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有自己的“私房钱”,这钱怎么来?
古代的皇帝并不可以随意的使用国库中的钱,拥有自己小金库会有多个方法,比如直接从赋税里面去提取,又或者是直接据为己有,可以诞生机构。
一、赋税中取
普天之下莫非黄土,这就能够有效体现皇帝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整个天下全部都是皇帝的,但是皇帝想要用国库里面的钱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自己花钱的时候更加方便,都会选择存一些私房钱,这些钱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一般都是付税,那个时候赋税种类特别的多,包括许多杂七杂八的费用。
二、库府据为己有
在进入到宋朝之后就形成了一种不一样的情况,比如说赵匡胤就马上创建“封桩库”,在这里就会把全国各地送过来的钱全部都放在这里,每年皇帝还会把财政剩余的一部分拿出来,全部都放到这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满足日常的开销,应付一些突发的事件。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皇帝私有的制度,但是后来就会慢慢的据为己有。
三、逐渐诞生机构
进入到明朝时期,皇帝就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会有专门人员去管理所有的收入,全部都是归自己,可以进入到皇帝的金库中。在进入到清朝之后,皇帝的私人金库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一旦遇到需要用钱的地方,全部都会有一些机构去帮助自己解决。为了避免这两者之间可能会冲突,所以还会有内务府,这就是专门为皇室财政创建的一个机构,会有效解决日常的花销,在其他的情况下,皇帝是没有权利让这一个部门给自己拿钱的。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古代皇帝不能使用国库的钱吗 皇帝为什么还有自己的小金库
古代帝王为什么会有私房钱呢?难道国库里面的钱还不够用的吗,至于自己再开一个小金库吗?其实这样想的是不对的。公家的钱是公家的,公私分明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像皇上给大臣们,得了重大功勋的人们,都赏其黄金万两,布匹万斤的待遇。当然你真的以为皇帝会傻傻的从自己手里面拿钱?当然都是动的国库里面的。
其实吧,在很久以前的时候,那时候是公私混为一体的。也就是皇上用的钱,政府用的钱,给后宫的月例钱,通通都是混为一谈的。这样就导致了政府没钱用的时候就会往皇帝的口袋里去掏。
所以刚开始的皇帝就开始往大臣的手里面抠钱。也就不断的给大臣们找事做。还有的呢,也就是为了自己能多一点钱就去外收高税,当然通过一个阶级又一个阶级的抬价,当然到最后给他们的都是不能承受的。
当然了,不能承受的最终后果就是谋反。当然了,此时的皇帝是肯定不会愿意的。但是公私不分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皇帝就开始渐渐的从国库那边分开了。
分开了之后,你反正也不能光明正大的从他们手里面抠钱吧,所以就只能以皇帝自己本身的名义在外面开了一家店铺之类的东西,当然要价也是很高的了。
那群大臣为了捧皇帝的场也只能拿着钱包去里面挥霍,毕竟当时的平民百姓有几个可以消费得起?当然了,光这一点是养不起“处处花钱”的皇帝的。
所以又以存“多余的钱”的理由开了一个钱庄,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是怎么回事,但是没有人会去说。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传统,就是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很多时候还是分开的,皇家的归皇家,国家的归国家,不过,因为天下是私家的天下,皇帝免不了常常要把手伸到国库中,把国库的钱财窃取到皇家的小金库中。
先拿西汉来说,当时国家规定的田赋、14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头税、卖官鬻爵的收入、盐铁专卖的收入都归国家所有;而土贡、山泽园池的出产、关税酒税的收入,都归皇家所有。有意思的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钱,每年23文,其中的20文归皇家,3文归国家。就是说,皇帝及其老婆孩子潇洒挥霍的费用中,有不少就来自3岁到14岁孩子的人头税。那么,小孩人头税对老百姓有多大的影响呢?
历史记载,大臣贡禹上奏皇帝说,有些人家因为交不起孩子的口钱,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掐死了。按理说,一个孩子一年23文钱好像并不多,至于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活活掐死吗?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么简单,原来每个孩子每年23文只不过是上面的规定,而下面实行起来却成了一年中多次重复征收,再加上地方还有种种附加,数额早已经是规定的数倍。汉武帝把孩子的人头税从7岁提前到3岁,下面征收的时候,常常是孩子落地就要交税。因此,孩子人头税造成了民间大量的杀婴现象。可见汉朝皇帝的小金库,是如此的罪孽深重,血迹斑斑。
即便到了如此地步,历史上那个臭名昭著的汉灵帝还不满足,总是打创收的主意,于是,开了个大商铺,专门批发官帽,并毫不客气地把卖官鬻爵的收入划拉到自己的小金库里。为了让自己的官帽批发部生意红火,他专门在西园成立了一个官爵交易所之类的机构,和一些热衷于买官买爵的人讨价还价。一个叫崔烈的名门望族花500万钱买了个司徒,问儿子人们怎么看他买官的事,儿子实话实说:“论者嫌其铜臭。”卖官铜臭难闻,但是比起征收口钱而逼得穷人杀婴,好像还不算是最邪恶的。
再拿宋朝来说,此后的朝代,基本也就是这个样子。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专门设立了内库,名字叫做“封桩库”,即把每年节余的国家财政藏到这个库里面,初衷也是作为财政准备金,用来应付国家突发事件,但后来也变了性质,成为皇帝的小金库。
当然,国家一旦遇到战争、灾荒之类大事的时候,大臣们总是念念叨叨想让皇帝破点财,拿出点小金库的私房钱度过难关,有时候就连主管财政的三司官员也会厚着脸皮跑去向皇帝借钱,皇帝虽然极不情愿,但也只好借钱给 *** 。虽然 *** 很讲诚信,总是能够把皇帝的私房钱按时归还,但就是这样皇帝也忍受不了这种形同勒逼的所谓借钱。
真宗皇帝不得已就一面规定以后每年从小金库无偿给三司拨款60万,同时下诏“切诫三司,毋得复有假贷”,一面又恶狠狠地规定,“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犯者处斩”。因为有这样的家法,宋朝皇帝小金库到底有多少私藏,没有人知道。在宋高宗时期,坊间流传他的小金库每年占去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宋朝的皇帝尽管很不情愿,有时还是会拿出小金库中的钱财资助 *** 。
到了明朝,皇帝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再从自己的口袋里往外掏钱了,而是想方设法勒索 *** ,把国库的钱财弄到自己的口袋里去,内府动辄将国库数十万两银子挪到内库也成了最稀松不过的平常事,而最多的一次居然拿走了2400万两银子。
在内忧外患面前, *** 没有银钱支付军饷,而皇帝却“谕廷臣足国长策,不得请发内帑”。意思是说,大臣们要想出长久的解决办法,不要总打皇帝小金库的主意,皇帝也得过日子啊!
大臣们除了增加税收没有别的法子可想,就只好向老百姓加派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所谓“三饷”就是练兵、征讨东北后金以及征剿李自成的军费。“三饷”之外,还向大臣们摊派“助饷”。“三饷”和“助饷”惹得天怒人怨,更加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明王朝就在这种鸡飞狗跳的财政困境中垮台了。李自成入京后,发现崇祯皇帝小金库中财宝山积,多达到3700万两,于是组织数千骡马、上万的骑兵,浩浩荡荡地押运这些金银财宝回陕西老家。崇祯皇帝辛辛苦苦一场,不过替他人蓄积私藏而已。
到了清代,区分了“国家”财政和皇室“私家”财政,也就是说皇帝的“小金库”充公了,这也就结束了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中国历代王朝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没有区分的历史。皇帝的“小金库”充公了,当然这并没有影响到皇帝的日常开销。皇帝要花钱,随时可以向户部支取―只要户部还拿得出钱。这样户部在管理国家财政之外,又成了皇帝的私人财库。当一个皇帝花钱如流水,或者皇室人员太多而又奢靡浪费的时候,国家财政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很容易变形乃至瘫痪,导致社会混乱。
皇帝个人乱花钱导致国家财政危机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但毕竟一个人的奢靡浪费还是有限的,而整个皇室却是个庞大的群体,又是利益必须保障的特殊集团,他们的耗费对国家财政的冲击尤为可怕。那些忧心天下的朝臣们对此也是毫无办法。毕竟连天下都是人家的,不就多弄些零花钱吗?可这零花钱有时候却大得惊人。
以明代皇室而论,在建国初期不过几十个人,而到了万历年代,人口已近20万。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成为国家财政的最大包袱,也成为明代中晚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在万历之前的嘉靖时期,就已经有人把北虏、黄河、宗室看作社会的三大祸害。
按照明初的规定,藩王的禄米,亲王一年万石,但后来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好降低支付标准。但即便如此,嘉靖时代宗室禄米仍达853万石,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按照原先的设计,南方省份向北京提供400万石的漕米,北方省份向边境军队提供800万石的军粮。
而宗室禄米居然超过了军粮,严重破坏了财政安全。连养皇室成员都成了问题,况天下乎?其重要表现是导致军饷无法正常发放、地方受灾无法救济,前者导致军队哗变,后者导致流民遍野。另一方面,官方为了保证财政安全又加重税费征收,这又导致农民反抗。财政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致使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病入膏肓,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之下焉有不亡之理?
基于明代的教训,解决皇室财政,让其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避免其对国家财政安全造成损害,是清代统治者要考虑的重大问题。清朝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成立了内务府,其职责就是用来专门管理皇室财政,与主管国家公共财政的户部分灶吃饭,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互不干涉。户部通常只需每年向内务府拨10万两银子,作为皇帝的花销。其他情况下,皇帝无权要求户部向其拨钱,为了保持花钱有度、节俭爱民的“仁君”形象,皇帝一般也不会主动向户部提出此类要求。
清朝时,内务府与户部分灶吃饭的制度,对清代财政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到太平天国起义之前,清 *** 的财政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各项收支运转也都比较正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方面关系已经完全理顺,实际上仍然内含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皇帝自己造成的,因为皇帝不便向户部伸手,他的个人花销受到了约束,只能想别的办法来弥补。
清代皇帝想了很多招数,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让地方督抚大员交“议罚银”,所得除少数特例外,均“解交内务府充公”,汇入内务府财政。“议罚银”少则万两,通常三万两上下,最多的一例,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两淮盐政全德被议罚交银达到了38.4万两。
另一个办法是特派内务府人员主管盐政和税关,从商人那里榨取钱财。从清代皇帝的思维来看,农业是“本”,商业是“末”,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不能随便加重农民的负担,但向商人伸手,关系不大。所以,清代征收盐税和关税比较多的地方,大多是皇帝自己特派内务府包衣(满清入关以前投靠的 *** )去管理。比如盐税,是两淮最多,那么两淮盐政肯定是内务府人员―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担任这一职位,而曹家就是包衣。关税方面,以粤海关最多,那么粤海关监督在乾隆时代对外贸易额增长较快之后,就一直是内务府人员来充当。
清代皇帝特派内务府人员出任征收商业税收较多的重要职位,目的之一就是通过非正式财政的渠道为内务府补血。内务府的奴才们在为内务府财政捞钱的同时,当然也不忘自己发财,这导致了商人负担的加重、商业秩序的混乱,以及商人与官方的冲突。特别是粤海关的捞钱做法,屡屡引发中英矛盾,对鸦片战争的爆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皇帝可以让地方大员交“议罚银”,又可以通过委派内务府人员掌控盐税、关税而获得好处,这保证了内务府财政的有效运转,但地方官吏从国家财政中所取得的正式收入极其有限,他们必然要想方设法谋求灰色收入及贪污受贿,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征税时的浮收现象,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这既使基层运转不正常,也加剧了官民冲突。另外,尽管清代皇帝不能随便向户部要钱,但这毕竟不是刚性约束,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慈禧曾向户部要钱修建供她晚年享乐的颐和园,因此挪用和侵占北洋海军军费,成为甲午战败的原因之一。
法国思想家博丹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如果这根神经不正常,就会发出错误的指令,最终导致的将是整个社会陷入恐慌与混乱。中外历史上无数的史实说明,财政制度缺陷,是许多社会乱象的深层根源。要减少社会乱象,必须使财政符合现代国家的要求。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第一重要的是要区分“国家”财政与皇室“私家”财政,国家财政是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而“私家”财政只代表小集团的特殊利益,两者不能混淆,必须明确区分,避免小集团利益凌驾公共利益之上,国家财政变成私家财政。
古代皇帝揭秘
我们知道在古代,国库的钱是归国家使用的,皇帝自己有另外的私房钱。我们还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皇帝,所以他的开销很大。那么不花国库的钱,乾隆皇帝是如何变着花样搞到私房钱的呢?
皇帝的小金库
皇帝存私房钱的行为其实并不是从乾隆开始的,早在秦朝时期,当时的皇帝就已经有小金库了。皇帝的小金库还有专门的名字,叫做少府。而负责帮皇帝管小金库的人,则叫做少府卿。皇帝设置小金库,并不是为了额外的多挥霍,实际上皇帝花钱就得用他自己的私房钱,而动用国库的钱,那就是国家大事,是需要跟群臣开会讨论的。所以对皇帝来说,平时想买点用点,还是用自己的钱比较方便。
乾隆私房钱从哪来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其实主要是靠内务府来收敛的。内务府不仅像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他们还负责皇帝小金库的收入和支出。那皇帝私房钱是怎么赚的呢?一个就是靠收地租,还有一个就是靠开当铺。皇帝的土地是从哪来的呢?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能给皇帝赚私房钱的土地,主要是靠清朝刚进关的时候搞的圈地运动。虽然圈地运动后来被废止了,但是给皇帝自己圈的那些地则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皇帝的私房钱也是得想办法赚的,乾隆皇帝赚私房钱,一个是靠收地租,还有一个就是靠开当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朱元璋废除相位对后世有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