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本文漫画图片由五味中医编辑团队制作,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文中所涉及中医理论及具体中药方剂为编者个人观点,用以学习交流而不可做为临床依据,谢谢。
往期好文:
一、真正把中医当命去传承的,是提着脑袋治病的民间中医!别让华佗在世也不合法!二、中药疗效为何越来越低?真相往往很残忍!三、中医还能活下去?~全球疯抢中医,除了中国
四、重读《中医将亡于中药》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
五、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小学生都看懂了!
六、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七、邓铁涛:中医发展要学"以色列"不要成为"吉卜赛"
八、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九、针灸学:近400个穴位怎么记?谈谈其前世今生(收藏)!
十、人民日报: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十一、【五味日知录】民间中医脉诊秘诀
十二、【五味日知录】是谁偷走了你的气血?
十三、【五味日知录】手脚冰凉拉肚子怎么办?
十四、【五味日知录】消食除胀好轻松--保和丸
十五、【五味日知录】藿香正气水为什么可以治风寒湿感冒?
十六、【五味日知录】感冒后可以艾灸吗?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与五味所入意义相同。
(一)五味所合滋养身体。
《黄帝内经》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气化即天地之气化。《类经》释曰:“夫味得地之气,故能生五脏之阴”。阴者,脏腑阴精也,指物质基础而言。《素问·五运行大论》更为具体谈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由此可见,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五脏对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掌握脏、味之间的这种关系,对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五味所合以治疾病
1、由五味的特性,以类相从而“归其所喜”之脏以治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里所谓某味先入某脏,说明五味的归脏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这是五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前提基础。由于机体受邪不同,所中脏腑、经络各异,而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五味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也各不同。我们便可以运用五味之性去纠正脏腑之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世以某药引药入某经,用以治疗该经之病的“引经药”,便是《黄帝内经》五味归脏理论的发挥。
2、由五味的作用,随五脏之“苦”、“欲”即去其苦、顺气欲以治病。
五味理论运用于临床内容丰富多彩。《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脾之所苦为湿,临床上对湿滞脾胃、气机不畅者可参选平胃散化裁。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皆苦温之品以燥湿健脾。再如五脏所欲,脾之所欲为甘,临床上常以小建中汤治疗中央脾土受损,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不健所致虚劳里急。在姜桂辛甘化阳,芍甘酸甘养阴的基础上重用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既能益脾气而养脾阴,又可缓肝急而止痛。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张声生,朱培一,陶琳,《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21卷,第3期
文章写六味,却以五味为题,是想暗寓五味杂陈之意。古汉语中的数词多为虚数,五味杂陈是固定词组,形容复杂的心境。五味,一般指苦辣酸甜咸,引申意是人世间的艰幸。
作者凭着他丰富的人生见识、深入的饮食体验和本色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中华大地多样的饮食文化。看起来东拉西扯,但有一根线贯穿起来,这根线是“生活”,作者借用了“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一俗语的顺序。
扩展资料
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他每到一处,专走小街偏巷,品尝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
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汪曾祺深知美食三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汪曾祺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食物中的五味包括甜(甘), 酸, 苦, 辣(辛), 咸等五种味道, 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品尝的. 我们经常食用的五味食材包括糖, 醋, 苦瓜, 姜和食盐等等. 以中医的角度来说, 适当的食用五味有助于健康和养生, 相反地, 过量的五味则会伤害到健康. 若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五味"就能通过以食疗的方式达到保健,治病和养生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食物, 只要我们能够善用就能发挥它的医药价值, 达到保健和治病的效果. 因此若我们能掌握食物中五味, 适量地运用五味,就能起到食疗的效果. 比如说, 适量的味道如咸可保养血脉正常, 辣(辛)可保养筋脉运作正常, 甜能保养肌肉的正常生长和新陈代谢, 酸可保养骨头正常, 苦则可调养身体气(即热, 寒)的正常.
若要通过食疗的方式治疗人体的五臓就必须要掌握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了解四气(寒, 热, 温, 凉)的变化( 参考"五臓对五味的禁忌").
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临床上, 中医将人体的各部份归纳为" 金, 木, 水, 火, 土", 即肺属金, 肝属木, 肾属水, 心属火和脾属土.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 促进, 助长的意思. 其规律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即肝生心, 心生脾, 脾生肺, 肺生肾, 肾生肝.
"五行相克学说"则是五行之间相互制约, 抑制, 克服之意, 其规律是: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即肝克脾, 脾克肾, 肾克心, 心克肺, 肺克肝.
中医认为, 酸, 苦, 甘, 辛, 咸也和五臓有密切的关系, 就是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若能掌握"五行学说", 在治病上就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7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玄参!
下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