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作者 武国忠
第一次见识承山穴的威力,还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当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教室在地下室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就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似的,不想动,身上很疲倦,脑袋也感觉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
班上有个同学,是北京当时一位著名推拿接骨专家的孙女儿,她说:“你怎么啦?站起来我瞧瞧。”站了起来,她蹲在我身后,把住我的小腿,双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个部位,猛然用力,就感觉身上像触了电似的,一阵剧痛,不由得大叫一声!等缓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大汗,头脑顿时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脚也利索了,一切毛病消失于瞬间。很兴奋,赶忙问这是什么绝技,她说:“没什么啊,只是给你点按了一下承山。”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呢?
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子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人体这一百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
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每个人又要承受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使人产生疲劳感。这种压力,承山穴也会帮人承担,所以说,它是一个为人缓解疲劳的穴位,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
我在临床上经常用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时候,我也会用这两对穴位,为自己消除疲劳。
为什么承山穴还能除湿呢?
这是因为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散逸。游泳的时候,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也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承山穴只要轻轻一按就很酸胀,所以手法一定要轻,在能保障效果的情况下,咱们应该尽量把疼痛减少到最小。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调动承山穴,又没有那么疼痛呢?当然有,那就是站桩。
我们练习站桩的时候,脚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三分之二处,也就是涌泉穴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于两腿前外侧和小腿肚子?两腿前外侧受力鼓动了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促进人体气血的通畅;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所以,站桩也实在按揉承山穴,同样能达到减缓疲劳,去除湿气的效果。
我们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会感觉软软的,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站桩,再摸他的腿肚子,你会发现,变硬了,这就是站桩自动产生的,小 腿不一定会加粗,但是会变得结实。腿肚子硬实了,全身的抗疲劳能力、自动去湿能力也就强了,这是因为,那里有一个硬实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着。
在站桩的日子里,经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发现它比以前硬实了,就说明,你离这个境界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什么状态!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富贵包是夺命包?8个方法教您消除富贵包……3.针灸取穴的诀窍和四个取穴方法!4.一个针对气血不畅的古方,可以治好一半内科病!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三伏天艾灸哪个穴位除湿效果好 三伏天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
1、丰隆穴
丰隆穴属胃经,又联络脾经。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效果。丰隆,丰者大也,隆即盛意。这样看来,丰隆穴似乎是使人丰满隆盛,其实恰恰相反,这个穴位有减肥消脂的功效。
取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手法: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2、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3、解溪穴
解溪穴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取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三伏灸常用穴位:
1、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2、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3、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4、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我们对湿气可能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湿气的症状表现还是很明显的,湿气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可能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的。
长时间湿气重会给我们的身体、脏腑、经络带来病变。
夏季雨水多,温度和湿气上升,空气中的湿邪加重,湿邪入侵人体,由表入里。
我们的经脉受湿邪所影响,身体就会觉得颈部很累、肢体麻木、背部酸痛、关节疼痛,甚至出现皮肤的肿胀,这就是因为湿气侵犯导致经络不通、经气不畅引起的表现。
严重的会出现关节炎,游走性关节炎、痛风等,这些都跟湿邪有关,如果皮肤,经络被湿邪侵犯没有治愈,就会侵犯我们的五脏。
如果长时间湿邪没有得到缓解,那么第一个入侵的脏腑就是脾,因为脾主湿,湿邪会入侵脾胃,所以中医的说法是湿困脾土,脾土被入侵以后,胃口很差、不想吃饭、腹部胀满、大便稀溏,甚至恶心呕吐,这就是湿邪困住了脾胃,一般情况下,湿邪所致的病症比较多见,
我们经常按揉三大穴位,可以祛湿排毒。
1、委中穴
祛湿气重要的穴位——委中穴,此穴位和膀胱经相通,是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也是人体一个重要的排污口。
2、承山穴
承山穴是人体中祛湿排毒的一个关键穴位。经常对承山穴进行按摩,可以很好地疏通膀胱经的作用,起到激发阳气升起,排出体内的湿气。
3、曲池穴
祛湿效果极好的穴位——曲池穴,。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原穴,湿浊都汇集在此处。因此,早上对曲池穴进行按摩便能将湿气转化成阳气,促进其排出体外。
所以,对于体内有湿气的人,早上千万别忘了按一按。
我们也可以食用一些利水、化湿、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豆、冬瓜等等。
再者就是中药祛湿,可以通过健脾除湿的中药来除湿,这是非常好的办法。不仅可以达到除湿的目的,还会改善人体脾虚的一些表现,从根本上缓解人体湿气重的情况。
大家对除湿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可以来问我,我帮你辩证分析。
百病起于寒湿,下面给你6种判别湿气的办法,再给你7个穴位去湿气,方便实用,往下看具体是什么吧。
一、首先我们可以看形体,中医上讲“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湿”。虚胖体型的人多有水湿,严重者还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二、看身体状态
当身体的湿气比较严重,人往往会感觉到身体疲惫,不想动。头脑不清楚,关节沉重,全身酸痛。
三、看舌头
寒湿的人舌头是舌淡胖,舌边有齿印,苔白腻。湿热证的人舌红苔黄腻。
四、看胃口食欲
湿气重的人胃口不好,没有饥饿感,有时吃一点就感觉胃胀,还会出现吃下去的东西向上顶的感觉。
五、看大小便
湿气重的人大便不成型粘腻,排不尽。小便表现尿不多,尿不痛快有灼热或涩痛感。个别女性还有白带量多的情况。
六、看耳朵和头发
耳屎油是湿热症的表现。毛发出油,面部皮肤油腻、眼皮肿面色晦暗发黄等都是有湿气的表现。
1、艾灸合谷穴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的朋友不宜强刺激,孕妇更不能灸。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2、艾灸足三里穴祛湿
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3、艾灸丰隆穴祛湿
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4、艾灸解溪穴祛湿
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5、艾灸关元穴祛湿
关元穴属于 养生 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6、艾灸中脘穴祛湿
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7、艾灸曲池穴祛湿
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支持线上看诊,可评论或私信,发送病症情况,看舌苔辨体质,让我们共同为守护女性朋友的 健康 而努力!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0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针见效治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