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康熙帝时期名臣,原名周昌,字培公,后世人常以“周培公”称之。周培公生于公元1632年,去世于公元1701年,是湖北荆门人氏,少时双亲离世,倚重权贵从而来到京城。
周培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大概在他十岁的时候,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进攻荆郢,母亲孙氏殉难而亡,于是周培公年幼失孤,落魄无依。
成年之后,成为州卒小吏,后来因为依附权贵显赫,得以来到京师,被推荐为内阁供奉。周培公后来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为官期间,最大的功绩,应当是在三藩之乱时,劝降王辅臣。
康熙十三年,顺治初期投降清朝,被清廷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吴三桂一反,原陕西提督王辅臣也被带动着反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陕西相比云贵一带,对清廷的威胁更大。因为临近京师,还是西北边防重地,叛军首领还是善于打仗的王辅臣。
王辅臣反叛之后,吴三桂当即想打通与耿、王的联络,将叛乱地区连成一片,形成反包围之势。康熙帝迅速洞悉吴三桂的意图,当即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以尽快平复陕西地区叛乱。而周培公,因为向图海进献平凉策,所以被召为幕僚。
王辅臣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军将领都有些怕他。最开始并没有轻举妄动,一直等到图海来了,才纷纷请命,表示愿意为先锋与王辅臣交战。
这场战役,最终没有扩大,因为王辅臣被周培公招降了。一个拥兵自重的叛将,王辅臣哪里来的胆子,前去招降?
周培公当然不傻,他敢独自前去招降王辅臣,自然是有把握的。一开始周培公分析陕西形势,就断定王辅臣之所以会反,完全是因为情势所逼,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因为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的问题。王辅臣手下大将邵苓芝,领兵冲击八旗军营,八旗将领莫洛咽喉中箭身亡。也有说是王辅臣动的手,攻击莫洛军营。
不管到底是谁发动了这场攻击,最终王辅臣都犯下大错,要接受惩罚。而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王辅臣选择了走向吴三桂这一边。
既然是因为这件事,王辅臣才不得不反。他反了之后,又成为京师隐患。为了大局着想,可以对王辅臣过往不究。只要保证了他的高官厚禄,王辅臣没理由还站在吴三桂这边。
另外,当时周培公与王辅臣部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是同乡,交情匪浅。在王辅臣反叛之初,两人就曾劝说王辅臣投降。而当时王辅臣已经动摇,举棋不定。黄九畴与龚荣遇于是想方设法与周培公取得联系,并且告知他这一情况。
正是在这些条件之下,周培公才最终选择冒死进城劝降。成则平步青云,败则死而无憾。周培公赌对了,在带着康熙帝谕降诏书到达平凉之后,王辅臣欢欢喜喜的接受招降。这场战争,轻轻松松的就结束了。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之后,周培公升任山东登莱道,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康熙十八年,周培公前往山东就职。后因为与总兵官不合,于是辞职归乡。康熙二十九年,周培公被任命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在任上去世。
《康熙王朝》周培公剧照
从周培公简介中可以得知,周培公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很坚韧的人,他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从小就历经坎坷。周培公出生的时间正好是明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有许多农民起义,社会十分动荡。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周培公十岁的那年,农民起义的首领将湖北荆门攻占了,在一片混乱之中,周培公的母亲死了。年幼的周培公孤苦无依,只能一个人流浪拼搏。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周培公成为了一个小官吏,为一个有着显赫官职的人做事,跟随着清朝的军队进入京城。
进入京城之后,周培公经过他人举荐,进入了内阁。在周培公四十二岁的时候,清朝的降将吴三桂叛乱,清朝的局势有些混乱,这个时候周培公英勇的站了出来,劝降敌人,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周培公为清朝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论功行赏时,周培公不要金钱,只想要为他的父母正名。因为周培公的努力,他的母亲被追加封号,皇帝甚至亲自为周培公的母亲作祭文,这是史无前例的。周培公简介告诉了世人周培公的为人,可能周培公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是个非常孝顺的人。
《康熙王朝》姚启胜剧照
周培公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曾经参与平定三藩叛乱,解除了清朝统治的巨大危机,从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赏。此后,周培公一心为康熙皇帝分担国家重任,忠心耿耿。而周培公也不爱慕功名利禄,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可以封赏自己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母亲为了自己失去的父亲守身如玉,披麻戴孝。最终,康熙皇帝将周培公的母亲封为贞烈夫人。
康熙皇帝对于周培公十分的重视,周培公不断的观察国家周边的安定情况,被康熙皇帝任命为提督,守护戍边,最终死在岗位上。而康熙皇帝对于周培公的重视还不仅仅体现在重用周培公,还体现在重视周培公所推荐的人才,也就是姚启圣。
姚启圣是周培公推荐给康熙皇帝的众多人才当中的一个,而姚启圣所具备的才能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在之后 *** 的时候,姚启圣与施琅一同努力,为 ***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姚启圣的结局却远比周培公凄惨。由于施琅从中作梗,导致康熙皇帝不再重视姚启圣,姚启圣最终郁郁而终。
《康熙王朝》周培公剧照
周培公临死前交给康熙的大清图,详细的描述了清朝国土及边疆地区所面对的或即将要面对的一些国土问题。正因为有了周培公的大清图,康熙才知道了葛尔丹觊觎清朝国土的野心,也就有了后来康熙三征葛尔丹,平定准噶尔叛乱;也知道了台湾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对清朝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国土,所以在施琅成功 *** 后将其纳入福建省来管辖。但是,历史上的周培公绘制过清朝全图吗?
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周培公有一定的才华,会写诗,而且还曾经广为流传过,但是并没有说过他会作画。所以只能猜测周培公交给康熙的大清图有可能是他在戍守边关时,依然心系朝廷安全,于是在做好职责之时,查阅了无数史料和西方书籍,并且根据当时清朝的国情,给康熙提的建议和对策。至于,周培公有没有绘制过清朝全图这个问题则是不能确定的。
他曾率人消灭了察哈尔叛军,又劝降了王辅臣,很受康熙的重用,可是后来朝中满足重臣因他是汉人身份,便渐渐排挤他,康熙无奈之下把他任命为盛京提督,前往盛京赴任的途中,周培公忍受不了恶劣的天气,最终病逝了,后来康熙前来探望病重的周培公,也很后悔把他放到这种环境中,周培公死后,康熙很伤心的停朝三日。
以上是电视剧里的周培公,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是如何的呢?其实也电视剧相差无几,只是有些细小的区别,他帮康熙做了许多事,让清朝不受边疆异族的侵扰,能正常的发展,周培公一生跟清朝国运紧密相连,对朝廷可谓忠心耿耿。
周培公一生为大清鞠躬尽瘁,却也不图什么回报,但他剪出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时,康熙论功行赏,本身打算给予周培公厚重的恩赐,但周培公只提出要一个奖赏,就是为他的母亲请旌,所谓“请旌”就是只指为去世的长辈求得朝廷的封赏,康熙果然应允他的要求,给予他的母亲孙氏嘉封。
周培公在清朝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但他还是逃不脱鸟尽弓藏的悲剧,后来周培公的功劳越来也大,声誉也越来越大,怀璧其罪应证在他身上,于是大臣们纷纷弹劾他,康熙听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把周培公发配到盛京任提督。
然后就跟电视剧里的一样,周培公在恶劣的环境下,死于赴任的途中,着实悲哀啊,如果他在清朝为官,或许就能在家安享晚年,再如果他的功劳不是那么大,那他也不会被朝中满清贵族弹劾,结局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周培公与其说被处死,不如说是因康熙被贬导致因身体、因身心、环境之故落下病障而“处死”,他的死,在于太过出色,导致康熙怕周培公类似吴三桂、葛尔丹、鳌拜这些人般造反,毕竟,周培公是汉臣,最终结局不算好,也是情理之中。
周培公始于康熙也“死”于康熙周培公这一生活在康熙这个年代说是幸,也可说是不幸,幸在于遇见康熙,不幸也在于康熙;康熙这个年代由于叛臣过多,导致康熙并不放心他这个汉臣,即便他足智多谋,文武兼备。
周培公与康熙的结识是在一场康熙微服民间时被周培公的睿智发现,当时周培公由于科举考试忘记了忌讳玄烨这个点,导致被赶下考场,后落魄之时,为一个卖豆腐脑的姑娘鸣冤。
以冤情为文,拿案情谱写成曲子,让人在民间流传,以达到鸣冤的作用,后续周培公为帮这姑娘还舍身将自己的推荐信给拿出来,写在了冤情的背面,让这封冤情更有力。
推荐信是伍次友把周培公推荐给康熙的信,而伍次友是周培公的老师,伍次友希望周培公科举能被康熙发现,但奈何忌讳出了差错。
后续康熙微服时听闻该“鸣冤”曲更看到了这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周培公,觉得这人很有才智,竟选择这种方式鸣冤,于是尾随了周培公到平常卖书的摊,然后约周培公至茶楼喝茶闲聊。
在茶楼里,周培公竟然从康熙的举止和谈吐当即就知道了这是当今圣上,后续康熙考究了周培公还为姑娘处理了事情。
这就是周培公与康熙的初见,也因这次初见,周培公在康熙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培公走入官场后,在平定三藩上也是立下汗马功劳,不光这事上,在很多大事上这位旧汉清臣都为康熙平了很多次大乱,例如蒙古察哈尔王当时进攻皇宫时,也是他想出的计谋化解,以及周培公劝降王辅成这些。
诸如以上这些还有很多,这些功劳积累到让朝廷上下大臣都议论纷纷,因为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周培公就已经势大,势大到犹如另一个吴三桂,但与吴三桂不一样的是,他没不臣之心。
但不臣之心这东西有时说不准,你如果给对方机会,对方就会生出不臣之心,不给,就生不出,而康熙面对这情况肯定就是不生最为妥善。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周培公被“处死”,这的处死不是真的处死,而是以一种贬的方式让他远离权力,在贬到盛京这十多年,周培公身心疲惫,而且这地冰天雪地,也让他身体保受苦寒。
在一个冬季里,周培公由病逝的方式离开了康熙,而当时康熙还亲自过去看望,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可以说,周培公作为汉臣能如此死法已经算不错了,任何朝代都怕大臣拥兵自重,何况康熙这个年代四面楚歌皆是叛逆,不信之心早于深埋于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清相国陈廷敬简介陈廷敬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