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与脑挫裂伤,为头部直接受暴力所致。或由外物击伤,或与硬物相撞。亦有因于臀、足受力,外力由脊传头而震伤颅脑者。脑震荡为病较轻,其症每于伤后短暂失却知觉,伴呕吐、头痛及近事遗忘。脑挫裂伤为病较重,患者常可昏迷数小时至数星期。症见明显头痛、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可见瞳孔散大,呼吸不匀,甚至持续高热而呈危象。脑震荡与脑挫伤之治疗,素无特效疗法,中医多主平肝化痰、潜阳熄风,笔者以钩藤、石决明、姜夏、茯神、天麻、龙牡、磁石、竹茹、白蒺藜等治疗数例,鲜获速效。后读曹惕寅先生之《诊暇录稿》,得以单味代赭石重投缓服,以治脑震荡之法,用于临床,其效应若桴鼓,捷如影响。先后四、五例,投剂辄应。先录典型病例一则于下:陶某,男,四十八岁,某粮管所副所长。1979年10月5日上午,与邻居因事争执,被木棍击伤头颅、腰背及眼部,当即晕仆。急送某区中心医院急诊。在该院留观十二日,诊断为“脑挫伤”。出院时腰背及眼外伤渐愈。血压由入院时220/130(mmHg)下降为130/90(mmHg)。其时主症为头晕泛恶剧烈。于出院当日邀余往诊。自诉:击伤伊始,即晕不可支,旬余以来,虽针药迭进,而症无少减,只能静卧,不能稍动躯体,稍稍动作,即觉天旋地转而眩晕欲仆,随即泛恶频频,但不呕吐。一日三餐及饮水服药,均由家属喂饲。余诊得脉象弦滑,舌质舌苔无异常。迳予:代赭石100g,加水两大碗,煎至一大碗,待温后,以汤匙缓缓喂饮,约四小时左右饮尽。当日下午开始服药,至傍晚,甫尽药汁之半,已可自行翻身。于是续服前药而尽其剂,及夜半,独自下床登厕矣。然步履蹒跚,时欲以手扶物。翌日又服一剂,即恢复正常。直至1989年以它病逝世,生前未见任何脑震荡后遗症。按:此案眩晕甚而无呕吐,《诊暇录稿》之案,则为呕吐剧烈,神识不清。该书原刊于1927年,以后未见再版,渐成凤毛麟角矣。今照录原文,以资读者印证:“粤东范君之女,年五龄。自楼窗跌仆下坠,狂妄躁语。与饮饮吐,得食食吐。不能辨识父母,目不交睫。或云肝阳挟痰,或谓温邪痰滞。历五日夜,医药罔效。后经其友绍余往诊,切其脉错乱无定。外既不伤于风寒,内亦无病于痰滞,筋骨肌肉,亦无重伤,实以身躯颠倒重震,浊气反上,清气下陷,姑宗镇胃降浊法治之。独味煅代赭石五两,煎汤三大碗,每隔十分钟用小匙饮五、六匙。饮未及半,神识大清,呕吐亦止,啜粥一盂,安卧而瘥。”夫代赭石一物,《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观此两案,可知其于“脑震荡”、脑挫伤症之眩晕、呕吐卓具殊效,无疑是治疗脑震荡、脑挫伤之首选特效中药。此症之病机,曹氏谓为“浊气在上、清气在下”,而治疗大法取“镇胃降浊”,与通常所用之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之法不同,迥出意表,可谓匠心独运,实为脑震荡脑挫伤病机之研究开一门径。《续名医类案》载“许宣治一儿,十岁,从戏台倒跌而下,呕吐苦水,以盆盛之,绿如菜汁。许曰:此胆倒也,胆汁倾尽则死矣。方为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名为正胆汤,一服吐止。昔曾见此证,不知其治,遂不救。”此案标新立异,名曰“胆倒”,方以温胆为主。然若不加代赭石,必无是效,是以此方所得力者,仍属代赭也。设单用代赭石一味,不合温胆枣仁,效亦可期,而“胆倒”之论却含深意,盖人体受震之后,清阳下陷,浊阴上潜,胆中浊气循经上达巅顶则眩晕,横逆胃腑则呕恶。治疗后清升浊降,胆气敛藏则诸证自已。此症胆胃同病,用代赭石一物而两利之,因而速效。是故岐黄家不当固步自封于套方疲药,自当开拓进取,而求验方达药也。又按:古人治病每以小方,简药重投,取其纯而力专也,故取效既宏且速。《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一卷载:“唐初许胤宗谓:‘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许氏乃唐初名医,言虽寥寥,意则至深。余三复斯语,铭诸座右。文源网络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辩证使用。
干咳是临床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近年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慢性持续性咳嗽都可做出病因学诊断,我们根据干咳的发病时间以及证候学特点,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中西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干咳因理证治探讨如下。 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方选桑杏汤加减,药如: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等。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等。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 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故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方选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药如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等。 肝阴亏虚 风摇钟鸣 此型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多于春季发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断,常在夜间或晨起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时有少量白粘痰,偶伴喘息、胸闷,胁肋隐痛,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患者多为过敏素质,既往常有个人过敏史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辨证属于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治宜柔肝熄风,肃肺降逆,方选过敏煎加味,药如乌梅、五味子、柴胡、防风、白芍、钩藤、地龙、山萸肉、代赭石、前胡、甘草等。 综上所述,干咳作为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脏腑多种,病情严重度不等,治疗反应不一,故在诊治过程中,当细究其病因病机,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清标本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特异性治疗,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效如桴鼓。
你可能是因为肺燥引起的,推荐偏方治疗 (1)川贝母12g,雪梨2个,猪肺250g,冰糖少许。将川贝母洗净,雪梨去皮洗净切成数块,猪肺洗净,挤去泡沫,切成片。将川贝母、雪梨、猪肺一起放入砂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置文火上熬煮3小时后即成。服用时吃梨、肺,饮汤。
此方适应于肺结核的干咳、咳嗽、咳血,以及老人干咳无痰、一般人的燥热咳嗽、口干痰黄等症,具有除痰、润肺、补肺的功效。
(2)银耳10~12g,冰糖适量。将银耳一朵一朵洗净,放入碗中用冷开水浸泡,水应浸过银耳,浸泡1小时,待其发胀后,拣去杂物。将浸泡后的银耳,再加冷开水和冰糖适量,放入碗中。将碗放入蒸锅内,隔水蒸炖2~3小时。服用时,饮汤、食银耳。
此方适应于秋冬燥咳、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肺结核咳嗽痰中带血、虚热口渴等症,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的功效,也是体质虚弱者的滋补品。
(3)丝瓜花10g,蜂蜜15g。将丝瓜花洗净,放入茶盅内,加开水冲泡,然后上盖浸泡10分钟后倒入蜂蜜,搅匀即成。服用时拣去丝瓜花不用,趁热饮用,每日三次。
此方适用于肺热型支气管炎,咳吐黄痰、喘息、胸痛、口燥等症,具有清肺平喘之功效。
(4)甜杏仁250g,核桃仁250g,蜂蜜500g,白糖适量。将甜杏仁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煎熬1小时。将核桃仁切碎,倒入盛白糖的锅内,待稠粘时,加入蜂蜜,搅匀,再烧沸,即成。将蜜饯双仁放入糖罐内备用。食用时,每次3g,每日2次。
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覆盖常见肠胃病,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较朴实,值得揣摩。
一、胃痛4方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 (丸)
方药: 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病症:胃寒。
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
2,半夏泻心汤
方药: 半夏,党参,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大枣 (切) 。
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敢于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才觉得有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 生姜,甘草,党参,黄芩,半夏,黄连,枣 (切) 。
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 柴胡,半夏,桂枝,白芍,黄芩,党参,甘草,大枣 (切) ,生姜,牡蛎,小茴香。
病症:胃痛。
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 (伤寒) 的第一阶段 (太阳病) 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 (少阳病) 的症状方剂。
二、腹泻6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病症:热性腹泻。
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
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所谓寒性腹泻,急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2,黄芩汤
方药: 黄芩,白芍,甘草,大枣 (切) 。
病症:赤白痢疾。
人们每遇赤白痢疾,不管其里急后重 (自觉大便催促) 如何,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通过检査化验,然后再打针、吃药,颇能耗费资财。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准备好如此小方,等待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
3,调胃承气汤
方药: 大黄,甘草,芒硝。
病症:小儿腹泻绿便者 (为热泻) ,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绿色便者,专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溃疡与一般人的便秘。
一般口腔溃疡,并非中西医难治之病,但亦有方法用尽而不能根治者。此方服十剂得痊愈, 笔者之业师已80多岁,患便秘,服此方三剂即变为正常。
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再服此方,又得效如前。以后往往如此,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服此方无效,给与大承气汤亦无效。对小儿腹泻,绿色便,极效。
4、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药: 赤石脂,禹余粮。共为细末。
病症:滑性腹泻
煎服法:将药末加水400毫升,煎沸后再煎十分钟左右即可,去渣。如此再煎一次,温服时,可用筷将药液搅混,边搅边饮。因单服药液上清汁无效。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
所邻后院有一王姓老妇,腹泻多年,不能根治。一日求治,自言腹泻极为特别,几粒米饭,或吃一小片苹果,即可招来腹泻大祸,夜间亦不可免,至少要泻3~4次,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后知服10剂根治,而未再发,老妇极赞中药之妙。
5,甘草泻心汤
方药: 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党参,大冬 (切) 。
病症: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
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又可称为非寒非热性腹泻,即便是一般寒性腹泻或热性腹泻,亦可用此方治之。”
6,四逆汤
方药: 炮附子,干姜,甘草。
病症:上吐下泻。
古代称四肢冰冷为四肢厥逆,四逆汤即由此而得名。
此方所治症状为:四肢厥逆、上吐、下泻、身体疼痛等。
本校杨老师于1998年3月11日带她刚满10个月的耿姓白胖儿子求治。杨老师言,今日上午儿子吐了三次,大便了四次、全是水。诊之,脉微有低热,四肢温暖,只是上吐下泻。试投四逆汤一剂,令服两日,告诉她这是成人剂量。次日中午来电话言:今日未再吐泻,只是早晨体温达39度,现在为38.5度。笔者命其晚六点再来电话,六点电话言又降半度。并言药只服一半。第三日晨来电话告知,体温降为37度。余认为服完余药,定能痊愈。
此例单凭上吐下泻,而未见四逆,而四逆汤竟能治愈。
三、腹痛7方
1,小建中汤
方药: 桂枝,白芍,甘草,大枣 (切) ,生姜,饴糖。
病症:盗汗、自汗、小儿腹痛、小儿尿频、腹股痛。
中医把人睡出汗,叫做盗汗。平日无故 (不是因活动、或饮食热物) 而出汗者,叫做自汗,又叫表虚。平日无故而不出汗者,叫做不自汗,又叫表实。小儿的盗汗、自汗,应看成一种病症,大多是缺钙现象。此方又能治小儿经常性腹痛。笔者用此方治小儿夜啼多人和小儿缺钙自汗者多人。
笔者自己患腹痛服之亦有效。
2,小陷胸汤
方药: 半夏,栝楼仁,黄连。
病症:胸痛。
笔者对此方治疗胸痛,早期多作使用,但已不记得此方的临床医案,但只记得咳嗽胸痛,咳嗽药中必配此方。今有一梁姓朋友之夫人,患胸痛,医院检查不出病来,求治于笔者。自言胸下可触及到如枣片大的硬块,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如天气不好,有轻微疼痛,向周围放射。
笔者诊后,按结胸概念处方,与小陷胸汤,令服6剂。并说如果有效,可服至痊愈,后又服10剂,按已不痛,已不向四周放射,但硬块还在。
笔者告诉她如再能服20剂,此硬块当能化掉。
3,小半夏加茯苓汤本名小半夏汤
方药: 半夏,茯苓,生姜。
病症:呕吐、妊娠呕吐
世交官扎营中街的杨学彦先生之次女,婚后,妊娠呕吐,甚为剧烈,求治于笔者。诊后,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服二、三剂后,呕吐大减, 随服至痊愈。全家共叹经方之妙如此。此方不仅能治妊娠呕吐,就是治一般呕吐,亦有神效。后以此方治愈多人。
4,附子粳米汤
方药: 半夏,炮附子,甘草,大枣 (切) ,粳米。
病症:寒性腹痛。
腹痛一症,极为复杂。所谓寒性腹痛,即自觉腹中寒冷,而疼痛剧烈者。女子腹痛,大都与月经有关。如无关系,可用此方治之。
70年代用此方5剂治愈了魏姓青年女子剧烈腹痛。最近有友人之妻,65岁,患腹痛。自言此次腹痛,与往常不同, 有胸腔和腹部好像不能相通之感,如饮一 口水,即积聚在上部,胸胁胀满,令人难以忍受,亦无大小便的要求。予以附子粳米汤,服2剂而愈。
5,大建中汤
方药: 蜀椒,干姜,党参,加饴糖或糖稀。
病症:腹中寒或寒痛。
凡遇急性腹症,如肠套迭、肠扭转,都急速送往医院,所以二、三十年均未遇到过此症。我校机械系,有一吕姓女青年教师,自诉:自觉睡后从肚脐进冷气,所以睡觉必须抱着枕头,方觉好些。亦不腹痛,亦不呕吐。笔者与真武汤以祛寒。可是服12剂后,竟毫无作用。
5月26日又来求治,言未见好转, 笔者甚为惊奇。试投大建中汤,令服6剂,如见好转可服至痊愈。后来告知服16剂而得治。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药: 厚朴,半夏,党参,甘草,生姜。
病症:腹胀、气痛。
此方治腹部胀满有特效。
笔者用此方时,惟恐其失去治腹胀特性,不敢与他方合煎,亦不同服。此读日本各家医案可知,并非笔者的杜撰。另外,1987年5月2日由朱姓友人引一许姓女中学教师来就医。
患者说:近几日下腹部疼痛不止。曾去过济南市各大医院检查,皆査不出疼痛病原,无法手术。诊之,其他均无异常,惟独下腹部有气一块,笔者诊断为气痛,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并言如欲急愈,每日可服2剂。后来告知服3日后,已不再疼痛。3日内共服6剂痊愈。
7,旋复花代赭石汤
方药: 旋复花 (布包) ,代赭石,党参,半夏,甘草,大枣 (切) ,生姜。
病症:噫气。又治胶粘性咳嗽。
此方治疗单纯噫气有神效。
所谓噫气,又称嗳气、打呃、打嗝、呃逆。此症为膈肌痉挛,急促吸气后,声门突然关闭,发出声音。另外,噫气亦有和胃癌有关者。噫气一症,若服旋复花代赭石汤六剂以上,尚未见好转,应去医院检査,如排除胃癌,仍服此方。
#中医# #春日生活打卡季# #春日星能量#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9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健牙固齿粉可治疗多种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