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未被葬入皇陵而葬入太监墓的天子

人生百味 2023-07-23 02:21:38

历史上的皇帝,在驾崩之后都会被葬入装饰豪华,建筑庞大的皇陵中,并且在其墓中还会有很多的品陪葬品,所以之后才会出现这么多的盗墓人,但是历史上记录着一位皇帝没有任何陪葬品,竟然还被葬在了太监的墓地中,他就是汉少帝刘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汉少帝刘辩,是汉灵帝的刘宏的儿子,在汉灵帝驾崩之后,刘辩被扶植上位,但因为年幼,所以实权没有掌握在汉少帝的手上,而是掌握在何太后和大将军何进手中,所以汉少帝刘辩子在继位不久之后,就被何进和内廷宦官逼迫出宫,成为东汉历史上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帝。

汉少帝刘辩被废之后,其弟刘协继位,在之后的一年之后,刘辩被董卓威胁自杀了,当时的皇帝为了报复和羞辱汉少帝刘辩就下令将汉少帝刘辩葬入原来的“十常侍”之一的赵忠的墓中,这位赵忠是汉灵帝非常宠信的宦官,不过之后在宫变的时候,被袁绍杀了弃尸,所以墓也就空了。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留下了皇上陵寝数以千计,但是留存至今的皇陵屈指可数,其中储存最为完整、面积最为庞大的莫过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以下分享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1在十三陵中依次葬有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毅宗十三位皇帝。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

明十三陵的概况

明朝从朱元璋建立之后,总共经历过15个皇帝,可是因为当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所以朱元璋去世之后葬在南京而不是北京,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孝陵也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了。

从明朝开始,经历了满清以及混乱的民国时期,时至今日,孝陵已经完好保存了六百多年,依旧没有出现任何盗墓现象,足以见得孝陵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

朱元璋本身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朱标因病去世,所以朱元璋为了继续保持已经形成的势力局面,就立了朱标长子朱允炆为太子,经过朱元璋的一番铺路之后,朱允炆终于在朱元璋去世后顺利登基成为皇帝,可惜朱允炆听信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大力削藩,彻底引起藩王不满,朱棣在绝境中奋起反抗发动靖难之役,靠着自身实力以及运气,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朱允炆则在一场大火中销声匿迹,没有任何皇陵。

朱棣登基后,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从此以后紫禁城就出现了,在后来的明朝以及清朝几百年历史中,北京都是都城,再也没有改变过。也就是在朱棣当皇帝期间,开始寻找风水宝地当皇陵,在仔细寻找之后,终于找到天寿山这个风水宝地,因此朱棣最终就埋葬在这里,从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埋葬在天寿山。

明十三陵占地面积120多平方公里,总共埋葬了13位皇帝,包括仅仅当了十个月皇帝就去世的胖子皇帝朱高炽,以及朱棣“好圣孙”朱瞻基,还有被瓦剌俘虏的皇帝朱祁镇。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弟弟朱祁钰也当了几年皇帝,按照这样的真实情况来看,明朝应该有16位皇帝,可是因为朱祁镇后来又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成为皇帝,在第二次当皇帝后,朱祁镇取消了朱祁钰的皇帝头衔,将其按照亲王标准下葬,因此朱祁钰并没有埋葬在明十三陵当中。

朱祁镇之后埋入明十三陵的就是他的儿子朱见深,再之后是朱祐樘,由于朱祐樘只有一个儿子,所以朱祐樘只能将皇位传给朱厚照,这是导致朱厚照比较贪玩任性的本质原因,从小就娇生惯养,长大后也没有任何束缚,换成谁想必都会迷失自我的。

朱厚照最终因病去世,去世时也没有儿子,在杨廷和以及张太后的张罗下,按照朱元璋当年立下的祖制选择了朱祐樘弟弟朱祐杬的独子朱厚熜成为皇帝,史称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应该算是明朝最后一个比较长寿的皇帝了。

嘉靖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儿子朱载坖,此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毕竟在嘉靖活着的时候,朱载坖就深受内阁首辅严嵩儿子严世藩的欺负,幸亏有陆炳从中调和才保证了他的安全,结果在登基之后,朱载坖首先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收拾严嵩,随后将已经去世的陆炳牵连进去,没收了陆家所有财产,很是让人无语。

明朝后期的四位皇帝能力都比较一般,从我们熟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明朝的灭亡迹象就已经十分明显了,经过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治理之后,明朝变得更加混乱,等到其儿子朱常洛登基之际,明朝已经一片狼藉。

奈何朱常洛并非雄才大略之人,没有力挽狂澜改变明朝局势就匆匆去世了,他去世之后,朱由校继位成为皇帝,史称天启皇帝,到了朱由校当皇帝时,明朝早已内忧外患,内部的东林党以及阉党相互争利,将国家利益置之不理,外部有努尔哈赤等人虎视眈眈,可以说当时明朝的局势相当危险。

结果朱由校沉迷于木工,无心处理朝政,将大权交给魏忠贤,自己去世后,没有办法只能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崇祯皇帝是一个有力挽狂澜之决心的人,登基之后特别勤劳,很快就杀了魏忠贤等人,想要通过集中皇权以整顿明朝局势。

奈何崇祯皇帝能力一般还刚愎自用,硬是将明朝后期稍微有点能力的大臣都杀完了,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所有东林党成员都已经逃之夭夭,留在崇祯身边的只有一个太监。

面对曾经大明朝的绝境,东林党不愿意拿出一分钱,等到看见李自成磨刀霍霍之际,他们立即缴械投降,将自己财产双手奉上,刘宗敏对东林党成员的财产没收统计之后,发现共计7000多万两,如此巨款,当年只要拿出十分之一,明朝就不至于那么早灭亡,实在可悲可叹。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2 明朝北京的皇陵

元朝末年各地纷争不断,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之后,南征北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后来更是将其他的起义势力一一收服,最终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明朝的皇陵位于天寿山,占地达上千公里,安葬了明朝13位皇帝,从永乐七年开始修建,崇祯自缢虽然明朝灭亡,但是他也被安葬入其中。

在这座皇陵中一共安葬了十三位皇帝,除此外还有妃嫔以及太子的坟墓,但是这里却少了三位皇帝。这三位就是明太祖、建文帝,以及明代宗。他们之所以没有进入北京的明朝皇陵,原因也各有不同。

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后,也开始挑选自己的陵墓,起先他想把陵墓位置选在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甚至在当时已经派人前去修建陵墓了。朱元璋在四处征战的时候,身边有一批武将跟随,这些人有很多都是他的老乡,出自淮西地区。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对于这些老乡也是大肆封赏,他们手中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后来朱元璋考虑到如果将陵墓修建在老家凤阳,那么淮西集团的势力必将进一步扩大,最终他选择将陵墓设置在了南京的中山,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明孝陵。

他之所以没有进入明十三陵,一方面是在他去世的时候明十三陵还没有正式出现,而朱棣在登基之后为什么没有将他的陵墓迁入十三陵?一方面是朝臣们的反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棣得位不正,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走了皇位。

如果和父亲在地下相见,必然也要受到朱元璋的斥责,所以朱棣并没有想过要把父亲的皇陵迁到北京地区。

《明史》:“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

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元璋建立王朝之后就确定了太子人选,但是这位太子英年早逝。无奈之下,朱元璋又立下了皇太孙,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在去世之后将皇位交给了建文帝。但是没多久朱棣发动靖难,杀入南京。宫中发生大火,有记载称朱棣在火堆中找到了他的尸体,停留8天之后将其安葬。

但也有说法认为他趁乱逃走,然后逃入民间,不知所踪,此后据说还曾流落在四川,云南等地,而且乔装打扮成为僧人,但这些都只是传言。建文帝无论是生是死,他都没有进入明十三陵。最终也没有进入皇陵安葬。连皇帝的封号也被剥夺了。后来到了正德,万历年间,朝中臣子有人请求皇帝恢复建文帝的封号,但是都没能被同意。

明代宗被葬于西山

这位皇帝也是非常有戏剧性的,他原本是英宗皇帝的弟弟,并没有继承皇位,他的母亲只是一位小小的婢女,后来偶遇了宣宗皇帝,生下了明代宗。明英宗即位之后,明代宗朱祁钰被封为王,也拥有了自己的王府,虽然先帝只有两个儿子,但是此时的明代宗并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

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镇,公元一四四九年,在宦官的吹捧之下,御驾亲征,带领士兵出征瓦剌军。在他离开都城的时候,朝中官员纷纷前来劝阻,朱祁镇一意孤行,临行之前,将自己两岁的儿子立为了皇太子,另外还让自己的弟弟帮忙镇守都城。

这次御驾亲征明英宗一败涂地,带来的将士死伤无数,他自己也被蒙古人抓走了。而在都城之中,太子年仅两岁,都城外还有瓦剌军队虎视眈眈,朝中甚至有官员上奏,希望能够迁都,放弃北京。在这一危急时刻,朱祁镇的弟弟在太后和朝臣的推举之下成为了新的皇帝。

明代宗登基之后也打败了蒙古人,解决了明朝的.危机,稳定了国家政权。明代宗在位时知人善任政治清明,整个大明也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后来蒙古人竟然又将明英宗放了回来。明代宗不愿将皇位交出去,不仅如此他还废除了原本的太子,将自己的儿子册封为新的太子。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继承皇位。

《明史》:“三月戊子,如天寿山,癸巳,还宫。”

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之中长达7年。如果后来明英宗没有暗中联络曾经的臣子发起夺门之变夺回政权,估计他还将一直被关下去,朱祁镇重新登基之后废掉了自己的弟弟,让他重新做了王爷,也将他软禁起来。

明代宗登基之后为自己修建的皇陵也被朱祁镇破坏,明代宗30岁离奇去世,得到了谥号戾,并且不能被葬入皇陵,而是以亲王的身份被安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给了200军户守护。直到他的侄子明宪宗继位,他才被再次恢复了皇帝之位,得到了追谥。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进入明十三陵。

小结:没有被葬入明皇陵的几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明代宗最为悲惨,原本并没有抢夺皇位的心思,硬生生被推上了皇帝之位,对于国家治理也是兢兢业业,在位8年虽然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想要夺取权势,但是又顾念手足亲情。

随着哥哥明英宗的回归,他的辛苦却只为别人做了嫁衣,30岁英年早逝,而且死因离奇,在史书上也没有详细记载,自己的皇陵被毁,被安葬在了西山,死后还得到了恶谥,对于一位皇帝来说,这样的遭遇绝对算得上是憋屈了。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3明十三陵,作为明朝皇帝的集体墓地,除了朱元璋、朱允炆以及朱祁钰外,明朝的所有皇帝都葬于此,当然,这不算南明王朝的那些所谓的皇帝。朱元璋死时,明朝首都还是南京,朱棣迁都,但没有把朱元璋的坟墓迁到北京;朱允炆是因为朱棣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也未能进入明十三陵;朱祁钰是因为他哥哥朱祁镇不让他进入明十三陵,因此也未能进入明朝十三陵。

除了以上三位皇帝外,明朝还有一个特殊的皇帝,那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他是在煤山上吊而死,此时李自成已经占领北京城,也就是说,明朝官员都忙着投降或者逃命了,根本没人在意吊在树上的朱由检,那么他是怎么被安葬在明十三陵呢?此时的朱由检就是烫手的"山芋",谁还会去安葬他呢?

无人问津朱由检的尸体,因此也让李自成见到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尸体,并且见到了崇祯皇帝留下的血书。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从这份血书可以看出,崇祯皇帝选择自杀,为了是保全北京百姓,如果他逃走了,李自成会不会屠杀北京百姓不好说,但是战火肯定还会继续,崇祯想一生殉国,可以打消李自成顾虑,不再继续追杀。李自成被崇祯皇帝的遗言打动,或者是有心计的部下劝说李自成,可以利用崇祯尸体来做文章,厚葬崇祯,向天下显示他的仁慈,因此李自成决定将崇祯皇帝葬入明十三陵。

一般皇帝生前已经为自己修好了墓穴,死后安葬就好了,崇祯皇帝呢?也许是没来得及为自己修墓穴,或许他也没有想到有今天,没有提前为自己墓穴做打算,因此决定安葬崇祯皇帝,必须先要找个地方安葬。找来找去,也只好是将崇祯葬在他妃子的墓里,地方找到了,但是李自成却不肯出钱安葬崇祯。

确切的说,李自成根本没有顾上安排崇祯皇帝安葬事宜,他忙着与手下瓜分明朝天下这块大蛋糕,因此崇祯皇帝安葬之事推来推去就推到了昌平州吏目赵一桂这里。赵一桂也没钱,他向周围店铺筹集了233两银子安葬了崇祯,并且他把这笔银子用处都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样算是给崇祯皇帝最后的安息之处吧!

当然,崇祯皇帝是被葬入了明十三陵,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当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福临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好皇帝,"卒至寇乱,身殉社稷",顺治皇帝想借此大力宣传颂扬崇祯皇帝的功绩,让后人认为崇祯是一位有德君主。

在我看来,清朝一直宣扬他们打下天下是"取之于贼(这个贼自然是李自成),而非取之于明",宣扬崇祯皇帝的功绩,起到打压李自成的目的。于是在顺治十四年,修缮崇祯皇帝墓也被提上了议程,顺治皇帝下旨意给工部,下令修缮崇祯的思陵。

顺治十六年,顺治皇帝祭扫明十三陵,他在崇祯皇帝墓前失声痛哭(当然这也是宣扬自己的仁义、慈善的需要),连呼"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并且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碑文,刻于碑亭之后。崇祯皇帝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死于江山社稷,也许是种命运。

崇祯皇帝与明朝很多皇帝比起来,他属于好皇帝,危难之间,登基除掉魏忠贤,奈何明朝已经腐朽不堪,他的能力不足以挽救危亡的明朝,但他死后进入明十三陵,也对得起明朝的列祖列宗了。崇祯皇帝也算幸运,最后还能下葬明十三陵,结束是悲剧的,但也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结局。

朱棣的故事

书中比较零乱,中间部分“五、贤君?暴君?”有一些描述,最后也有一些。
余篇 魂断榆木川

作为朱棣的传记,我们应补述一下他的家庭生活。的确,帝王也有家,但他们的家庭极为特殊。他们没有庶人柴米油盐的烦恼,却也少了人间的那几分温情。权力争斗伴随着血腥屠杀,可以说帝王很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朱棣在做藩王时,朱元璋便为他册封了王妃,那便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徐氏自幼贞静,好读书,朱元璋听说她贤淑,便对徐达说:“我与你是布衣之交,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不知徐达是感到莫大荣光,还是感到君命不可违,总之,马上顿首谢恩了。正式册封是在洪武九年(1367年),这时朱棣十七岁。

靖难之役中,朱棣颇得力于这位王妃。朱棣带兵去攻打大宁,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当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形势很危急,多亏了王妃徐氏的谋划。城中兵少,徐妃便激劝将校士民的妻子参战,组成一批女兵,披上铠甲,登城拒守,终于坚持到朱棣回师。

朱棣做了皇帝后,王妃册为皇后。她常规劝朱棣与民休息,又劝朱棣对新旧官员不要有不同对待。在靖难之役中,徐氏的弟弟徐增寿常把建文帝朝中的情报送给燕王,因而被建文帝所杀。朱棣要为他追赠官爵,徐氏反对。后来朱棣还是将徐增寿封为定国公,并让其子袭封,徐氏说这不是我的意愿,而不向朱棣道谢。徐氏还曾将那些朱棣所倚重的大臣的夫人们召进宫来,让她们以民生为念,做好内助。徐氏还采辑《女宪》、《女诫》,编成了《内训》二十篇。又编了《劝善书》,颁行天下,以化育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徐氏病逝,临终她还劝朱棣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对于她的死,朱棣十分伤心,为她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了大斋,听群臣前来致祭。徐氏被谥为仁孝文皇后。后来朱棣在北京天寿山为自己营建了陵墓长陵,首先将徐氏安葬其中。从此,朱棣不再册立皇后。

朱棣还有两个心爱的妃子,一个是昭献贵妃王氏,一个是恭献贤妃权氏。王氏有贤德,侍奉徐皇后很恭谨,为朱棣所倚重。朱棣晚年性情暴躁,臣属动辄得罪,不论太子诸王公主还是大臣,都得到过王氏的调护。徐氏死后,宫中一切大事实际都由王氏掌管。

权氏是朝鲜人,姿质浓粹,善吹玉箫,甚受朱棣宠爱。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北征,在还师时死于山东临城。

说到权妃,这中间还有一段长长的故事。

从元朝起,朝廷每年要让高丽进献美女。明朝相沿不改。洪武时,后宫中就有不少高丽嫔妃。朱棣本人就是高丽人■妃所生。到了永乐时期,仍然不断下诏派人到朝鲜(明洪武末年,高丽改称朝鲜)选秀女入宫。

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内使黄俨等人到朝鲜去,赏给朝鲜王廷花银一千两、纻丝五十匹、素线罗五十匹、熟绢一百匹,因为朝鲜曾向明廷献马三千匹。临行时,朱棣对黄俨说:“你去朝鲜和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选拣几名将来。”于是朝鲜王廷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广采童女,以备进献。但最初所选,黄俨以为无美色,甚为不满,并对当事者加以挫辱。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选,同时通告各地:“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报者。更于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如有姿色,一皆采择。如有隐匿或有针灸、断发、帖药多方规避者,论如律。”对于各地所选的女子,黄俨等都要亲自过目。这一年被选中者共五名;工曹典书权执中之女,十八岁;仁宁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十七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十七岁;护军吕贵真之女,十六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十四岁。她们连同从者使女十二名、火者十二名,一同被送往北京。上路之日,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 。朝鲜人在描写这些女子被选入京时写道:九重思窈窕,万里选娉婷。……辞亲语难决,忍泪拭还零。惆怅相离处,群山入梦青。

这五位淑女入宫后,权氏被册立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她们的父兄也都授予了官职,如权妃的哥哥被授予光禄卿之职。但这些官是食禄不任事的。不过,他们的俸禄要由朝鲜王廷代发,因为他们离北京实在太远了。同时被册立的还有贵妃张氏,是追封何间忠武王之女,昭容王氏,是苏州人。

五女之中,永乐皇帝最宠爱权妃。权氏姿质浓粹,又善于吹箫。朱棣见到她,问她有何所长。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窈渺多远音,朱棣大为高兴,立刻把她选拔在众妃之上。宁王朱权曾写宫词描绘道:

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

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鱿鱼窗冷夜迢迢,海峤云飞月色遥。

宫漏已沉参倒影,美人犹自学吹箫。

宫中的女官王司彩(司彩是掌管储藏缎匹的官),朱棣曾命她与权妃同辇而行,她很熟悉权妃。她也写宫词歌咏道:

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

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嘹亮月明中。

但是,这位权妃享年不永。永乐十年,朱棣率师出塞北征蒙古回还,权妃死在山东临城的回途中。朱棣极为伤心,将她葬在峄县 ,命令当地百姓出役看守坟茔,他打算将来把她迁葬在徐皇后陵中。因为思念权妃,朱棣对她的哥哥更加厚待。在给他授予诰命时,朱棣不禁含泪伤叹,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权妃为什么突然死去,起初无人猜疑。但一次吕美人和权贵妃两家的奴婢在吵骂中却透露了不寻常的消息。权贵妃入宫时,皇后徐氏已死。朱棣让她接替皇后,掌管六宫的事。吕美人对此十分不满,曾面责权妃说:“有子孙的皇后也死了。你管得几个月,这般无礼!”于是,吕美人串通宦官金得、金良,从一个银匠家里借来砒霜,研成末子,放进胡桃茶中送给权妃吃了,权妃因而毙命。朱棣得知此情,大怒,将内官、银匠一并处死。吕美人罹刑最惨,朱棣命用烙铁烙她一个月,最后将她杀死。吕美人在宫的从人也一起被杀,牵连被株杀者达数百人。朱棣还逼迫朝鲜王廷将吕美人的母亲抓来杀了 。但这实在是一个冤狱,直到永乐晚年才大白于天下。

原来,权贵妃、吕美人等被选入宫后,又有商人之女吕氏被选入宫。吕氏因与吕美人同姓,欲相结好。但吕美人不乐意,吕氏因而怀恨在心。后来权贵妃猝死,吕氏便乘机诬告吕美人毒死了权妃,以致造成上述的惨案。

后来,吕氏和宫人鱼氏行为不检点,与宦官私通。朱棣虽有察觉,但却因宠爱吕、鱼二人而未做处置。二人知道隐秘泄漏,惧罪自缢。这一下事情就闹大了。朱棣认为坏事都因吕氏所起,便把吕氏的侍婢都拘来审讯。这些侍婢不胜拷掠,便违心认罪,说是要谋杀朱棣。既然问出了大逆之罪,一场刑杀的大祸就不可避免了,连坐被杀的竟达两千八百人。行刑之日,朱棣亲临刑场监督,要眼看着将她们一一剐死。有的宫人临刑时当面大骂朱棣说:“你自家阳衰,所以人家才和宦官私通,这有什么罪?”朱棣为了惩戒后人,让画工把吕氏与小宦官相抱的情况画下来。但是,他对鱼氏的思念却难以割断,命人将鱼氏葬在寿陵的旁边。

这案初发时,朝鲜人嫔妃任氏、郑氏便自缢而死。黄氏、李氏被鞫处斩。黄氏死前援引了很多人。李氏说:“反正都是死,干吗要牵连别人!要死我自己死!”终于不诬一人。这时朝鲜诸女大都被诛杀,只有崔氏在南京而幸免。朱棣曾命南京的宫女北上,崔氏因病未成行。惨杀开始时,韩氏被幽闭在空室,好几天不给饮食。守门宦官可怜她,有时在门口放些吃的,因而没有饿死。但她的从婢却全部被杀了。韩氏的乳母金黑也被囚于狱中,事后才得赦免。

就在朱棣滥杀的时候(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庚子日夜晚,雷雨交加,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雷击中起火。大火冲天,力救不及。经十余年耗尽民财才修建成的壮丽宫殿,就这样化为灰烬,很多人丧身火海。宫人们却庆幸火灾的发生,以为天降的大火可能会使皇帝的虐杀稍稍收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天变是对人事的惩戒。人事有错误,天才震怒降灾。

第二天,朱棣下了一道诏书,对上天的惩戒表示自责:

朕躬膺天命,祗绍鸿图,爰仿古制,肇建两京,乃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灾,朕心惶惧,莫知所措。意者於敬天事神之礼有所怠欤?或法祖有戾而政务有乖欤?或小人在位贤人隐遁而善恶不分欤?或刑狱冤滥及无辜而曲直不辨欤?或谗慝交作谄谀并进而忠言不入欤?或横征暴敛剥削掊■而殃及田里欤?或赏罚不当 财妄费而国用无度欤?或租税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欤?或军旅未息征调无方而■饷空乏欤?或工作过度徵需繁数而民力凋弊欤?或奸人附势群吏弄法抑有司■茸罢软贪残恣纵而致是欤?下厉于民,上违于天,朕之冥昧,未究所由,尔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是同,朕所行果有不当,宜条陈无隐,庶图悛改,以回天意。

朱棣认错反省的态度似乎极为诚恳。到了十三日,朱棣再次下诏,宣布将“见有不便于民及诸不急之务者,悉皆停止,用苏困弊,仰答天心”。然而,后宫的杀戮并未被列入他的反省范围之内,朱棣“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并没有停止对宫人的诛戮。先后因二吕之案被杀的竟有三千多人。

朱棣如此狂杀滥诛,还有一个原因。朱棣晚年庞爱贵妃王氏。据说王氏有贤德,侍奉皇帝皇后恭谨如一,在宫闱之内肃雍有礼,和蔼仁厚,掌理庶务有条不紊,甚为朱棣所重。朱棣晚年有病,常常发脾气,王贵妃常常从中调护,以免宫人们受到谴责。自皇太子、亲王公主以下都很信赖王氏。朱棣甚至有立王氏为皇后之意。王氏的死,使朱棣痛悼不止,更加重了他的丧心风病。自此以后,朱棣处事更多错谬,用刑也更加残酷了 。

朱棣在临死前的几个月还要求朝鲜进献美女,这时朱棣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

然而,这些可怜的淑女,不论是何处选来,也不论受宠与否,最后在宫中也难免一死。原来,明朝初年仍然保持着为皇帝殉葬的制度,朱棣死时,被殉葬的宫人有三十余人。即使最受宠爱的韩氏和在吕氏惨案中幸免于难的崔氏亦在其列。殉死那天,要赏她们一顿酒宴,随后,把她们领入大堂,这时大堂上已经安置好了许多小木床。只听得哭声震天,宫人们一个个被强迫站在木床上,把头伸进吊好的绳套中。站在一旁的宦官将床一撤,宫人们便升天了。韩氏死时,呼喊着自己的乳母说:“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声未绝,床已撤去。虽然殉葬者的家属被称为朝天女户,受到优恤,殉葬者也会得到好听的谥号,并被葬入皇陵,但这又怎能补偿她们被断送的青春和被虐杀的生命!

朱棣即位不久,曾自我标榜说:“人心诚不可有好乐,一有好乐泥而不返,则欲必胜理。若心能静虚,事来则应,事去则如明镜止水,自然纯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尝不思管束此心为切要,又思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 朱棣虽然称不上是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但也绝不是真的清心寡欲,朱棣刚一即位,便下令“求民间识字妇女入内职” 。永乐元年,又命礼部访求在京官员军民之家女子年十五至二十容止端正、性情闲淑者备王妃之选 。他曾命女官蔡氏到杭州选识字妇女入宫,闹得民间骚动。当时有人作诗说:“已云玉闰归马足,更妆金屋贮娥眉。”“临别亲邻莫惆怅,从来生女作门楣。” 朱棣平时吃饭要有宫女伴唱 ,晚年因为身体有病,朝参也要有宫女陪伴搀扶 ,这在整个明朝都是很特殊的。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便是后来的仁宗皇帝。朱高炽虽为长子,又仁贤,却不为朱棣喜欢。他很胖,因而很笨,走路要人搀扶,还不免失足,当然难以带兵出去打仗了。朱棣最喜欢老二朱高煦。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他从小不肯读书 ,为人凶悍,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几次救朱棣转危为安。朱棣想立他为太子,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大学士解缙的死,黄淮的下狱,就与他们跟朱高炽的关系有牵连。幸亏朱高炽有位聪明伶俐的儿子朱瞻基,很为朱棣所爱,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才得以保住。朱棣死后一年多,朱高煦便起兵造反,想夺取皇位,这时是朱瞻基在位,亲自率兵东征,兵临城下,高煦不战而屈,最后仍未免一死。朱棣的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四子朱高爔,未封而殇。

朱棣的母亲是谁?自明朝以来便众说纷纭。按宗法制说,谁与朱元璋最亲,谁便有资格做皇帝。于是朱棣反复宣称自己“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母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居众王之上。”这一招确实在他夺取皇位中起了大作用。但人们还是渐渐发现各种官私记载与朱棣所说大不相同,这些记载之间又互不相同。有的说朱棣与周王朱■是高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晋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说朱棣是达妃所生,太子与秦王、晋王则是高皇后所生。有的则说朱棣的生母是■妃。还有说朱棣是元顺帝妃洪吉喇氏所生的,或说是元顺帝妃瓮氏所生的,或是说元顺帝的高丽妃所生的。

成祖既然说他是皇帝亲子,皇后亲生,他于即位后便无法改口了,生母的姓名、身份被隐瞒起来,应有的礼仪封典也只能给高皇后了。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明南京《太常寺记》认为是■妃,而懿文太子、秦王、晋王,皆李妃所生。这不仅从看守孝陵的阉人口中得到旁证,而且明朝就有人为此专门进入寝殿探寻究竟。殿里的情况果如《太常寺记》所记:在享殿中,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座位座北朝南,左淑妃李氏等座东向西,惟■妃座西向东。明人尚左,这说明■妃除高皇后外地位高于其它妃嫔。原来这是个不可张扬的秘密。朱棣为了自己皇位坐得稳一点,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生母,只好把■妃偷偷供奉在这里。明人有诗写道:“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一见异千闻,《实录》安可稽?”《实录》关于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关于■妃,有的野史说她是高丽人。燕王出生后,马皇后养为己子,便将■妃赐死了,据说是用铁裙之刑致死的,是否确实,已不得而知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带兵出塞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北征,但师抵漠北,不见敌人踪影,原来阿鲁台早已带着部属远逃了。一天,他对身边的杨荣、金幼孜说:“昨夜三更我做了个梦,有个像画中神人模样的告诉我:‘上帝好生。’难道上天有意保护他们这些蒙古人吗?”行军途中,朱棣见往年用兵时死于塞外的白骨委弃路旁,不禁心怀恻然,命人收拾道中遗骸,亲写祭文,加以悼念。大军继进,仍不见敌,这时军中已经乏粮了。杨荣请求将皇帝供用之余都给予军士,又让军士互相接济借贷,等回到关内官府加倍偿还。但北征军仍久久不见敌踪。朱棣这时不能不感到后顾之忧,也感到疲乏了。他说:“北地早寒,一旦有风雪之变,归途尚远,不可不虑。”于是决定就此回师。

七月十七日庚寅,大军行至榆木川,朱棣竟然积劳病倒,骤然去世,时年六十五岁。一代雄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朱棣逝世的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榇(棺),将朱棣收殓了,然后将锡匠杀死。这样人不知鬼不觉,将榇放在龙■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太子朱高炽不久即位,这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寿山长陵,与徐氏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年间,嘉靖皇帝闹大礼,要尊本生父母,于是修改朱棣谥号为“启天宏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称成祖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皇帝,不用说在明史上,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朱棣果真是个圣主贤君吗?这是个颇费思索的问题。如果要从官书的记载中找一些材料证明他的贤明,那是很容易的,比如他关心民生,勤于政事,永乐元年他曾说:

朕即位未久,曾恐民有失所,每宫中秉烛夜坐,披阅州郡民籍,静思熟记,何郡近罹饥荒,当加优恤,何处地迫边鄙,当置守备,旦则出与群臣计议行之。近河南数处蝗旱,朕用不宁,故遣使省视,不绝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比如他安不志危,勤读不怠。永乐九年二月癸卯,朱棣在右顺门披览奏章,御案上镇纸金狮欹侧将坠,给事中耿通赶紧移置案中。朱棣就此做了一番说教:

一器之微,置于危处则危,置于安处则安。天下,大器也,独可置于危乎?尤须安之。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

他还曾说过:

朕德谅薄,托於万姓之上,惧弗克负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谨者,治之所兴,宴安者,乱之所自。

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朱棣确实是个勤奋的皇帝。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曾敢自暇逸”,“诚虑天下之大,庶务之殷,岂可须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废弛矣。 ”有人建议他务简默,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 ”因此他事必亲闻。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以闻”。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于听受不厌倦也。” 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书写在武英殿南廊,间暇观之,以熟悉政情。

又比如,比起后世皇帝,朱棣还算节俭。他曾说:“内府所贮,皆天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 永乐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毕,朱棣退朝坐在右顺门,所服里衣袖敞垢,纳而复出。侍臣有人称赞他的贤德。他说:“朕虽日十易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濣濯更进。”这一点颇受朱元璋的影响。他说:“昔皇妣躬补缉故衣,皇考见而喜曰,皇后富贵勤俭如此,正可为子孙法.故朕常守先训不忘”。

其他,如朱棣说“治贵得大体” ,不必拘泥细故小事,“君臣贵相与以诚,谀佞非治世之风” ,“国之兴废,在德,不专在数” ,“一人苟有德可传,何必百岁之寿” ,“一物之异常有之”,算不得祥瑞,“海宇清明,生民乐业此国家之瑞” ,以及认为“虽生知之圣,亦资学问” 等等。

以上所举,虽不为无据,但若仅以此称朱棣为圣明,尚不能令人心服。众所周知,官书之溢美,史臣之阿谀,是不遗余力的。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急于建立功业,虽欲留圣主贤君之令名,实欲洗以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之耻。看他五出漠北,迁都北京、开设贵州、修《永乐大典》、郡县交阯、派郑和下西洋、派陈诚出使西域,无不赫赫煌煌,超迈前古。这些业绩是功是过,何成何败,自应给予应有之评价。而其摊子太大,步伐太急,二十余年间,驱天下百姓于无休止的征战徭役之中,虽号称功加汉唐,而当时百姓实未得其惠。欲“斯民小康”,其可得乎!又,其自许神圣,必难入人言,狠厉好杀,定广招民怨,至于其为钳制人口严施控制,恢复锦衣卫刑具,重用宦官,设立东厂,更是历来受人抨击。

然而,以史家之眼光看之,明成祖朱棣自有其历史地位。明人焦竑(1392~1449)说:“高皇帝剪除凶残,鸿业未固,必须大圣人继起,乃能定之。汉唐宋统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 王世贞(1526~1590)说:“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 明人自有明人的立场。他们更看重朱姓皇朝的长治久安。对我们说来,即便是由于明成祖的功业而延长了明朝的国祚,也不是我们一定就要给他肯定评价的理由。皇帝姓朱还是姓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给人民带来什么,给历史留下什么。

放眼看去,中国历史上似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每当一个新兴皇朝建立,完成了统一事业,它同时带有的缺陷又注定了它迅速垮台。继之而起者,必须把前代皇朝所开创的制度完善起来,把它的缺陷克服掉。这时,便出现了一兴盛的较为持久的新皇朝。你看,秦经百战统一天下,而失于役繁政苛。汉起而代之,承秦制,以黄老无为之治得以安天下。隋继战乱而兴,而失于荒淫奢侈,唐承隋制以“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出现了“贞观之治”。后周虽经改革,已具统一气象,但因未能削除武臣擅权而失败。宋继之,剪除藩镇,强干弱枝,从而完成了相对的统一,建国达三百余年之久。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备,但用刑过繁,分封过侈而又文武失衡,朱允炆强行推进政治转轨,却引起了内乱。朱棣以藩王夺位,削弱诸藩势力,文武兼用,强化中央集权,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这样纵观下来,朱棣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是比较清楚了呢?朱棣虽非开国之主,但也并非继体守成之君。对于明朝,他承袭了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并把它置于更巩固的基础之上,虽无开创之功,却走了关键性的一步。当然尽管政见不同,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么人也要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则以此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从而也以此,对于中国历史,成了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朱棣,完善了中国君主宗法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

溥仪去世时,清王朝已经灭亡55年,为何还能被葬入皇陵呢?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在外人看来这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位置,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们不光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同时还有很多人服侍,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可是如果是末代皇帝呢,是否事实就会不一样?

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的宣统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在他三岁时被太后老佛爷扶上皇位,可是没过多久就被赶了下来,但是依据《清皇室优待条例》,他依然有着皇帝的封号,而且每年还有400万两银元的补贴,所以这时的他还是十分幸福的,所以太监们说在紫禁城里你依然是皇帝,只不过出了那个大门就不是了。

可是溥仪在1925年还是被人赶了出去,无奈他去往天津的静园,后来又去往东北开始了他的复兴事业。但是最终的结局先是被苏联俘虏,后来又在抚顺接受了10年的改造,直到1959年12月份他才被特赦,后来在一家植物园工作,生活还是非常平淡的,在1967年他因病去世,这位末代皇帝,走完了他的61年。这时清朝已经覆灭55年了,为何说他还葬入皇陵?

其实当年溥仪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他的遗体是被火化的,与清朝其他皇帝是不同的,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时还没有被葬入皇陵,他葬入皇陵和他的妻子有关,他有一个妻子叫李淑贤,按理来说作为皇帝的女人应该是非常富裕的,可溥仪却是个末代皇帝,所以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值钱的东西,据记载只有三个东西,一块钱一份遗嘱和一个破旧的大衣柜,那她余生如何生活呢?

好在溥仪还有一本自传叫《我的前半生》,这本书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版税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本书其实是两个人完成的,另一个人叫李文达,溥仪当初是答应给他一半的版权的,可是等溥仪去世后他竟然想要独吞,于是和李淑贤打了10年的官司,而最终的结果是李淑贤获胜,可是这10年间李淑贤几乎没有获得版税收益,但是过得也还是不错的,她的钱来源于一个富商。

有一位富商看中了溥仪末代皇帝的名头,想要搞房地产和旅游开发,于是和李淑贤协商,将溥仪的墓地迁到一个叫龙华皇家陵园的地方,也就是在清西陵附近,而李淑贤因此获得一笔不小的酬劳。溥仪去世时没有被允许葬入皇陵,可是后来竟然阴差阳错的也算是被葬入皇陵,也确实十分神奇。

明代宗为何会成为明代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皇陵的皇帝?

明代宗为何没有被葬入皇陵这要从明宪宗开始说起,也正是因为明英宗他才没能葬入皇陵的,据说他也是被明英宗命人掐死的,但是我不敢肯定,因为无从考证,不过就从明英宗对于明代宗的恨来说,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说明代宗没有葬入皇陵说白了就是明英宗对于他的恨,没有其他原因,尽管他是个好皇帝。

英宗和代宗是兄弟,宪宗做了皇帝,但是因为在土木堡之战中由于作战失利,导致全军覆没,而自己也被抓去当了俘虏,在此关键时候,于少保等人为了江山,拥护代宗做了皇帝,但是没想到一年后,英宗被放回来了。本应该把皇位还给英宗的,但是代宗却因为对权力的欲望,不想归还,并且将英宗囚禁了起来。

这一囚禁就是八年之久,这八年里英宗完全被仇恨充满了心智,于是在后来复辟成功后就将代宗关进了西苑,在他死后也不让代宗入葬皇陵。不得不说,英宗对于代宗的恨是相当的深,同样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权力欲望是多么得可怕。

纵观代宗在位这些年,着实可以称之为一个好皇帝,我想或者是因为自己在这个皇位上做得不太安稳吧,所以就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心里的弥补,不过看看明代宗的这个号,就不禁唏嘘,就感觉他做皇帝就是一个替代而已,多多少少还是让人有点心疼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2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