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针灸的“七方十剂”

百薇 2023-07-25 13:31:58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

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为了验证古人的思想我临床做了大量的实验。

比如带状疱疹的患者,分别采用浅刺、中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浅刺的时候患者基本可以达到当时见效,止痛效果较好,且疗程短。

而深刺效果明显比浅刺差许多,且治疗时间明显延长。而对于筋骨疾病浅刺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2、病有浮沉,刺有深浅

《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

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

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

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3、刺远宜深,刺近宜浅

“刺远宜深,刺近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

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4、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

“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

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滑氏曰: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无毋通,禁止刺。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

针灸疗法的“七方十剂

一、大方

大方的条件是取穴位多,用针粗,手法重。大方的适应症有:脑出血、风湿性关节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后遗症(此症多侵犯小儿,用针宜细,随刺即起,刺入亦浅,谓之小儿针法。列入大方,因取穴甚多,有时多至二三十穴)等。

二、小方

小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用针细,手法轻。大都用于新病、轻病、身体虚弱的患者。

三、缓方

缓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留针时间短,间隔日期长。用于许多慢性而轻微的疾患,如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等。

四、急方

急方的条件是:穴位明显好找,操作简便迅速,针灸后立即见效。取穴不拘多少,随时随地都可救急应用。例如晕车、晕船、急性胃肠炎、癫痫发作、小儿惊厥、晕针较重等。

五、奇方

奇方的条件是:只取一穴,中病而止。例如牙痛针翳风、癫痫取太冲、头昏刺百会等。另外,凡只取一穴,屡次使用,病愈为度,也叫奇方。例如因怒气失眠,屡刺行间;消化不良,常针中脘;腰痛多次用肾俞或委中等。

六、偶方

偶方的条件是:两侧取用同名穴,穴位数目左右相等。用于全身病,使左右经络达到平衡,例如:四关穴、两合谷、两太冲同时并用,或不论采取任何穴必须两侧相同,或穴不同而穴数相等。

七、复方

复方有三种形式

(1)配合法:取了一穴,恐怕疗效不著,再加上同样效果的一穴。例如:头项强痛,取了风池,又加天柱;腰腿疼,取了环跳,又加委中。

(2)并进法:同时患有两种病。例如患有膝关节炎,还有消化不良,取膝眼治关节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对膝关节和胃病都起到治疗作用。三穴同时并用,对这两种病都能收到效果。

(3)分治法:治疗同时患有两种不相连属病的患者。例如:患了面神经麻痹,又起了荨麻疹。取颊车、地仓治面瘫,又取曲池、臂臑治荨麻疹。曲池行血,又是大肠经的合穴,上通面部。

颊车、地仓为胃经穴,荨麻疹多与胃有关联,这样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同时治疗两种不相关联的病,而由穴位使之相通而同时收效。

针灸处方的十剂

一、补可扶弱

例如:大椎、陶道治阳虚而兴奋督脉,使腰脊强壮。灸膏肓治肺病虚衰。常灸足三里以健胃而增进饮食,强壮身体,或用各种补的手法,使身体转弱为强。

二、重可镇逆

例如:膈肌痉挛,气上逆而打嗝不止,取内关以治胸中,加膻中以利气(为八会穴的“气会”),再加日月由胆经斜上刺入接近膈肌。重用泻法,即可止其痉挛

三、轻可去实

例如:肝阳上亢,血压上升,头目眩晕,取八会穴的“血会”膈俞,找准穴位,双侧各埋皮内针1支,10秒钟后,血压即下降,屡用屡效。又如:津枯便秘,痛苦不堪,在左腹结穴埋藏皮内针1支,可以当日排便。津枯便秘,又名“脾约”,采取脾经的穴。便秘时粪块多积滞在乙状结肠部,腹结穴直接刺激乙状结肠,这也是百试不爽的,但埋在右侧腹结则效果欠佳

四、宣可决壅

例如:痰涎壅塞喉间,吐之不出,气被痰阻,呼吸困难,闷塞难忍,用手指抠天突穴,一抠一抬,连续数次,其痰自然吐出。痰涎“聚于肺,关于胃”,可针胃经丰隆穴,用泻法宣通。

五、通可行滞

例如:痢疾便脓便血,里急后重(又名“滞下”),总像有粪便欲出不出,常去蹲厕所,蹲得腿酸麻木,而起来又想蹲下,蹲下又排不出,痛苦不可名状,可取三焦经募穴石门,配以大肠经募穴天枢,运用泻法,即能消除积滞,减轻症状,针刺数次可愈。

六、涩可固脱

例如:脱肛,针长强、二白,灸百会,可使脱肛在短时间内收缩还纳。百会、长强都是督脉上的穴,灸百会是“病在下而取之上”,针长强是“局部取穴”,刺激肠壁。二白为奇穴,可以收缩涩滞已脱出的大肠末端。

子宫脱垂,针维胞穴可剌激子宫收缩,加上太溪为肾的原穴,肾开窍于二阴,对大小便都有调整作用。或加太冲,肝经的原穴,肝脉络阴器,可促进子宫收缩。涩可固脱,须用补的手法。

七、滑可去著

例如:腱鞘囊肿,因扭伤闪挫,多在手腕上起一小包,按之柔软,但不能移位。“著”字与“着”字相通,如“着落”,即固定在一个地方。治法用左手指按紧囊肿的根部,以毫针从四面横刺,随针挤出黏滑液体。几次之后,囊肿自消。

小儿疳积,主要由于营养不良。头大颈细,头发稀而打缕,肚大筋青,形容消瘦。针四缝穴可挤出白色黏滑的液体,每周针1次到3次可以治愈。

八、泻可去闭

例如:大便闭结,有因胃肠实热的,有因饮食积滞的,有因津液枯而便秘的。《针灸大成》有下法,针三阴交,用呼吸泻法,可通大便。《资生经》治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针石关穴;治小便癃闭,针胞肓、秩边。

九、湿可胜燥

燥病发于外的,皮肤干枯,皱纹堆累;发于内的,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叫做脏躁。内则消耗津液而使便燥。虽有风燥、火燥、热燥的区分,原因总是气虚血少,生热而成燥病。治疗方法为补气生血、滋养津液。取气会膻中以行气,选血会膈俞以养血,采太溪以生津。津液充分,燥病自除。至于脏躁,即为癔病,取内关、神门、巨阙等穴,针后即效。

十、燥可胜湿

《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有中满、浮肿、尿闭、皮肤湿疹等症,病源在脾和与其相表里的胃经。

选用脾、胃的合穴、原穴,如阴陵泉、足三里、太白,以及肾经的水泉等穴,均可通经活络,使脾胃旺盛,肾阳充足,胜湿而去病。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由审证求因到立法处方,有一套完整的规律。

用药配方的法则有“七方十剂”,针灸的道理也与此相同,只是把药名成穴名。治病凭穴,取穴有方,行针有据,则病可愈也。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针灸补泻12手法图解3.针灸二十八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4.“8个总穴”一打开,百病都逃走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我想自学中医,请问怎么入手?

首先界定什么是科学?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结构、运动变化规律,要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卢瑟福最初提出原子结构的理论,不被世人认同。后经多次实验,证实其正确性,从而为日后的原子弹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又如阿弗加德罗提出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分子数相同。这种无根无据的说法当然不被认同,只能称为阿弗加德罗假说。经过不断实验,有些是吻合的,假说于是变为学说。后经多次实验证实其正确性,才变为今天高中学生都熟知的阿弗加德罗定理。

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之说。也就是说说而已,没有人通过过实验证实阴阳五行的正确性。应该承认古人能提出这等高深的奇思妙想是了不起的成就,值得国人永远骄傲。但从学问层面考虑,阴阳五行还只停顿在假说阶段,所以阴阳五行之说算不得科学。还需要阴阳五行学家不光只是高唱博大精深,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反复实验,证实阴阳五行确实存在,甚至用阴、阳,用金木水火土代替元素周期律,用八桂图代替几何学。那时阴阳五行自然就占领科学高地了。

我不仅见证了奇迹,还创造了奇迹。我母亲87岁时患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衰、房颤(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医生诊断结果),住院治疗一周,病情好转,稳定,办理出院。医嘱:病人情况渐时稳定,带药回家按时服药,二三个月内病情会复发,准备钱到三甲医院做人工心脏泵手术,结果出院当晚母亲就感觉心跳快不舒服,家人决定再送母亲去住院治疗,但她不同意。怎么办?我决定自己开方配中药给母亲治疗。

刻诊:脉细弱,舌淡无苔,其它正常。

诊断:心气虚衰而致惊悸。

治则:补益心气,宁心安神。

处方:养心汤加减。

疗效:服药一剂即感觉舒服,连服十剂,以后每周服二三剂。直至母亲93岁寿终正寝,每月药费二百元左右,五年里生活自理,从不夸入医院大门半步。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