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后,阳气收而阴气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冬季养生尤其要注意,切不可因着装单薄而受凉,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小雪到了,下面这两件事千万不要做!
第一件事
别起太早!谨防心梗!
小雪前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
专家强调,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中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而在小雪节气,天气渐渐进入真正的寒冷,室内外温差渐大。多穿衣服来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最要保护的就是心脏。
在冬天,人们对寒冷刺激的适应性相对较差,因此也是心绞痛、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天气寒冷会使人的血管收缩,血压增高,供血不足,因此容易出现心率失常、心绞痛,并最终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防病对策
小雪前后,可以稍微晚起一点,睡个懒觉。
另外,一定要注意温度变化,注意保暖。由于冬天天气寒冷,老年人血管容易收缩,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因此一定要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情绪的波动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一定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大喜大悲尤不可取。
第二件事
别运动过量!谨防脑梗
木枯草衰,万物凋零,阴雪纷纷,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乐。其时节改变情绪,调摄身心的基本方法就是运动。但是,千万别运动过量,小心中风!
中老年人由于本身的衰老,血管出现硬化,弹性变差,寒冷、劳累、情绪变化都可能使血管突然收缩,导致供血不足,大脑出现缺氧状况,发生脑出血或脑栓塞,俗称“中风”。
防病对策
老年人要保持心态平和,但不要过于顾忌这类疾病,有的老人怕自己患这类疾病,反而吃不好、睡不好,结果更容易发病。
如果要锻炼最好听从医生的建议,循序渐进,而且不要从事太过剧烈的运动。运动要适量,而且要持之以恒。
除此之外,天气越来越寒冷,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那么,在小雪节气,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小雪做好“两清一补,来年身体壮如虎许多人都以为只有夏天才容易上火,其实不然。气候寒冷的冬季也是上火的“旺季”。
1清内火:生吃萝卜熟吃梨小雪已是初冬季节,天气较为寒冷,一些人喜欢吃火锅等辛辣食物,这些都容易让人产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为了防止温热过度产生“上火”,生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煮熟后的萝卜则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所以冬季补益的时候适量的吃些萝卜,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生。
另外,小雪后气温下降,人们便急着添衣进补,可能还来不及清泻虚火,就将其包裹在体内了。加上天气干燥、雾霾频发,最容易引起肺火旺盛,出现咽喉干痛、燥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此时不妨试试吃熟梨。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对于燥热咳嗽型患者,熟吃梨还有止咳的效果。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食疗方供大家参考:取大梨1个,蜂蜜60克;将梨挖洞,去梨核,装入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2清抑郁:多晒太阳、多吃果蔬小雪节气里,天气多阴冷晦暗,光照较少,加灰霾不断,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
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传统医学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阳气,特别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从西医角度说,阳光能帮助合成5-羟色胺,有利于克服抑郁。同时,也能借助外出的机会多与人沟通交流,舒解心结。
适量的吃些香蕉、菠菜等果蔬,也有助于改善情绪。香蕉中含有能够帮助人脑产生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快活;菠菜等深色蔬菜含有较多叶酸,对改善不良情绪也有裨益。
3补肝肾:按摩太溪多吃黑小雪后,北风成为常客,天气寒冷,万物收藏蛰存。顺应节气变化,要注意滋补肝肾。《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意为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人体补阴要穴,刺激此穴可以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每天按摩下,或者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足,可自行对太溪穴进行按摩,效果更佳,以出现酸胀度为佳。
饮食调养可多吃黑色食物,因其入肝肾二经,具有很好的食补作用,对于怕冷的人,尤其是女性,还可适当吃些核桃。
小雪到了,气温又降,这两件事千万不要做!别等到心梗、脑梗了才后悔~
血压 是血管通畅程度的指示标。
血压越高,说明体内的血管越堵塞,人体为了给重要脏器供血,就会调用各种机制,让血压升高。包括加快心脏跳动频率,增加泵血的力度等等。
但事实上,体内血压的变化并非这么简单。 它有2种主要类型:脉压差增大的类型和脉压差减小的类型。
第一种,多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这类人特别容易出现脑梗心梗。而第二种,常常在年轻人身上见到,这类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脉压差,顾名思义,就是高压减去低压的差值。 它主要与血管硬化程度有关。通常,血管硬化程度越高,脉压差就越大。
为了理解这个道理,我们简单回顾下血压是怎么来的。
高压是心脏向主动脉射血的瞬间,主动脉感受到的压力。此时,血管会弹性扩张。之后心脏舒张,之前扩张的血管则会挤压血液继续前行,这时候的血压就是低压。
如果血管过硬,心脏射血的瞬间,血管没有办法及时扩张,只能硬抗,感受到的压力就更大。之后,因为血管没有扩张,自然就不存在继续收缩的问题,低压自然会更低。
这样高压升高、低压降低的表现,就是典型的脉压差增大的情况。 这个时候,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已经是很高了。
心梗和脑梗,其基本病理就是血管中的脂质斑块破裂,进而引发血栓形成,堵塞了冠状动脉和脑部动脉的血管,引起急性梗塞。
引起心梗的脂质斑块破裂多出现在冠状动脉上,而脑梗的脂质斑块破裂则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和脑部动脉中。
正常情况下,脉压差大约在40mmHg左右。如果脉压差大于这个数值,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就要担心体内的血管堵塞愈发严重。
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急性危险!
脉压差增大型的高血压,吃降压药比较复杂。既要把高压降下来,又要防止低压过低,以免体内重要脏器血液供应不畅。
通常这个类型的高血压降压目标会比普通高血压人群更宽松一些。常吃的降压药有地平类、沙坦类。
脉压差增大类型的高血压,多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奉劝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别突然激动不已,尽量远离赌博、看球赛、买彩票等可以让心情剧烈变化的事情。
此外,还要特别注重保暖。身体一受寒冷刺激,全身肌肉收缩,就会急剧增加血压,引发危险。
造成是血压的自然高峰期。此时锻炼容易诱发危险。建议你改成傍晚,每天锻炼30分钟即可。走走路,打打太极,都是不错的选择。
提醒你: 如果出现了心梗(心绞痛、胸闷)、脑梗(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失语)的典型症状,一定要尽早去医院。
俗话说,40岁前人找病,40岁后病找人!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很多平时身体看起来不错的人,到了46-55岁这个阶段,身体突然恶化,最后悄然去世,令人痛惜。
这样的例子很多:
相关统计数字也不容乐观——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46-55岁 糖尿病 患者的发病率是11.5%,为40岁之前发病率的近4倍。
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研究发现,45-64岁的人群,尤其是男性,更容易被 卒中 击倒。
据《 健康 报》报道,有关专家研究认为: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工作和家庭的压力都比较重,平时的应酬也比较多,很多人不得不透支身体、超负荷地工作,身体长期处于亚 健康 状态,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至。加上很多人未能及时做 健康 检查,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相对来说,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
1、中风(脑卒中)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在CCTV《开讲啦》栏目演讲时提到,中风已经是国民致死的第一位原因。到2030年,中国将有3100万中风病人,目前的数字为1100万。
而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研究表明,90%的中风,是由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腹型肥胖、心脏疾病、饮食、酒精、糖尿病和心理因素这10个危险因素引起。
了解更多中风知识,可以参阅这篇文章——
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这是中国人致死第一原因!一千万人惹上它
2、心梗
工作压力大、应酬多,是诱发心梗的主要因素之一。
《生命时报》引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等专家的观点表示,
了解更多心梗知识,可以参阅这篇文章——
死时速!丈夫突发心梗,妻子急救跑赢死神,这5件事全是救命招
3、癌症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显示:
4、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容易引起疼痛、驼背、身高降低,甚至骨折等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女性绝经后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这里要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预防骨质疏松并不能依靠那些所谓补钙保健品,香港中文大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这些保健品都是不能补钙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胡大一说,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而且几乎无成本的方法是:阳光行走。
此外,想了解更多保护骨骼的知识,您还可以参阅这篇文章——
总做这6件事,会让骨头变脆!4招来预防,别等骨折才后悔
5、糖尿病
统计数字显示,在中国,成人患糖尿病的比例为10.9%,其中男性为11.7%,女性为10.2%。4%的患者在该研究前已被诊断为糖尿病。更严重的是,中国还有有约4.6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其致死率极高。长期血糖增高,会使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了解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参阅这篇文章——
1个亿!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容易患糖尿病?被忽略的9个真相
6、肾脏病
肾病在我国也是高发病种,慢性肾脏病患者已多达1.3亿人。如何判断肾脏好不好呢?有9个标准——
陈香美院士痛心疾首:1亿多中国人惹上肾病!做到三点本可避免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8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