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有个朋友说,我这个胃呀,好奇怪,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吃点热的就上火。最近一段时间越发严重了,老觉得吃进去的东西下不到肚子,堵在喉咙那里,一个不小心就往上泛,严重的时候刚一吃完饭就要往外吐,每次吐完,从咽喉到食道都火辣辣的疼,像火烧一样。细细一问才知道,他这是老胃病了,是年轻时候胡吃海塞落下的病根儿。
原来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应酬比较多,所以经常是一边吃着火锅烧烤,一边喝啤酒,啤酒喝不过瘾,还要再加块冰。这么三番五次的一折腾,彻底把胃给折腾坏了。
中医管这个叫寒热胃,就是胃里面寒热错综复杂,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医圣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所有慢性肠胃病最经典的经方,几乎所有的胃病治疗,都离不开半夏泻心汤的影子。这个方子呢,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心下痞满。心下是心以下,胃周围,痞是堵塞,就是中焦脾胃有团东西堵在那里,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痞症,只要把这个痞满疏通开来,其他症状就全部消解了。那么,这个痞满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就是寒热失调。现在的很多人都是一边吃麻辣一边喝冰镇啤酒,脾胃同时受寒热的双重打击,导致运化功能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的这个气机啊,就如同电梯一样,要有上有下,才能循环有序。现在脾胃功能瘫痪了就等于中焦堵塞了,就会造成大量的痰气在腹部堆积,心下痞就出现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用寒药,胃痛;用热药,烦躁。那就只好寒热并用,驱寒、清热两手抓,所以你会发现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它里面既有黄连、黄芩这样的苦寒之药,又有人参、干姜这样的温补之药。半夏泻心汤:半夏15克,黄芩、干姜、人参(党参)、炙甘草各9克,黄连3克、大枣4枚。用黄连、黄芩去除胃里的火气,用干姜暖脾胃,去胃中寒气。黄连、黄芩都是苦寒之药,干姜呢大辛大热,这样的用药思路,中医叫辛开苦降,就好像一个被捆绑的人,必须双手双脚同时用力,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才能挣脱出来。黄连、黄芩让胃气往下降;干姜让脾气往上升,一升一降,脾胃的气机就恢复了,就能主动干活了。半夏的作用在于把胃里面的痰饮以及痞块化掉,然后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往下降,从胃降到小肠,从小肠降到大肠,最后以大便的形式排出去。这四味药属于主动出击,把胃里面的寒气清一清,把胃里面的火气清一清,再把痰饮痞块清一清,这样就把困扰脾胃的三大杀器通通解决了。不过,这个方子到这里还不完善,在邪气祛除之后,不要忘了及时巩固战场。半夏泻心汤里头有人参、大枣和甘草来补脾胃,把过去伤了的脾胃慢慢补回来。甘草还能调和诸药,一个方子里既有寒药又有热药,就好像两个性子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打架,但是无论矛盾多么激烈,甘草这位和事佬都能调和好,让大家团结一致,不生嫌隙。也正是因为有了甘草,这个方子喝了以后才不会感到难受。这七味药有升有降有补。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中间的踏板,踩下去,升上来,又能够给油,这个车子就灵活了。半夏泻心汤适合什么样的人用呢?适合那种胃里面寒热错综复杂,吃凉的不舒服,吃热的也不舒服,而且老感觉胃里胀胀的,又伴随着呕吐、打嗝、反流等很多上逆的症状,也就是现代医学诊断为胃炎的那一部分人,比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还有反流性胃炎,再有就是糜烂性胃炎,用这个方子治疗是最多的。半夏泻心汤是寒热并治的方子,如果你觉得胃寒多一些,那么干姜就多放一些;如果你觉得胃热多一些,那么黄连就多放一些,随着寒热的轻重,去调黄连干姜的剂量,这样治疗胃病,几乎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 “识别”关注
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宝库,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句空话
其实不是,中国治病的学问,源远流长,上千年积累下来的各种经验,
到了现代,进一步的梳理、验证,用于临床,
其可靠性、实用性、低成本性的特点简直无人能敌。
当美国人为一个小病花上上万美元、见下医生拖半月一月、服点药物无效且欲哭无泪的时候,
我们何不庆幸祖国有如此积累深厚的医学,想想简直幸福到没边了好不?
自神农尝百草,中国人对医学世界的认知,就已经开始了,
到东汉张仲景师写就伤寒杂病论就已经昭示着中医这门学问,已经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
中医手上的宝贝,真的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我们今天不说理论了,一切以医学实证为例。
我们今天把困扰很多人的既顽固又常见的12种疾病做个整理,个个都是经过事实检验的经典之方以飨读者:
1、治疗痔疮
荆芥、刘寄奴各12克,蝉蜕3克。
加水3000毫升,漫泡2小时,煎沸后半小时去渣取药液,盛人盆中,先熏洗3~5分钟,再坐浴30分钟。
每日2次,第2次用时再加热。
一般3日1剂,夏季1~2日1剂。
治疗106例治愈92例,治愈率86.8%。
一般用药2~5剂,2剂后外痔肿痛消失,3~5剂嵌顿痔核还纳,症状消失。
(中国肛肠病杂志,1990.4:38)
2、治疗慢性咽炎
治疗组100例以草决明、麦冬、玄参各5~10克,加200毫升开水浸泡10分钟后,频频饮服,可反复加开水3~4次,每日数次。
对照组100例以复方新诺明片(过敏者以乙酰螺旋霉素代替)和麦迪霉素交替服用。
两组疗程均为1~2月。
以症状、体征消失,停药3月内无复发为痊愈。
结果治疗组痊愈78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分别为18例、28例和46%。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皮肤瘙痒等症。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171)
3、治疗扁平疣
取生薏苡仁500克,研细末,加白砂糖500克,拌匀。
每次1匙,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一般连用7~14日。
共治97例,病程3个月~5年。
结果痊愈73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12例。
(中医杂志,1981,6:45)
4、治疗痤疮
取菟丝子30克,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待温,外洗或用纱布浸后外敷患处。
每日1~2次7日为1疗程,酌用1~2疗程。
共治50例,I度20例,Ⅱ度18例,Ⅲ度10例,N度2例。
以丘疹基本平复,炎性丘疹消失为痊愈。
结果痊愈14例,显效21例,有效12例。
(浙江中医杂志,1996,4:179)
5、治疗盗汗、自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0克共研细末,过筛,加人70%酒精适量,调成厚糊状,装瓶密封备用。
也可现用现调。
每次取药糊如鸽蛋大小摊于5~6厘米见方的塑料薄膜上,贴在肚脐正中,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共治50例,一般2~8次贝效,总有教率91%(中药通报.1986,5:58)
6、治疗高脂血症
决明子20克,每日1剂,水煎服2次,1个月为1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
共治53例,治疗前甘油三酯(TG)均>1.8mmol/L,最高达3.6mmol/L;总胆固醉(TC)均>6.3mmol/L,最高达9.6mmol/L。
结果治疗后50例TG降至1.3mmol/L以下TC降至5.4mmol/L以下,总有效率94%。
(中医杂志,1998,12:710)
7、治疗黄褐斑
生山楂300克,研为细末备用。
先用温水洗面,揩干后取山楂粉5克,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薄薄覆盖于面部,保留1小时,早晚各1次。
敷上药糊后,可配合手法按摩。
60次为1疗程。
共治12例色素沉着部位以前额颧部为多,其次在鼻梁或上磨部。
以面部色素沉着消退,肤色如常人为痊愈。
结果痊愈6例,总有效率83.3%。
(湖北中医杂志,1994,5:47)
8、治疗酒渣鼻
每晚用颠倒散(方出《医宗金鉴》:大黄、硫黄各等份,研为细末)5克
加凉水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用毛笔涂鼻部,次晨洗去。
2周为1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共治20例,以红斑丘疹、脓疱全部消退为痊愈。
结果痊愈10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
另用上方治疗面部痤疮10例,效果亦好。
(吉林中医药,1983,4:
37)
9、治疗三叉神经痛
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酸枣仁20克,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共治42例服药7~25剂,疼痛全部缓解。
随访1年未复发者30例;半年后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明显减轻者12例。
(中医杂志,1983,11:
9)
10、治疗斑秃、脱发
①取茯苓500克烘于研为细末,每服6克,每日2次,或于睡前服10克,用白开水冲服。
同时用补骨脂、旱莲草各25克加人75%酒精200毫升,浸泡1周后外用,每日涂患处数次。
共治斑秃8例,均在2月内治愈,未出现副作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2:110)
②茯苓500~1000克,研细末,每次6克,白开水冲服,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脱发23例,痊愈20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95.6%。
(湖北中医杂志,1996,1:
58)
11、治疗胃下垂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金明渊老中医经验:
苍术10~15克,加水,武火煮沸3分钟,再以文火缓煎20分钟,煎成药汁约300毫升;亦可用沸水漫泡,服时如喝香茗,少量频饮(不宜一饮尽杯)。
连服3个月为1疗程。
共治32例,均获良效。
(中医杂志,1997,2:
7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
蒲公英20克,为末,用开水泡30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共治91例,胃溃疡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胃炎21例,均由上消化道钡透或胃镜证实。
以2个月后溃疡面愈合,胃黏膜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51例,好转35例,无效5例。
(中医药学报,1991,1:41)
注:本文由豆瓣用户“当世界终结时”收集整理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7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病在脊柱,害在内脏!(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