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如何在夏日祛除?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3 18:30:12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祛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诱因。

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祛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

前两天路过一家中医院,看到排队就诊的人都排到了门口。原来是针灸科在伏天搞的穴位敷贴,用来治疗冬天易犯的哮喘病。冬病夏治,善用天时,确实是很高明的疗法。

“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

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呢?

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

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

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我们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稍微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

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后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散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试。

“外散风寒”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

道家讲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

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

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

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

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此时,我们可以吃“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大不适宜。

冬病夏治应对良策

以上说的,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其实不然,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下面说得再具体些: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要吃些附子理中丸先暖暖胃。

夏天药店很少有人买此药,怕上火,可有人本身虚寒一片,这点火投进去,恐怕马上都会熄灭呢!用艾条来灸中脘、关元、足三里,也很有效。只是艾灸的味道有人不喜欢,也有人怕烟,那就可以不用。

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若能同时用热水泡脚,再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者是胡椒白萝卜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

还有取嚏法,对于身体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宝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喷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

注:取嚏疗法是通过给病人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只需用平常的纸巾纵向撕15厘米,用手搓成两个纸捻,要稍有点硬度;同时插入鼻孔,纸捻尖要贴着鼻内上壁,这样刺激性会较强。如果你已感受风寒,自然就会打喷嚏,喷嚏的多少取决于你感受风寒的程度。打了几个喷嚏后,头会略微出汗,这时风寒已去,

每次取到打不出喷嚏,并微微发汗为止。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

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是胎里带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

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纠正阴阳之偏。“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有人说,我虽然虚寒怕冷,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疱,牙龈肿痛,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您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

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背去御寒,不再往头面上跑了。

当然,这里只告诉大家个思路,用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感受,随心取舍,任意添加,千万别去生搬硬套,其实,没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牙痛艾灸视频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2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