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伴有腹痛时怎样按摩?
通常便秘是不会引起腹痛的。便秘产生腹痛,大半是肠内气体积存,或痉挛性便秘的情况。若有气体积存时,参照便秘伴腹胀的按摩治疗,可使气体排出而痛止。至于痉挛性便秘,它是由于大肠的一部分强烈痉挛,而产生腹痛,可采用下列按摩方法:
(1)指压胆经中的带脉穴。一般人只要指压胆经中的带脉穴位,即可见效,带脉位于身体侧面,相当于肚脐高度的正中央,用拇指头朝身体中心强压,即可止痛。
(2)下肢的梁丘穴及足三里。梁丘是治疗胃肠病痛的名穴。一般的腹痛只要刺激带脉穴位与梁丘穴,儿乎都可止痛。梁丘位于大腿前外侧膝盖骨上方三横指,胃痛或腹痛时,按压此处必痛。
(3)温暖腹部。可用双手摩擦发热温暖腹部,亦可用热敷。如果腹痛伴有发热或其他症状如下痢,则不可用上法治疗。
便秘伴有腹胀时怎样按摩?
一般便秘时,总有腹胀之感,这是因为大便滞留在肠内,使肠内细菌繁殖,引起发酵或腐败,所产生的气体积存在肠内的缘故,但不是每个便秘患者都有腹胀。按摩治疗时首先要温暖腹部,再就是用点穴指压手脚部的穴位,用强刺激足三里、三阴交以及合谷穴,使之产生酸胀感,即能有效。如果腹胀则应避免强刺激腹部,否则只会增加痛苦而毫无效果,此时则可按摩肋骨下端,两手掌按住心窝处,沿着肋骨下端,像写八字似的按摩,指头轻压骨头,反复10〜20次。这种按摩法可促进胃肠运动,改善食欲不振或胃下垂。以上按摩可自己做,也可由他人做,但要坚持。
很多人由于长期生活、饮食习惯不当,就很容易出现胃不适的症状,会对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胃不适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护理,按摩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护理方法,胃不舒服按摩哪里好?胃不舒服按哪个部位?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吧。
1、按摩足三里
位置:位于膝盖下方凹陷处,小腿肌腱外侧的穴位。
适应症:胃酸分泌过少,消化速度慢,腹胀积食,饭后立即会有胃部不适的人。
用力按摩足三里穴,会觉得有疼痛感一直延伸到脚尖,每日饭后按摩10分钟,可以缓解胃部不适。
2、按摩上腹部
位置:(1)上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
(2)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3)下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适应症:脘痛,腹胀,反酸,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
用手分别轻轻按摩腹部的上中下脘穴各五分钟,对防治各种肠胃不适都有一定的作用。
3、按摩梁丘穴
位置: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适应症:胃痉挛、腹痛、腹泻等,可按摩此穴位缓解。
以指压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每次压20秒,休息5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几次,直到不适感消退。
4、按摩四缝穴
位置: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取穴。
适应症:对胃脘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等胃不舒服症状均有奇效。
用大拇指用力掐按上述四个位置,直到胃不舒服的感觉缓解或消失位置,
5、按摩内光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适应症:可治疗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胃痛或恶心想吐时,用手按压内光穴,可快速缓解胃部不适症状。
6、按摩天枢穴
位置: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
适应症: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
用手按压天枢穴,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
7、预防胃病的方法
1.保暖养胃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2.饮食养胃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3.忌嘴保养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4.静心养胃
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5.运动养胃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医疗圣经:水是最好的药第二部分
***************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是人体发出的最重要的信号,它是脱水症的表征,是身体缺水的信号。这在年轻人群或是中老年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当前的所有重大疾病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慢性、持久、不断加重的脱水。
---------------
第三章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1)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
刚发现的身体缺水的紧急信号。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是人体发出的最重要的信号,它是脱水症的表征,是身体缺水的信号。这在年轻人群或是中老年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当前的所有重大疾病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慢性、持久、不断加重的脱水。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即由胃炎、十二指肠炎和烧心引起的疼痛,只需要增加饮水量就可以治疗。如果病人还患有溃疡症,那就必须注意日常饮食,以便加快溃疡面的修复速度。
耶鲁大学爱德华·斯彼若教授的研究表明,12%的消化不良患者六年后会患上十二指肠溃疡,十年后这一比率会增加到30%,二十七年后增加到40%。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不可小视,虽然只有通过内窥镜发现溃疡后才能确认疾病的轻重。现在的临床医学更像一门依赖视觉判断的学科,而不是从前那样是依靠分析和思维判断的艺术。
疼痛有不同的分类,病人去医院是因为疼痛。疼痛引起人们的注意,医生用内窥镜观察疼痛部位,给各种疼痛贴上不同的医学标签。消化不良疼痛很常见。人们把基本的、常见疼痛引起的病变解释成局部组织的病变,其实它的起因就是脱水。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仅用水就治好了3000多个消化不良疼痛症患者,而别的医生则根据疼痛的不同特征,把病人分成不同类别。增加饮水量后,他们的病情全都好转了,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我曾把用水治疗消化不良疼痛的报告发表在1983年6月的《临床肠胃病学报》上。
脱水达到某种程度时,身体会急需水,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水。除了水,什么药物都不会奏效。我不妨用一个病例说明水疗法的效力。有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岁,几年前得了消化性溃疡,直到不堪忍受才找我。他曾经接受过常规治疗,被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服用过抗酸剂和甲氰咪呱。
甲氰咪呱的药性极强,可以在“第二”类接受点——也就是身体中的“受体”,即组胺2或者H2接受点——阻断组胺的活动。胃组织的一部分细胞可以制造酸,它们对甲氰咪呱十分敏感。但是,人体内有许多不制造酸的细胞,它们也对药物的阻断作用十分敏感。所以,这种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对年轻人尤其显著),对患有慢性脱水症的中老年人则极为危险。
1980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头一次看见那个年轻人,时间是十一点。他疼得厉害,几乎处于半昏迷状态。他像婴儿似的蜷缩着身子躺在房间的地板上,不停呻吟,不知道四周的人在为他担心。我问他话,他也不回答,也不同身边的人讲话。为了让他说话,我不得不使劲摇他。
第三章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2)
我问他感觉怎样。他呻吟道:“我的溃疡病快要疼死我了。”我问他疼了有多久,他说吃罢午饭后,下午一点就开始疼,随着时间的迁延越来越疼。我问他吃过什么药缓解疼痛。他说吃了三片甲氰咪呱和一整瓶抗酸剂。他还说,痛了十个小时,吃了这么多药,一点儿作用都没有。
消化不良溃疡病人服用如此大量的药物仍然不见效,一般人会怀疑他得了“急腹症”,需要做外科手术。也许他的溃疡已经穿孔了。我曾经亲眼目睹和参加过消化性溃疡穿孔病人的手术。那些病人就像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一样,痛苦万状。要想判别年轻人是不是溃疡穿孔,只需做一个简单的试验。穿孔病人的腹壁很僵硬,像一块木板。我摸了摸他的腹壁,试试腹部的硬度,还好,没有溃疡穿孔。他的腹壁很柔软,但是疼得不能碰。他很幸运,没有穿孔,但是,照他目前的样子,他吃的抗酸剂很可能在发炎的溃疡面上钻出洞来。
此时,药物的作用非常有限。三片抗组胺剂(每片300毫克)加上一整瓶抗酸剂都不能缓解他的疼痛。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开刀了。我非常了解水在缓解消化不良疼痛的作用,我给这个年轻人两大杯水,也就是一品脱(1升)。起初他不愿喝。我告诉他,他吃过了所有的常用药,都不见效,不妨试一试“我的药”。他当时疼痛难忍,不知所措,别无选择。我坐在角落里,观察了几分钟。
我因事离开,十五分钟后回来,他的疼痛已经缓解,停止了呻吟。我又给了他一大杯水(半品脱)。几分钟后,疼痛完全消失了,他开始注意屋里的人。他站起身来,向墙壁走去。他靠着墙,与看望他的人们交谈,那些人比他本人还吃惊,三杯水竟然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十个小时以来,年轻人遭受着疼痛的折磨,服用了治疗消化性溃疡症的最先进的特效药,一点儿效用都没有。现在,三杯水在二十分钟里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只要看一下22页上的图4,把上述病例与模型中关于疼痛的说明比较一下,你就会明白大脑的某个部位对应着身体缺水信号的强弱。达到某个临界点,局部止痛药物就不会奏效。抗酸剂和H2阻断剂甚至不能减缓年轻人的痛感。惟有水给了大脑正确的信息,撤销了大脑发出的缺水信号,因为它准确无误地收到了体内水分充足的信号。同样的疼痛反射模型在别人身上也会起作用。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应该明白,当身体严重缺水时,它就会把疼痛现象通知给大脑。
又一次机会来了,我要测试一下脱水症引起的腹痛与大脑反应在时间和水量上的关系。这一回,两人搀着一个男人来到我的诊所。病人走不动路,那两个人架着他的胳膊。他也是一位消化不良性溃疡病人,患有严重的上腹急腹症,也就是消化不良性疼痛。给他做了检查,发现溃疡还没有穿孔,我每隔一小时给病人一大杯水。二十分钟过去了,他的疼痛没有缓解,一小时二十分钟过去了,依然没有彻底缓解,直到喝了三杯水后他才康复。平均算来,如果病情不严重的话,大约八分钟疼痛就能缓解。
第三章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3)
实验表明,当我们喝下一杯水时,水立刻到达肠道,并被吸收。但是,一个半小时后,大致等量的水才能通过粘膜的腺体层分泌到胃中。水从底层渗出,进入胃,为消化食物做准备。消化固体食物需要很多水。有了水,胃酸才能分泌到食物上,酶才能被激活,食物才能分解成均匀的微粒状流体,进入肠道,步入消化过程的下一阶段。
粘膜的腺体层面上有一层粘液,位于胃组织的最里层(见图5)。粘液的98%是水,另有2%的固体是吸附水分的“架构”。这个叫做粘液的“水层”是天然的缓冲区。它下面的细胞分泌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被水层吸收。当胃酸通过这个保护层时,碳酸物就会发挥中和作用。
图5:胃与胃粘膜结构模型。含水量充分的粘膜保护层可以保持重碳酸盐并能中和试图通过粘膜的胃酸。脱水状态下的身体,其粘膜保护层作用低,就会允许胃酸渗透,造成粘膜损伤。补水会为粘膜提供防酸保护层,比市售的任何药物都更有效。这一化学反应能生成大量的盐(碳酸物中的钠和胃酸中的盐酸),盐分太多会改变粘液“架构”的附水特性。过多的中和反应和盐的沉积能使粘液物质颗粒不均,粘性降低,于是酸就会渗透到粘膜层,引起疼痛。
水渗过粘液层是一个自然过程,很像对粘液层的“反向冲洗”,为的是清除沉积的盐分。这一过程非常有效,当水渗过新的粘液时,就从下面使粘液层复水化(rehydrating)。这种又新又厚又稠的粘液是天然的盾牌,能够阻止酸对胃的侵害。盾牌的效力显然有赖于水的摄取,尤其是在摄入各种固体食物前,因为固体食物会刺激胃腺体制造胃酸。因此,水是防止胃酸侵害的惟一天然手段,它自下而上地发挥作用。而抗酸剂则依附于胃酸,它的防护是没有效用的。
我们终于明白了,人体内有“饥饿疼痛”信号,也有“缺水疼痛”信号。不幸的是,人们把“缺水疼痛”叫做“消化不良”,用各种药物对付它,于是,由脱水引起的新陈代谢紊乱损害了十二指肠或胃的组织。用抗酸剂缓解疼痛是普遍认可的方法,甚至在超市里人们也能买到这种非处方慢性毒药。
专家们在瑞典的研究结果表明,患有典型消化不良性疼痛而没有患溃疡的人,不管吃什么药,安慰剂也好,抗酸剂也好,甚至阻断组胺活动的药物也好,结果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不管是抗酸剂,还是更强的药物都没有多大效用。在人体的这一生理过程中,人们应当慎重对待脱水信号,切忌滥用药物。
水很可能是缓解病痛的惟一有效物。身体想要的,需要的,呼唤的毕竟是水,仅仅是水。如果我们仔细寻找其他的症状,还会发现更多缺水信号。不要认为消化不良性疼痛是局部的、孤立的现象。在所有病例中,消化不良性疼痛都是脱水的信号——身体缺水的信号——即使同时出现了溃疡。只要饮水后疼痛就能减轻,再有足够的饮食,溃疡肯定会在一段时间内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6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防治航海人员维生素B1缺乏的食疗方
下一篇: 立夏吃黄瓜补充水分(立夏以后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