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巳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
影响生命规律的主要因素
生命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亡5个时期。但生命历程有长短寿夭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性别、体质和后天养生。
性别影响生命规律
性别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因为男女的性成熟期不同,男性与女性的生命过程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女性衰老较男性早。
体质和素廣影响生命规律
在《黄帝内经》中,对黄帝传奇一生“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描述,就是一个完美生命过程的写照。黄帝一生下来即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灵异神奇。他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的意思,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敏捷,这样的体质和素质使黄帝登上了天子之位,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必去做天子,不管做什么,能够达到行事的一个最佳境界,登上人生的最高顶峰,就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目标。
后天养生影响生命规律
后天是否养生、是否善于养生与人的成长、衰老密切相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言,善养生者,“年半百而动作不衰”,甚至还能“年老而有子”,延缓衰老的进程;不善养生者,“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正是由于注重养生,并且长期坚持修养,才得以保全“天真之气”而活到120多岁的高龄。
生命规律的决定因素
《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了肾中经气盛衰是人生、长、壮、老、已的决定因素,人的齿、骨、发的生长状态是观察人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中精气的强弱,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已。黑色食品能入肾强肾;不少干果和坚果也具有补肾养肾功效,对于肾之阴精亏少、阴阳渐衰的中老年人可择食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蘑菇、乌鸡、海带、紫菜、桃、板栗、松子、榛子等食物。人体的生长衰老与脏腑精气旺盛、虚衰密切相关。而调养元气,保持人体精气的旺盛,是维持脏腑功能正常、祛病延年的关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养生保健小知识
十二时辰养生法
古代养生根据昼夜阴阳之变化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摘录如下:
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摩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用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最后去室外晨练。
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
用木梳梳头百余次,有醒脑明目之作用;漱口时间延长好。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肠胃蠕动,促其消化。
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做家务,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阔论。因为说话多易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最好“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要求食物暖软,不吃生冷坚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
5、未时(13:00-15:00)此时最好午休,以养精气神。
6、申时(15:00-17:00)此时读名人诗文,或练习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贪多。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以固牙齿。
8、戍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收心,后睡眠,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安睡。
9、亥、子时(21:00-1:00)安眠养正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畅,忌睡姿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时(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要量力而行。
老年人生活的“数字化”
排便一次 食欲好,能吃是好事,但上下通畅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证每天都要排便一次。
睡觉两次 上了年纪,晚上睡眠质量往往欠佳,所以午睡必不可少,晚间损失可在午间补。
工作三小时 老年人不能闲着,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做,阅报、看书、写字、唱歌、上网、下棋、逛街,或当义务工,做志愿者等,快快乐乐每一天。
进食四次 老年人除了每日三餐之外, 下午宜增加一次点心,这是因为老年人胃内纳少,宜多次少量饮食。
喝五杯水 老年人体内水分逐渐减少,很容易失水,因而要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早起喝一杯淡盐开水,洗肠清胃,上下午各饮两杯水,润肠补津。
晨练六十分钟 老年人早晨跑步,做操、打拳等,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晚七点看新闻 老年人不能自我封闭,除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还要多关心国家大事。
吃八类食品 老年人的饮食要多种多样,蛋、鱼、肉要适量,多吃果蔬、蘑菇及豆制品。老年人食量少,主食可少吃,但副食要保证,并均衡搭配。
晚九点入睡 老年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最好养成每天晚上九点休息,次日五至六起床的好习惯,做到有劳有逸,有张有弛。
凡事不苛求十全十美 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老年人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才能安度晚年。
保健口诀“八个五”养生法
五个学:学政治、学法律、学科技、学食谱、学养生。
五个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五个好:吃好、穿好、住好、睡好、玩好。
五个忘记:忘掉年龄、忘掉疾病、忘掉过去、忘掉忧愁,忘掉烦恼。
五个互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体贴。
五个不:不劳累、不发火、不发愁、不着急、不生气。
五个多:多一点善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健康、多一点幸福。
五个乐:宽容之乐、娱乐之乐、饮食之乐、运动之乐、爱情之乐。
简易养生法
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能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捏鼻:常用双手食指摩擦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进嗅觉灵敏。减少鼻过敏或呼吸道感染机会。
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也可用双手掌拍腿。
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作姿时均可进行。
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次。
长寿歌
早睡早起多锻炼,走也舒坦,跑也舒坦。
膳食调好日三餐,素也香甜,荤也香甜。
常与老友聊聊天,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琴棋书画我都学,早也乐观,晚也乐观。
有害嗜好不沾边,烟也不抽,酒也不贪。
定期检查上医院,儿也安心,女也安心。
别把烦恼留心间,朝也安然,晚也安然。
广游名川和大山,远也走走,近也转转。
金钱地位不留恋,利也不恋,名也不贪。
社区活动多奉献,老也喜欢,少也喜欢。
生活百事通(饮食的四种平衡很重要)
“杂食者,美食也”——杂与精的平衡
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平衡的需要。日常膳食中食物的种类虽然是有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类摄取的谷物,蔬菜、水果与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种则是无限的。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不利,偏食和食物过精易造成各种微量元素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以及一些营养的过剩。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烫伤胃脘、咽喉。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很重要,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当活动,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衡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进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淸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健康饮食:十种蔬菜搭配禁忌
合理的膳食构成,科学而营养的搭配 ,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蔬菜类食物更是与我们的一日之餐密切相关。要正确食用蔬菜,除尽量减少其维生素的损失和毒性外,更重要的是正确地搭配。下面介绍十种重要的蔬菜搭配禁忌,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1、 萝卜(菜菔、芦菔)
严禁与桔子同食,否则易患甲状腺仲;忌与胡萝卜、何
首乌、地黄同食;服人参时也应忌食。
2、甘薯(红薯、白薯、山芋)
不能与柿子同食,两者相聚后会形成胃柿石,引起胃胀,腹痛、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胃出血等,危及生命;也不宜与香蕉同食。
3韭菜(起阳草、懒人菜)
不可与菠菜同食,二者同食有滑肠作用,以引起腹泻;不可与蜂蜜同食,同食易起心痛;不可与牛肉同食,同食令人发热动火。这里要特别提醒各位朋友,炒菜时注意不要放韭菜,况且色泽搭配也不科学。
4、茄子(落苏、昆仑紫瓜)
忌与黑鱼、蟹同食、同食有损肠胃、并且,一般过老的茄子不宜食,易引起中毒。
5、菠菜(菠棱菜、赤根菜)
不宜与豆腐同食,易使人缺钙,当然亦忌与韭菜同食。
6、南瓜(番瓜、倭瓜、饭瓜)
不可与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食;不可与羊肉同食,否则易发生黄疸和脚气病。
7、竹笋(笋)
不宜与豆腐同食,同食易生结石;不可与鹅肉同食,同食令人腹胀;不可与糖同食;不宜与羊肝同食。
8、茭白(茭瓜、茭笋)
不宜与豆腐同食,否则易形成结石。
9、芹菜(旱芹、药芹、香芹)
忌同醋食,否则易损伤牙齿;不宜与黄瓜同食。
10、芥菜(护生草、菱角菜)
忌与鲫鱼同食,否则易引发水肿。
练身心“数字化”
老年人的锻炼项目应以练心为前练身为后。其内容包括“零、一、十、百、千、万”六个方面,才能全面促进健康。
天天“零”烦恼——除躁去愁;
天天“一”畅笑——畅怀欢笑;
天天“十”吁叹——呼出废气;
天天“百”转腰——左右转腰;
天天“千”梳头——勤梳头发;
天天“万”步摇——乐于走路。
益寿养生经
淡泊名利不攀比,心里平衡少生气。动手动脚勤活动,动静适当莫逞能。志趣爱好是个宝,人活百岁心不老。自我保健多学习,持之以恒长修行。
保健点滴
降低高血压的方法有: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通过肌肉的反复收缩,可促使血管收缩与扩张,从而降低高血压。但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及明显心绞痛者,发病时宜静养,暂停锻炼
预防近视的方法有:体育运动可以为近视眼的治疗助一臂之力。例如,打乒乓球对于增强睫状肌的收缩功能很有益,并对恢复视力有效。这是因为打乒乓球时,眼睛以兵乓球为目标,不停地远近、上下调节和运动,不断使睫状肌放松与收缩,眼外肌也不停地活动,可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因而能行之有效地改善睫状肌的功能。
“五趣”可延寿
情趣 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的基础,要做到精神饱满,心境开朗,少私寡欲,顺其自然。此外,还应把自己的余热和兴趣融入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当中去。
乐趣 在社会大家庭中与周围的人相处,你会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要学会自己寻找、创造、如琴棋书画,结交新老朋友,参加体育运动;种花养鸟、垂钓收藏;或与孙辈同乐,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与老伴常交流,闲暇哼哼唱唱老歌等。有了这种浪漫的乐趣,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志趣 古今中外,有许多老人晚年时才圆了年轻时的梦,可谓“大器晚成”。这种志趣,有理想,有追求,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脑勤、手勤、不闲着的精神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谐趣 幽默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生活中的“去忧剂”当你遇到烦恼、沉闷或尴尬时,要多与幽默和风趣打交道,从幽默中吸收精神营养,开心取乐。经常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还能益神健身。
俏趣 即老来俏,有人误认为美容修饰是年轻人的事,人老了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其实,老年人追求美,有益身心。因为适当讲究穿衣打扮能给老人生命带来活力,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暗示;我不老,还年轻。这种心情能促使健康长寿,
科学膳食(酸甜苦辣过量损害健康)
酸 酸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作用,并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对钙、磷的吸收。醋酸还有解毒、杀菌之功能。但食多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甜 吃甜食有补充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的功能。但食之过量,不仅会引起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使人发胖,还会造成体内钙及维生素BI的缺乏。
苦 苦味有解除燥湿、利尿和益胃之功能,可促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滞水。但过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
辣 辣味食品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并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肌体代谢,祛风散湿,使循环畅通。但食之过多,则会影响胃黏膜,并使肺气过盛。凡患痔疮、肛裂、胃溃疡、便秘、神经衰弱、皮肤患者,都不宜多吃辣椒。
咸 食盐的主要作用是调和正常水盐代谢。此外,盐还能软化体内酸性肿块,在大量脱水时,补充盐可防微量元素缺乏。但日食过多,则会增加肾脏负担,诱发高血压。因此,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多吃。
养生古风(古代名人养生诀)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子”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祛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闲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危,见德思义。
养脑长寿十字法
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脑病专家程昭寰,在确立中医脑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养脑长寿十字法:
一贯知足,知足常乐。 不盲目与别人比较,量体裁衣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求花天酒地,只求平淡人生。
二目远眺,远眺明目 。无论何时,不可只看到眼前利益,不可患得患失,要登高望远。
三餐有节,食不过饱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四季不懒,勤于锻炼。 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时间和项目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五谷皆食,营养均衡。 不可偏食,才能摄入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六欲不张,清心寡欲 。欲节则养精气,纵欲伤身,后患无穷。
七分忍让,豁达大度 。遇事达观,得让人处且让人。
八方交往,广结朋友 。
九(酒)薄烟戒,神清气爽 。饮酒不可过量,且根据各自身体条件限酒,不得贪杯豪饮;力求戒烟,以免危害身体。
十分坦荡,以诚待人。 为人襟怀坦白,宽以待人,不做亏心事,保持心平气
1、少熬夜,作息规律
老生常谈的养生办法之一,熬夜的坏处很多人都知道,可习惯早睡的却并不多。高中的时候熬夜读书,天天睡五六个小时也不觉得怎么样;大学的时候去网吧通宵或者补作业复习,第二天也可以精神抖擞;创业时期开会到深夜,回家一碗泡面打发自己躺在床上几个小时都睡不着的时候,也并没有觉得多么辛苦多么难熬。但是现在,如果连续三天晚睡,我的精神状态就会大打折扣,这大概就是老了的直观体现吧……
有哪些长期坚持并且已经证明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养生方法?
用专业点的话说,睡眠不足会引起癌症、心脏病和中风风险,还会引起皮肤变差、变笨、视力下降等问题。对我个人而言,感觉熬夜最大的危害是对生命的透支,欠下的债,迟早要用健康去还。
经历过精神压力较大的创业期,我开始意识到长期熬夜对健康的危害,就开始强制自己每天睡眠7小时,晚上如果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最晚12点入睡,早晨7点左右起床。我发现睡足7小时后整个人的精力会特别充沛,工作效率比原先睡眠不足的时候更高。另外还养成了“午休”的习惯,中午12-1点至少眯30分钟,下午的精神头会格外足。
在这里也劝还在修仙的各位朋友,修仙无涯,早睡才是正道。
2、饮食规律
至于饮食规律,对我而言比早睡更难坚持,我相信对各位年轻的白领工作者也是这样。下班回家六七点,很难坚持自己做饭,平时就是靠外卖为生,有的时候忙起来甚至一天一顿饭。我在开始逼迫自己规律饮食之前,很羡慕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他是一名公务员,上班朝九晚五,所以坚持这个习惯相对容易一些。在体制外的环境里,要坚持这个习惯……你们懂我意思吧?……
说到饮食规律,忍不住再说一下宵夜的问题。吃宵夜的习惯是大学时期养成的,那时候我们宿舍不远的地方就有烧烤摊,营业到清晨不停歇的那种。深夜经常宿舍一群兄弟学you习xi完就一呼百应地去撸个串喝点酒,还是那句话,年轻的时候无所谓,等年纪大了之后如果经常吃宵夜,对身体负面的影响比较多。包括会影响睡眠质量、增加肠胃负担、容易引起尿路结石、肥胖等等。
痛定思痛之后,我选择尽量不再吃宵夜,就算吃也会选择量少清淡的粥类。坚持控制吃宵夜之后,我现在的睡眠好了很多,起夜成为了过去式。饮食规律是很值得去坚持的好习惯,不仅对消化系统有好处,而且还能尽量避免患慢性胃炎之类的疾病。( 关键词搜索 科尔夫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培训 中医美容养生)
饮食规律方面老婆也给了我很大动力,比如给我做饭带饭、早上给我煲粥养胃等等,时间长了之后,慢性胃病确实好了很多。(抓紧机会撒一波狗粮)
有哪些长期坚持并且已经证明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养生方法?
3、保持运动
这一项在我以前的回答里也说过,就像汽车长期搁置容易发生故障,要经常使用才能保持性能一样,身体也是如此,至理名言“生命在于运动”不是白说了这么多年的。
个人喜欢慢跑,配速9-10可以跑一个半小时左右,频率是一周至少3-4次,力量训练和更加剧烈的运动做的相对较少。虽然现在还没有八块腹肌,不过在工作动不动要坐上几个小时的前提下,人到中年还没有颈椎腰椎的职业病,我想跟近年来坚持运动肯定是有关系的。。现在是冬天,北方的室外温度比较低,大家可以避免室外运动,选择去健身房健身、打室内羽毛球、或者去游泳馆游泳……
有哪些长期坚持并且已经证明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养生方法?
4、泡脚
泡脚的好处有很多,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能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在中医里足被称作人的“第二心脏”,因为这小小的脚掌汇聚了人的一半经络,而且足为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地位不容小觑。另外,经常泡脚对于排出体内的寒气也很有效果,“热水洗脚,胜吃补药”的老话,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平时泡脚大家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泡脚的时间、温度,这些可都有讲究。时间短了,会起不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时间长了汗液又会流失过多。一般泡脚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温度则以 40度左右为佳。
有哪些长期坚持并且已经证明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养生方法?
对我来说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泡脚可以消除疲劳,工作一天回到家肯定会觉得有些劳累,泡脚可以让整个人轻松下来,这个时候让大脑保持空白一段时间,身心都会得到休息。睡眠质量方面,我感觉泡脚比睡前一杯热牛奶有用,起码对我来说这样。
5、多喝水,少喝饮料
所说的多喝水,并不是什么水都喝。由于各种原因,普通自来水水质有待考究(最起码自来水不能生喝大家都是知道的,国内目前的自来水质还有待提高),建议大家多喝净化过的水。喝水的好处就不多说了,“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老话就足以证明。另外,糖分较高的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都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最爱,克制!如果你不想发胖的话……
有哪些长期坚持并且已经证明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养生方法?
个人坚持每天多喝水已经有几年了,身边很多人都感觉我比实际年龄显得更年轻,其实除了运动和多喝水,真的没有偷用老婆的护肤品……
6、好心态
相信我,这一条最管用——保持好的心态,乐观面对勇于解决是最好的养生办法。用时下流行的话回答就是:笑着活下去。不信的话你看看身边脾气差的人是不是身体普遍有点亚健康?心态好脾气好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是三十岁以后才明白,希望你们能够更早一点懂得这个道理吧。
有哪些长期坚持并且已经证明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养生方法?
《老子》曰:“气度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及知北游》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说明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机体的功能状态 ;古人云:“夫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其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加以发扬光大。升降出入维持着大自然之四时阴阳更替,生态协调平衡。《周易·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五脏六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肝气升、心气浮、肺气降、肾气藏者;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
在生理常态下 , 人体气机有规律地运行不息 ,循环无端,周而复始, 保持人体 健康 平衡 ,人无病,为平人。如阴升阳降的上下调节,居于高位的内脏,其气之运动有趋下性,反之亦然。又如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以维持动态平衡。但是一旦受到病因的干扰破坏,调节作用失常,则气机紊乱,失其常态,则 气机异常 , 百病由生 。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先天禀赋等,气机失常有气机郁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状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生了病不传变、瘥后少复发,重视 养生 ,疏调好气机,达到保健强身,抗病延年之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理气机达到 养生 目的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风、寒、暑、湿、燥、火本为六气,若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过度,或自身正气不足,不能适应六气,则六气为六淫病邪,使人气机异常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及风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邪气藏府病形》曰:“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等,故应避之有时,人即安和。
清心寡欲,调畅气机 。内伤七情是引发气机失常的重要因素,医学研究表明70%的疾病与情绪情志有关。《素问·举痛论》曰:“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寿夭刚柔》曰:“忧恐忿怒则伤神。”俗话说:“笑一笑,百年少”,生活工作中清心寡欲,积极进取,心向阳光,充满正能量,气机疏畅,则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所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劳逸结合,升降相因 。劳逸过度对人体气机也有影响,《素问·举痛论》指出“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说明过度劳动和过度安逸均可导致气机异常而致病。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云:“而世但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安逸所生之病……凡人闲暇则病,小劳转健,有事则病反却,即病亦若可忘者。又有食后反倦,卧起反倦者,皆逸病也……享上寿者,正有小劳,以治其逸。”劳逸结合,气机升降相因则无病。
谨和五味,长有天命 。五味不调和,五味偏嗜伤及五脏,还可破坏五脏间的平衡协调,导致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气机调畅而无病。
饮食有节,身必无灾 。《脾胃论》指出:“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于四脏”,饮食如水覆舟,能养人,亦能害人。古人云:“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药补不如食补”,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若能做到饮食定时、定量、有节、清洁,则升降自如,身体 健康 。《吕氏春秋·季春记尽数》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养病庸言·六务》曰:“早餐必在寅卯之间,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现代研究证明,早上7点左右,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3个时间段人体消化功能特别活跃,所以有规律地定时进餐,有利于脾胃的保护。《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人体有有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濡养,但不可过量,过量则会致病。《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同时要合理搭配饮食。《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主次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脾胃 健康 。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 体育 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可使气血流畅,关节滑利、情志畅达、耳聪目明。汉代医家华佗创建了“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方法,能增强体质,提高 健康 水平,预防疾病发生。《吕氏春秋》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现代研究证明适当的运动可以活动肌肉、关节、筋骨,能振奋阳气,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
总之, 顺天之时 、 食饮有节 、 起居有常 、 劳逸结合 、 调畅情志 , 消除影响气机异常的各种因素 ,积极疏调气机,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0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