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导读:本文介绍了李毓麟老师治疗头痛的宝贵经验,以虚实为纲,根据头痛不同部位,分为若干类型,相信您读过本文,一定在针刺治疗头痛上,更具有针对性。李毓麟老师针刺治疗头痛的经验
作者/赵建琪
李毓麟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凡四十年,以“疗效高、收效捷、手法巧、取穴少”而著称。兹将李老师对头痛的临床选穴、刺法及穴意分析等经验整理如下。
引起头痛的原因颇多,但不外虚实二端,每类头痛根据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一、实证
(一)前额头痛
(1)全前额痛
主要症状:全前额头痛下午加剧,并有其它胆热症状。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实热,又复风热之邪侵犯阳明及少阳,以致局部经气不畅而发为前额头痛。此为阳明、少阳俱病之证。由于阳证甚于阳时,故头痛下午加剧。
取穴:主穴一一头维。
配穴一一外感诱发,兼头晕者,加刺风池;热盛上壅,面色潮红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胀者,加刺太阳。
刺法:头维向上沿皮刺。太阳可放血少许。刺后留针10~15分钟,应提留(即针下得气后,稍提动针柄后留针,此手法可利于散邪)。
穴意:头维属足阳明经,又为阳明与少阳之会穴。又可通过阳明本经直达督脉之神庭,故针刺头维其作用可达全前额部,所以古人有“前额属阳明”之说。
由于本病阳明、少阳俱病,故刺头维时针尖宜向上,即迎胆经而刺。这样既泻阳明,亦泻少阳,有刺一穴而泻两经之效。
风邪重者加刺风池以散风。阳热上壅者加刺合谷以泻热解表。由于眼睑及目眦属小肠,故目疾导致之前额痛加刺太阳可泄小肠之实热(因太阳为奇穴,近小肠,亦有将其划归小肠经者)。
(2)眉心痛
主要症状:痛在印堂上前额处,有时向左额角或右额角放散,起床后痛剧,下午略轻,汗后痛减,多见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风热之邪袭扰于督脉及手足阳明之脉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点刺(针下得气后,稍事催气,立即出针以利散邪)。
穴意:诸阳经皆会于督脉,上星属督脉,通达眉心,故刺上星可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足阳明经可通过头维、神庭以达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获捷效。
(二)偏头痛
(1)神经性偏头痛
主要症状:痛在耳上前方颞颥部,痛甚则波及耳目,按之痛减。
分析:该病乃由风邪袭于足少阳经所致。足少阳经行于头角,通于耳目,故邪袭少阳则病偏头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直刺入骨缝中,提留,留针15~20分钟。
穴意:丘墟为胆之原穴,专治脏腑及其表里经之病。另外丘墟在足,用以治头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经痛(第一枝)
主要症状:额角上方痛剧,且放散至眉心、面颊及牙齿,甚则触及头皮、头发亦使痛增,进食或有精神刺刺激头被风吹时疼痛亦增。
分析:风热之邪结于头角,以致经气郁闭故痛甚。
取穴:至阴。
刺法:点刺后少留针5~10分钟,或痛减即出针。
因久留针者意在通经,不留针或少针者意在散邪,此为风热所致故以少留针为宜。
穴意: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始点,足太阳之经脉及经筋皆起于至阴而达于“头角”,而头角正恰当三叉神经第一枝所至之处,故远道取至阴可治头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头面之疾取至阴”之说。
另外,足太阳经“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故针刺至阴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头痛
(1)感冒
主要症状:后脑持续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证。
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脑,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风寒袭表每致后脑疼痛。
取穴:风池,或加刺昆仑。
刺法:刺风池在头痛止后即出针,以利散邪。刺昆仑可留针。
穴意:由于阳维主阳主表,故取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以疏解表邪。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直通后脑,可调本经之经气,经气得畅则足以抗邪,故可作为外感头痛的远道选穴。
(2)单纯后头痛
主要症状:仅后脑疼痛或牵及项背而有沉紧感,无外感及其它兼症。
分析:本病乃由督脉功能失调不能与正经相通所致。由于督脉行于项背正中线及后脑,故督脉失调,则病后脑疼痛且牵及项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针15~20分钟。
穴意:因“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正经相通的交会穴,后溪属“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故刺后溪可治督脉之病。
(四)头顶痛
(1)肝胆郁热头痛
主要症状:头顶疼痛,且觉囟门沉闷,或兼其它肝胆郁热之象。
分析: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络于脑。肝经郁热常与胆火相侵犯于上,故头顶痛每因肝胆郁热所致。
取穴:蠡沟穴。
刺法:直刺,留针15~20分钟。
穴意:蠡沟为肝之经穴,故刺之可泻肝胆经之郁热。
(2)急性脑病头顶痛
主要症状:各种急性脑病(脑膜炎等)头顶剧烈疼,触之则甚。
分析: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脑病,每有剧烈头痛。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为脑。故治脑腑之病当从肾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针(提留)10分钟。
穴意:由于脑为髓海,肾生脑髓。故足少阴肾经之穴可治脑髓之病。涌泉为肾之井穴,急性脑病常有窍闭,故刺涌泉除可开窍外,也可清利头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该穴治急性脑病之头顶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仅可暂时止头痛,故仅可做为辅助治疗。
二、虚证
(一)全头痛
(1)思虑过度
主要症状:全头痛,或痛无定处,精神不振,虽能入睡但记忆力减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虑过度,脑部经气郁抑不畅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聪。
刺法:留针10分钟。
穴意:人中属督脉,通于脑,故刺之可振奋“髓海”以疏畅脑部经气。刺四神聪有启脑之功。因针刺上穴意在振奋经气,故留针不宜时间过长,长时间留针则变为抑制,时间过短又达不到疏通经气的作用,因此留针以10分钟为宜。
(2)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全头痛,且晕而胀,以晨起为甚,目眩,夜难入寐。
分析:该头痛乃由肾水不足,心阳独亢,心肾不交所致。阳亢于上则清窍被扰,心神不宁,故病头痛难寐。
取穴:太阳,神门,液门。
刺法:神门、液门留针15分钟,太阳不留针。
穴意: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滋阴益肾之功,故别名又称水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穴,因心属火,故神门又称火门。水门、火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以达水火既济之效。
热盛者可先刺神门以急清心火,肾虚之象显著者宜先刺液门以滋阴为首务。刺太阳者,以清利头目,可除头目之痛胀。
(3)心脾俱虚
主要症状:头痛眩晕,不寐多梦,倦怠纳呆,面色萎黄。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衰,不荣于头目,故头痛眩晕。血虚心失所养,故不寐多梦。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留针(宜插留,即得气后再略插之,属补法)10分钟。
穴意:足三里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阴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属阳、一属阴,阴阳相伍则生化之源得以振奋,于是气血得充,头目得养则头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症状:目眶上痛,视物模糊,若闭目稍事休息则疼痛可减。甚则可致偏头痛,劳累时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几案,久视伤血,血不养目,故视物模糊,眉棱骨疼痛。
取穴:攒竹,丝竹空,三阴交。
刺法:攒竹、丝竹空点刺不留针,三阴交留针10~20分钟。
穴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会,有补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畅,目得涵养则眉骨痛可除。
攒竹、丝竹空为局部取穴,与三阴交远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头脑空响
主要症状:自觉头脑空虚作响,且晕痛不能正视,正视则目弦,摇头或睁眼则甚,闭目略轻,腰膝无力或遗精带下。
分析:肾虚于下,则髓海空虚,故变生上述诸症。
取穴:太溪。头晕,正视则甚者,加刺太冲。
刺法:直刺留针10分钟。
穴意:太溪为肾之原穴,可调补肾气,以益精髓,故可治疗髓海空虚之证。
因肝肾“乙癸同源”,故肾虚者肝亦必虚,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冲以补肝,二穴同用则相得益彰。
本文摘自《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Z1期,作者/赵建琪。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提醒所有人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道破天机:针灸为什么能治大病!3.民国大医张锡纯:这1个小方子提高免疫力,所有人都能用!久服不伤人!4.10张图打通经络,简简单单祛病痛!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 “识别”关注
明天下午3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中医上提倡用针灸治疗养生,而头晕时采用针灸往往会取得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而且很多人往往会采取针灸的方法来治疗头晕。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头晕针灸的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头晕针灸的穴位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直刺0.8~1寸,要有一定深度,以针感向眼内或目上放散为佳,如针下有硬物感为针尖到达颞骨,可将针退出两分。
印堂穴:两眉头的中间。提捏区域性面板,向下平刺,直达鼻根部,出现酸胀感。
四神针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四针均向外平刺。
头痛的食疗方法
葱豉粥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葱白解表,通阳散寒;淡豆豉发汗散寒;粳米健脾。所有食材一起煮粥,适宜于风寒头痛患者缓解症状。
食材: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粳米煮粥,粥熟下葱白,淡豆豉,再次煮沸即成。
薄荷糖
功效:疏风热,清头目,利咽喉,主治风热所致头昏头痛。
食材:薄荷粉30克,白糖500克。
做法:将白糖放入锅中,加水少许,用文火炼稠之后,加入薄荷粉调匀,再继续炼至不粘手时,倒入涂有熟菜油的瓷盘中,待冷后切成小块,随时含咽。
天麻猪脑羹
功效:天麻甘平, 能平肝熄风,镇静止痛;石决明平肝潜阳,猪脑甘寒,能补脑定眩,几种食材一同炖服,具有补骨髓,平肝阳,治头痛。
食材:猪脑1个,天麻10克,石决明15克。
做法:将所有食材洗净,同放置于砂锅中,加适量清水,以小火炖煮1个小时,待汤稠厚后捞出药渣,分2-3次服用,可常服。
枸杞羊肾粥
功效:枸杞叶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羊肾温肾阳,补肾气,益精髓,羊肉温养气血,益肾补虚,三味同用,入米为粥,入盐调味,有温肾阳,益精血,补气血之功效,是治疗肾虚型头痛的良方。
食材:枸杞叶250克,羊肉60克,羊肾1个,粳米60-100克,葱白2茎,食盐适量。
做法:将羊肾剖开,去筋膜,洗净,切碎;羊肉洗净切碎;先 煮枸杞叶,去渣取汁;用枸杞叶汁同羊肾,羊肉,粳米,葱白煮粥,待粥熟后放入食盐调匀,再稍煮即可。
枸杞蒸蛋
功效:补养阴血;适宜于血虚头痛,头晕心悸,神疲乏力,遇劳加重,或血虚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则加剧,积热烦渴,面色不华等症。
食材:鸡蛋2个,枸杞15克,熟猪油40克,精盐,酱油,溼淀粉适量。
做法:将鸡蛋放入碗中打散,加食盐,溼淀粉,冷清汤各适量,调散成蛋糊,枸杞用沸水浸泡膨胀后,将蛋糊放入蒸笼,沸水武火蒸约10分钟,撒上枸杞后再蒸5分钟,另将熟猪油加酱油一同蒸化后,淋在蛋面上,佐餐服食。
引起头痛的原因
物理因素
能引起颅内外炎症、损伤的各种原因;因肿物压迫等原因导致血管牵引、伸展、移位、扩张;脑膜受 *** ;肌肉收缩;直接 *** 支配头面部的感觉神经等,都能引起头痛。
神经精神因素
当身心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 *** 时,往往会产生忧虑、焦虑等情绪,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作。据调查,有84%的忧郁症患者都会伴有偏头痛症状。
产生忧虑、焦虑等情绪,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作
如果在工作或者是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或者是生气、焦急、激动等剧烈 *** 之后,则是会感到全身不适出现头痛症状的。
饮食因素
食用过量咖啡,会使血管扩张而 *** 神经引发偏头痛;而当吃下过凉的冰淇淋时也会感到头疼;饮酒过多后酒精中的乙醇作用于血管,同样会造成头疼,这些都是由饮食不当而引发的头疼。
专家统计出容易诱发头痛的食物排行分别是,巧克力,酒精饮料、生乳制品、柠檬汁、乳酪、红酒。
睡眠因素
这是比较常见的偏头疼病因。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而引发了头痛,另外紧张的工作也会引起相似症状。
疾病因素
眼、耳、鼻及鼻窦、牙齿、颈部等病变可 *** 神经,反射性或扩散性的影响头面部,都会引起反射性或牵涉性偏头痛。
猜你感兴趣:
1.颈椎病能不能针灸以及穴位
2.咳嗽时针灸的穴位
3.针灸可不可以去溼气和穴位介绍
4.常用针灸穴位
5.针灸治疗耳鸣什么穴位好
6.针灸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头痛真要命,快速缓解头痛中医有一套!台南市立医院中医部,根据临床研究,发现利用针灸治疗头痛,配合古人思维,使用足部的昆仑穴与跗阳穴治疗,再搭配桂枝汤加减方,可迅速缓解头痛,满意度高达9成以上,不仅安全性高,更能缩短头痛时程,让患者摆脱头痛阴霾。
台南市立医院中医部利用桂枝汤药膳快速缓解头痛。(图片提供/台南市立医院)
头痛中医多方辨证 外感与内伤
台南市立医院中医部主任苏守毅中医师指出,头痛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从中医观点,头为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人体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皆与头部相连系,六阳经与任督二脉直接循行头部,「外感」或「内伤」会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或气血失调,使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引发头痛。
特别是,中医因头痛部位不同,分为太阳经头痛、少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与肝心肾经头痛。过去中医治疗头痛因部位不同,使用药物也有所不同。太阳经头痛使用桂枝汤治疗;少阳经头痛使用葛根汤治疗;阳明经头痛使用川芎茶调散治疗。但由于太阳膀胱经循行头部范围较广,所以头痛一发作时,几乎都会影响到太阳经。因此,治疗上常使用桂枝汤加减方治疗头痛的症状。
《太阳膀胱经 桂枝汤加减缓解》
1.太阳经头痛: 是指头痛的位置在头部后侧上至巅顶及颈椎等地方。
2.少阳经头痛: 是指头痛的位置是在眼睛的外眦侧,也就是太阳穴的地方。
3.阳明经头痛: 是指头痛的位置是在眼睛正上方及前额侧。
4.肝心肾经头痛: 是指头痛的位置是在头部的颅骨内侧中心。
《桂枝汤药膳》
食材: 桂枝3钱、白芍5钱、甘草2钱、大枣3钱、姜片3钱。
做法: 500cc水煮沸放入食材,适温即可饮用。
功效: 对缓解太阳膀胱经头痛效果显著。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8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你不要害了亲人,很多癌症病人本不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