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从何来?
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里,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
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2.病从何去?
最好的办法是灸关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补充身体的元阳。这是治本。同时配合灸局部疼痛点。这是治标。
3.足三里有什么作用?
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毒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
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感冒怎么灸?
灸大椎,效果非常快,大部分患者灸一次就可以治好。大椎穴要灸到皮肤发红发潮为佳;每次操作做到有汗微出效果最好。
5.体质热的人是不是不能灸?
灸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经过的传导,来调整身体的寒热虚实。热症施灸,《类经》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
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称“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我们身体的功能很神奇,正气内生,寒热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热性之人可灸!
比如,对于扁桃体发炎,咽喉疼痛牙痛的患者,灸大椎,大部分患者会感觉咽喉有湿润感,症状减轻。
6.遗精怎么灸?
灸关元为主。配合中脘,足三里。睡觉前也可以灸涌泉穴。
7.艾灸有没有季节的?
没有。任何季节都可以灸。网友问,有人说夏天不能,灸夏天是往外发的,灸是往里的,说是会冲。类似这样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四时皆可扶阳。虽然春天树木发芽时人体的病容易复发。
此时人体阳气生发,灸时效果比较好,以及冬病夏治,三伏天灸时效果比较好,等等,都是相对而言,但是夏天艾灸,除湿驱寒,多出汗效果更好些。
如果有什么毛病,早灸早好,根本没有必要等到特定的节气再灸。
8.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
古代燧人氏以艾绒钻木取火,见艾可以产生火,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再加上艾灸的特殊配方,使得艾燃烧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9.为什么有些人艾灸后会暂时有疾病加重的反应?
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赶出,那么就先顽强抵抗。
这时的正气不足,而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10.灸后出现口干舌燥怎么办?
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或者小米米汤。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
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11.什么情况下不能灸?
1)孕妇不灸
2)严重心脏病慎灸
3)局部红肿热痛慎灸
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5)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6)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病患者等忌灸。
12.针与灸有什么区别?
针只能通经脉,不能补元阳。灸在补元阳的同时也能通经脉。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
13.不知道穴位能灸吗?
能,那里不舒服灸那里。中医把这种方法叫阿是穴或天应穴。局部疼痛点必定是那里气血经脉不通造成的,灸局部可以直接通经脉,调气血,驱病邪。
14.艾味有害吗?
艾味无毒。人类用艾的历史上万年。现在研究表明,艾烟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有几十种。而且,在临床中发现,艾烟对戒烟有非常显著而快速的作用。
15.暖水袋或红外线理疗仪或电针能代替艾吗?
不能。艾燃烧时能产生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对人体的渗透力在10mm以上,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特殊免疫力。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脉的功能。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他药材好其他各种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等等与艾做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人类上万年唯独以艾为主做灸的原材料,自有原因。艾灸以打通作为根除慢性病终身病的基础,唯一选择只能是艾。
16.艾灸的隔衣服灸盒灸法有什特点?
使得渗透力源源不断的作用于所炙之处,不但方便,舒服,而且治疗效果比直接灸或其他工具更加好。
17.灸时可以配合食疗吗?
可以。艾灸在使用一周之内,大部分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改善。体质虚弱的可以吃一些高质量的饮食。火气大的喝小米米汤。肿瘤患者每天早上吃薏苡仁粥,能够有效防止复发。
18.灸后口干眼涩起疙瘩,是不是灸的上火了?
不是。是灸把你体内本来淤积的燥热之气被灸宣泄出来了。再灸,这些燥火就没有了。灸火不伤人。喝水既可。晚上小米粥最养人。
19.灸时饮食注意什么?
宜清淡,忌辛辣。
20.灸是不是伤阴上火?
这种观点是受温病学派的影响,想当然得出的结论。有患者常常灸关元几个月,没有上火。亲身实践,自有结论。
21.艾灸的四穴养生有没有时间讲究或先后次序?
随时可灸,因为人体随时在消耗。没有先后次序。怎么方便怎么来。
22.阴虚能灸吗?
认为火证和阴虚不能灸这是个天大的误区。许多人把中医辨证论治的阳虚,阴虚,燥热和艾灸的纯阳混为一谈了。灸是用火调动人体的气机,调体已经出现不平衡的各系统功能,灸是补纯阳的。元气足,气血寒热虚实自会调和。
23.不论寒热虚实都能灸吗?
《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24.为什么针药无愈的病症灸能治愈?
是因为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通经脉的,如果患者元气足,以针通经脉,疗效立竿见影;如果患者元气虚,无足够元气可调,自然疗效不佳。而元气虚弱的人。
一般胃功能吸收极差,是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25.长期体质虚弱者怎么灸?
灸关元,中脘,足三里。
26.自汗盗汗怎么灸?
自汗、盗汗实际都属于阳虚证,而绝大多数中医却都认为盗汗属于阴虚。盗汗出现在夜间,夜间虽然是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间却是阴盛之候,阴(邪)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故汗出,曰盗汗。灸关元。
27.咳嗽怎么灸?
治内伤咳嗽,用重灸关元穴或中脘穴的方法,可以完全治愈。若想快速止咳,也可先灸肺俞各5~10壮,不可过多。
现在喉源性咳嗽非常多,根本原因是咽喉局部过敏引起,输液或止咳药效果不佳。特点以咽喉发痒即咳嗽。临床常用甘草片,咳特灵,感冒通同时服用,严重者加止嗽立效丸。效果极佳。
28.总是不断的感冒怎么灸?
平时灸关元,足三里,中脘,提高免疫力。感冒时灸大椎。不论寒感冒还是火感冒,都可以灸大椎。
29.类风湿怎么根治?
由于阳气虚弱,同时久居湿地,才会造成风湿和类风湿病证。在发达国家,类风湿病被称为第二号癌症,西医认为是不治之症,只能用激素来减轻患者的病痛,而用中国的灸疗,治愈率非常高。
若用重灸法,对关元穴、中脘穴施以重灸,当灸至200壮以后,热量会通窜到四肢的各个关节,未有不愈者,从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来看,灸法是根除类风湿病的最有效方法。
灸关元,中脘,足三里,以及局部疼痛点。
30.腰椎骨刺、颈椎病怎么灸?
治疗腰椎骨刺只在患处重灸即可,方法与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相同。同时灸关元,中脘,足三里。颈椎病主要是长期低头工作造成的,长时间低头会使颈部肌肉紧张而劳损,治疗应以灸大椎才能治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从中医理论来讲,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就人体而言,精、血、津液为阴,气为阳。
艾灸也不例外,灸之前也要分清楚自己是阴虚体质还是阳虚体质,不然有可能适得其反。
要知道,我们养生首先就要分辨体质的阴阳,这是养生的基础,也是艾灸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热性的体质,还一直灸壮阳气的穴位,那就可能要加重病情了,这样一来反而对身体有害!
那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简单的说, 气为阳,血为阴。阳为热气,是火;阴为体内津液,为水。
阳气盛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火气大了,阳为热,身体老热着,就好像你烧水,水开了也不把壶拿下来,总在那咕嘟着,水就越烧越少。
而这体内水液就代表阴的,阳热太盛了,身体就会表现出干燥,发热,咽干,眼涩,这就是阴虚的表现,体内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润器官和内脏了。
反之,要是阴气太盛了呢,阳就不足了,阴的特点是寒,体内的阴气太重了就会导致身体机能减退,产热不足,手脚冰凉,怕冷。
你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
1、阳虚:阳气不足的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是阳虚体质的一种,属于较重的阳虚体质。表现为畏寒冷、喜暖热、爱喝热水、容易拉肚子、手脚冰凉、没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黄、体型容易虚胖、脉搏较缓慢。
阳虚的状况是最适合艾灸的了,这点大家都知道,艾灸大椎、命门、关元、涌泉都是可以补阳。
至于食疗,建议寒性体质的灸友可以用生姜和大枣熬水来喝,也可以用当归来泡水来喝,剂量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去面诊下,不要盲目进补。
2、阴虚:阴液缺乏的热性体质
阳盛阴虚的人代表体内的水分不足,水少则火旺,因此体内总会有一些莫名的火气,动不动就口腔溃疡,要么没原因的手脚心发热,胸口烦热。表现为喜冷寒、小便黄赤、烦躁易怒、便秘、口咽干燥、舌红苔黄。
俗话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虚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它的源头往往就是阳虚,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很多灸友存在下寒上热的情况,就是因为中下焦的寒气太重了,阳气走投无路被逼到上焦,表现出来往往就是上火,岂不知下焦还是寒的呢!
故而阴虚并非不可以艾灸,只是与阳虚的艾灸有所不同,阴虚更侧重补中气,以引火下行为主,并且艾灸强度也要更低一些。
阳虚的艾灸建议
所以,阳虚体质的人主要以 温补阳气 为主,可常艾灸 大椎穴、命门穴、肾俞穴、气海穴、关元穴、神阙穴。
大椎穴:称为“诸阳之会”,不仅有益气壮阳的作用,当阴阳相争的时候,还能够调节阴阳,使之平衡。
命门穴:为督脉上的阳穴,命门之火也是人体阳气,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艾灸本穴有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的作用。
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部,可以补中气,消除中焦障碍,让火气往下焦走,主要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作用。
气海穴:属于任脉,有“阴脉之海”之称,为足下六阴经交汇之处,有养阴填精、培元固肾的作用。
关元穴:是足三阴、任脉之会,主要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作用。
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任脉气血会合处,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的作用。
2、阴虚: 阴虚生内热、阴液缺乏的热性体质。
阴虚的艾灸方法
阴虚的灸友可以逐渐用艾灸调养,刚开始少灸一些穴位,时间灸短一些(10-15分钟),温度低一些,如果感觉适应了,就可逐渐的延长艾灸的时间,一个礼拜内休息1-3天或隔天艾灸。
首先,艾灸肾俞、八髎,能补中气,消除中焦的阻碍,并让上焦的火气往下走;然后,可以艾灸三阴交、复溜、涌泉,把这火气进一步往下导到双脚,引血归源!
可是说到阴虚,人们一般都不太了解,阴虚其实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不足而导致阴阳不平衡。
人体的津液属于“阴”的范畴,是有形的,并可以流动,能滋润和营养机体。除了津液,人体中的血液也属于“阴”的范畴,中医解释说“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津液缺少了,会累及到血液。
所以,阴虚体质的人主要以 滋阴 为主,可常艾灸 太溪穴、涌泉穴、三阴交穴、阴郄穴、照海穴。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是肾经的原穴。主要用于治疗人体先天不足,有清热生气的作用。
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主要有滋阴潜阳、宁心安神、强筋健骨的作用,有引火归元之妙,可以调和阴阳。
三阴交穴:主要有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肾虚,主要作用于中下焦。《针灸大成》中记载:“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阴郄穴:归属于手少阴心经,主要有滋阴养血、固表安神的作用,还可以缓解起夜,养护心肾。
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肾经的水在此处蒸发,艾灸可激发肾脏阳气,促进体内水液的蒸腾气化,向上滋养口唇,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上火症状,主要有吸热生气的作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虚的源头往往就是阳虚,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因此,身体每一个部分的阴阳都必须保持平衡。
不分阴阳,灸了也白灸!
《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生命是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想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
看那些贪凉的人、阳气虚损严重的人,哪个没有手脚冰凉的毛病?我们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在37度左右,而客观上讲,代表阳气的,就是温度。当我们吃进一些零下几度的食物,想一想,我们要消耗多少阳气去使它平衡!
久而久之,阳气虚耗严重,四肢最先出现冰凉,月经病,风湿病等等都来了。阳不化气,阴就会凝结,肿瘤也就会来。
所以养生要懂阴阳,该补阴时补阴,该补阳时补阳,这样才是养生基础之法。掌握了这套法则,艾灸起来就能事半功倍!
艾灸补泄,很少人知道!
关于平衡阴阳,神医华佗曾说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
艾灸即可补,又可泄,基本的施灸规则是:实热则多灸四肢,虚寒则多灸腰腹部。
另外,艾灸补泄体现在手法上如下:
①艾灸补法
在点燃艾炷后,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尽自灭,火力微缓而温和,且时间较长,壮数较多,灸毕用手按施灸的部位,使灸气聚而不散。
如果用艾条灸,可用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等手法弱刺激穴位,以促进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抵制,引起正常兴奋。
②艾灸泻法
点燃艾炷后,口吹艾火,促其尽快燃烧,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
灸毕不按施灸穴位,以使体内邪气易从穴位散发,这就是吹灸法。若用艾条灸,也用吹法,促其燃烧,达到强刺激。
艾灸具有强大的活血化瘀功能,主要是因为艾叶具有强大的药效作用: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脾、肝、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
其中,?“ 可升可降 ” ,包含:艾叶即可以止血,又活血;既可以温阳,又可以滋阴,它的作用是双向的。所以说,艾灸本身就能调和阴阳。
艾灸的主要功效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如果想要去湿气的朋友,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曲池穴、关元穴、中脘穴等,那艾灸后怎么看湿气排出呢?一般会有长红疹、水泡的情况,症状不严重,会随着湿气的排出慢慢消失。另外还有出汗、排气增加的表现。
艾灸后4大症状表明湿气排出
1.长红疹小水泡
艾灸的皮肤,局部长出小红疹子,或者是小水泡的话,说明是湿气在排出体外,不过也有可能是艾灸温度太高烫伤导致的水泡,观察一下没有大碍的话就没问题,会随着湿气的排出慢慢消失。
2.出汗
艾灸的时候会出大量的汗,这也是一种湿气排出的表现,要注意,艾灸完出汗不能立马去洗澡,这个时候毛孔是张开的,会造成寒气入体,建议4小时后再洗澡。另外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出汗的情况需要2-3天才会慢慢小时,这种是体内湿气较重的表现。
3.肚子咕咕叫
艾灸的时候肚子咕咕的叫,可能是艾灸活血化瘀、健脾胃,促进肠胃的蠕动导致的,还会有放屁多、放屁臭、拉屎很臭的表现,这也说明湿气正在排出体外。
4.情绪波动较大
艾灸后怎么看湿气排出,还有一点比较特殊,有的人艾灸完情绪波动比较大,要么焦虑要么抑郁,或者容易发货等。这些人平时体内的湿气重,艾灸导致阳气上升,身体里的负面情绪表现出来了,就会以情绪的方式给发泄出体外。
湿气最怕三种水果
1.苹果:苹果是一种性质比较温和的水果,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富含维生素有养心健脾、补气、生津润燥的功效,帮助去除湿气的效果非常好,适合脾虚、食欲不振的人们食用。
2.甘蔗:湿气重的朋友吃甘蔗,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尤其是夏季非常炎热,湿度大,很容易引发皮肤病,吃些赶着有注意排出体内的湿气,预防疾病。但是注意不能吃太多,甘蔗的糖分高,还比较寒凉,吃多可能会助长湿气。
3.猕猴桃:体内的湿气重,但是没有脾胃虚寒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吃猕猴桃,但是也不能吃多,性质含量避免算上肠胃。
去湿气最好的食物:薏米、白扁豆、辣椒、山药、冬瓜、南瓜、鲤鱼、绿豆、莲子等。湿气和人们的脾脏功能是否症状有关,想要去湿气的效果好,就要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
现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养生保健已经成为了时代热门的话题,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养生计划!很多人都喜欢通过中医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你们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吗?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吧!
艾灸的简介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标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 *** 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区域性 ***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 *** 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区域性火的温热 *** 有关。正是这种温热 *** ,使区域性面板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区域性的血液回圈与淋巴回圈,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区域性的面板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回圈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艾灸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 *** 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溼,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 *** ***区域性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络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 *** 对区域性气血的调整,艾火 *** 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 *** 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⑾郑?嗤?木牧贫曰枷嗤?膊〉幕颊撸?涓写?灰谎菩б膊痪∠嗤科湓?颍?褪侨颂宓姆从π愿饔胁钜臁R陨现钜蛩兀?諡幸秸?骞勰詈捅嬷ぢ壑嗡枷胫傅枷拢?僦そ?泻侠硌≡瘢?榛钤擞茫?侥芊⒒泳牧谱畲蟮男?堋?/p>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执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 *** ,起到温经通***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 *** ,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执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执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执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区域性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 *** 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齧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寿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
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面板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面板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面板。
说明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艾灸疗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艾灸是中医的治疗方法,用艾炷为主薰灸穴位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灸可以起到温经通络、温阳补气、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提示,艾灸虽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个禁忌。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 *** 、 *** 、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
要注意 *** 、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 *** 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禁忌九
对于面板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区域性面板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面板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好处与坏处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薰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溼、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 *** ,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 *** 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3、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
5、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是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
6、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各种穴位的功效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溼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面板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溼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8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决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