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生于公元1614年,去世于公元1673年,是清朝初年著名诗人,位列“清初八大诗家”、“燕台七子”,与另一位清初诗人施闰章齐名,合称“南施北宋”。
宋琬出生于山东莱阳的一个官宦书香世家,祖辈曾是莱阳在明代的第一位进士。父亲宋应亨,中天启年间进士,任大名府清丰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清军入关之后,宋应亨死守莱阳,殉国而死。
这样的家庭对宋琬的教育自然十分重视,而宋琬本人又自幼聪慧,十分勤奋,所以学业有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年长之后参加科举考试,在县试、府试、道试上都夺得魁首。因为有学识,所以后来因才华被选入拔贡进入京都。
清顺治三年,宋琬参加清朝乡试,考中第二名。清顺治四年,参加会试中进士,授户部河南司主事,调任吏部稽勋司主事。
在为官期间,宋琬一直都清正廉洁,尽职尽责,一心为国家百姓效力。然而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自己没犯什么事儿,却受到家中一个恶劣仆人的构陷,最后因为此事下狱。
在监狱里待了一年,到清顺治八年才被放出来。出狱之后,宋琬官复原职,仍为吏部稽勋司主事。
清顺治十一年,为陕西右道佥事。他来到陕西没有多久,就遇上了大地震。建筑物倒塌了一多半,数百万的百姓无家可归。这种灾害,不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让官员十分头疼的事情。
你说宋琬不头疼吗?他当然头疼!但是身为父母官,本来就要为治下百姓解决问题,所以他不顾艰辛,亲自带领群众重建家园。一面又迅速的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调粮,赈济灾民。当时清朝毕竟刚立国,又经历了多年的战争,所以国库空虚,并不能完全负担救灾所需。
宋琬没有置之不理,只靠朝廷出钱。在面对百姓的惨状之时,他捐出了家中大部分的资产,用来救济百姓。同时还四处鼓动,说服富户出钱赈灾。在宋琬的积极救灾之下,这场灾难得以平稳度过,百姓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因为赈灾有功,宋琬后来被朝廷“钦赐蟒服加一级,优升永平副使,管军饷”。
清顺治十七年,调任为左参政,守绍兴,再次遭遇诬陷。同族中宋奕炳,状告宋琬与义军首领于七通谋。宋琬于是又再次被逮捕入狱,家产被抄没,家人也被一同押上北京,关押入狱。
就这样在狱中度过了艰难的两年,才因为“穷治无迹,证虚不当坐”而被释放。但是因为此前家产被抄没,宋琬实际上已经无家可归,最后只能流落江南一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康熙十一年,宋琬本人“投牒自讼,冤始尽”,于是又重新被清廷起用,担任四川按察使。到任之后,兴除利弊,打压豪强,抑制土地兼并。
康熙十二年,宋琬上京述职,遇吴三桂叛变,忧愤成疾,在北京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宋琬诗词代表:
《初秋即事》
瘦骨秋来强自支,愁中喜读晚。唐诗。
孤灯寂寂听虫寝,秋风秋雨总不知。
《狱中对月》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
客泪久从愁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唐宋八大家的解释唐 宋 两代八个散文作家的合称。即 唐 韩愈 、 柳宗元 , 宋 欧阳 修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曾巩 、 王安石 。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体,是 古文 运动 中的 重要 代表。 明 初 朱右 选 韩 柳 等人 文章 为 《八 先生 文集》 ,书不传,而八家之名,实始于此。后 唐顺之 著 《文编》 ,于 唐 宋 人除八家外,一律不取。 茅坤 论文,宗仰 顺之 ,又选编八家文,成 《唐宋八大家文钞》 一百四十四卷。世遂沿称为 唐 宋 八大家 。
词语分解
八大家的解释.对 唐 、 宋 八位 著名 古文作家 韩愈 、 柳宗元 、 欧阳修 、 王安石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曾巩 的合称。详“ 唐宋八大家 ”。. 清 曹尔堪 、 宋琬 、 沉荃 、 施闰章 、
【 #诗词鉴赏#导语】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羁旅思乡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1.羁旅思乡诗词鉴赏精选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赏析】
因眼前风物勾起乡思是游子的常情,基于这种生活体验,借一景一物来发抒乡思乡愁的诗作在古代诗歌中是不乏佳作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是由明月触发故园之情;“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是借春花表达归思;“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因笛声催动无尽的乡愁。这些诗作物我相关,情词相吻,有的真情畅达,有的深情绵渺,深受人们喜爱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李觏的《乡思》则是由落日黄昏牵惹出浓郁的乡愁的诗作,但它又不只是借对夕阳晚景的描写来寄托怀乡之情,而是着力抒写落日时所见、所思、所感,并以步步推进,层层比照的手法把乡愁表达得至深至切。
《乡思》句句写故乡之思,但却不是在一个平面上作同一色调的渲染,而是一层深一层地把感情急切凝重地推向高 潮。诗人面对着天涯落日,但在一、二两句中并未展开对天涯依稀的暮色的描写,起句即借“人言”天涯之远,已蕴游子之情,接着以“望极”而“不见”,表达作者对家乡之远——远在天涯之外——的怅惘,这样在游子之思上添一层乡关渺远的怅恨。三、四两句借眼前碧山、暮云把乡思更推上一层:远已堪恨,怎又见层层青山阻断了天涯故乡路,恨远之上又添一恨——隔;更何况这层层青山“还被暮云遮”,“隔”复又“遮”,恨何以堪!短短四句,一层进一层,一层深一层,把凝重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深婉曲折而又十分浓烈。
这种写法在诗词中自非独无仅有。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人们熟知的,而与李觏同时代的欧阳修在《踏莎行》中也运用这种手法:“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觏是否受到他们的启迪难以推测,但是其《乡思》中感情的层层推进,是借黄昏所见的“落日”、“天涯”、“碧山”、“暮云”这些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景物激惹出叠叠情感的波涛,比李义山借助典实与欧阳永叔径直点穿“行人”以作比照来推开一层,应当说更显自然熨贴,艺术上亦有所突破。
2.羁旅思乡诗词鉴赏精选
《蓟北旅思》
唐·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纻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赏析】
“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这是《艺概》作者对诗歌创作提出的要求之一。诗格卑下谓之俗,这等作品固然无多可取;而熟滥之诗,由于它了无新意,既不能向读者提供新的认识,又不能向读者提供值得玩味的新的审美对象,无疑更加缺少存在的价值。刘熙载的“避熟”的要求其实并不低。诗人们要达到这一要求绝非易事,尤其在写那些已经被前人反复吟咏的题材的时候。诚如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然而张籍毕竟避开了这个“熟”字。这也正是《蓟北旅思》往往被不同时代的诗歌编选家垂青而没有淹然无闻的原因所在。
《蓟北旅思》新在哪里?通读全诗不难发现它主要新在“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这结末的两句。
“折柳枝以送人远行”,是唐代的习俗。唐代很多诗人都把这一细节写进赠别和思乡的篇章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枝苦,应为别离多。”(王之焕:《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闻笛》),无不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名句,张籍在《蓟北旅思》中也写折枝,但和他人并不雷同,他所采取的角度和借以体现的情思都有异于前人。如果以崔湜的《折杨柳》、元淳的《寄洛中诸妹》与之比较,就越发可以证明这一点。
元淳的诗如次:“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题书凭雁翼,望月想蛾眉。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元淳的这首诗和《蓟北旅思》颇有几点相似。诗人离家甚远,是其相似之一。元淳和家乡有万里之隔,张籍离故土亦很遥远。张籍故乡何处?历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和州人(今安徽和县),一说为苏州人(今江苏境内),一说少长于和州而祖籍于苏州。从这首诗的前两句看,他的家乡当在“吴”地:他“望乡国”而歌“白纻词”,而“白纻歌”正是吴地的一支舞曲。由吴地到蓟北(今天津以北),自然是十分遥远的了。诗人有家不得归去,是其相似之二。元淳“归不得”的原因,诗中已经写明:“谁堪离乱处”,正处在离乱之中;张籍诗中则未写出,也许是到蓟北公干因某种原因滞留下来,但滞留时间不短则是肯定的,这从第一句的“日日”、第三句的“长因”、第八句的“折尽”可以看得出来。借杨柳以抒发思乡之情,是其相似之三。元淳和张籍的诗都以最末一句为结穴,都在这结穴之句中刻划了一个动人的形象。但元淳笔下是诗人自身的形象:一名女道士手抚杨柳向着故乡掩面而泣;张籍笔下的则是一株杨柳,一株立于清清客舍旁侧的杨柳;它虽然青翠葱茏,向南的枝条却已被人折尽。这遭到破损的杨柳本不及“掩泪向南枝”入画,但由于它破损的原因——枝条为思乡情浓的人所折,反而获得了特殊的美感。它更启人遐思:折枝本为送友,送友又惹起乡愁;杨柳向南的枝条既被折尽,那折枝的诗人胸中的思乡之情已经掀起多少潮头?物尚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思乡之苦已溢出胸臆弥漫于客舍,弥漫于蓟北了。
崔湜在《折杨柳》中写道:“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落絮萦衫袖,垂条拂髻鬟。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这无疑是一首代言体的征妇诗。诗人同样借助折柳表现思念之情。但这种感情抒发还是比较直接的:由思夫而导致折柳,以折枝表现思夫;张籍思乡之情表现于杨柳时则更加曲折深沉,这已为前言。当然这种曲折深沉是就结句而言。在《蓟北旅思》中并不缺乏直抒胸臆、直接表白的句子。但正因为诗的前二句颇多直白,所以结束时出现的这一杨柳的'形象才含蕴着极丰富的情感,并给全诗增加了含蓄和蕴藉的意味。
3.羁旅思乡诗词鉴赏精选
《蝶恋花旅月怀人》
清·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赏析】
这首词的标题是“旅月怀人”,其实仅上阕便已题无剩义,下阕乃更深一层,是作者由此而来的万端感触。
起首三句写月。“疏帘”乃词人旅居之处。“才数尺”并非实写,而是道出月光之明丽皎洁,正因为此,所以隔着“疏帘”才仍能使人感到与月相距如此之近。“乌鹊惊飞”一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几句而来,表面上进一步写月光之明亮,以至于使乌鹊疑为天色将曙而惊飞起来,其实是将“无枝可依”的身世之感暗寓其中,隐隐道出旅况之萧条。月本无心,光明如初,一片洁白,而观者有意,境随情生,所以词人在“白”之前冠以“伤心”二字。“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又凝对这素月的遍地清辉?此时偶闻邻家笛声,于是顿起故人远别之思。四、五两句写“怀人”,所怀者为何人不得而知,但词人在旅途中,月光下,寂寞时,偏偏想起了他,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必是能与之心意相通者。“万里”写与“故人”相“隔”之远,而且这“万里”之间又非坦途,那“故人”更远在“关塞”之外,可见要想与之谋面是极难的事。“南楼”典出《晋书·庾亮传》,后来代指骚人词客乘雅兴所登临之处,如李白诗曰“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此处泛指邻家。“梅花”即笛曲中之梅花落或梅花引,后代用为别曲之代称。“谁弄”二字表面上是疑问,其实在惊诧中还带有责备的意思,因为那遍地月光已自令“疏帘”下的词人“伤心”了,蓦然间“南楼”上不知何人又吹起呜咽的笛声,岂非更令他魂不守舍?而那笛客所吹者偏偏又是“梅花”,这专述离情别意的名曲使词人益发思念万里关塞相隔的故人,相思而不得相见,耳畔偏又有别曲萦绕,这旅途月下笛声中的“怀人”滋味,真不知该是何等的凄楚。
词写了一半,“旅月怀人”的题义似乎已写尽,其下阕头三句,词人又回过头来写这个“旅”字,进一步揭示出自己的客况穷愁与内心隐忧。“蟋蟀”声声,好象近在“灯前”,正是《诗经·七月》中所谓“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所写的季节,表明秋意已极浓了。唯有孤灯相伴,客中寂寞之状已然可见,何况还是一位“病客”,更何况连蟋蟀都来相“欺”!至于蟋蟀们究竟是如何“欺病客”的,二、三两句作了交待,词人说因为它们的声声鸣叫搅得人无法入睡,于是自己的“清影”只好在月下灯前“徘徊”不止。其实,“徘徊”的举动正说明心绪纷乱,其“影”甚“清”又说明诗心之苦现于形体,竟是清癯如许了,这些都是“欲睡何由得”的真正原因。词人不明说,却反怪蟋蟀相“欺”,更见出词风委婉与愁绪之深。最后两句,词人由“蟋蟀”怪到“墙角芭蕉”,厌憎它挡住了月光,以至于“遮掩窗儿黑”。“生”是语助词。本来“墙角芭蕉”是应带有几许诗情画意的,原该是诗人画家们眷顾的对象,况且此刻它又正在月光下、秋风里“瑟瑟”摇曳,更应使人生出几分怜爱,然而词人却偏道出一个“憎”字,若非他身负如此文名,有这样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艺术气质,几乎让人疑心为焚琴煮鹤之辈。这一切看似不好理解,其实清人谭献《箧中词》在评这首词时,仅以“忧谗”二字便揭明了个中原委。至于“谗”从何来,且不必深究,反正词人之忧心与忧状在词中都已表露无遗,而“遮掩窗儿黑”恰恰不过是古人所谓“浮云蔽日”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总体来看,全词形象鲜明,从令人“伤心”的月光到“病客”的“清影”以及隐隐笛声、“瑟瑟”芭蕉,都使读者觉得宛在目前。而且,词的上阕“怀人”之旨既十分彰明,但又不是一泻无余;下阕写“忧谗”之情虽稍隐晦,但也不是无可捉摸,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笔致曲折却不失之晦涩,的确可当得上“婉约”二字。
康熙 乾隆 雍正 熬拜 多尔衮 和珅 道光 林则徐 洪秀成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慈禧 陈圆圆 郑成功 努尔哈赤 皇太极
顺治 溥仪 曹雪芹 李永芳 代善 柳敬亭 张存仁 刘永福 年羹尧
僧格林沁 荣禄 爱新觉罗·载沣 张之洞 翁同龢 明珠 奕欣 范文程 郑板桥
李秀成 陈玉成 林凤祥 洪宣娇 石达开 杨秀清 额尔德尼 安费杨古 额亦都
阿敏 清太祖 费英东 佟养性 罗桑·却吉坚赞 班禅四世 扬古利 扈尔汉 固始汗
图鲁拜琥 钱谦益 孙奇逢 莽古尔泰 济尔哈朗 清太宗 鲍承先 图赖 尼堪
洪承畴 宁完我 李国英 李玉 王时敏 谈迁 达海 孟乔芳 冯铨
宣统帝 张岱 陈洪绶 丁耀亢 朱之瑜 查继佐 耿仲明 尚可喜 陈确
阿济格 傅山 金圣叹 豪格 傅以渐 吴伟业 郭人漳 金声桓 李成栋
孔有德 陈名夏 于七 孙云球 黄宗羲 黄梨洲 方以智 张履祥 李渔
吴三桂 蒋国柱 明安达礼 希福 金之俊 米思翰 杨起隆 穆占 赖塔
尚之信 王辅臣 图海 耿精忠 黄机 博洛 归庄 顾炎武 顾亭林
多铎 宋琬 魏裔介 于成龙 魏象枢 侯方域 尤侗 王夫之 王船山
马骕 谷应泰 阿旺罗桑嘉措 赖五世 施琅 赵良栋 毛奇龄 韩登举 赛金花
李霨 宋德宜 朱耷 八大山人 李颙 王锡阐 吕留良 朱彝尊 庄廷鑨
唐甄 蒲松龄 顾祖禹 徐乾学 王翚 吴历 万斯大 恽寿平 靳辅
胡渭 梅文鼎 徐元文 颜元 傅彩云 熊赐履 阎若璩 张英 陈潢
福临 清世祖 顺治帝 万斯同 苏纳海 朱昌祚 索尼 苏克萨哈 许雪秋
遏必隆 佟国纲 巴海 阿兰泰 彭春 萨布素 索额图 福全 伊桑阿
王士祯 陈廷敬 张玉书 王原祁 李光地 郑经 噶尔丹 裘琏 费扬古
高士奇 洪升 王鸿绪 孔尚任 戴名世 纳兰性德 玄烨 清圣祖 康熙帝
陈元龙 觉罗满保 查嗣庭 黄忠浩 隆科多 陈瑸 徐元梦 曹寅 朱一贵
李塨 田文镜 赵执信 策妄阿刺布坦 拉藏汗 施世纶 允礽 朱轼 方苞
郑克塽 张廷玉 李绂 沈德潜 策棱 胤禛 清世宗 雍正帝 曾静
允禩 允禟 图理琛 康济鼐 鄂尔泰 张允随 傅尔丹 胡中藻 江永
岳钟琪 噶尔丹策零 讷亲 张广泗 允禵 莎罗奔 颇罗鼐 明安图 郑燮
徐大椿 杨应琚 尹继善 陈宏谋 惠栋 梁诗正 吴敬梓 全祖望 兆惠
罗卜藏丹津 傅恒 刘统勋 王伦 傅清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 苏四十三 林爽文 吴八月
石三保 福康安 石柳邓 蔡新 舒赫德 孙士毅 弘历 清高宗 乾隆帝
于敏中 袁枚 卢文弨 阿桂 刘墉 江声 阿睦尔撒纳 达瓦齐 霍集占
博罗尼都 大和卓木 小和卓木 王鸣盛 戴震 蒋良骥 赵尔丰 纪昀 蒋士铨
赵翼 钱大昕 毕沅 姚鼐 福长安 段玉裁 明亮 章学诚 高鹗
海兰察 崔述 三宝 梁国治 钱沣 陈周全 曹文埴 邵晋涵 汪中
钱大昭 王念孙 洪亮吉 额勒登保 熊成基 孔广森 和琳 孙星衍 松筠
张格尔 杨遇春 长龄 颙琰 清仁宗 嘉庆帝 江藩 严可均 焦循
李汝珍 那彦成 阮元 王引之 顾广圻 林清 李文成 刘逢禄 俞正燮
王聪儿 齐王氏 姚之富 朱骏声 吴其浚 龚自珍 王鼎 潘世恩 杨芳
伊里布 邓廷桢 刘允孝 姚怀祥 谢朝恩 江继芸 陈连升 麦廷章 祥福
隆文 韦逢甲 乌尔恭额 段永福 海龄 余步云 齐慎 特依顺 包世臣
陈化成 许乃济 郑国鸿 祁贡 朱贵 关天培 张维屏 旻宁 清宣宗
道光帝 穆彰阿 恩铭 陈庆镛 桂良 王锡朋 徐广缙 王鎏 许梿
葛云飞 琦善 耆英 尤渤 颜伯焘 达洪阿 文蔚 牛鉴 史荣椿
柏贵 乐善 载垣 恒福 伍崇曜 黄宗汉 穆荫 刘韵珂 怡良
张喜 徐保 余保纯 郑复光 何玉成 何大庚 颜浩长 贝青乔 韦绍光
清初诗人宋琬曾这样评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以区区陇西奉礼之孤忠,上不能达天子,下不能告之群臣,惟崎岖驴背,托诺幽荒险涩诸咏,庶几后之知我者。”
从李贺“驴背”呕诗的表象看到了他寄托政治失意的苦衷,宋琬与李贺真可谓北海虽赊!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此诗题为“剑门道中遇微雨”,写于陆游由南郑调往成都任职的途中。在积极筹划抗金恢复中原却被调离南郑的宣抚使王炎幕府中供职的陆游因朝中“主和派”的重新抬头而结束了那段“铁马秋风”式的军旅生活,被迫改官成都。
在进入剑门关的时候,天正下着小而,陆游骑在驴背上,想到了许多唐代诗人骑驴赋诗的故事,再联系到眼前自己功败垂成、功成随愿的处境,,千感慨汇于一端,使他忽然生发了这么一个念头:我这一生是否注定干不成别的事业而只配骑在驴背上做一个穷酸诗人呢?
这一问,问得多么幽跌,又多么沉痛!我们说,在封建社会中这样幽跌沉痛者又何止陆游一人?这一问正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甘于老死“驴背”而又不得不老死“驴背”的共同的悲剧命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