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鱼际、复溜是治汗要穴,古代文献已有记载。《针灸大成》有:“鱼际治伤寒汗不出”及“复溜治盗汗,汗流不止’’,《拦江赋》有:“伤寒无汗,补合谷、泻复溜”等记述。
鱼际、复溜二穴采用不同手法(补或泻),可治发热汗不出或汗出不止。泻之则发汗,补之则止汗,又可治气血虚的自汗,慢性病引起的盗汗等。本人用此二穴,曾治多例,均获显著疗效。此法简单易行,特介绍病例三则,以供参考。
例一
兰某,女,7岁。患孩因急性扁桃体炎,高热39.8℃,来急诊。因患孩体质弱,前曾因注射退热剂而汗出淋漓,其母要求采用其他疗法。经征得家长同意及病孩合作,即行针刺合谷、鱼际、复溜穴,因属实证故取泻法。快速进针得气后,施强刺激,然后徐徐出针。出针后,见汗出面热渐退,继服穿心莲、六神丸等药而愈。
例二
何某,男,14岁。本门诊部职工家属。患者一向体质较弱,有过敏性紫癜、肾炎、肝炎、肺门淋巴结核等病史,常因扁桃体炎高热不退。往往用多种抗菌素亦难退热,若热退后则又自汗或盗汗。1977年间某日,一次因高热经药物处理而热退后,数日汗出淋漓,家人甚为担忧,其母要求针刺治疗。
即采用补法,刺鱼际、复溜各一针,进针得气后,留针十五分钟。当晚汗出即减大半,继第二次针刺后汗止。后来又因病后盗汗,亦采用此法治愈。
例三
杨某,女,2岁。因患支气管炎高热咳嗽,经注射退热针及链霉素而热退,但患儿频咳,汗出不止,神疲不安而来诊。在家长的配合下即予针刺鱼际、复溜二穴,取补法留针,十五分钟后,见频咳缓解,汗止,再投生脉散加味二剂而告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针灸补泻12手法图解3.针灸二十八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4.“8个总穴”一打开,百病都逃走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人体的经络就像线路,脏腑就像灯泡,穴位就是连接线路与灯泡的开关,它影响着身体的气血运行与能量流通。
如果我们能够长期正确刺激穴位,就能轻松地防治一些慢性病。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库,经常拍打穴位。尽量用人体大药库自己的“药”,减少对药的依赖,使人体阴阳平衡。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穴位分布、经络走向,将人体50个主要穴位与健身操有机结合在一起,研发了一套“永新穴位保健操”,它集降三高、 养生 、健身于一体,长期坚持既可缓解三高患者的病情,也可在人体保健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功效。
1.对击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左右共10个。属于奇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起到降压、预防眩晕的作用。
【取穴方法】仰掌,十指微屈微,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左右共10个穴位
【功效】清热开窍。辅助治疗: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可缓解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2.对击八邪穴
八邪穴是人体48个经外奇穴之一,“八”,这里指数量,双手手背共有8个穴位点,“邪”,指的是邪气,疏通局部气血,预防各种致病因素入侵身体。
故名“八邪”,动作刺激到的是位于我们手指指缝的八邪穴。
【取穴方法】八邪穴的准确位置位于手指背面,微握拳,第1~5指间,各个手指的分叉处,共有8个穴位。
【功效】可缓解各种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
3.撞击虎口穴(合谷)
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由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经是肺经的表经,公众号:思考部落。而且合谷与肺经的络脉直接相通,故此穴可以宣肺理气,疏风解表,调汗泻热,是治疗表证的要穴。
对于汗证,此穴有双向调理作用,无汗可发汗,汗多可止汗。
合谷穴其实一个保健穴,就算平时没有什么病的情况下,按揉它对身体也有好处。大肠经原穴。
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取穴方法】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功效】辅助治疗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 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合谷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4.撞击大鱼际、小鱼际
动作刺激的是我们的大小鱼际、太渊等肺经穴位,有强心作用,针对心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的部位,医学上称其为大鱼际。
大鱼际肌肉丰富,伸开掌时明显突起,占手掌很大面积,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
1、对击大鱼际
2、对击小鱼际
【取穴方法】手掌内、外侧缘由一组肌群构成稍隆起的部位,大拇指一侧称“大鱼际”,另一侧称“小鱼际”。
【功效】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对防治感冒大有益处,而且对咽痛、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等症状,也有缓解作用。有“保命穴”之称。
小鱼际可辅助治疗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发热,及扁桃体炎,小儿营养不良等。
5.敲打后溪穴(换手)
后溪穴乃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位于:手太阳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取穴方法】把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功效】辅助治疗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中医艾灸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
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 养生 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
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缓解症状功效。
6.手背对拍中诸穴(换手)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该动作刺激的是中渚、液门、阳池等三焦经穴位,保持颈椎、腰椎 健康 ,改善脑缺血。
中渚。中,与外相对,指本穴内部。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水边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囤积。
本穴物质为液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随水湿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并形成了经脉水道穴旁边的小块陆地,故名。
三焦经俞。俞,输也。三焦经气血温度不高,所行之地无外界提供的充足热能使其水液气化上升,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只有少部分的水气吸热上行才保证了三焦经经脉的气血畅通,本穴也就如三焦经经脉气血的输出之地,故为三焦经腧穴。
【取穴方法】缓解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等症状。
【功效】缓解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等。
7.拍击尺泽穴(换臂)
尺泽,属手太阴肺经。动作刺激到的是曲池、尺泽、曲泽等穴位,对降压、止咳等有辅助治疗效果。
尺泽。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
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取穴方法】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功效】清宣肺气,泻火降逆。对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8.内劳拍少海
少海穴,手少阴心经合穴。动作刺激的是手少阴心经的内劳穴和少海穴。辅助治疗心痛、癔病等心与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肋痛;瘰疬。
劳宫穴,因“手任劳作,穴在掌心”而定名为劳宫穴。劳宫穴有内外之分,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
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取穴方法】
少海穴: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
【功效】
少海:辅助治疗心痛、癔病等心与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肋痛;瘰疬
劳宫穴:劳宫穴可清心热,泻肝火。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起辅助治疗。劳宫穴对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辅助治疗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劳宫还对手掌多汗症有缓解作用,汗为心之液,而在手掌心主要有两个穴位,一个是少府穴,握拳时,小指指尖处,属于手少阴心经,五行也属于火,另一个就是劳宫穴,这两个穴位分属心经和心包经,而心包经的症状其实也是心经的症状,心脏一共有两条经脉可能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关。
9.揉按,轻敲中府穴 云门穴(换肩)
第9个动作刺激到的是中府、云门等肺经穴位,针对肺系疾病、气管、支气管疾病均有治疗作用。此外,中府穴还有诊断治疗肺癌的作用。
【取穴方法】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有胸大肌。
【功效】咳嗽、气短、喘不得息、胸满、胸中烦热、胸痛、引缺盆痛、伤寒四肢热不已、瘿气、疝气上冲心、暴心腹痛、胁痛引背、肩痛不举、四肢逆冷、脉代不至。
10.拍打肩井穴(换肩)
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肩井穴,经常拍打这个穴位不仅能降压,对心、肺疾病以及便秘均有良好效果
【取穴方法】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功效】对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11.叩击风池穴、百会穴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刺激的是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取穴方法】颈部,当枕骨之下,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与风府穴相平。
【功效】壮阳益气。辅助治疗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叩击百会穴:这个动作刺激的是我们头顶的百会穴,属督脉,有安神助睡眠、降压、治头痛等作用。
【取穴方法】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固脱。辅助治疗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12.揉拍打腹部
刺激我们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保健要穴,这些穴位能调节胃肠功能,尤其适于糖尿病患者。
【取穴及功效】神阙,人体穴位名,位于脐正中,属于任脉的穴位。有治腹痛、久泄、脱肛、痢疾、水肿、 虚脱。禁刺,宜灸。
气海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5寸。辅助治疗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具有强壮作用。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13.擦胆经
这个动作是刺激头部胆经,包括头维、颔厌、率谷、悬颅、天冲、目窗、正营、承灵、浮白、角孙等穴,能够起到降压、预防偏头疼的效果。
【取穴方法】循行部位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颌厌穴),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功效】缓解治疗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14.拍击肾俞穴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我们后腰的肾俞、三焦俞等膀胱经穴位,这些穴位适合泌尿系疾病的预防和缓解治疗,能强肾固本。
【取穴方法】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缓解治疗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15.脚跟踢然谷
肾经的荥穴,“然”,就是燃烧的意思;“谷”表示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间,这个位置精气埋藏得特别深。
这个穴名意指有火在人体深深的溪谷中燃烧的意思。
所以说,荥穴属火,而肾经属水,然谷穴的作用就是升清降浊、平衡水火,专治阴虚火旺。
然谷穴的去火效果是非常好的,尤其对老年人更适合,因为老年人就仗着这点火气来维持生命呢,如果用中药祛火会适得其反,所以用然谷穴来灭虚火就行了。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起到排肾毒、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取穴方法】位于在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
【功效】辅助治疗:1月经不调,带下,阴挺;2遗精,阳痿,小便不利;3咯血,咽喉肿痛;4消渴;5小儿脐风,口噤不开;6下肢痿痹,足足跗痛。
16.拍打委中穴
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古有“腰背委中求”之语,是指凡腰背部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疗;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等作用
【取穴方法】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功效】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
17.拍腿部胆经
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点,用力敲打,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强迫胆汁的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按摩敲打可以舒经通络、活血排毒,血液循环快了,身体就会有足够的能量来排除垃圾,体内的水肿、毒素自然就会去除,按摩敲打的部位就会瘦下去。
【取穴方法】胆经在下肢的巡行路线是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
有个很容易找到的标志,就是沿着裤子中间的那条线至膝盖侧面处,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四个穴位。
【功效】本经腧穴辅助治疗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整套保健操做下来能刺激到我们人体的50多个穴位,兼顾多个脏器,集健身、 养生 于一体,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适合老年朋友锻炼。
在三伏天出汗是个很正常的事,外面的天气温度比较高,如果再赶上个大晴天,那是谁也不愿意出门的,在外面走一会儿马上就会一身汗,不舒服。在夏天,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排汗也是散热的一种途径,过了夏天,天气没那么热了,出汗也就会少很多了。但是有些人除了夏天,也经常出汗,往往正常地坐着,汗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有时活动后还会加重。走哪都得带着擦汗的手绢或者纸巾。
正常出汗具有调节体温、排泄机体废物等保护性作用。但如果安静状态下出汗、入睡后出汗、局部出汗、汗液颜色或气味异常等都是属于不正常的情况。这种汗出跟正常的不同(少数人因体质因素,平素易出汗且不伴其它症状者,属于正常),《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在白天汗出,活动后会加重,中医称之为自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是体内阴阳正常的产物。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就会失常。异常情况的汗出,是身体异常状态的反映,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的表现。自汗多属气虚卫外不固,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需要选取以下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与耻骨连成直线,将其分为5等分,肚脐下五分之三的位置,即为此穴。关元的功效偏重于补,是补益身体元气的代表穴,常用于治疗元气亏损的虚劳疾病和泌尿生殖疾病,同样也是日常保健的常用穴位。长期灸关元,可强身健体,古人有常灸关元可长寿的说法。但是阴虚内热、邪实内闭以及热邪亢盛的人要慎用灸关元,以免加重病情。
足三里(双侧)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六腑相关疾病多选用相应的下合穴来治疗,此外,足三里还是保健要穴,能培补正气。
复溜穴(双侧)
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前缘。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先找到太溪穴,复溜穴也就不难找了。复溜可补肾滋阴,利水消肿,多用于治疗水肿,盗汗及下肢痿痹。复溜还是治疗汗证的特定穴。
操作方法:
术者手执点燃艾条,对准上述穴位,一般距皮肤3厘米左右,其距离以病人感到温热、舒适而无灼痛为度。艾条灸5~10分钟,每日一次,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8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治乳腺增生,有手法有针法
下一篇: 麦粒肿的一针疗法(5种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