以说,每个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臣武将。
作为天策上将的李世民,有自制官属的权利,有这么多文臣武将的协助,在他与皇太子李建成的斗争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话说李渊从三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东河东只有了四个月,正式称帝不到一年,由于他本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从而得到了关中世家的全力支持。
李渊让李世民建立天府策广纳英才,未尝不存在着卸磨杀驴的心思,奈何李世民能力太强,借此反客为主,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反而越不敢动。
为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力之大,竟可以与东宫太子并行行文号令唐朝各地官府;李世民身兼诸多政府加官,其权势更远超一个正常皇子亲王所应得,李世民也被选中成了关陇集团的代言人。话说古代有个钦天监,也就是专门观天象的,有人告诉李渊说太白金星出现在您二儿子的封地上空,这是要坐拥皇位的征兆啊。
李渊大惊,急忙昭李世民回宫,谁知李世民先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言道: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之后便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带亲信埋伏于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哪成想到李世民敢这么干,毫无准备就束手就擒了。两个人都命丧当场,李世民弑兄,尉迟敬德斩弟,然后李世民就浩浩荡荡地去逼宫了。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是以牺牲李渊的权柄与自由、及其二子十孙,几千将士性命为代价,避免了一场规模更大、程度更激烈的内战。关于李世民篡改历史的真相,官方史料的记载,也有侮辱后代智商的嫌疑,李世民自称他是被动反击,我感觉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而李渊连两个儿子被杀都能忍下来,也是出乎李世民的预料,所为''自古君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要想的登临地位,就要忍常人不能忍,做常人无法做的事,这放在现在也是无法想象的。
对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很多人都是忌讳颇深,而且历史上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是比较模糊的,毕竟牵扯到了太宗皇帝李世民,那么关于这场政变我们到底是应该如何来定义它呢?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一场自我保卫战,当李世民 李建成两兄弟的矛盾已经到达了一个顶点,便已经是不死不休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而且他俩谁也都不愿意选择放弃,那么便只能选择竞争了。
话说其实这事情也怨李渊,他立了自己的大儿子建成为皇太子,但是却还给了李世民继承大统的希望,甚至还曾经给了他承诺,甚至还分封秦王,册封尚书令,位居百官之首,权利更是丝毫不下于太子李建成,这便埋下了祸根!
或许李渊的本意是好的,他也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来通过竞争而成就更好,从而能够选择出最佳的大唐继承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能够控制住局势的,但是很可惜,发展到最后就连李渊也无能为力,无力回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建成毫无疑问是根正苗红的正统继承人,他是嫡长子,并且早已经开始监国而且还有了一定的权势。但是李世民掌控了军权,而且自己还有了“小朝廷”,这就导致了如果发动政变的话毫无疑问是李世民更加具有优势,再加上当时李世民战功颇多,深得民心,功劳太大。想想大唐的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给打下来的,那么如果要想让他放弃,他又怎么会甘心呢?
所以说李建成不愿意,李世民不甘心,这两个人必定是有一战的,很明显,李建成输了。尽管之前李元吉已经多次劝谏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是李建成“性仁厚”(《资治通鉴》记载),不愿意兄弟之间拔刀相向,相比较之一直征战在外,刀口舔血的李世民,他终究还是少了一丝狠辣与果断。
关于政变始末,我们不做描述,而李世民成功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斩草除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李世民的亲侄子全部被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更是连根拔起,而对自己的老爸李渊,李世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李世民先是被封皇太子,后来没过多久李渊便被迫让位了,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老百姓是“爱民如子”,可是对自己老爹就不怎么样了,或许他也会怨恨李渊,明明承诺过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一直没有兑现,后来更是导致兄弟相残,自己也是平白之间添上了一笔污迹。
李渊于626年9月退位,就搬到了太极宫居住,这里狭窄,很不适合老年人居住,后来李世民要求更换居住地方,在629年4月,李渊被搬迁到了弘义宫居住,但这里比太极宫还狭窄,而且潮湿的很。这里不但生活条件差,而且看管很严,不允许大臣来看他,可名义上却说是为了他清净,其实就是软禁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玄武门事变,是李氏兄弟围绕太子宝座攻防战的一次终极对决。以我们今天的立场,很难理解李渊为何不能正视俩儿子在野心、气魄、能力以及功劳上的差距,果断改弦易张,以避免人伦惨剧的发生。毕竟,在中国历史上,"长幼有序"并非必须遵循的传位规则。
但是,透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李渊的抉择,可能并非出于抗拒废长立幼,更不是单纯的忌惮二儿子的功劳;从一开始,他就偏爱李建成,对于李世民,则打心底里难以亲近。
李渊影视形象
貌似疏远的父子关系
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负责防御突厥、镇压流民暴动。陪同他的,是时年18岁的李世民;长子李建成则带着其他家眷,根据朝廷的安排留在河东。
那么,跟着李渊出生入死的李世民,是不是老父最亲近的儿子?好像并不是,从两件事可见一斑:
事件一,为了说服李渊起兵,李世民大费周章。在自己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果后,他想方设法拉拢了父亲的亲信裴寂,最终通过后者才促使李渊下定决心;
事件二,李世民与刘文静等人根据李渊的指令,冒着风险征兵,并配合除掉了杨广安排在太原的副留守高君雅等人。但这些功劳没啥用,当李建成丢掉弟弟李智云来到太原后,迅速抢占了头把交椅:
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领军大都督
李世民则为右领军大都督,这两支军队,构成了李氏西进关中的主体。
与其他大部分朝代不同,隋唐时期以左为尊。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李世民在军中的地位就居于大哥之下,在父亲面前的话语权甚至比不上外人裴寂。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由长幼、辈分决定的。但其后发生的事件,暗示出真实的原因。
严宽扮演的李建成
有能力却不听话的李世民
与父亲李渊的相处方式,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风格迥异。
公元617年7月,李渊让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带着李建成、李世民以及几乎全部家底扑向长安。隋王朝留守关中的代王杨侑,则派出宋老生扼守霍邑、屈突通屯兵河东加以应对。
僵持期间,唐军被连日大雨阻碍,再加上前去突厥请兵的刘文静杳无音讯、回太原运粮的人马迟迟未至,李渊与裴寂等人商议,计划暂时回撤太原,另择吉日再图西进。
与其他农民起义军不同,李渊队伍的主体不是饿着肚子搏命的饥民,曾经都是正儿八经的隋朝军人。带着这种队伍,靠的就是起初激起来的一口气。如果此时后撤,在朝廷的软硬兼施之下,他们比农民起义军更容易崩盘。
所以,对于李渊的决定,李世民强烈反对:
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对于二弟的意见,李建成也表示完全赞同。但李渊主意已定,勒令队伍马上起身,其后自己便入营就寝。心有不甘的李世民则连夜守在帐外嚎啕大哭,并且再次强调"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终于醒悟过来的李渊追悔莫及:"如今队伍已经出发好几个时辰了,怎么办好?"
李世民影视形象
唐朝虽然开创了新的盛世,但是唐朝的父子关系十分的复杂,几乎每个朝代父子之间都发生过矛盾,而开创了贞观之治让大唐万邦来朝的李世民也不例外,大唐盛世再繁华绚烂,也改变不了玄武门政变的肮脏丑恶,而这一切的因果都开始于李渊对李世民的一个承诺。
李渊在平定了刘武周部下的宋金刚之后,李渊就对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说,如果你评定了王世充的话,我就立你为太子。但是在李世民帮李渊平定天下后,李渊却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让李建成坐上了太子之位,而李建成因为忌惮军功赫赫的李世民,想要除掉李世民这个心腹大患,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那么李建成有何过人之处,能让李渊违背诺言,立他 当太子。
第一:为人忠厚老实
跟李世民比军功的话,可能李建成要差很多,但是要比忠厚老实,李建成要比李世民省心的多,早在隋末李渊还是太原太守的时候 ,李世民就擅自替李渊做主打算起兵,为了逼迫李渊下定决心,他把李渊灌醉带进了隋炀帝杨广在太原的行宫,私闯行宫在当时是要诛九族的大罪,李渊无奈只能听从李世民的建议起义反隋。
跟做事毫无顾忌的李世民相比,李建成算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他能够勤勤恳恳的完成李渊交给他的任务,本着一种宁可无功不可有过的态度,在四处征战的这些年也没少立功,所以他在李渊的心中要比李世民听话,方便已经年迈的李渊掌控。
第二:皇长子的身份
虽然李渊在心中认可李世民的才华,但是在立贤还是立长这个问题上,他还是犹豫了很久的,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是自古就有的传统,立贤而不立长的朝代大都会发生内乱,而且还会给当时的皇帝留下不好的名声,所以李渊很苦恼,他要顾及李建成皇长子的身份。
而且就当时的情势而言,李世民虽然战功赫赫,但李建成也不是毫无建树,而且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一母所生并没有亲疏之别,李建成要比李世民大九岁,这都是李渊要考虑的,李建成为人谨慎,李渊实在找不到一个不立他为太子的理由。
第三:李世民功高震主
历朝历代开国后皇帝都会对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心怀忌惮,而李渊同样也是如此,而建立唐朝最大的功臣不是别人就是秦王李世民,当时李世民手下猛将如云而且只知秦王不知唐王,李渊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封李世民为太子,那他这个皇帝就朝不保夕了。
虽然李世民不会在明面上对他这个父亲做什么,但是李渊心中十分重视的皇权就要旁落了,试问秦王加封太子,以后有什么问题谁还会问他这个皇帝的意见,到时候政令就不是从皇宫发出,而是由李世民的天策府代发了。
总结:李建成只是棋子
综合这三点不难看出,唐朝刚刚建立时手握重兵的李世民并不是李渊立太子的第一人选,看起来没那么耀眼的李建成才更适合太子这个身份,那么李渊到底是真的想让李建成继承大统,还是借着李建成打压一下李世民的气焰呢?
其实从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在李世民制造了玄武门之变后第三天就当了皇太子,而李渊在不久之后就自动让位当了太上皇,这也就说当时的李渊并没有跟李世民对抗的实力,他如果真想让李建成稳稳的把控朝政就不会放任李世民拉拢人才在天策府。
这也是为什么李建成没什么过人之处却被封为太子的原因,他从头到尾就是李渊和李世民博弈的一颗棋子,当时的李世民光芒太过耀眼,让已经六十岁的李渊赶到惶恐,他觉得李世民当初能够在太原逼他起兵,现在同样也能逼着自己退位,于是他找来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李建成跟他对抗。
最终的结果还是李渊输了,李世民毫无顾忌的杀掉了他指定的继承人,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 就算李渊想对李世民做些什么也没可能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牵制李世民的军力,只能乖乖的为李世民让出皇位。
李渊和李世民是父子关系。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