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06

金樱子 2023-07-24 08:05:08

倪海厦 美国知名华人中医师

1954年-2012年,生于中国台湾。曾开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并任职佛罗里达州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最高委员会委员,职掌所有医师鉴定资格 、更新执照 、 医师再教育计划等相关业务。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实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 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右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连年积冷,流主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行气,平喘,临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证、胃肠气滞证及肺气壅逆喘咳证,用量为3~9克。
在《伤寒论》中,厚朴入6方次;《金匮要略》中,入11方次;整部《伤寒杂病论》中,有厚朴组方的方剂合计12方,而其用量又有半斤(八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尺之别。可见,厚朴用量不同,其功效亦异。兹简述如下。
八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量用半斤(八两)的方剂包括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七物汤4方。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生姜半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是治疗脾虚腹胀的高效方。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举了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的案例,其存在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厚朴货源紧张,二是老药工对年青医生不信任,后请本院老中医任应秋治疗,调整厚朴用量后,便取得佳效。任应秋先生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须当分。半夏半斤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由此看出,药物用量在组方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关健。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反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从原文看,使用大承气汤的主证为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气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第8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由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七味药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出自同篇第10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由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组成,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以上4方,都用厚朴八两,重用厚朴除腹满胀痛,但因病机不同,配伍药物不同。其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为脾虚腹胀;大承汤病机为阳明腑实,以脉迟,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潮热,大便秘为主症;厚朴七物汤是太阳阳明合病,用桂枝汤去芍药解表,厚朴、大黄、枳实理气通便,消满;厚朴三物汤则以腹满、腹痛为主症,用厚朴、枳实理气助大黄通便泻实。可见,仲景用大量厚朴主要是消腹满,其药理作用主要在中焦腹部。
一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量一尺的方剂有麻子仁丸和厚朴大黄汤2方。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本方侧重通便,从组方中其它药物用量来看,一尺厚朴,不会少于芍药、枳实、大黄的用量,当在半斤和四两之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17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从用量来看,本方厚朴、大黄、枳实都大于小承气汤中的药量,故本方证除「支饮胸满」外,当有大便秘之症,重剂厚朴消满,与大黄、枳实合用,并有泻下作用。因此,汉代一尺厚朴之量,应不大于八两,才能体现方中的治疗作用,但绝对不会少于小承气汤的厚朴量。
二至五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二两、三两、四两及五两的共有6个方剂。其中,厚朴用二两的分别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小承气汤;用三两的是半夏厚朴汤;用四两的是栀子厚朴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五两的是厚朴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从原文来看,厚朴用二两,主要作用是降肺气助杏仁平喘。
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组成。《伤寒论》第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18条:「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可见,小承气汤重在通便,厚朴用二两,与枳实配伍,降气助大黄通便。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第二十二》第5条:「妇人咽中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组方为: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可见,厚朴用三两作用是降气化痰。
栀子厚朴汤出自《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用四两厚朴伍枳实除胀满,并用栀子除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用四两厚朴治胸中气结之胀满。可见,仲景用4两厚朴主要作用于胸部上焦以消胀除满。
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第10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组方为: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鸡子大,杏仁半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此症以咳嗽喘逆明显,风寒水饮兼肺胃热,当是哮喘重症。另据《千金方》卷十有「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等句,可知用五两厚朴主要作用是除胸满化痰降气。
牢记方剂药物间比例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在辨证、选方正确的前提下,制约疗效的最主要因素便是药量。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
中医治病,有辨证、选方、用药等多个环节,辨证准确,选方正确,若药物用量比例错误,同样影响药效,所以,更应遵从各方药物配伍的比例关系,方能效如桴鼓。
从《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厚朴主要作用于上中二焦,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证和肺气壅逆喘、咳证,并以降浊气为主。特别是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由于药物用量不同,故所治的病证亦异宜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在学习《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法、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同时,更应将方剂药物间比例用量牢记于心,溯本求源,原汁原味继承先哲之经验,才能在临床中才能运用自如,提高疗效。
此外,关于汉代用药度、量、衡,国家权威部门已研究证实,有提出汉代一两为今15.625克者,有提出为13.8克者,两者相差不大,但在临床中很少这样用。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的目录

绪论
一、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
二、论食水瘀血致病
三、论脉诊
四、论六经与八纲
五、论治则
六、论方证
七、论辨证施治实质
第1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条-第30条)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脾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
第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1条-第27条)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真武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
抵当丸
第3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28条-第178条]
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文蛤散
三物白散(桔梗白散)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半夏泻心汤
十枣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旋覆代赭汤
桂枝人参汤
瓜蒂散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连汤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汤
炙甘草汤
太阳病小结
第4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79条-第262条)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猪苓汤
蜜煎导
土瓜根导
猪胆汁导
茵陈蒿汤
吴茱萸汤
麻子仁丸
栀子蘖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阳明病小结
第5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条-第272条)
少阳病小结
三阳篇总结
第6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条-第280条)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太阴病小结
第7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条-第325条)
第8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第381条)
第9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条-第391条)
第10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条-第398条)
下篇讲解《金匮要略》
第11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12章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第13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第14章疟病脉证并治
第15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第16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第17章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第18章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第19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第20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第21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第22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23章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第24章水气病脉证并治
第25章黄疸病脉证并治
第26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第27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28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第29章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
第30章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
第31章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第32章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腹满简介

目录1拼音2注解附:1治疗腹满的穴位 1拼音 fù mǎn

2注解

腹满 证名。指腹部痞满或满胀。《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成无己谓:“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伤寒明卫生论》卷一)当辨其虚实寒热。《本经疏证》卷三:“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胀满而时能减者为寒,不减者为热。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虚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气汤、厚朴三物汤,实而热者之治也。”亦可见于臌胀、蛊胀等病。参见腹胀、鼓胀等条。

治疗腹满的穴位 上脘 部位名·上脘:上脘指胃脘上口贲门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

中枢 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

三间 肿痛,身热,热病,唇焦口干,喘咳,胸闷气喘,胸腹满,腹胀肠鸣,泄泻,便秘,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齿...

尿胞 :尿胞为经穴别名,即曲骨。《备急千金要方》:“腹中满小便数数起,灸玉泉(中极)下一寸,名尿胞,一名...

阳关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宁心安神类 申脉—照海

【单穴功用】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系阳跷脉所生之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穴在外踝下凹陷处,经脉之气于申时注入膀胱经,故名申脉。本穴具有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癫狂、痫症、疟疾、腰腿酸痛、外踝红肿疼痛。


照海,又名阴跷、漏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通于阴跷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穴居然谷之下,然谷为肾经荥火穴,寓水中龙火之象,有普天光照之功,故名为照。照海为肾经脉气归聚,犹如水归大海,故名为海。二穴上下呼应,有化气飞升之能,合其意故名照海。本穴具有通经活络、滋阴降火、清热利咽、养心安神之功。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大便秘结、咽喉干痛、四肢懈怠、善悲不乐、癫痫夜发、下肢不遂、失眠。


【伍用功能】

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位于外踝下缘凹陷中,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照海滋肾盖阴,清热泻火,通经活络,清神志、安心神,利咽喉、止疼痛。

申脉为阳之位,照海为阴之宅。申脉鼓舞阳气、以升为主;照海功擅护阴、以降为要。申脉为膀胱经腧穴;照海为肾经腧穴。申脉为阳跷脉之起始点;照海为阴跷脉之起始点。肾为脏、膀胱为腑,肾为里、属阴,膀胱为表、属阳。

二穴伍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为用,滋阴降火,润肠通便,燮理阴阳,利咽明目,开窍利机,镇静安神,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阴阳,和气血,疗失眠之功益彰。

【主治】

1.失眠、多梦,证属阴阳失调者。

2.踝边疼痛、扭挫伤、痹证所致者均可选用。

3.脚气。

4.足内、外翻症。

5.不寐(失眠)。

6.欠症(呵欠)。

【操作法】

申脉: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在外踝直下0.5寸,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直刺0.2 0.3寸。

照海:正坐,两足跖心对合,当内踝下缘之凹陷处,上与踝尖相直。或于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水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穴。直刺0.3 0.5寸。

【经验】

申脉—照海伍用,出自《灵光赋》:“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失眠古曰“不寐”“不得眠”。睡眠的机制,《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入睡);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睡醒)。”《灵枢·寒热病》说:“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眼角),阳气盛则瞋目(清醒),阴气盛则瞑目(入睡)。”不寐的病机,《灵枢·大惑论》:“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临证之际,仍拟随证加减,阳亢阴虚失眠者,泻申脉、补照海;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或加神门、三阴交;胃不和卧不安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吕老体会,证属此类失眠,申脉针刺用泻法,照海针刺用补法。

另外,若遇久罹神经衰弱,长期失眠患者,可用指针疗法,具体操作:临睡前半小时,医者将拇、示指分开,指腹按在申脉、照海处,轻轻点、按、揉、摩5 10分钟,对阴阳失调之失眠亦有良效。

欠症,出自《灵枢·口问》,又称呵欠、欠伸、呼欠。自觉困乏,张口运气之貌,或伸腰呼气之状。经常呵欠,又称数欠,为气虚阳衰,肾气不充的表现。《灵枢·九针》:“肾主欠”。《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夫中寒家喜欠。”意即被寒邪侵犯的人经常打呵欠。又称“欠欤”。证属气虚阳衰,肾气不充者,申脉、照海针刺用补法;阳虚中寒者,申脉针刺用补法,照海针刺用先泻后补法。

失眠案例三

赵某,男,54岁,干部。1997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失眠1个月余。

病史:患者1个月前始有入睡困难,伴有早醒现象,白天身软乏力,头昏、胀痛,近半个月来病症加重,故来就医。

检查:营养欠佳,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舌质淡、苔薄白,根部稍腻,脉弦缓、重取无力。

诊断:失眠(跷脉失调型)。

治疗:调理跷脉,平衡阴阳。处方:申脉、照海(双)。

操作:选30号1.5寸不锈钢针,针尖沿跟骨下缘刺入1.2寸,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补照海、泻申脉,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守上方治疗1次,当晚即可入睡,连针5次,睡眠恢复正常。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