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简单实用的舌诊辩证

过山龙 2023-07-24 09:37:27

舌诊,是一个可以窥探身体秘密的技术。血虚、气虚、痰湿、还是血瘀?都可以在你伸出舌头的刹那,看出个大概。

风寒感冒初起时,舌苔会变厚,这时候吃驱寒湿的姜茶最管用,看到舌苔变黄时,就不能再喝姜茶了,这种情况要清热了;

哪天舌尖特别红时,就早早地喝点带芯的莲子茶,以免晚上因为心火旺而失眠;

出差几天,吃得脾胃不舒服时,舌苔妥妥地会变厚腻,煲一锅五指毛桃祛湿汤,永绝后患;

看,舌诊是比较容易就能掌握的魔术。

很早之前老高就看了很多舌诊的文章了,但,一是没有那么多干货,二是没有那么多舌象资料。好在,这个世界有舌诊专家啊!!

研究舌诊多年的罗大伦老师出了本新书《图解舌诊?伸伸舌头百病消》,讲得非常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小白都能看得懂!以下舌诊的干货大多是来自这本书,老高做了一些整理摘抄,让罗大伦老师,来告诉我们舌头的真相!!

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桃花舌”一般来说,平和体质的人,最纯美的舌象是桃花一样的淡红色,上面有一层薄白苔,这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舌象被称为“桃花舌”。如果舌质发红,肯定主热;舌质白,通常主寒。

“桃花舌”一般是先天体质就比较好,后天又比较注意保养的人才有的,这种舌象比真美女还少见。

老高也只见过一个人有,是个坚持运动、调理的30+美女,生完孩子依然是面若桃花,身材、容貌都是百里挑一,而且,精力旺盛得让人羡慕死。

【看舌象之前,要注意】不要吃有颜色的东西比如咖啡、橙汁;早上刚起床不要看;饭后半小时不要看;吃了抗生素、化学添加剂时不要看。

1 气虚:气足和气虚的人看上去截然不同气虚的主要表现:脸色没光泽,体力差,容易神疲乏力| 怕冷、怕风、容易感冒,吃东西容易腹胀,大便不成形。

气虚的人舌头容易胖大

气虚的舌象:1.舌头边缘有齿痕气虚体质的人,舌头两边有齿痕——牙齿印。因为气虚的人容易积聚湿气排不出去,久之,就会引起内脏器官和皮肤的肿胀。如果舌苔把整个舌头给铺满了,一点都没把舌质露出来,说明体内水湿很重。舌苔越来越厚,说明体内湿气越来越重。如果舌头圆圆的,胖大,有齿痕,往往一伸出来有两条唾液线,说明体内湿气很重。

2.舌头中间有裂纹如果舌边齿痕不明显,但舌中间的裂纹非常明显(每个人舌中间都有裂纹,正常人裂纹不明显),甚至分出好多叉,变成各种各样的裂纹,说明你的脾胃功能差,脾胃气不足,无力升发舌苔把舌中沟补上,所以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裂纹。

3.没有舌苔如果舌上无舌苔,或舌苔极薄,整个舌头看上去白白的,说明你体质差,正气虚,尤其脾胃之气不足。有这种舌象的人,有可能是患了大病,脾胃受到影响了,舌苔褪去了。这种人首先就是要调脾胃,脾胃气足身体才有救;这种舌象也有可能平时饮食不当把脾胃给伤了。

2痰湿:痰湿的人最容易三高痰湿的主要表现:吃得过多、过好,经常要“应酬”的人,常吃宵夜,液体摄入过多,情绪不好。

脾虚会导致人体湿气加重,再发展就会出现痰湿体质。因为,湿气长期滞留在人体内会凝结成痰——人体内液体逐渐蒸发、凝练、最后形成粘稠状物质。痰湿淤堵一方面是生活习惯引起的,如饮食不均衡、贪食寒凉、不应时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情绪不好引起的。

看舌头:1.舌面粘腻不清爽如果舌头上面有水液、黏腻,让人感觉不清爽,舌头中间的沟也很明显,这样的人基本都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如果舌苔微黄,不算那么腻,只是刚开始出现黄腻,说明这个人已经开始有痰湿状况了,如果还伴有两腮发红,这是体内有热的表现,需要化热。

2.舌苔白厚腻比较多见的就是舌苔白厚腻,即舌头上一层厚厚的白色舌苔,揩之不去,刮之不脱,并且上面附着一层油腻状黏液。这种舌象往往提示脾胃不好,消化不良,常常出现腹泻、胃疼等问题。尤其是气温高、湿气重,就特别容易出现白厚腻的舌苔。

3.黄厚舌苔还有种黄厚苔也很常见。舌苔很厚,颜色发黄,并且腻腻的,证明体内有湿热,这种舌象在爱喝酒的人身上很多见。如果舌苔比较黄,可能体内的热症比较严重,这时候要多喝一些降火的茶。

舌苔白厚腻的人群可多吃些冬瓜、生姜等,推荐冬瓜、薏苡仁、山药、生姜一起熬汤喝,还可用藿香正气水。如果是舌苔黄厚腻,食疗作用不大,可用些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丹栀逍遥丸等。

如果舌苔很腻、很厚、说明体内营养过剩、无法化热,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失调,有这种舌象的痰湿体质的人,千万不能再补身体了。

千古祛湿化痰古方“温胆汤”配方: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上述药物加水,煮开锅30分钟,将药汁分成两份,早晚兑入温水,泡脚,每次20分钟,水温不要太热,水淹过脚面就可以了。

痰湿体质的根本原因也是脾虚,脾虚无力运化水湿,导致水湿长久停滞在体内导致的,所以,痰湿体质的人也可以常喝五指毛桃补气祛湿汤。

3 阳虚:阳气不足,活得畏畏缩缩阳虚的主要表现:怕风、怕冷,尤其是腹部、下肢为主,面色苍白,无血色,小便很频、尿清长、尿液很多,性欲减退,腹部、胃部遇冷则痛。

现在阳虚体质的人特别多,就是身体里主温煦的功能不足。人体内的肾可以生出肾阴、肾阳。肾阳就是温煦身体的功能,主生发、主生殖,主我们生命力的旺盛。

为什么会肾阳不足呢?肾精消耗过多,如熬夜、房劳过度、得了大病(身体与疾病斗争,会损耗肾阳)、用了太多寒凉药,等等。

看舌头:阳虚的舌象与血虚很像,不同在于阳虚的人舌苔是白的,舌质很淡,舌头都不是红的,看上去比较“苍老”;而血虚的舌象淡白,看上去比较淡嫩。

阳虚的人,当阳虚程度轻微的时候,体内湿气较重,所以舌体唾液比较多,中医叫“舌苔水滑”;当阳虚程度比较重了,津液不能蒸腾而上,反而会口干舌燥。

调理阳虚体质的中成药:肾阳不足,可以吃金匮肾气丸;老人起夜过多,可吃金匮肾气丸;一沾凉东西就胃痛,可吃附子理中丸。

4血虚:会养血的人老得慢血虚的主要表现:短时间蹲下再站起来会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有的人会多梦,心力憔悴,不愿意思考事情,容易疲劳,身体凉热与外界环境一致。

现在,血虚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女性。

中医认为,血是脾胃吸收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后化生的。现代人恰恰在脾胃上出的问题特别多,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吃饱了撑的”!当脾胃被吃坏了,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就出问题了,血液供应就不正常了。

现在不好孩子的贫血都跟吃得太好、太多有关。过度疲劳、忧虑会耗伤心血。各种失血的情况也可能引起血虚,所以一个人一生中失血的概率比较大。

看舌头:如果舌边上颜色很淡,说明有轻微的血虚。如果舌苔不多,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质的颜色非常浅淡,甚至有些透明的感觉,就是典型的血虚。

5阴虚:最爱焦虑、上火的主阴虚的主要表现为:脾气大,脉搏跳动比较快,手心脚心发热,睡不好,盗汗,大便干燥、尿黄、腰膝酸软。

阴虚孩子的身体表现:嘴唇很红,有眼袋,易感冒,且嗓子易肿,好动,耐性差。

阴虚的人,体内的热会越来越多。熬夜、吃过多辛辣食物、情绪不好,都会导致阴虚。

看舌头: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外感,但舌头上苔薄或没有苔,舌质发红,有这种舌象的人基本可以断定是阴虚体质。如果舌苔很薄或没有舌苔(萎缩),也是阴虚的表现。还有很多人是地图舌,就是舌头上莫名其妙掉了几块苔,露出红色的舌质,这种舌象绝大多数是阴虚导致的。

老年人更容易阴虚,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津液消耗比较多,到老年时已经不多了,就形成了阴虚体质。从舌象上看,老年人的舌头很红,上面有很多裂纹,都很深,而且一吃辣的东西,舌头就有不适感,这都是阴虚的表现。

大多数人都是从阴虚体质向血虚体质转化的,阴虚和血虚是互相累及,互相牵扯,互相发展的,阴虚严重就会血虚。也有不少血虚体质的人,原本舌头淡白,不知道什么原因,舌头渐渐变红了,这说明他的血虚体质向阴虚体质转化了。

6 气郁:安神才能强大气郁的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咽喉干,晕眩,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一会冷,一会热恶心、反酸水,向上反气,胸闷、心悸、心脏跳动异常,肋骨里面有胀痛的地方,失眠多梦。

气郁就是我们说的肝气不舒,这是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缓解情绪,长期发展可能引起糖尿病、肿瘤等。

看舌头:肝气郁结的最明显特点,舌头伸出来是尖尖的,发红,尤其舌尖、舌边的地方比较红,这就是气郁的表现。如果舌头上边白苔很厚,把整个舌头铺满了,但舌尖依然是尖的,这也是典型的肝气郁结。

如果舌头尖尖的,边上红,舌尖也红,上边还有白苔,那表明:这个人曾经肝气不舒,直到现在还对身体有坏的影响,身体状态没调整过来;二是这个人现在正是肝气不舒的状况。

如果孩子刚生下来舌头是尖的,家长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有气郁的倾向。

7 血瘀:衰老就是身体淤血增加的过程血瘀的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差。身体很多部位会出现瘀斑,经常感觉喉咙干,皮肤干燥、不光洁,皮肤上有血丝,身体某些地方常常疼痛。

除了外伤、手术、生气、气虚、受寒等回导致淤血,“热”也会导致淤血,因为“热”会把血液中的液体蒸发,使血液变粘稠,体内就会出现淤血。

看舌头:1.舌尖有瘀点如果舌尖有明显瘀点,说明这个人体内的淤血即将要形成,但还没形成。如果舌尖、舌头两侧出现很多黑色或青色的瘀斑或瘀点,说明淤血很严重。如果舌下两条静脉又黑又粗,说明体内的淤血很严重。舌质颜色发青或者偏紫,都提示体内可能有淤血存在。

2.舌尖偏除了舌尖天生就是偏的,属生理性情况外,如果你舌尖以前正常,最近偏了,那就要注意淤血状况。一般来说,舌尖往哪偏,就说明哪侧头部的血液有堵塞。注意,老人脑血管堵塞的情况很普遍,所以,一旦发现舌头方向改变了,就要带老人去医院做个检查,因为老人的身体很敏感,脑血管说堵就堵了。

舌尖偏和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怒张几种情况一般不会一起出现。但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就说明这个人体内有淤血,如果几种情况一起出现,就说明病情很严重了。

如果女性的舌头上又淤血指征,嘴唇上汗毛很重,说明她的内分泌可能有些问题,要好好检查下,可能会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问题。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舌诊辨证图谱的内容简介

《舌诊辨证图谱》由特色诊疗专家编撰,是一部以观察舌的各种不同变化来进行辨证病症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
书中内容丰富精要,其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学习、领会、掌握舌诊辨证的技巧和运用中医简易疗法治疗疾病。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舌诊辨证基础知识,以简洁的文字概述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临床意义和运用方法。第二章舌象辨证诊病,分舌质、舌苔、舌脉、舌纹、舌觉5个方面来进行叙述。第三章舌诊临床辨证各论,为本书的重点内容,按人体系统分节,以具体西医病名为题名,每病必先简述其概念,其后详细介绍舌诊辨证内容与中医简易疗法。
全书内容精华撷取,简明扼要,文字精炼,流畅适读,且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适读性极强,可作为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资料,又可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舌诊的相关示例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next] 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6.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板蓝根冲剂等。 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 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
(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
(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
(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主病及相关研究: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
《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 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 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
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
《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
《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
《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黑而苍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清肝饮。
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