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这种固定的君臣之间商议国事的模式,最一开始出现在了春秋时期,当时因为素质和制度的问题,根本不像是现在影视剧当中看到的井然有序,相反的春秋时期上朝制度十分严格,大臣们官帽上面附带的两块玉片必须垂下来。这个东西的学名叫做充耳,有点像是掌嘴的意思。
充耳的作用说白了还是约束臣子们的,告诫他们不要左顾右盼,因为是玉石,所以只要是一动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样不但是自己的脸疼,重点是也会吸引到别人的目光。这种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上朝的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配置,那就是专门用的玉石打官员们的脸,当时臣子的站位是固定的,都是按照职位的高低进行排序的,在中国一直讲究右为上,所以古代的故事当中,有一句就十分的特别,蔺相如为上卿,在廉颇之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蔺相如的职位比较高。
时间到了汉朝,礼仪讲究的也比较多了,上朝的官员每一个人都必须持有入门证,有了这个证件只能保证官员可以进门开会了,至于站位还是很有讲究的,三师下来才是三孤。三师说的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孤说的就是少师,少傅,少保。这些文官,至于武将的顺序就是诸侯王,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这也告诉我们,在汉朝武官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到了唐朝之后的站位就更加的讲究了,文官站在左边,武官站在右边,除了这种变化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一品官员不怎么上早朝,一品大员不是官职而是一种荣誉,是一品官员的人主要就是一些老官员了。
时间到了明朝,上朝的官员比起之前的所有朝代,都要多很多,基本上官员的调动也要丰富和密集很多,所有站位也不会一成不变,但是为了不将秩序因人员调动所弄混,官员们上朝都是有制度表的。
到了清朝之后,这个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文官武将不用每天来上朝,皇帝一般见到的人都是内阁学士,这种小型的会议,多少有点像是听证会的意思,至于影视剧里见到的大型会议和叩拜,只有在过年节的时候,或者是重大事件的时候才会出现。
中国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最大,皇帝说一,没有人敢说是二。皇帝让臣子死,臣子不敢不死。这就是当时的制度,看过宫廷剧,古装剧,或者是小说,有这样一个制度。就是在古代,品级高的大臣们,每天天没亮,就要起身出门,到紫禁城,等待上早朝。有些住的远的大臣,要早起一个多小时,重点是,他们要进宫门,有好几道程序,而此时的皇帝,还在梦乡。当他们都到齐了,就在外面等候,此时皇帝才会出现。无形中,大臣们要比皇帝早起两个多小时。遇到一个勤政的皇帝,要求把早朝提前,可是苦了这些大臣们了。大半夜的就要出门,如果遇到 一个夜猫子的大臣,估计还没睡,就得出门了。
话说大半夜出门,府中肯定不会此时做早餐的,所以,大臣们,多半是空着肚子上早朝的。从大半夜的出门,到下了早朝,最少也得4个小时,肚子饿是肯定的。好不容易熬到了下朝,皇帝起身到后宫,就能在妃嫔宫里,吃上热乎乎的早饭,而且很丰富。苦逼了咱们的大臣们,还要挨饿,回到府中,才能吃早饭,想想都恐怖。有人会想,大臣们,有没有人悄悄带干粮的呀。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皇帝也想到了大臣们辛苦,早饭的问题。所以,在明朝时期,朱元璋会给大臣们提供早饭。按照品级不同,赐早饭。但是,尝试了一段时间,花销太大,于是后来就作罢。后来,有一些太监们,发现了商机,就投机,在比较偏僻的东华门,搭起了早点摊,相当于民间的饭馆,只是吃饭的人不一样。
在紫禁城的东华门,一些有权力的太监,就让手下卖早点,太监主事。大臣们或者是提前来,吃点儿再上朝,或者是上朝完了之后,吃完早点再回府。开始皇帝听说了还很生气,但仔细一想,也解决了大臣们早饭的问题,就没有阻拦。所以,在紫禁城,那种敬畏的地方,竟然在一个小角落里,有早点摊。这是我们,都没有注意的事情。
古代京官代表着极高的荣誉,常言道京官大三级,但是古代京官可比现在早起上班的社畜们要远远辛苦多了,他们常常要早起上朝打卡,一般皇帝在现在早上时间的五到七点就开始上朝理政,但是也不乏有些皇帝特别爱早起或是住在离大臣们住所很远的地方,大臣们为了赶上上朝一两点起床都不是怪事。
大臣们赶早上朝是每个朝代的普遍问题,明朝高启就写过,?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便是在宫门外等待的时候,月亮还高悬在天上。明朝初年的城内还有宫灯为赶早上朝的官员照明,但到了魏忠贤掌权后便废除了宫灯,这个习惯也一直沿袭到了清朝,这两朝也不乏出了一些掉在河里淹死的倒霉鬼。
回到题目,说到官员们的早饭问题,因为如果皇帝当日要处理的政事很多的话,早朝可能要开到中午,没有吃早饭确实有点挺不住。一些朝廷大员或许还能吩咐家里的仆从准备早饭,但是这对于大多数的官员都是不现实的,但其实也没必要,因为早上的京城里便有着大量的早点摊子。在故宫禁门和乾清宫之间,是官员们上朝前等待的地方,于是太监们就看到了商机,找了厨子打点完官员之后,便支起了早点摊子,然后就出现一群朝廷命官围着地毯吃早点的景象就出现了。
宫内的早点摊食物很丰富,有炒肝、卤煮、杏仁茶等京派经典小吃,但是朝廷官员阶级各不相同,上下级一起吃饭也难免有些尴尬,于是大多数官员都是在宫外吃早饭,东华门外也有小吃市场,因为开在宫外,那小吃的类别就更加丰富了,有着香甜软糯的甜粥,高汤馄饨、豆汁儿焦圈,烧饼等。可以想象一群穿着官府的朝内大臣蹲在一起吃早饭是个多么喜感的事。
门内外的早饭摊位大多都是面对官阶不高的官员,高位如军机处大臣或是大学士都能享受到特供的一日三餐,虽然早饭只有最基本的油条豆浆,不如外面的丰富,但是能在暖房里享受着人们送来的早茶也是好不惬意。
说到皇宫内的早点就不得不说咸丰年间的一个人物,这个人就是王库儿,他本是一个农民,皇宫是京城的禁地,对人员的进出管理十分严格,没有通行令牌根本没有进皇城的资格,而王库儿因为偶然间捡到了一块通行腰牌,得以大摇大摆地进出皇城,久而久之胆子也大了起来,便想起了在皇宫内做早饭生意。
宫里的早饭摊子是太监们所经营,和御膳房没什么关系,味道质量自然是不能个宫外的比,王库儿入驻皇宫后他做的馒头很快就一炮走红,几乎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他也就这样做了一两年兴旺的馒头生意。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王库儿被责杖百下,轰出皇宫,城内的早点摊子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是美味的馒头成了皇宫大臣们魂牵梦萦但得不到的存在了。
大臣们半夜三点出门上朝,早饭怎么吃?接下来我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根据明朝的史料记载,明朝的大臣们在上早朝的时候必须午夜就开始起床,凌晨三点的时候,所有的大臣必须要准时到达午门外等候,到凌晨五点左右宫门开启,这些文武百官便陆续进入,那么这些大臣在凌晨三点的时候就到达了皇宫外,他们的早饭怎么吃呢?
明朝的时候还有宫灯,到了清朝皇宫一片漆黑,不小心掉入水中淹死也不知道。日日如此,要是遇见朱元璋那样的皇帝更是辛苦,简直是要命。而且早朝也就是一个形式,大部分小官都得在殿外连皇帝都见不上。但是也没办法,改受的辛苦也得每天受。不过,平时没有注意过。我们知道皇帝一般都是下了早朝就是妃子那用早膳了,那大臣们的早饭问题呢。大半夜就出门了,大半夜的时候也没人做饭。
其实明清的时候朝廷就供应了早饭,不过得是大明洪武二十八年前的官员或者是清朝军机处的。朱元璋当时也是给大臣提供早餐的,当时的都城在南京,下朝以后依次吃饭,然后跪谢离宫。但是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宫里感觉负担不起这笔开销了,朱元璋就作废了。清朝的时候,军机大臣是提供早餐的,他们属于高级大臣,每日三餐都供应,即使吃的也一般,但是总比其他大臣没有好多了。
那其他那么多大臣,朝廷不给提供,去哪里吃呢?难道是回家以后?其实也是在宫里,紫禁城里是有早点摊的。故隆宗门外面的故宫文创馆,当时是东长房,曾经在那里面开了两个饭店。它们分别叫四合义,六合义。这是太监们自己自发开的,又没有明令禁止。他们就雇了厨子在那开了饭店,顾客大都是太监和大臣。而且味道还不错,经常有宫女太监来,有时候妃嫔还会派人来买点。
有吃过了大臣和写诗透露了卖的食物,都是传统的京味小吃,客人们都很喜欢。在隆宗门里的饭店,离太后的慈宁宫挺近,所以就挺小的,和东华门外的早餐馆比起来要小些,吃的更丰富亲民。齐如山曾经和他父亲上过朝,说是中下级别的官员大都是在东华门吃,堂官是在宫里,他和父亲就是在东华门吃的,吃的也就是馄饨,老豆腐之类的和民间一样。
这些早餐摊虽然不是大张旗鼓的,但是皇帝我算是默许了,不过紫禁城里还有过流动摊贩,有一个卖馒头的,而且卖了三年。他叫王库儿,是个乡下人,来北京和父母卖馒头。有一天捡到一个腰牌,是宫里侍卫。他很好奇就去看看,结果因为有腰牌二话不说就放他进去了。
来回去了几次,他就把馒头拿来卖,还以为他是太监雇的伙计也没拦着,而且他的馒头很好吃,每天买的顾客非常多。直到咸丰三年,他在紫禁城混了三年终于被抓住了,连咸丰皇帝都很无语。幸好,当时的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为他求情,保了一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