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中药黄连的传说故事(何仙姑是什么神(道教女仙之—芙蓉仙子何仙姑))

生活小常识 2023-07-13 17:42:30

中药黄连的传说故事。黄连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关于黄连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而凄苦的传说。中药黄连的传说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

中药黄连的传说故事

黄连,又叫做味连、川连、鸡爪连,其是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入口极苦,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的滋味。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传说一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的黄水坝住着一个陶医生,和幺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男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

这年,黄水附近不少人都得了一种怪病。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没染上这种怪病。有一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发现一种野草,好看极了。她顺手拔起这些野草,带回家种在园子里。喜欢陶幺女的黄连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这些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期间,陶幺女卧病在床,一天天瘦下去,只剩下皮包骨头。几位同乡好友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黄连心想:园子里那些野草,怎么不用来试一试?于是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淘洗干净,连根须叶一齐下锅,煮了一会儿,揭开锅盖一看,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黄连正想给陶幺女端去,但又想万一有毒怎么办?黄连便首先尝了这汤,只觉得味道好苦。

过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知道这野草无毒,这才端一碗让陶幺女服下。说来也怪,陶幺女喝下这野草汤,病竟然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暗恋着陶幺女的黄连见恋人全然不知自己的心思,有些黯然神伤。

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去采挖这种野草来熬汤服用,大家的病都好了。

不久,黄连便带着苦恋死在陶家,临死前,陶幺女才知道了他的心思。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把这种清热解毒、味道苦涩的中草药称为黄连。

传说二

从前,在土家族居住的黄水山上,有一位姓韩的名医,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因韩大夫出门时间多,故而请了一位帮工来管理种草药的园子。

韩大夫有个女儿,长得聪明、活泼又漂亮,老俩口视如掌上明珠。闺女也喜欢种花种药材,有一年正月后的一个早上,寒霜未化,冷气袭人,闺女来到种草药的园子,见到花儿未开,草未萌芽,就沿着后门小路往山上走。忽然她看到路边有一朵油绿色的小花开放了,便蹲下来把它连根挖起,移栽到园子里了。帮工看到这株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开花的野草,也很喜欢,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那草越长越茂盛,后来结了籽。第二年,园子里绿色的小花开得更多了。

不料,韩大夫的闺女得了一种怪病,满身燥热,又吐又拉。三天就瘦得皮包骨了。韩医生外出未回,母亲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时为女儿的病伤心落泪。

帮工看在眼里,也很焦急,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这种花能不能做药呢?前几个月自己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使,但过了两个小时喉咙就不痛了。姑娘这病,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叶拔了一株,煎成一碗汤药,给姑娘喝下,谁知早上喝药,下午病就好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

这时韩大夫回来了,一问经过,便连声说:“谢谢你,我女儿患的胃肠胃热重,一定要清热解毒的药才治得好。这开绿色的小草,看来对清热解毒有特效呀!”韩大夫并不知这小草叫什么名字,而这位帮工姓黄名连,为了感谢帮工为他闺女治好了病,韩大夫就将这草药定名为黄连了。

以上就是关于黄连名字的民间传说,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历史,请继续关注养生食疗栏目网中医养生频道。

何仙姑是什么神(道教女仙之—芙蓉仙子何仙姑)

八仙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并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仙话。他们都是凡人出身,经过苦修积善而修炼成仙。他们经常云游人间,扶贫济危,除暴安良,施药治病,济世度人。在“八仙过海”、“八仙献寿”等图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神采俊雅、手持荷花、飘逸脱俗的妙龄女郎,她便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何仙姑在八仙中犹如绿叶丛中一点红,格外地引人注目。

八仙传说自唐宋以来就开始流行了,但在元代的八仙剧目中还没有“何仙姑”,直至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将何仙姑列为八仙之一。关于何仙姑的身世和成仙经历,历来众说纷纭。《安庆府志》《祁阳县志》、《歙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等方志皆有记载,换句话说,安徽、福建、浙江、广东、山东等地都有自己的何仙姑传说逸闻或遗迹。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说法影响较大。

一说,何仙姑为广东增城县人。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历代神仙通线鉴)等记,何仙姑是开天用时,住云母溪。年十四五,一夕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不死,因饵之,誓不嫁,常往来山顶,其行如飞”,“唐中宗景龙中(707-709),白日升天。”《仙佛奇踪》的记载更详细,称何仙姑是唐代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住云母溪。她出生时,紫云绕室,头顶生有六根特殊的毫毛。

十三岁的时候,她跟女伴入山采茶,走失了伴侣,又迷了路。后来遇见一个鹤发童颜的道士。道土赠给她一枚桃子,并慈祥地告诉她:“这是仙桃,吃了它后,日后就能升天成仙。”何氏女自从吃了仙桃后,便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十四五岁时,又梦见一位神人教她食云母粉,而后便可往来于山顶之间,身体轻捷,其行如飞。她常早是上山,傍晚便采许多种草药回来时常还采许多山果给父母吃。何氏女生性贞静,极有孝行,容貌清丽,庄重典雅,且天资聪颖,通晓世事,琴棋诗书,一学便通,真正才貌双全,许多富贵人家慕名求亲,但她喜清净道行,发誓不嫁。何家是开药材铺的,她也因家学而擅长医药,替人治病,时常利用替人看病之机,劝人行善止恶,告诉病人诸病乃由诸不善所生,欲要延寿养生,先要戒杀含生,孝敬父母,惠恤贫苦。不少病人听从她的教导,修桥补路,行善广积德,同时服用她开出的草药,果然诸病痊愈。当地的人都以她为神人,尊称她为何仙姑。何仙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到的道土即吕洞宾,因知道她有仙缘,便前来点化她。后来吕洞宾还传给她修身之道,又送她金丹服用,还带她去蓬莱仙境参拜东王公、西王母。

何仙姑于是更加静心修炼。后来,武则天曾召她入京,但她走到半路上,便脱身而去,不知所踪。传说唐天宝九年,有五色云起于麻姑坛,众人于白日间见有一位女仙子从五色祥云中缥缈而出,有个叫蔡天一的道士,认识那位女仙子便是何仙姑。大历中(766-790),何仙姑还曾现身于广州小石楼。

二说,何仙姑是何大郎公之女,生于后晋天福年间。《福建通志》、《武平县志》等记载:“姑世居武平南岩。”“何仙姑世居南安岩。”又说“吕纯阳见其仙质,日过索饼啖,给与之。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避居南岩。长年隐居狮岩之中,修其真性。”传说仙姑天生善根,颇识中草药,喜为人排难解困,消灾除病。方圆数十里内,谁家大人小孩生病,凡有求于仙姑,她抓一把草药及供奉神灵的香灰,给来者回家治病,患者服之,药到病除。何仙姑还能做法,指引河水流向高山,再居高流向低处,使老百姓自如地利用水源栽种稻谷,生产劳动,人们都十分感激她的功德,称她为“活神仙”。据说何仙姑卒于宋哲宗元献元年(1086),经历了五代北宋四朝共十四个皇帝,享年一百四十九岁。当地的何姓族谱记载:仙姑寿终时,天空中有鼓乐之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见者无不惊奇。乡人塑造仙姑像于仙姑楼,长年香火不绝

以上这些说法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不过也有共同之处。几乎所有的何仙姑传说都认为何仙姑出身平凡,但是精诚积善、潜心向道,最终得到仙人点化,修成正果。而且,在何仙姑修道成仙的过程中,曾经服食过仙人赐予的一枚仙桃(或谓仙枣)。从仙家修炼的角度看,这是道术之神异,而从少女之性格看,这也同何仙姑的天真活泼有关。

灼若芙蓉出绿波

有缘得度成仙去

蒙山传说之何仙姑成仙每年三月三,天上的各章路神仙都要赴昆仑山西瑶池,参加王母娘娘召集的蟠桃大会。吕洞宾、汉钟离这帮神仙,只因缺少一位女素手仙,没有参会资格,看着众仙陆续往昆仑山去干着急。

七位神仙心里火急火燎,便商议到凡间度脱一位女仙。最后这事儿就由吕洞宾和汉钟离两位揽了下来。虚吕洞宾和汉钟离直奔人杰地灵的云蒙山一带,来到何蹑家庄上。这何家庄有个何员外,出身书香之家,极为清

诚明,以行善积德为本,时常拿出钱粮来接济穷人,还开着个远近闻名的“万全药铺”。何员外半百之年时,夫人给他生下一个女儿。这女婴一生下来,就有团红云罩在头上,长的是眉黑眼亮,唇红齿白,还会呼爹喊娘,老两口乐开了怀。女儿长到二、三岁,就能背诗书,知礼数,要多聪明有多聪明,成了个远近闻名的奇女子,人都说她是仙姑转世,甚至干脆叫她何仙姑。

眨眼间,何仙姑长到十六岁,出落得仙女一般,不少官宦之家来求婚。没想何仙姑却一口一个不愿嫁人,还说:“女儿已看破红尘,立志修身悟道!”何员外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就把何仙姑打了一顿。何仙姑挨了这顿打,恁没掉一滴眼泪,爬起来,“扑通”跪在员外面前,说:“女儿已铁心不涉红尘,望爹爹成全!”何员外也没法子,只好由了她去闭门修行。

再说吕洞宾和汉钟离来到“万全药铺”前。的小伙计见进来两位道士,忙笑脸相迎,问:“二位道长到此何事?”吕洞宾说:“俺来买几味药。”小伙计忙说:“您要买啥药?”吕洞宾微微一笑说:“我就要十味药,一要家百合,二要顺气散,三要消毒忍,四要正气丹,五要难生子,六要生子难,七要甜如蜜,八要比蜜甜,九要比黄连苦,十要苦黄连!”小伙计听傻了眼啦,折腾了半天,急的满头淌汗,也只找着一味黄连苦。二仙哈哈大笑说:“万全药铺不万全,只找着一味苦黄连!既然不万全,要这万全药的堂号有何用?”说着就去摘堂号。小伙计一看急啦,连忙蹿出铺门去护那堂号,一边护一边叫屈:“要的啥药,稀奇古怪的,咱听都没听说过,这不成心捉弄人吗!”两下里便吵嚷起来。何仙姑这时候正在内院房里修道,药铺的吵闹声弄得她心神不宁。索性出屋来到药铺,喝住了小伙计,问明原委,何仙姑觉得蹊跷,又见二道长鹤发长髯,仙风道骨,忙施礼问道:“不知二位道长要的哪十味药,或许我能给找到!”吕洞宾和汉钟离一看,该女子柳眉奇清,风目奇秀,体若轻云,步若流水,还真是半仙之体,心里非常高兴,但还想试探这女子的聪灵慧根,就把十味药名重述了一遍。何仙姑自来悟性就高,加上积年修行,颇知道家常理,就笑着说:“道长要的十味药,俺这里都有呀!”吕洞宾道:“那你说来听听!”何仙姑道:“兄弟和睦家百合,妯娌亲睦顺气散,遇事百忍消毒忍,孝顺父母正气丹,妇人无夫难生子,光棍无妻生子难,新娶的媳妇甜如蜜,头生小儿比蜜甜,老来无子比黄连苦,幼子无娘苦黄连!”二仙连连点头,说道:“不错!不错!咱们要的就这十味药!”第何仙姑道:“道长说的这十味药,不知用啥做药引子?”二仙哪里想到这一着,被问了个大眼瞪小眼。这时,只见何仙姑微微一笑,道:“这药引子,就是人的舌头啊!”心有灵犀一点通,二仙就知这何仙姑有升仙的缘分。吕洞宾和汉钟离现出真身,对何仙姑道:“你若真心修道,俺俩就度你上天梯!”何仙姑回答:“莫说上天梯,上天堑也行!”于是,吕洞宾和汉钟离拉起何仙姑,腾身到半天空里,驾云远去。

二位神仙带着何仙姑飘过几道山峰,来到一条水深流急的涧边。说来凑巧,涧那边的石缝里,长出棵弯弯桃树,结了满满一树桃子,又艳又大。涧这边呢,长着一棵瓜藤,一直拖到那桃树枝上。吕洞宾指着桃树对何仙姑说:“涧那边崖缝里有棵桃树。你若诚心成仙,就顺着瓜秧爬过去,摘几个桃咱解解渴!

何仙姑一看犯了愁:“这瓜秧只有手指头那般精细,人要上去,还不一下子坠到涧底?”但又一想,说不定二位道长是在考验我呢!想到这里,就顺了瓜萎秧,往涧那边爬过去,摘了几个仙桃掖进衣服里,又顺着瓜秧往回爬,刚爬到当中,睁眼往涧下一看,不得了啦,有个女子正朝深涧底下飘去!何仙姑赶忙闭上眼,七手八脚地爬了过来,掏出仙桃,递与二位仙长吃了吕洞宾突然问她:“刚才所过之处,有没有看见啥?何仙姑回答:“看到一女子,被水淹啦,顺着深涧往下飘呢!”吕洞宾和汉钟离哈哈大笑:“那水里的女子,就是你的凡体呀,你已正式列入仙班啦!”何仙姑入了仙班,成了八仙中的一员。就因有了何仙姑,八仙年年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后又过海越洋,东去蓬莱,留下许多仙迹。

黄连是什么意思


黄连的解释

(1) [Chinese goldthread]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Coptis chinensis ),羽状复叶,花小,白色,根茎味苦,是健胃药,并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黄连苦杕大亨历。明? 刘基 《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goldthread]∶黄连属植物的泛称 云南黄连 (3) [goldthread root]∶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南黄连的根状茎,用作中药, 用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详细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味苦,入药,性寒,功能泻心火、化湿热,主治湿热泻痢、目赤、口疮等症。 《太平御览》 卷九九一引 三国 魏 吴普 《本草经》 :“黄连,一名王连,味苦寒,生川谷,治热气、目痛、皆(眥)伤、泣出、明目。生 巫阳 。” 唐 白居易 《得钱 舍人 书问眼疾》 诗:“春来眼闇少心情,点尽黄连 尚未 平。” 明 叶宪祖 《 丹桂 钿合》 第五折:“害热的,一贴乾姜附子,伤冷的,喫些黄栢黄连。” 《儿女 英雄 传》 第三七回:“不想这口稠 咕嘟 的酽茶,咂在嘴里,比黄连汁子还苦,攒着眉咽下去。”

词语分解

黄的解释黄 á 像 金子 或向日葵花的 颜色 : 黄色 。 黄昏 。牛黄。 黄澄澄 。信口雌黄。 特指 中国 黄河 :黄灾。治黄。黄泛区。 指“黄帝”(即“ 轩辕 氏”,传说中原始 社会 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事情失 连的解释连 (连) á 相接:连日。连夜。连年。连亘(接连不断)。连襟(姐妹的 丈夫 之间 的 亲戚 关系)。连载。连缀。连理。烽火连天。连篇累(噄 )牍。 带,加上:连带。连坐(一个人犯法,他的 家属 、亲族、 邻居 连带受

药王爷,就是传说中的神仙,尊姓大名啊?来历到底是什么啊?

西元七世纪的唐代,有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及医药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最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医学书籍,当首推孙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土原〕)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六八二年),年一零二岁。这位具有八十余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从小就勤学苦读,博览群书。七岁便能日诵千言,二十岁时已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了。自从他踏进了医学宝库的大门以后,便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他敢于实验,勇于探索,并善于向民众学习,在行医的同时,孙思邈还对唐以前的酒学资料进汇编、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心得体会,先后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各三十卷(统称《千金方》),可以说是集唐以前我国医学的大成。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他在《千金方》的自序中明确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里他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也是他为何要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书名的真正含义,他还在书中强调了对病家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看病时必须集中精力,不得与“病人多语调笑,切忌大声喧嚷,绝不可道说是非,炫耀声名,诋毁他医”。对于病家,不论是贵贱贫富,还是知亲好友,都要一视同仁地诊治。

在重危病人的治疗中,绝不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声誉而产生患得患失,要把病人的疾苦看作是自己的疾苦。在出诊的时候,要做到不畏艰难崎岖,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不顾饥渴疲劳、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同时,他还强调要精勤不倦地学习,这样才能博采医学源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总之,孙思邈把医学看作为一项极为崇高的工作。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孙思邈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此书共计三十卷,有二三零门,合方论五三零零首。三十年后,他又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对《备急千金要》方的补充。在这两部书中,孙思邈不仅收载了唐以前的《经文古方》,而且还记录了大量的“俗说单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用药处方、针灸及食物疗法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如他在书中记载了用白头翁、苦参子、黄连等中草药来治疗痢疾;用常山、蜀漆等治疗疟疾;以槟榔治疗绦虫病。……这些药物一直用至今,并被现代科学证明为有效的方法。他还根据“肝补肝明目”的理论,首创应用含有大量维生素甲的动物肝脏,如羊肝、牛肝等,以治疗缺乏维生素甲所致的夜盲症。

对于因缺少碘质出现甲状腺肿大的病人,他不仅用含碘量较高的海藻、昆布等药物进行治疗,更出了应用羊靥、鹿靥(即羊、鹿的甲状腺)来治疗。现在知道,在这些动物的甲状腺内都含有丰富的碘质,这对缺碘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无疑是有疗效的。尤足称道的是他还提出了脚气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除了应用防风、蜀椒、吴茱茱等药物来治疗脚气病之外,还主张把谷皮(楮椿皮)煎成汤,再以这种汤粥,经常食用,来预防脚气病的发生。现已了解到这些药物及谷皮内均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乙,而脚气就是人体内缺少维生素乙所引起的,孙思邈对这种病的认识,以及所提出的正确的治疗、预防方法,比一六四二年在欧洲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早了整整十个世纪。

孙思邈在书中还特别强调要重保健卫生。他认为妇女与小儿由于生理上的特点,不同于男性和成人,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设置专科。并主张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节制嗜欲,调养性情,避免受惊;临产时不要忙乱紧张,接生者及旁人须保持镇静,不能显出惊恐或面露忧容,否则会引致难产发生。婴儿出世后,要立即擦去小儿口中的污物,防止窒息等等。他对小儿的发育过程也作了非常仔细的观察和记载。比如小儿牙齿的生长,什么时候能翻身、爬行、站立和走路等,记载都要和实际情况相当接近。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主张小儿衣著要软,不宜过厚,应该常晒太阳,呼吸鲜空气。他对乳母的条件、哺乳时间、次数、乳量及哺乳卫生常识和小儿护理的方法,也都作有正确详细的记载。

在药物学方面,孙思邈更是有独特的见解。他十分注重采药的时间和制作的方法,一再强调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因而他详细记述了二三零多种药物的采集时间,并列举出六八零种常用和常见的药物,建议人们随时采集,以备不时之需。他还认为采药必须弄清产地,故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三三州所产的五一九种道地药物。此外,他还创立了依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由于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遥不但善于治病,还非常重视卫生。指出人应当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不能过于放纵情欲,不能暴饮暴食,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吃生肉,饭后必须要漱口,不能立即就睡卧,要经常散步,夜里不能吃得过饱过醉,冬天睡觉不要用被蒙头,不要在头前置放火炉等等。

孙思邈提出的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还是非常正确而符合科学原理的。

《千金方 》刊出后,唐以后的我国医学著作中,引据此书就相当多。在国外,《千金方》也享有相当的声誉,日本、朝鲜的医家都曾将该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88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