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脾胃病针灸取穴一览表,难得的好文

过山龙 2023-07-25 14:28:52

,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体的五脏六腑都靠它提供营养物质。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现为面黄肌瘦、五脏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这些令人头疼的症状,都可能出现。若脾胃出现病变,身体健康便会受到影响。治疗脾胃病,针灸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针灸哪些穴位呀!别着急,小编这就分享一篇针灸治疗脾胃病选穴的文章!针灸治疗脾胃疾病,疗效确切,特别是脾胃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多可取得好的效果。现在把常见的适应证,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满、泄泻、便秘、呕吐等方面,辨证归纳于下:一、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古称“不嗜食”,多由脾胃虚弱、火不生土、肝气犯胃等引起,辩证取穴于下:1.脾胃虚弱胃经:梁门、关门、天枢、不容、承满、气户、乳根、足三里、丰隆、下巨虚、冲阳、内庭。脾经:隐白、太白、公孙、周荣。大肠经:二间、下廉、天鼎。2.火不生土心经:神门。肾经:灵墟。膀胱经:脾俞、胃俞、胆俞、魂门、三焦俞、阳纲、意舍、膈俞、胃仓、承山。心包络:劳宫、内关。督脉:脊中。3.肝木克脾、肝气犯脾肝经:曲泉、章门、期门。任脉:中庭、紫宫、上脘、中脘、下脘。二、消化不良,伤食由于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发生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泄泻等。兹从脾胃虚弱、肝郁角度分别归纳于下:1.脾胃虚弱大肠经:手三里。胃经:天枢、足三里、冲阳、上巨虚。脾经:太白、商丘。膀胱经:脾俞、膀胱俞、三焦俞、魂门、胃俞、胃仓、承山。2.肝郁肝经:章门。任脉:中脘、下脘、上脘、璇玑。督脉:脊中。三、腹胀满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现辨证归纳如下:1.脾胃虚弱胃经:不容、承满、关门、大巨、水道、气冲、天枢、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上巨虚、足三里。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任脉:水分。膀胱经:脾俞、胃俞、大肠俞。肾经:大钟、太溪。2.肝郁肝经:曲泉、行间。胆经:悬钟、外丘。膀胱经:胆俞。四、腹泻腹泻是常见胃肠疾病,有的是脾胃虚弱,有的由肾阳不振或肝郁所致。1.脾胃虚弱胃经:内庭、足三里、承满、梁门、天枢、关门。脾经:隐白、大都、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大横。任脉:关元、石门、水分、神阙、中脘、气海。2.肾阳不振肾经:涌泉、然谷、交信。膀胱经:大肠俞、三焦俞。督脉:悬枢、脊中。3.肝郁肝经:曲泉、章门。五、便秘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实证多因脾胃实热、少阳相火所引起;虚证则常见于脾肾阴虚,归纳如下:1.脾胃实热胃经:足三里、丰隆。脾经:太白、大都。2.少阳相火心包络:大陵。三焦经:中渚、支沟、外关。胆经:光明、阳陵泉。肝经:章门、大敦、太冲。督脉:长强。3.脾肾阴虚肾经:涌泉、肓俞、照海、太溪、大钟、交信、石关、阴都。膀胱经:承筋、承山、大肠俞、膀胱俞、小肠俞、秩边、中髎、下髎、肓门。任脉:石门。六、呕吐呕吐有因外邪引起的,有湿邪痰浊引起的,有肝气犯胃引起的等。现从外邪犯胃、食滞痰浊、肝气犯胃、脾胃虚实等,归纳于下:1.外邪犯胃肺经:少商、鱼际、经渠、尺泽、中府。大肠经:阳溪。脾经:公孙、大都、商丘。膀胱经:肺俞、心俞、膈俞、胆俞、胃俞、肾俞、脾俞、魄户、魂门、承光、玉枕、厥阴俞、三焦俞、委中、意舍。2.食滞,痰湿胃经:足三里、人迎、不容、天枢、滑肉门、头维。脾经:隐白、大都、商丘、公孙。心包络: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三焦经:支沟、颅息。3.肝气犯胃肝经:行间、太冲、章门、期门、大敦。胆经:阳陵泉、悬钟、辄筋、本神、率谷。4.脾胃虚寒心经:少海、极泉、神门。小肠经:天容、支正。肾经:太溪、大钟、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石关。任脉:下脘、中脘、上脘、巨阙、中庭、玉堂、紫宫、石门。督脉:大椎。七、流涎涎为脾液,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不能收摄。本病又与脑病有关。1.脾胃虚寒胃经:地仓、颊车。大肠经:下廉、温溜。三焦经:丝竹空。任脉:廉泉。2.脑病肾经:然谷、太溪、阴谷、幽门、彧中。膀胱经:膈关、心俞。督脉:水沟、神庭。八、痰痰病主在肺脾,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有风痰、痰火、寒痰、顽痰等区分。现归纳于下:1.风痰、寒痰肿经:中府、天府、尺泽、列缺。胃经:屋翳、丰隆。2.痰火胆经:风池、浮白。督脉:上星。3.顽痰肾经:然谷、复溜、阴谷。膀胱经:脾俞、膏肓俞、膈关、膈俞。任脉:上脘、巨阙。九、脾胃其他疾病1.溏泻大肠经:偏历。肺经:太渊。脾经:地机、三阴交、阴陵泉。肝经:太冲。任脉:神阙。2.餐泻、食泻大肠经:下廉、上廉。胃经:上巨虚。脾经:阴陵泉、三阴交。膀胱经:肝俞、会阳。肝经:太冲。3.暴泻、洞泻大肠经:三间。脾经:大都、太白、隐白、阴陵泉。膀胱经:肾俞。肾经:然谷。肝经:章门。督脉:长强。4.噎膈肺经:中府。胃经:乳根。膀胱经:神堂、意舍。任脉:膻中、阴交。5.脱肛胃经:气街。膀胱经:大肠俞。肾经:横骨。任脉:神阙、鸠尾。督脉:百会、长强、脊中。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中医“望诊”心得(建议收藏)3.男人有个长寿穴,女人有个不老穴!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4.收藏:最有用的针刺特效处方和刺血心得体会!!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二)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三)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四)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胃俞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胃俞穴的定位9胃俞穴的取法10胃俞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12胃俞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胃俞穴的配伍15特效 *** 16文献摘要17胃俞穴研究进展 17.1对胃肠的影响17.2对心脏的影响17.3对内脏镇痛的影响17.4治疗胃痛17.5治疗胃下垂17.6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17.7治疗呃逆17.8治疗呕吐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胃俞 1拼音 wèi shù

2英文参考 Wèishū BL21 [中国针灸学词典]

wèi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胃俞 汉语拼音 Weishu 罗马拼音 Weishu 美国英译名 Stomach Locus 各


号 中国 BL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21 富耶氏 V21 德国 B21 英国 B21 美国 BI21

胃俞为经穴名[1](Wèishù[2]BL21)。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胃俞是胃的背俞穴[1][2]。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4出处 《脉经论》:胃俞在背第十二椎。

5穴名解 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

胃,指人体消化管的扩大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要穴,故名之。[3]

6特异性 胃俞穴是胃之背俞穴。

7所属部位 背部[4]

8胃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胃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12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胃俞穴[7]。

10胃俞穴穴位解剖 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背部的皮下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蜂窝状的脂肪组织。背部的深筋膜也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薄弱,被盖于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表面,分别称该二肌筋膜;深层较发达,形成腱膜性质,尤其在腰背部更为增厚,包绕着骶棘肌的前、后面,于该肌外侧缘前、后两层愈著,并形成腰肋韧带。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肾。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竖脊肌[1]。

10.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5]。

11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的作用[1]。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旁,与胃腑内外相应,是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胃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9]。

胃俞穴与胃相应,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之功,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3]。胃俞穴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3]。胃俞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3]。

胃病严重时,胃俞穴常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虚症时呈现组织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诊断穴位之一[1]。

12胃俞穴主治病证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等[1]。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8]。

胃俞穴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肠鸣;背痛[6]。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胸胁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鼓胀;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5]。

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 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13刺灸法

13.1刺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3~0.5寸[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胃俞穴穴针刺时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肾脏。

13.2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胃俞穴的配伍 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胃俞配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胃俞配内关、梁丘,有宽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痉挛,胰腺炎。

胃俞配魂门治胃冷、食不化[3]。

胃俞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6]。

胃俞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6]。

胃俞配梁丘、中脘,治胃痛[6]。

15特效 ***双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关节放于脾俞、胃俞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之功效[7]。

16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膜风厥、胸胁支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理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

《针灸逢源》:治食后头眩,黄疸,疟痢。

《针灸资生经》: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反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类经图翼》:小儿羸瘦食少。

17胃俞穴研究进展

17.1对胃肠的影响

针刺胃俞可增强胃的蠕动,促进幽门开放,使排出量增加,从而调整胃的运动功能,并有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实验观察胃炎和胃溃疡患者针刺胃俞治疗前后胃俞的温度、阻抗和痛阈的变化,结果发现:治愈前为腧穴部位低温度,治愈后变为腧穴部位高温度;治疗前腧穴部位低阻抗,治愈后仍然表现为低阻抗;治疗前腧穴部位痛阈低,治愈后痛阈明显升高,且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胃肠的蠕动也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当蠕动减弱时,针后可使胃蠕动增强;配足三里则可使胃紧张度与收缩波明显降低;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后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6]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胃俞,有调整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作用,并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强[1]。

17.2对心脏的影响

对心肌缺血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针刺“胃俞”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具有促进恢复的作用,且可使心电图有明显好转[6]。

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损伤的动物针刺胃俞,可促进其恢复,心电图亦明显好转[3]。

17.3对内脏镇痛的影响

用水合氯醛使动物麻醉,在其大脑皮质钩状沟前缘及丘脑腹后外侧核或丘脑下部后部记录电 *** 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引起的诱发电位,通过电针选择对胃部疾患有效腧穴进行针刺,结果发现“胃俞”对皮质诱发电位抑制作用最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说明对腹部疾患的镇痛作用明显。[6]

胃俞穴对内脏有较好的镇痛作用[3]。

17.4治疗胃痛

针刺胃俞治疗胃脘痛38例。结果:痊愈20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6]。

17.5治疗胃下垂

腧穴注射(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6)胃俞、足三里加中药(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80例[6]。结果:经1~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5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6]。

17.6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

胃俞、脾俞等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388例,有较好疗效。

实验表明,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胃俞穴多数使胃电发生抑制作用,并可明显促进溃疡愈合[3]。动物实验提示,用重 *** 手法针刺胃俞、脾俞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3]。

17.7治疗呃逆

一患者呃逆频作5d,西医治疗无效,取胃俞、膈俞、中脘针刺,留针20 min,出针后在以上腧穴部位敷贴中药,次日复诊,呃逆次数明显减少,3d后复诊,诸症全消[6]。

17.8治疗呕吐

胃腑血瘀证有怎样的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是治胃病之要穴,配肓俞,效速而著。三阴交乃肝脾肾三经之会穴、治疗范围甚广。善治气血不调、脘腹疼痛。血海为理血行瘀效穴,二穴合用,既可调理脾胃,又可调和气血、通畅血脉。

[处方]中脘、三阴交、肓俞、足三里、血海。

[做法]中脘、足三里、肓俞为一组。三阴交、血海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每个穴均用泻法,即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9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