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避湿寒是最重要的养生)

半枫荷 2023-07-25 02:08:25

时下正是盛夏时分,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重在避湿邪。此时更当注意“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的古训,切不可掉以轻心。

“冬不坐石”是因为石头具有聚温性及传导性,冬季十分寒凉,属阴邪,对人体有侵害。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如果久坐石凳,寒凉侵入人体,就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尤其容易伤及肾脏。

“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干燥的,但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浊向下,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公交车站边上的硬座板和公园里的长椅子,受过一晚上的阴气后会非常重。坐上去,特别伤气血。

比如老年人锻炼累了,找地方坐的时候就要注意。出去遛弯的时候也不要轻易坐马路牙子,因为那里湿气很大。建议老年晨练时尽量带一个小垫子,泡沫垫、棉垫之类的都可以,走累了,不管坐在哪儿都先用垫子垫上。

老祖宗说的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什么道理?

现在人都十分注重养生,天气变化也是养生的一大标准,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这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老一辈的话大多数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啊,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天让我来讲讲是什么原理。

冬不坐石,因为冬天比较寒冷,温度很低,外物都会被浸入寒气的,石头虽然看上去是硬的,但是它会聚寒,所以我们平时坐在石头上会感觉冰冰凉。如果长时间坐的话,石头上的寒气便会渗入体内。寒气渗入体内的话,容易伤及肾脏,生殖器官,尤其对于女性伤害很大。有些女性体内寒气本来就重,寒气引起痛经等,甚至更严重的会不孕不育。所以说不要随便坐在石头上,尤其是冬天。本来温度就低,寒气就重,再不注意点别让湿气寒气进去体内,问题会很严重的。

夏不坐木,夏天看似温度很高,但实际空气中的湿气很大,而那些久置的木椅,由于被露水打了,含水分较多,虽然出太阳晒完了以后,表面是干燥的。但其实经太阳一晒,它更容易向外散发潮气,人如果在木椅上坐久了,就容易导致腹泻、消化不良。不仅如此,还容易诱发痔疮、皮肤病、风湿、关节炎等。看吧,不起眼的小动作就有可能影响你的健康呢。

其实不是专指冬夏天,而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最好不要长坐。如果单纯的累了想歇一歇,是可以的,但是别指望坐在椅子上长时间休息,或者睡觉,让自己身体变差就得不偿失了。

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有何道理?

老祖宗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其实蕴含了很深的智慧。夏天因为雨水多,室外的木质椅子容易潮湿,有时候木椅子表面干了,实际上椅子里面吸收的水分并没有干,人坐上去容易导致湿气进入体内。冬天的石头非常冰凉,同样的道理,也会导致湿气进入体内。湿气入体很简单,但是想要排出来很费劲,所以,多听听老祖宗的话,不要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小暑养生谚语

小暑养生谚语

小暑节气的养生民谚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各地小暑民谚中就有很多凝聚了养生保健的智慧,下面跟我一起看一下吧。

小暑多吃面食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古时面条又称汤饼,张岱《夜航船》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荆楚岁时记》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此时节新麦方熟,吃上两碗新小麦做成汤面,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是何等快意!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六月六饮羊肉汤

?六月六,请姑姑?,晋南地区称是日为?回娘家节?,据说与狐偃的传说有关。农村的风俗是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民谣云:?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羊肉鲜嫩,味甘性温,《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中医学认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保护胃肠,这与《黄帝内经》所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相契合的。故徐州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小暑时节多晒霉

川北旺苍?六月六,晒红绿?的民谚流传甚广。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乡村人家多会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乡间还有?晒水?的习俗,将暴晒热的水给小孩洗澡,说对皮肤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黄瓜茄子来解暑

?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有解毒消肿,生津止渴作用。《本草纲目》说?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亦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

常吃藕和绿豆芽

?小暑吃藕精神旺?。莲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藕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在清咸丰年间还被钦定为御膳贡品;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帮助睡眠的作用。

?吃了绿豆芽,再热都不怕。?《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补肾、利尿、消肿、滋阴壮阳,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郁滞、食少体倦、热病烦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目赤肿痛、口鼻生疮等患者。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四川广元民谚。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容易受潮,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易受湿邪侵袭,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热天莫发火,发火是自作?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易烦躁不安,然发火则心神受损。《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所以炎热夏天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

薏米冬瓜黑芝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喜燥恶湿,一旦受到湿邪入侵,就易?脾虚生湿?,故夏天应多吃健脾胃之物。如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黑芝麻,性味甘平,补肝肾,润五脏。所以蜀地有?薏米冬瓜黑芝麻,去湿开胃人人夸?的说法。

?小暑黄鳝赛人参?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进补。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等三经,可补虚损、强筋骨、祛风湿?,《名医别录》亦将其列为鱼中上品。

;

古人经常说的"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有什么含义呢?

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不少的东西从古代流传到了现在,都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从古代开始,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修身养性。他们从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了很多的结论。“过午不食姜”"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这些语句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古人经常说的“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冬天不在石头上坐着,夏天的时候不在树木上坐着。为什么这句话会随着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流传到现在呢?这其实就是古人的智慧,是多少年来古人养生所得出的智慧。单从这句话来说,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五行。

冬不坐石,冬天比较寒冷,石头又比较冰凉。在寒冷的冬天坐在冰凉的石头上,会让人的身体感觉到更加寒冷。这样会导致人体潜伏了会在春天出现的病症。石头靠近地面,长时间沾染地上的湿气,使得石头阴气变重。在这阴凉的地方是不适合人类的身体修养,在这里呆的时间一长,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使得身体犯病。

夏不坐木,夏天天气比较烦躁。夏天又是属于火的,而树木则又是属于木。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五行学说。木生火,大夏天的在树木上坐着乘凉,无法让人内心的那一把火消除掉。反而使自己身体内的火气更加旺盛。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6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