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针刺治痛证与穴位无关吗?

望月砂 2023-07-23 23:12:53

针刺治痛证与穴位无关吗?

穴位效应规律未明确较之古代针灸,当代针灸临床变化最大的是刺法——从直刺到透刺、从浅刺到深刺的改变带来了穴位概念潜移默化的变化:今天的一个穴可以包含古代多个穴。

例如足阳明经“下关”穴,在传统针灸学中主治牙齿、面部、耳部病症;而在神经阻滞疗法中,此处同时是阻滞下颌神经干、上颌神经干或翼腭神经节阻滞的体表穿刺点,进针点虽然相同,但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通过不同的神经干或神经节而治疗上下牙齿、鼻部等不同部位的病痛。

可见,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腧穴的主治范围。与神经阻滞不同的是,针灸临床往往将这些相同的进针点下的不同刺法都视为同一个穴,又没有像神经阻滞疗法那样,为同一穴对不同部位治疗作用所要求的特定刺法(方向、角度、深度等)建立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和科学的描述。

因而在针灸穴位特异性的临床设计中,很难对这一影响穴位作用特异性的关键因素给出明确而科学的表述,这也是造成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实验研究结果难以重复的根本原因。

一个针灸大家往往穷其一生也只是对有限几个穴,不同作用部位的操作技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与熟练应用。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秩边穴,针刺不同方向可治疗下肢瘫痪、脱肛、妇科等诸多疾病。但由于医生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于秩边穴主治不同部位病症所要求的具体操作步骤,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这使他人难以重复。

如果研究秩边穴的主治特异性,不清楚其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产生的针对不同部位的多种治疗作用,不建立产生特定部位效应所要求的操作规范的科学描述,要形成合理的秩边穴主治特异性的实验设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是不可能的。

针灸穴位特异性研究的复杂性在于:第一,对于一部分穴位而言,有多种针刺层次、针刺方向、针刺感应,有时一个极细微的针刺角度和深度的调整,针感的方向及到达的部位不同,产生的作用及作用的部位也不同。

因此,穴位特异性的实验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究竟哪些穴位可以产生多种针对不同部位的效应,以及针对这些不同作用部位所要求的针刺操作规范,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描述,以便不同的人都能重复,只有这样对穴位作用特异性的研究结果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形成共识。

第二,针刺不仅仅是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直接治疗作用,同时不同的针刺方法对肌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后产生的坏死组织(如瘀血、坏死肌肉组织)也可以起到类似埋线的连带后续作用,而这一作用往往被研究者忽视。

第三,穴位在不同的针刺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形式:针对特定部位的效应,即“穴位作用的特异性”,以及针对多个部位的效应,即“穴位作用的广泛性”。近年发表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有关痛证针刺穴位特异性的实验研究报道,可见到相反的结论。

问题出在所选穴位的部位上:如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针刺穴位都在疼痛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那么观察组的深刺与对照组的浅刺就不表现疗效的差异;如果在远隔部位选穴,这时疗效主要取第2页共2页决于刺激强度,这样采用强刺激的观察组的疗效自然明显优于采用浅刺弱刺的对照组。

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痛证是针灸临床研究中时间最长、发掘的治疗新方法和新穴位最多的病症。然而即便是对这一研究基础最好的病证,我们也没能及时总结、掌握其诊疗规律。

笔者通过对近50年来针灸临床文献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需要较大刺激强度与较长刺激时间的针刺麻醉以及痛证(特别是急性痛)的治疗,穴位作用的特异性就不明显,而更多地表现为针刺强度与针刺深浅的影响作用。

对于针刺麻醉而言,其镇痛作用主要取决于刺激强度、刺激时间、针刺深度;而对急性痛而言,其刺法则要求沿皮浅刺(皮内或皮下)、针尖朝向痛处,并特别要求针刺过程中配合痛处的活动。可见。穴位作用的特异性在不同的病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以往虽然对于痛证的临床研究很多,但多局限于一个个具体疼痛性疾病的研究,很少自觉地研究整个痛证诊疗的总规律。由于没有掌握穴位作用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规律,以及穴位特异性在不同病症治疗中的表现形式的规律,在临床研究上采用了不合理的对照设计,因而得出了片面的结论。

现代医学有局限首先,当代对于针刺效应的机制仍主要用神经的结构与功能来解释,对于组成这些神经束的每条纤维的形态与功能的认识还有太多的空白,还难以对针灸临床极其丰富的针刺操作所产生的不同的复杂针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效应加以说明;

第二,对于疼痛性病症,为什么皮内、皮下平刺效果好?为什么针尖的方向性对于最终的疗效很重要?这些针灸临床现象用现有的医学知识还难以解释,而这也正是针灸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第三,在运动皮层刺激(MCS)疗法发明之前,现代医学对于疼痛的调节只从感觉传人考虑,直到有一天现代医学意外地发现刺激脑运动皮质(而不是感觉皮质)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效果最好,这时,人们似乎才理解了中国针灸临床上采用“运动针法”治疗痛证的实践经验的意义,因而这一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治疗痛证的特效针法在很长时间内没能成为广大针灸医生自觉遵守的规范,同时在针灸临床实验研究设计上也没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直接导致了片面的结论。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 阳虚感冒视频学习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10月/22日/第003版,作者:黄龙祥 黄幼民。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针灸止痛的有效方法,关键是什么? 是选穴、认穴、进针手法、行针手法还是其他什么呢?

有一种谢氏止痛四穴法,取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个穴位,效果挺好的。可以试试。

老针家传针灸治痛绝招——谢氏止痛四穴
我父谢永刚今年(2010)已86岁高龄,身体尚健,是四川省名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望重,曾荣获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一项是针灸开阖枢学说的研究,一项是走罐选点挑针法的临床应用。父亲亲切教诲,我自幼耳闻目濡,喜爱针灸。经过父子两代刻苦钻研,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父常说: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用痛外治痛,若只针患处,必是庸医。
我父总结毕生宝贵经验,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常用直刺,针入1寸深,傍骨缘下方进针,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名为谢氏止痛四穴。
89年我对北京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我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如改用斜刺法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其效如何?遂试用之。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结果大获成功,与直刺对比,疗效之速远超老针意料之外,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其痛必减。
我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虽早已退休,至今仍最喜用此四穴,屡用屡效,绝对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
有一患者突发头痛,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抱头呻吟不止,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
一位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患者,左侧项背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中西药皆无效,各处求医,其痛依旧。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针入痛减,再如法针治,每日一次,二周而愈。
一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侧腰腿痛剧烈,不能活动,不能翻身,稍动则痛甚,日夜呻吟,入夜更剧,不能入睡,中西医治疗皆无效,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次日疼痛稍减,继续针治,每日一次,治疗期间嘱其遵循“三少一多”静养,所谓“三少一多”即少走少坐少立多卧,共针三周,疼痛逐渐消失,未复发。
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还有一位晚期食道癌患者,都受剧痛折磨,生不如死,多次注射杜冷丁后产生耐药性,药效递减,仅能短暂止痛,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两位患者均称针刺之疗效超越杜冷丁,虽无力回天,谢氏止痛四穴减少了癌症痛苦,提高了临终前生存质量。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壹』 护理专业有硕士学位吗

当然有,先升本,之后就可以考研了,专升本的学生考研率蛮高的,而且院校都很好的,比如协和啊,现在都有博士生了啊

『贰』 谁知道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方案啊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对护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简称MNS。
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
四、护理硕士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并已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
五、护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护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六、护理硕士培养模式采取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
七、护理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八、学位论文须与培养临床护理决策能力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护理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研究报告、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护理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九、临床实践与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十、积极推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与专业护士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十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网址:医学在线考试网

『叁』 考研志愿护理学和护理硕士有什么区别

考研志愿护理学和护理硕士区别

1、志愿护理学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硕按学科设立,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目标旨在培养大中专教师和科研人员。

2、护理硕士是专业学位硕士。专硕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专业目标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的高层次人才。

3、此外学硕、专硕在学制上也不同:学硕的学制要长半年至1年。专硕与学硕的初试科目也不同,如专硕一般考英语二(比英语一要容易)。具体查看报考学校招生章程。

『肆』 护理硕士都学什么科目学硕和专硕有什么区别

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硕和专硕区别在于:培养方向不同、招生考试不同、文凭颁发不同。

护理专业主干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含传染病护理)、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

1、培养方向不同: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专业型硕士为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2、招生考试不同: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

3、文凭颁发不同:学术型硕士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专业硕士10月份单独考试颁发学位证书,1月份考试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

『伍』 急急急!!!护理研究生专业学位是什么意思跟护理不是专业型的有啥区别啊

护理研究生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更加强调临床实践,实习时间可能更版长。
科学学位更加强调理论权研究和教学,实习时间较短。
毕业后,两者都可以随自己意愿选择进学校或医院,与学位无关。
护理研究生专业学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很多学校都在探索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科学学位的培养就相对成熟了。
在国外,护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般为专科护士,比如骨科、ICU、糖尿病、造口等的专科护士。
有些高校也认为,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是未来护理研究生的方向。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专业学位在很多高校仍不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学校,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培养差异不尽相同。
具体情况需参考目标学校网站和咨询该校学长和老师。

『陆』 报考护理研究生时,护理学和(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有什么区别

1、学位(硕士)的类型不同。

护理硕士是专硕。护理学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简称学硕。

2、学习的目标不同

护理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护理硕士主要培养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

3、考研的科目不同

护理硕士主要考的是英语二,护理学硕士需要根据招生简章来确定。


(6)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扩展阅读:

护理学硕士的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 *** 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很多现代人三餐饮食不规律,久了之后就造成了胃病,病情发作的时候食不下咽,非常难受,有的人知道中医针灸治疗胃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还是可以试试的哦。以下是我推荐胃痛针灸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

胃痛针灸的穴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等作用。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证。
胃痛针灸具体操作
脾胃虚弱:以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按为主症。治疗上以灸法为主,针刺用补法。取穴上加神阙、气海、关元温中散寒。

胃阴不足:以胃脘部灼痛,饥不欲食为主。慎用灸法,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一般只针不灸,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穴位可加用内庭、血海、三阴交养阴清热,益胃止痛。

寒邪犯胃:胃脘部疼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暴作,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可针灸并用,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加神阙、胃俞、梁丘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食积伤胃:常有暴饮暴食史,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出未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禁用灸法,若灸只会加重食滞。针刺用泻法,在基础穴位上,加用梁门、下脘、里内庭消食化滞,行气止痛。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可连及两肋,喜叹气,常因情志刺激而发作。针灸用泻法;除了基础穴外,还可用肝经上输募配穴法泻肝气,即期门和太冲穴。

淤血阻滞: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通加剧。临床上本证一般不提倡用针刺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主。如情况紧急下可用针刺治疗,但仍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
胃痛的原因
1、胃寒痛:胃寒痛证见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胃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中焦受寒所致,属实证,治宜温中散寒,方用厚朴温中汤。兼饮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加剧者,酌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滞。胃寒痛如恶寒或呕吐白沫,宜用桂枝,不宜用紫苏。紫苏行气宽中,可用治脾胃气滞,胸闷、恶心呕吐等,但偏重于风寒解表,不若桂枝通阳化气,治里虚寒证最适宜。

2、胃气痛:胃气痛多因饮食所伤,胃气阻滞引起。证见胃脘胀痛,胸闷痞塞,得嗳气则舒,或伴腹胀,大便困难,脉多弦滑。治宜行气散滞,常用香砂枳术丸。较重者结合用沉箱降气散。胃气痛多由肝气引起,恼怒之后,肝气横逆犯胃,常见胁满胀痛,时有太息。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调气散。凡肝气引起的胃痛,经久不愈,极易化火,治宜宣泄苦降,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胃气痛多因饮食所伤,胃气阻滞引起

3、胃虚痛:胃虚痛证见空腹痛,得食或得温则缓解,伴泛酸胃寒喜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虚弦。此证与脾关系密切。因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凉,脾喜温;胃当通,脾当守,两者作用不同,但相互为用。胃虚痛,其病机偏重于脾气虚寒,治宜黄芪建中汤温养中气。
胃痛的症状
一、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二、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三、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四、到医院检查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五、胃痛类型

1、寒邪犯胃型:表现特点为突然胃痛,受寒后疼痛加重,遇暖则痛缓,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

2、饮食停滞型:表现特点为胃痛常由暴饮暴食引发,胃痛胀满,嗳腐吞酸或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暂可缓解,舌苔厚腻。

3、肝气犯胃型:表现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精神情志因素而发作,苔多薄白。

4、肝胃郁热型:表现特点为胃脘灼热疼痛,痛较急迫,易怒烦躁,返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
猜你感兴趣:

1. 咳嗽时针灸的穴位

2. 常用针灸穴位

3. 针灸治疗耳鸣什么穴位好

4. 关于针灸减肥的常用穴位

5. 针灸治疗脂肪肝的穴位

6. 针灸可不可以去湿气和穴位介绍

针灸治疗的器具与穴位的起源与发展|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的器具与穴位的起源与发展 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从远古至现代针灸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理论上,针和灸同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两者虽各有特点,但都是在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上施术,通过经络起到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常常并称为“针灸”。而它们的作用都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山海经》说:" 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故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黄帝内经》说:"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溯源针灸,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砭而刺之" 渐发展为针法," 热而熨之" 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针灸的认识和方法进行不断地改进。

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开始使用砭石进行放血的过程以减轻疼痛,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 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 砭石" 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

与此同时,在艾灸方面,人们发现艾叶易燃,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能够有效的减少病痛。“灸”字考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经考证,灸法在殷代就已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青铜器时代,金属器具开始使用,这时为后世广泛应用的九针开始逐渐发展,一般认为九针是在青铜器时代开始萌芽,到铁器时代才制作成功的。所谓古九针是指具有九种不同形状的金属针具,具有不同的治疗用途它是在承袭“砭石、针石、镵石”的基础上,经过漫长

的历史时期,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而成的。九针的硬度可与砭石相媲美,其弹性、韧性、锋利的程度更优于砭石,还可以制造的很精巧。由于它有九种不同的形状,在治疗上不但保留了砭石切肿排脓的功能,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用途,具有多种治疗功能。

(1)镵针:针头大,针尖锐利,除去末端一分尖锐外,有1.5寸的针柄,共长1.6寸。镵针主要用来刺人体阳分的浅表部位。即可以用于针刺皮肤疾患。

(2)员针:针身为圆柱形,针尖椭圆如卵,长1.6寸。员针主要适应治疗肌肉的病症即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疾患,用于针刺肌肉的疾患,亦可作按摩用。

(3)鍉针:针身较大,针尖圆而微尖,如黍粟一样,长3.5寸。鍉针主要适应治疗血脉的病症,主要是用以按摩经脉,而不致刺入皮肤,陷入肌肉,能流通气血。即用来针刺脉络疾患。

(4)锋针:针身为圆柱形,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长1.6寸。锋针可作刺络放血之用,主治痈疡痹症等疾患,也可以针刺筋的疾患。

(5)铍针:针身模仿宝剑的剑锋制成,针尖如形如剑锋之利,阔2.5分,长4寸。主治痈脓和寒热不调的病症,可用作切开排脓。凡病脓疡者,可取铍针,也可以针刺骨的疾患。

(6)员利针:针身略粗,针尖稍大,圆而且锐利,长1.6寸。主治痈证和痹证,深刺之,可以治暴痛。此类针也用来调和阴阳。

(7)毫针:针尖纤细如蚊喙,长3.6寸。毫针最细,适于刺入各经的孔穴,即可祛除邪气又可扶养正气,主治寒热痹痛、邪在经脉的疾病。

也可用来补益精气。

(8)长针:针身长,针尖锋利,长7寸。主治邪气深着,日久不愈的痹症。 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这种针也可以祛除风邪。

(9)大针:针尖形如杖,略圆,似锋针,长4寸。大针主治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用以泻水。这种针也可用以通利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的邪气。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4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