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这么走路,才能补气壮丹田!

望月砂 2023-07-20 21:09:01

蓝字“五味古法中医”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很多人都喜欢每天散散步,活动活动身体。其实,通过正确地走路,能让自己的身体经脉通畅,也可以补气的方法。

错误的走路方法大家现在每个人走路,喜欢快走,走出一身汗。

肩膀都是往上端着,走路都是很紧张的状态。这种走路方法,是通过消耗体力来出汗,会越走越累。

正确的走路方法正确的方法:松肩,垂肘,放松手,意念想到小腹。

身体放松,把肩膀沉下去,意念想到小腹。

走路的时候,不像别人挺的那么直,放松地略微的屈一点。

然后整个人身体放松,往下沉。

你在想小腹的时候,你的手不要紧贴身体,稍稍打开一点。

想着小腹,想着手,你就不停的想着这两个方面。

如果你身体经络能通的情况下,或者你身体的邪气很大,就会感觉手酥酥麻麻的。

如果你身体经脉不通,寒气很重,你就会感觉到手很胀,或者有的人会酸,有的人会木,这些反应都是在通经络。

为什么你要不停地想小腹?小腹就是人体的丹田,你想着小腹,你的元气就会不停的往小腹里面走。这时候你的元气回原,寒邪之气就会不停的就往外走,元气就会不停地扩大增强。所以这种走路补气法,非常的好用。

日常生活怎么走路锻炼?每天早晨,放松走,最好能走半个小时,或者20几分钟。

刚开始走的时候,有的人要是没感觉,你就静心的按上面讲的方法去想,这样越想你手的感觉就会越强烈,气就会越来越足,邪气就会顺着手指尖排出去。

因为你的两条腿放松走的时候,这种走,就是非常轻松的往前走。就像你的气机不停的在上下来回走动,通过足底的涌泉穴,再一相交,就还原小腹。小腹的气一动,通过四肢就会往外走,所以这种补气法很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用。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请添加:QQ:40304452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叮当国医丨这些中医补气方法一定要知道

气血是生命的根本,活人和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气血,你看死人有气血么?没有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没有一个气血不足的人会长寿! 俗话讲的“断气”,表明一个机体的死亡,没了气就没了命,这个气你说要不要紧呢?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

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

血虚可见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一旦气血不足,将导致人体机能全面性溃败。

气能生血: 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都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统血: 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气能行血: 血液在脉中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疏泄条达都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在没有血的情况下不可能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因此可见,气和血有很大的关系,相互牵连,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补气的时候不要忘记补血,补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补气。

中医补气补血有妙方

(一)中医补气十六法

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补气: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输液补气: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二)中医养血十六法

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注射养血:胎盘、当归、黄芪、B12针注射足三里、三阴交等。

常按摩这4个穴位能提升气血

第一大穴,足三里。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要穴。有句俗话,叫做“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气血不足的人,不妨经常揉足三里穴,每次左右旋转按压30下。

第二大穴,血海。人的身体以血为本,若要气色 健康 ,不可不养血,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第三大穴,太溪。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肌肤要水嫩,气色要自然,自然离不开水的滋养,太溪就是身体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

第四大穴,神门。养心安神的重要穴位,睡眠对于气血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那些睡眠不好的人要经常按摩这个穴位。

生活中如何调理气血不足

勤加锻炼

有些人没有一个良好的爱运动的好习惯,每天处于坐立或静止的状态是很长的,而经常不运动很容易使得正常的气血运行受到阻碍,所以勤加锻炼能有效的促进气血流通更加顺畅,对于改善气滞血瘀的现象尤为重要。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有句俗话说的好:“食补不如觉补”,相对于食疗调养而言,睡觉调养显得更加方便且简单,所以说在日常一定要保证一个充足的睡眠习惯。

因为,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2点左右是人体各项机能器官进行代谢、修复的重要时段,只有此时人体处于一个深度熟睡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利于脏腑机能之间的调节,其中也是使得造血机能系统的促进新鲜血液生成的重要途径,而此时若仍处于熬夜状态,便会使得气血产生损耗,久而久之造成气血不足的产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7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