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
(《唐本草》)
【异名】昧履支(《百阳杂俎》),浮椒(《东医宝鉴》),玉椒(《通雅》)。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植物形态】胡椒
常绿藤本。茎长达5米许,多节,节处略膨大,幼枝略带肉质。叶互生,叶柄长1.5~3厘米,上面有浅槽;叶革质,阔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绿色,基出脉5~7条,在下面隆起。花单性,雌雄异株,成为杂性,成穗状花序,侧生茎节上;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花穗长约10厘米;每花有一盾状或杯状苞片,陷入花轴内,通常具侧生的小苞片;无花被;雄薜2,花丝短,花药2室;雌蕊子房圆形,1室,无花柱,柱头3~5枚,有毛。浆果球形,直径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圆柱状,幼时绿色,熟时红黄色。种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
【采集】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药材】①黑胡椒
又名:黑川。为近圆球形果实,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微细突起的柱头遗迹,基部有自果轴脱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质松睫,易剥落,内果皮薄壳状而稍坚硬。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颜色较浅,并具有空隙。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
②白胡椒(《纲目拾遗》)
又名:白川。为近圆球形果核,直径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时显黑棕色斑。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内果皮及种子的性状均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药理作用】正常人将胡椒0.1克含于口内而不咽下,测定用药前后的血压及脉搏,共试24人,均能引起血压上升,收缩压平均升高13.1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18.1毫米汞柱,均于10~15分钟后复原,对脉搏无显著影响,多数受试者除舌头辛辣感外,尚有全身或头部的热感。胡椒的作用与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较小,内服可用作驱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发赤剂。所含胡椒碱曾用作解热和驱风剂。并有微弱的抗疟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试管内试验或对感染大鼠的整体试验中证明有杀绦虫的作用,对吸虫及线虫作用不明显。
同属植物卡瓦胡椒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橙黄色胡椒果实的醇浸膏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并能兴奋离体肠管;对两栖类及哺乳动物的心脏有抑制作用(包括收缩力及频率),减少冠脉流量。上述各项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故属M-胆碱能性质,对蛙腹直肌无N-胆碱样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性味】辛,热。
①《唐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辛,热。有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③《本草便读》:"入肺、胃二经。"
【功用主治】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②《海药本草》:"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
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
④《本草蒙筌》:"疗产后血气刺疼,治跌扑血滞肿痛。"
⑤《纲目》:"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贴之。
【宜忌】阴虚有火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不宜多服,损肺。"
②《本草备要》:"多食发疮痔、脏毒、齿痛目昏。"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堕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
【选方】①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汤服。(《食疗本草》)
②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寿域神方》)
③治胃痛:大红枣(去核)七个,每个内入白胡椒七粒,线扎好,饭锅上蒸七次,共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温滚水下,如壮实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热作饥,以粥饭压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镜》)
④治反胃呕哕吐食,数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姜一两(微煨切)。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惠方》)
⑤治翻胃及不怕饮食:半夏(汤洗十遍)、胡椒。上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方》)
⑥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证治要诀》)
⑦治夏月冷泻及霍乱:胡椒碾末,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
⑧治霍乱吐泻: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一钱。(《仁斋直指方》)
⑨治疟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细末,用小瓶装好,不令泄气,再用蝉蜕研末,亦以瓶装之(蝉退要用全的,连头、足用)。用时每药分量只要如黄豆大,合成一处,用普通膏药一张,将药放在中间,在期前两小时至四小时以内,贴于背后天柱穴,愈后再将膏药撕去。(《中医杂志》(9):500,1956)
⑩治缺钙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鸡蛋皮两个。将上药焙黄后共研成粉,分为十四包。每日一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小肠淋,沙石难出,疼痛:胡椒、朴硝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温汤调下二钱匕,并二服。(《圣济总录》二拗散)
⑿治阴囊湿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天二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⒀治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卫生易简方》)
⒁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韩氏医通》)
⒂治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七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一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蜈蚣咬伤:胡椒,研末调敷。(《多能鄙事》)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㈠内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剂。1岁以下每次0.3~0.5克,3岁以下0.5~1.5克,一般不超过2克,每日3次,连服1~3天为一疗程。如有脱水现象须补液。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20例,痊愈18例,好转2例。㈡外敷:以胡椒末填敷患儿脐眼,外贴暖脐膏,固定24小时,未愈可再贴1次。观察40例,均有效。㈢穴位注射:取白胡椒研碎蒸馏制成50%注射液,行穴位注射。取穴:天枢、足三里。小儿每穴0.2毫升,成人每穴0.5毫升,两侧交替应用。治疗42例,经治1~5次(一般1~3次)均获痊愈。
②治疗肾炎
取白胡椒7粒,新鲜鸡蛋1个。先将鸡蛋钻一小孔,然后把白胡椒装入鸡蛋内,用面粉封孔,外以湿纸包裹,放入蒸笼内蒸熟。服时剥去蛋壳,将鸡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个,小儿每日1个。10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再服第二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试治6例,除1例10年的慢性肾炎患者外,其余5例均治愈。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和喘息
将白胡椒粒放入75%酒精中泡30分钟,取出切成2或4瓣,用于穴位埋藏。选穴:膏盲,定喘,脚骨前压痛点(天突至膻中穴之间的压痛点),膻中,肺俞。治疗时胸前、背后各取1穴,切开1厘米长、0.5厘米深之切口,用止血钳伸入作穴位按摩,患者有酸麻胀感和喉头发热感,再把胡椒瓣放入穴位,盖好敷料,不必缝合,7天做1次,一般需做2~3次。胡椒不被吸收,故须注意局部感染。亦可将白胡椒制成10%的注射液,行穴位注射;进针后待有酸麻胀感时快速注入0.7~1.0毫升(成人量)药液。选穴:大椎,定喘,膏盲,肺俞;配穴:通气,膻中,丰隆,孔最。可交替选用,每次2~3穴。7~10天为一疗程,连续二个疗程可望不咳不喘。
④治疗神经衰弱
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日4~6次。捏压时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压无刺激时,需重新更换。一般宜持续2周,如有反复则宜继续第二疗程。取穴:神经衰弱-枕、肾、神门;神经衰弱综合症-皮质下、额、心。初步观察,对失眠、头痛、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浮浅等疗效显著,对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疗效较差。
⑤治疗皮肤病
先取紫皮蒜捣烂,再加入细胡椒粉(2:1)共捣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先用三棱针在双侧耳背静脉点刺放血;并在一侧耳轮脚凹陷处划破表皮(1~2厘米长的竖切口),双耳交替划割。按无菌操作进行。然后取椒蒜泥约米粒大放于胶布上,贴在切口处固定。每4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天。观察各种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痤疮、神经瘙痒症、过敏性皮炎)共219例,治愈156例(71.2%),进步56例(25.1%)。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一般无不良反应,仅极个别病人治疗后诉心慌,烦躁。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验.过剂则走气。大肠寒滑亦用,须各以他药
②朱震亨:"胡椒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众,大伤脾胃肺气,久则气大伤,凡病气疾人,益大其祸也。"
③《纲目》:"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医氏不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拔未巳,胡椒继之,虽曰和胃,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况三阳既结,食必上潮,止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时珍窃思此说虽是,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证,不可执一也。"
④《本草经疏》:"胡椒,其味辛,气大温,性虽无毒,然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证悉瘳矣。""凡胃冷呕逆,宿食不清,或霍乱气逆,心腹冷痛,或大肠虚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积冷,四肢如冰,兼杀一切鱼肉鳖蕈等毒,诚为要品;然而血有热,与夫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齿浮鼻衄,肠风脏毒,痔漏泄?等证,切勿轻饵,误服之,能令诸病即时作剧,慎之慎之。"
⑤《本草求真》:"胡椒比之蜀椒,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内滞,肠滑冷痢,及阴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齿浮热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气既除,而病自可愈也。但此上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终有补火益元之妙。况走气动火,阴热气薄,最其所忌。"
⑥《本草便读》:"胡椒,能宣能散,开豁胸中寒痰冷气,虽辛热燥散之品,而又极能下气,故食之即觉胸膈开爽。又能治上焦浮热,口齿诸病。至于发疮助火之说,亦在用之当与不当耳。"
胡椒性温味辛,含有挥发油、胡椒碱、粗脂肪、粗蛋白、淀粉等营养物质。它有黑、白两种,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肠炎、支气管炎、感冒和风湿病等,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胡椒所含的胡椒碱、胡椒脂碱、挥发油等有祛风、健胃的功效。
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
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胡椒粉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的配料,它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身体,食物的功效和作用都是有迹可循的,这种食材可以补血养气,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了解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
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1 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
胡椒是中外烹调中的主要香辛调料之一,一般加工成胡椒粉,用于烹制内脏、海味类菜肴或用于汤羹的调味,具有祛腥提味的作用。胡椒粉分为黑和白两种,功效也不同。营养学专家认为,黑胡椒走里,味重,调味作用稍好;白胡椒药用价值更高,走表,辛散作用更好。
黑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
一般来说,解油腻用黑胡椒。例如,西餐里的牛排、大肉等一般都要放黑胡椒粉,一是为了增味,二是为了解油腻。我们做包子、饺子时,肉馅里可以放些胡椒粉,还有一些荤汤,如骨头汤、鸡汤、鱼汤等,放点胡椒粉味道更鲜美。
补肾也可用黑胡椒。专家说,中医认为,颜色黑的食物入肾,因此,黑胡椒温补脾肾的作用明显。如果因脾肾虚寒造成的“鸡鸣泻”(指经常在早晨拉肚子)、腰怕冷、小便清长,以及胃阳不足引起的胃部不适等,都可以在平时做菜时放点黑胡椒。
白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
人们治疗受凉感冒则一般服用白胡椒,疗效较为显着。尤其是因受风寒引起的感冒,将白胡椒与红糖水煮开后趁热喝下去,见效很快。腹胀、肚子受寒致胃不适,都可以喝点白胡椒红糖水,它能散寒、健胃。孩子虚寒性腹泄也可以试试白胡椒。有的孩子受凉拉肚子,吃不了胡椒的辣味,专家说,可以外用,方法是在贴布上撒上白胡椒,然后贴在孩子的肚脐眼处,每日一次,一般1-3次即可痊愈。此外,平时吃凉拌菜,或是做色拉时,也最好加点白胡椒粉,可以去凉防寒,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白胡椒还有美容的功效。它辛散,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改善皮肤微循环。常吃白胡椒,能够使皮肤红润有光泽。
食用胡椒粉时,一般要借热力,即要用在热菜里,它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咽干嗓痛、眼干等上火的时候,可以暂时停食胡椒,否则会加重上火症状。
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2 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
1、增加食欲
大家在食用火锅的时候是不是根本停不下来,这有一份的因为是胡椒粉的功效与作用,胡椒粉中的胡椒碱可以帮助人体刺激肠胃,然后分泌出更多的酸,让人体快速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然后胡椒碱还可以刺激口腔唾液的分泌,这也是为什么人食用辣的以后,越吃越想吃的原因。
2、预防感冒
胡椒的性质本来是热性,还有这天然的抗菌成分,对于感冒来说是天然的治疗药物,它可以刺激人体发热,帮助身体将毒素排出,然后杀死体力有害的细菌,对于感冒,咳嗽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上面讲到的胡椒粉可以增加食欲也是感冒没有胃口的人士所需要的。
3、缓解牙疼
胡椒粉比较对于感冒有效果它还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牙疼,胡椒粉能温中散寒,也能行气止痛,同时它好有抗炎杀菌的作用,我们牙疼的时候将胡椒粉含着疼痛的部位,很快便可以缓解牙疼,一般牙疼的很厉害又不能立刻去医院的患者可以试着使用这个办法来缓解牙疼。
4、促进消化
胡椒粉不仅可以帮助人体增加食欲,它还能帮助人体促进消化,帮助人体减肥,在胡椒粉中有胡椒碱,同时它还有可溶性钙,可以帮助人们促进胃液的消耗,提高人体肠胃的功能,对于我们因为食用过多食物而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为胡椒科植物胡椒 Piper nigrum L. 的果实.味辛, 性热.入胃、大肠经.功能:温中、下气、消痰、解毒.主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 并解食物毒.内服:煎汤, 2~4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贴之.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胡椒碱(Piperine)、胡椒脂碱(Chavicine)、胡椒新碱(Piperanine).挥发油含向日葵素(Piperonal)、二氢葛缕醇(Dihydrocarveol)、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oxide)、隐品酮(Cryptone)等.
药理作用:
1. 抗惊厥和镇静作用 胡椒碱有明显对抗戊四唑惊厥及电惊厥的作用.抗电惊厥作用与苯妥英钠相似, 但胡椒碱的作用较苯妥英钠为慢, 苯妥英钠给药后半小时作用已极为明显, 而胡椒碱约需一小时半.胡椒碱对大鼠‘听源性发作’有明显对抗作用.胡椒碱能拮抗小鼠电刺激引起的癫痫和肌肉松弛.
胡椒碱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腹腔注射即出现闭目、低头、伏卧、很少活动, 处於安静状态.对机械刺激和轻微声音刺激仍有反应, 翻正反射始终存在, 无运动失调和障碍现象.
2. 杀虫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试管内试验或感染大鼠的整体试验中证明有杀绦虫作用, 对吸虫及线虫的作用不明显.
3.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胡椒有升压作用, 但对脉搏无明显影响.胡椒内服可作驱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发赤剂.胡椒尚有微弱的抗疟作用.亦有报告指出, 胡椒碱对兔感染伤寒菌素有解热作用, 对大鼠爱兰苔胶诱发的炎症有消炎作用, 对小鼠尾部加压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癫痫 用胡椒及荜拨的粗提取物制成片剂(每片含量相当於生药、胡椒及荜拨各0.5g), 每次2~4片, 日服2次.治疗150例, 总有效率为83.9%.【北京医学院学报 1974;(4):214】
2. 治疗疟疾 胡椒10~15粒, 研极细末, 置胶布中央, 贴在大椎穴上, 7日为1疗程.若胶布密封者, 可连续7日.如胶布脱粒时应即更换.治疗6例, 治愈5例, 1例7天后复发, 再用前法而愈, 随访8个月未复发.无效1例.【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1965;(5):封 3】
3. 治疗胃寒痛 生胡椒10粒, 大枣3枚, 甜杏仁5个, 混合捣细碎, 温开水调服, 成人日服1剂, 体弱或儿童酌减.治疗20例, 效果满意.【中医杂志 1966;(2):14】
4. 治疗冻疮 胡椒粉、雄黄粉各等量, 拌匀, 撒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上, 贴於患处, 外用绷带包扎.隔日1次, 3次为1疗程.治疗14例, 效果满意.【赤脚医生杂志 1976;(11):19】
5. 治疗小儿泄泻
a. 白胡椒1g(研粉), 加葡萄糖粉9g, 配成散剂.每次剂量分别为:1岁以下0.3~0.5g, 3岁以下0.5~1.5g, 一般不超过2g, 每日3次, 连服1~3天为1疗程.如有脱水现象者可补液.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20例, 痊愈18例, 好转2例.【江西医药 1966;6(4):192】
b. 白胡椒1~2粒研成细末, 填脐中, 用胶布贴敷, 24小时更换1次, 连用2~3天.治疗209例, 用药1~2天后, 大便常规正常者139例,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者31例.总有效率为81.3%.【河北中医 1985;(4):23】
6.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胡椒30粒, 吴茱萸 30g, 丁香6g, 共研细粉.每次用药粉1.5g, 调适量凡士林敷脐部, 每日换药1次.治疗55例, 一般外敷1~2次即可痊愈.【新中医 1974;(1):41】
7. 治疗牙痛 胡椒2g、大青盐2g, 共研细末, 将0.5g 置於干棉球中, 另取95%乙醇10ml, 加热至沸点, 即用镊子夹住棉球放入其内, 片刻取出.待棉球降温至60℃左右, 令患者用痛牙咬住, 疼痛很快停止.治疗百余例, 效果满意.【山东医药 1984;(6):8】
方剂选用:
1. 治疗反胃呕哕吐食, 数日不定:胡椒三分(末), 生姜一两(微煨切).上件药, 以水二大盏, 煎取一盏, 去滓, 分温三服.(《太平圣惠方》)
2. 治疗翻胃:胡椒一味, 醋浸之, 晒干, 醋浸不计遍数, 愈多愈好, 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 加至三、四十丸.(《证治要诀》)
3. 治疗胃痛:大红枣(去核)七个, 每个内入白胡椒七粒, 线扎好, 饭锅上蒸七次, 共捣为丸, 如绿豆大.每服七丸, 温滚水下, 如壮实者用十丸.服后痛止, 而胃中作热作饥, 以粥饭压之即安.此寒食痰饮皆治.(《百草镜》)
4. 治疗夏月冷泻及霍乱:胡椒碾末, 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
5. 治疗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份.为末, 蜡丸, 麻子大.每用一丸, 塞蛀孔中.(《卫生易简方》)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有火者忌服.
毒副作用:‘胡椒性燥, 食之快膈, 喜食者众, 大伤脾胃肺气, 久则气大伤, 凡病气疾人, 益大其祸也.’(朱震亨)
【医家论药】
‘胡椒, 其味辛, 气大温, 性虽无毒, 然辛温太甚, 过服未免有害, 气味俱厚, 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 除脏腑中风冷者, 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 以致脏腑不调, 痰气逆上, 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 则痰气降, 脏腑和, 诸证悉瘳矣.’‘凡胃冷呕逆, 宿食不消, 或霍乱气逆, 心腹冷痛, 或大肠虚寒, 完谷不化, 或寒痰积冷, 四肢如冰, 兼杀一切鱼肉鳖蕈等毒, 诚为要品;然而血有热, 与夫阴虚发热, 咳嗽吐血, 咽干口渴, 热气暴冲, 目昏口臭, 齿浮鼻衄, 肠风脏毒, 痔漏泄澼等证, 切勿轻饵, 误服之, 能令诸病即时作剧, 慎之慎之.’(《本草经疏》)
‘胡椒, 去胃中寒痰吐水, 食已即吐, 甚验.’(《本草衍义》)
‘胡椒比之蜀椒, 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入, 痰食内滞, 肠滑冷痢, 及阴毒腹痛, 胃寒吐水, 牙齿浮热作痛者, 治皆有效, 以其寒气既除, 而病自可愈也.’(《本草求真》)
‘胡椒, 大辛热, 纯阳之物, 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人食之, 动火伤气, 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 岁岁病目, 而不疑及也, 后渐知其弊, 遂痛绝之, 目病亦止, 才食一二粒, 即便昏涩, 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 热助火, 此物气味俱厚故也, 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 盖豆寒椒热, 阴阳配合得宜, 且以豆制椒毒也.’(《本草纲目》)
附注:胡椒有黑、白之分.在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 剪下果穗, 晒干或烘干后, 即成黑褐色, 取下果实, 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 用水浸渍数天, 擦去外果皮, 晒干, 则表面呈灰白色, 通称‘白胡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51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胡萝卜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胡桃壳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