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琚,字佩之,号松门,生于公元1696年,去世于公元1766年,为青海西宁人氏,祖籍辽海,为汉军正白旗人。
杨应琚人物档案
姓名:杨应琚
别名:佩之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地:青海西宁
出生日期:公元1696年
逝世日期:公元1766年
职业:清朝大臣
祖籍:辽海汉军正白旗人
杨应琚在雍正七年的时候,蒙祖荫授为户部员外郎。雍正十一年,调任西宁道,时年三十八岁。
杨应琚到西宁道任职之时,西宁道仍然处于“一线东通,三面外暴”的孤悬形势。因此来往商贩,经常遭到盗贼的劫掠,百姓也不十分安宁。如此动荡的情况,使得西宁道发展艰难,经济难以繁荣。
杨应琚查明情况之后,开始着手改变。他先是在乾隆三年,请求原本隶属临兆府的归德划入西宁府。然后又在丹噶尔设县佐,在巴燕戎城设扶番通判厅,将大通卫由永安移驻白塔城,增强防卫力量。
乾隆四年,又在黑古城、千户庄等地,修筑盛桥,增设边防兵。这些险地是重要的基地,加强此地军事力量,对于整个西宁道而言,都是军事防卫力量的一种提升。
在杨应琚的布置下,本来暴露在外的南北西三面连成一片,“营讯相连,边界清晰”,形成一道坚实的军事屏障。当初时常来西宁道打秋风的贼寇,最终只能“缩项矫舌,屏气而伏”。
西宁道安宁了,商贩来往也不怕被劫掠,因此路过西宁道的商贩渐渐的多了起来。而农牧民生产也有了保障,各地呈现生机勃勃的画面,牛羊遍野,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除了解决安全隐患,杨应琚还着手当地文化教育。他修建学校,从江浙地区聘请教师执教,又从西宁、碾伯二县选秀才前来学习。杨应琚的这些行为,还带动了周围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乾隆十九年,杨应琚接替策楞担任“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即两广总督一职。后又调闽浙总督、陕甘总督,拜东阁大学士。
乾隆三十一年,任云贵总督,后来因为缅甸事战败又虚报战功,于是被朝廷召还,削籍赐自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0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清代著名政治家李绂简介李绂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