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晚年时号松鹤老人,生于公元1650年,去世于公元1741年,是福建闽县人氏,清朝著名学者和文献学家。
陈梦雷人物档案
姓名:陈梦雷
字:则震
号:省斋、天一道人、松鹤老人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县
出生时间:公元1650年
去世时间:公元1741年
主要作品:《周易浅述》
主要成就:主编《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自幼聪慧无比,少时即有才名,学习勤奋有天资。十二岁的时候,考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岁的时候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后授翰林编修一职。
康熙十二年,陈梦雷回家省亲。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即在福建举兵反清。在福建遍罗名士,强授官职,胁迫士人同反。
陈梦雷当时还在家,听到消息后,赶忙进入一家寺庙躲藏起来。陈梦雷不想加入叛军中,但是自家老父却被耿精忠部捉拿。无奈之下,陈梦雷只能入耿精忠幕僚。但是却仍然避嫌,称病不接受印札。
不久同为编修的李光地也来到福州,于是陈梦雷借口父亲生病回家,与李光地相见。陈梦雷与李光地商量,由陈梦雷从中“离散逆党,探听消息”,而李光地本来就在外地,所以方便将消息传递给朝廷。
但是李光地为了自己的功绩,刻意将陈梦雷隐没。所以等到后来耿精忠叛乱被镇压之后,李光地受到朝廷赏识,此后青云直上。而陈梦雷不仅无功,还因为曾经入耿精忠幕僚,而被朝廷问罪下狱。
对于陈梦雷的说法,李光地上疏反驳,并且还称曾经派人带书信去福州找陈梦雷。但是陈梦雷却一字未回,所以最后只能与“家叔谋之”。陈梦雷如今指责自己,很可能是受到朝中嫉妒自己的大臣的指使。
两人各执一词,到底谁说的是真相,谁才是污蔑撒谎之人,一直没有得到答案。陈梦雷和李光地二人之事,成了一桩历史公案。
陈梦雷最后虽然免于一死,但是最后还是被贬谪,改戍奉天尚阳堡。到了任所之后,陈梦雷病倒,而其父母也先后去世,妻子也在流放地亡故。
失去亲人的陈梦雷悲痛之下,将精力全部集中在书卷中。他整日手不释卷,刻苦读书和著述,留下《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书。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巡视盛京,陈梦雷因献诗称旨,被召回京师。后入内院,陪诚亲王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历时五年编成。
胤禛继位后,胤祉被贬,陈梦雷也被牵连,于雍正元年流放黑龙江。乾隆六年,陈梦雷在戍所逝世。
文化流人是清代从中原流入东北为官吏或士子、掌握有较高文化或某些专长的人。因其原有的地位和特长他们在流放地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者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多半受到当地人的礼遇和尊重。文化流人不仅开拓了北疆文化新风而且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清初随着文化流人不断被放逐到东北这里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当时以函可和“冰天诗社”、吴兆骞和“七子之会”为代表的文化流人面对凄苦的边塞生活常以诗歌创作的形式发出对时世的感叹和对流放生活的感触也包括对边疆风习、人民生活的介绍、赞美和对历史的记载。这种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再现了清初特定历史环境下东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掀开了东北地域文化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函可是东北诗歌创作的开拓者、奠基者他于顺治五年四月被流放到沈阳。在长达12年的流放生活中他广泛结交文化流人、隐逸之士组织诗社互相酬唱写下许多感叹时世、抒发情怀、怀念故土的诗篇。他所创办的“冰天诗社”以“聊借雪窖之余生用续东林之胜事”“尽东西南北之冰魂洒古往今来之热血”为宗旨首开东北文化史上文人结社之风加强了辽东诗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清初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
吴兆骞于顺治十四年十一月被流放宁古塔。他谪居宁古塔23年壮丽的边塞风光、穷苦的流放生活、奇异的边疆民族、烽烟涌动的抗俄斗争使其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更加充实也赋予其创作以更新的素材。康熙四年他联络张缙彦、姚琢之、钱威、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结成诗社即所谓的“七子之会”。他们“分题角韵月凡三集”。与同时代诗人所不同的是吴兆骞不仅赞美边塞的风光记述边疆各族人民独特的风习、生活还真实地记述了抗俄斗争的情况他所留下的与抗俄斗争有关的诗篇有50多首。
此外在东北诗坛上还有诸如方拱干、方孝标、方亨咸、张贲、杨越、戴梓、戴亨、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陈梦雷等人。他们的诗歌特点是对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观察较细反映比较充分。其中张贲的《宁古塔杂诗二十二首》以诗的形式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宁古塔地区的民族、风习、山水、古迹、狩猎以及抗俄斗争等内容开此后同类纪事诗之先河。
文化流人还广泛参与方志与笔记的撰述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为后人研究东北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明以前有关东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民族风貌、社会经济等的专门记述一直比较少见。至清前期这种状况才有了改善不仅撰写了一批官方志书而且出现了一批私家笔记为研究东北历史和地理提供了史料。
康熙十一年清政府通令全国普修志书。由于在东北方志编纂中遇到“文献两阙”和撰志人手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文化流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官员便发动他们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长对地方志书进行编纂。截止到康熙二十一年大约完成了八部志书的初稿。其中《铁岭县志》是清代在东北文化流人的努力下完成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全书分上下两卷包括建置等9志志下又分29个细目。当时铁岭知县贾弘文谓全书“纂辑率出董子搜集、校正诸绅士咸与有力”。所谓董子指董国祥诸绅士指孙楩、罗继谟、邢为枢、左玮生、左昕生等五人他们都是徙居铁岭的文化流人。康熙二十一年清政府为编修《大清一统志》再次“敕奉天府尹先修《盛京通志》”。《盛京通志》是清代前期东北地区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备的一部地方总志。在《盛京通志》的修订过程中被贬谪沈阳的原翰林院编修陈梦雷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前期还出现了一批与东北地方史事有关的私家笔记与纪行之作流传至今的十几部著作中大部分都是文化流人所作诸如《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龙沙纪略》、《绝域纪略》、《天东小纪》、《东行风俗记》、《卜魁集》、《珂雪集》等等皆是。在这些著作中文化流人以其实地所见所闻从不同角度真实地、生动地记述了当时东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史实展现了一幅广阔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图景极大充实了由正史、实录等文献所构筑的东北历史框架。如方拱干的《绝域纪略》是清代东北笔记中的早期著作全书虽不到20条记事约3200字但内容广泛涉及宁古塔的沿革、抗俄、气候、城池、居室、古迹、农业、山川、物产、风俗、贸易等方面情况。流人张缙彦所撰的《宁古塔山水记》围绕宁古塔之山水考其源流记其形胜其“杂记”一则留下对宁古塔民族、风俗习惯、物产、贸易、宗教等情况的记载为他书所鲜见。
清代前期东北的学校教育有官学和民办两种。由于官办学校数量较少规模也不大且主要集中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以及东三盟等地。因此民办私塾就成为当时东北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并广泛分布于黑龙江中上游以南各主要城镇特别是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在私塾教育中文化流人作为一支中坚力量在改善东北教育状况、促进东北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东北的私塾教育与文化流人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史载:“流人通文墨类以教书自给。”这些文化流人以教授生徒维持生计同时也以其丰富的学识、特有的教授风格和方式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陈梦雷曾在沈阳设馆授徒以“才敏妙能国书(满文)在塞外十余年公卿子弟受业者众。”宁远人李延龄“攻公羊学尤精三礼”授徒以“学规严肃”“与生徒讲论纯以白话达之”在辽西地区影响很大。浙江山阴人杨越在1662年被遣戍宁古塔当时“宁古塔书籍最少”只有杨越有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历代古文选》等书这使他成为宁古塔地区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者之一。这些文化流人富有特色的教学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东北传播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东北与内地文化的交流而文化流人则是这种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1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郑一嫂生平简介郑一嫂是古代女海盗吗,
下一篇: 和珅与红楼梦:没有和珅就没有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