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五味古法中医”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人体才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人类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可能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五官长这样?或许这是个谜,但是人体的五官也不是随随便便长的。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的五官是人体五脏的反射区,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言: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意思就是说,五官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内五脏的健康情况。
心对舌,肝对目,脾对口,肺对鼻,肾对耳,养五脏,方为健康!一、君主之官,心脏VS心开窍于舌:舌头的颜色,形态,软硬度等都是反应出心脏的健康与否。
正常人的舌头,是淡红有光泽,大小适中很灵活,还有一层薄白的舌苔,并且味觉灵敏,有这样的特征,就说明心脏的气血和功能健康。
舌有瘀斑:心脏的气血部不通则淤堵所致,或是心血管堵塞,伴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舌色泛白:可能是心血不足,贫血表现,或是湿气重也会导致泛白的颜色。
舌色发红,是心中的虚火过旺,舌尖糜烂,疼痛,是心有实火上炎导致。
舌下青筋:可能是静脉曲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将军之官,肝脏VS肝开窍于目:我们眼睛是通过肝血的滋养,和肝气的疏泄维持健康。
眼睛干涩:是肝血不足,不能运送营养,滋养眼睛,导致干涩,灼痛,眼睛酸痛等症状,肝血不足的人睡眠也不是很好。
眼睛流泪:也就我们说的迎风泪,是肝脏的收敛功能下降导致的。
眼睛有红血丝:除了其他原因,和肝火过旺,肝阳上亢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伴有视力模糊,或是脾气暴躁,经常爱生气等症状。
眼睛发黄:是肝脏实质性病变的重要依据,可能患有肝炎等问题。
眼睛黑眼圈:熊猫眼,除了熬夜外,要注意肝功能的减退,不能更好的代谢色素,导致很眼圈,色斑的沉淀等。
三、仓廪之官,脾脏VS脾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脾功能症状,营养充盈,气血充足,人的口唇就有红润有光泽。
唇色淡白: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口中反酸:是脾胃不和,导致我胃中反酸。
口发红甜腻:是脾胃的湿热,胃火过旺的表现。
口臭:脾的运动功能减弱,脾气虚弱,导致毒素的堆积所致。
口溃疡,起泡:脾脏的火旺,脾热,导致的我们说的上火了。
四、相傅之官,肺脏VS肺开窍于鼻,在西医眼中,肺与鼻都是属于呼吸系统,我们靠鼻呼吸,进入肺脏。
流鼻涕:如果是风寒入肺,我们会流鼻涕也是感冒的表现,如果平时总流鼻涕,就是肺气虚弱所致。
鼻子红:是肺的燥热所致,内活过旺,多吃清肺,凉肺的食物。
鼻子出血:由于肺的阴气不足,导致阳气过旺,导致鼻子出血的症状。
嗅觉不好:肺气不通于鼻,所以不能便香臭。
五、作强之官,肾脏VS肾开窍于耳,五官中的耳朵是肾脏的反射区,耳坚者肾坚,耳不坚者肾脆。
耳朵泛白:这样的人伴有手脚冰冷的症状,这是先天的肾气不足,阳气不足导致。
耳垂小:耳垂小、薄的人,说明肾的精气不足,肾气亏损。
耳朵发黑:一般都是肾脏在发生损伤或是病变的表现。
听力下降:一般老年人都会听力下降,就是肾脏功能的衰竭所致。心对舌,肝对目,脾对口,肺对鼻,肾对耳,养五脏,做好这4补!
1、补五脏茶
茶也是养生之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于茶的喜爱也是推崇。也可以饮一杯养五脏的代茶饮。
两餐之间一杯,人参地节茶,养五脏,调健康。
用人参、百合、玉竹、蒲公英、苦荞,搭配在一起,热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人参,百草之王,补脾益肺,大补元气,滋养五脏,固本培元,可轻身延年。
百合,入心、肺二经,可宁心安神,滋养肺脏,调和五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玉竹,补益五脏,滋养气血,也是美容养颜的佳品。
蒲公英,入肝、胃二经,清肝护肝,增加代谢,并且有降胃火,消胃炎,杀死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
苦荞,健脾胃,更有“三降”之称,所以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种小植物搭配在一起,互相调和作用和药性,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养肝肾,滋脾胃,润心肺,五脏调和,方为健康。
2、补五脏食
一味小中药,补五脏,它就是五味子,有补益身体、安神助眠的效果。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孙思邈称常服它补五脏之气,武则天用它补益身体。
中医讲“酸、甘、苦、辛、咸”五味入五脏,与肝、脾、心、肺、肾相对应。
五味子,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还能安神、健脑。
五味子,保肝护肝,调理慢性肝炎,修复肝脏损伤,预防酒精肝等疾病的发生。
五味子,滋补肾脏,增加肾脏的功能,并且防止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并发症。
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化痰,是一味治久咳虚喘的良药。
五味子,有机酸可保护肠道胃粘膜,另外,对脾肾虚寒导致的久泻不止也有很好的功效。
3、补五脏色
中医讲,五脏对五色,人体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心脏喜欢红色,所以常食红色的食物养心,像西红柿,枸杞,大枣等。
肝脏喜欢绿色,绿色的食物入肝脏,而绿色有保护视力的作用,绿色可以消除肝癌患者的恐惧感。
脾脏喜欢黄色,小米是最养胃的粥,也是最便宜的,最佳的补品。
肺脏喜欢白色,肺是喜欢干净的脏器,所以它喜欢也是干净的颜色和食物,像百合、银耳等食物,有清肺的作用。
肾脏喜欢黑色,黑色的食物养肾,也有人说,男主肾,所以男人有、喜欢黑色的人较多。
4、补五脏功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古人很流行的调理身体的气功,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一直在练习八段锦。
站式八段锦口诀: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请添加:QQ:40304452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就生活实践而言,如人饮食过饱则腹部胀满,因而认识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凉感寒则病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从而联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发生这些症状。这就清楚地说明,人体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分工,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医疗实践而言,古代医学家经过多次的重复,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如耳鸣、听觉不敏的疾患,从肾着手治疗而获效,于是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此外,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关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属性及其功能活动,脏腑器官构造与功能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等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五脏六腑的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则运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使之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这就使藏象学说更为系统化、理论化。
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另一位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某些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这一矢志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编辑本段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地与肾主藏精相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3.脏与腑之问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
藏象五系统
邓宇等,1999年提出分形藏象五系统
心系统: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肺系统: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系统: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系统: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2002年著作
第一编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内涵的研究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多学科研究
第二编 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藏象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第二章 中医藏象心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 中医藏象肺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 中医藏象脾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中医藏象肝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六章 中医藏象肾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七章 中医藏象脑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八章 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编 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气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血的现代研究
第四编 病因病机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第二章 中医六淫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 中医七情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 中医痰饮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五编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十二经脉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奇经八脉的现代研究
第六编 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和特色
第二章 中医治则法的现代研究
第七编 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形成与特色
第二节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八编 新理论、新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中医药研究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中医学在遗传方面的研究
第五章 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编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探讨
第一章 传统中医现代的科技发展探讨
第二章 理性继承,务实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科研选题探讨
第三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
第四章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艰难的探索
附 特约专家论坛
藏象近代革命简史表
(引子:1980年,雷顺群, 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一), - 辽宁中医杂志, 1980。1983年,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二) - 辽宁中医杂志, 1983)
序幕
1994年,肖烈钢.试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特性[J].陕西中医,1994,15(5):211-213。侧重、强调藏象学说中五‘脏’系统(器官的)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说明了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思想,其本质与现代系统论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点。
革命
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
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腑,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
邓宇 等,1999年,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
拓展
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邓中炎主编,邓铁涛主审。藏象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脑系统等。
2005年,赵喜,心主神明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黄帝内经》指出:心脏对舌头开放,脾脏开放,肺部向鼻部开放,肝脏向耳朵开放。五位官员的职能直接反映了五个内脏的健康,其中一些异常变化代表了五个隐藏的病变。观察五种感官,你可以了解五个健康。五种感官对应了五个污垢,看看脸上的脸,急于射击镜子
1,心脏向舌头开放
“心脏是舌头”的心,心脏是舌头,一般的心脏健康,心脏就足够了,舌头灵活,可以告诉五种口味,一般舌头倒塌,代表心脏的血液。舌头上方的血管非常丰富。通过观察舌头,我们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状态。如果心脏不足,舌头是脂肪和黑暗的,如果心脏不足,那么舌头将是红色的。难以缺乏,舌头暗淡,心脏在炎症上,然后舌头是红色,多汁,疼痛;血瘀,舌头很低或溅射;心脏异常,那么会有语言障碍,说不清楚。
2,脾脏开放
'脾脏是开放的,唇部对应于脾脏,口腔,嘴巴对应于胃,所以嘴唇周围有一个问题,找到脾胃。一般来说,人们脾胃,嘴唇,干湿,润滑光。脾胃和胃问题的人将具有以下性能:嘴唇,也许脾胃和胃很冷;嘴唇太红了,可能是脾胃的火;如果嘴唇苍白,可能存在贫血,营养不良,低脾功能较低的问题。如果嘴是ulter,可能是脾脏和胃部过热。
3,肝脏是开放的
“肝脏对眼睛敞开”,眼睛的健康与肝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正常人的眼睛是干净的,彻底的,肝脏受损,眼睛是黑暗的,有血。肝脏是血液,血液是最直接的眼睛活动基础。因此,肝脏血将影响我们的愿景。如果肝脏不足,会有两只眼睛,情况未知,如果肝脏饱满,那么肝脏肿胀,肝脏潮湿,然后眼睛模糊,如果肝脏郁闷,它会导致苦涩。
4,肺部向鼻子开放
无论鼻子的外观或鼻子的功能(即,呼吸和嗅觉)都与肺功能密切相关。肺部存在问题,它也将反映在鼻子里。鼻子是红色的,表明身体很热;鼻孔厚,油是燃料,显示身体的脾胃;鼻子苍白,显示出血血虚,贫血;如果外部感受寒冷,会鼻子,如果肺部很热,鼻孔会干燥。
5,肾耳肾上面
“肾脏是耳朵开放的”,耳朵是听力器官,如果听力更好,这意味着肾功能很好。如果听力有问题,这意味着肾脏不健康。一般来说,当肾脏缺乏时,会有耳鸣和听力下来,甚至耳朵的现象。耳朵是红润,柔软厚的,然后血液充满,内脏功能正常;耳朵蓬勃发展,颜色是不均匀的,那么身体很冷;耳朵苍白,单身,显示出血,脾胃弱;耳朵干燥,普遍存在,呈肾脏显示。
1、升温是疏通经络最有效的方法
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针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这时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暂时缓解,复发率非常高。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同时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自然畅通。
2、轻揉耳轮通肾气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1分钟,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中医认为全身精气有各脏器收集后交肾来保存,肾开窍于耳,耳朵上布满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仅能健肾,还能打通全身穴位。
3、梳头促进血循环
用手指或木梳从额头前至枕后,从两侧的颞部至头顶进行“梳头”,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头为最佳。人体各条经络都汇聚于头部,梳头时要经过眉冲、通天、百会、印堂、玉枕、风池等近50个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如同针灸的刺激,可以促进头部血流,疏通经络。
4、针灸按摩
针灸按摩可帮助打通任督二脉和十二正经。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5、莲花坐活动韧带
坐时,屈左腿,将左脚的脚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沟处,双手放在左膝盖上,轻柔地做上下弹性运动数次,使之接触地面;然后换右脚。坚持运动能有助于活动人体多处韧带,使腿、腹、胸、颈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保持经络畅通。
6、5字调息通五脏
每天清晨,用鼻子吸气,嘴呼气,默念:嘘、呵、口四、吹、呼字,不要出声。每个字音对应一个脏腑:嘘对肝,呵对心,口四对肺,吹对肾,呼对脾。这是利用调节呼吸来调匀气息,疏通五脏。如果常念“嘘”可以养肝明目,常念“呵”可以泄心火等,长久坚持,会有一定作用。
7、三线放松通经络
平卧在床上,将身体分为三条线,分别自上而下放松。第一条线(两侧):头顶-头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手。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钟;第二条线(前面):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部-两小腿-两足背-十个脚趾。意念在脚趾部保持1~2分钟;第三条线(后面):后脑部-枕部-两小腿后部-两脚跟-两脚底。意念在脚心涌泉穴保持1~2分钟。
8、薄荷茶味疏经络
取干薄荷叶15克,绿茶3克,冲入沸水1500毫升,待泡出味且稍凉后,滤去残渣,再加少量冰糖,或把鲜薄荷叶洗净,放入杯中,直接冲入开水。用于泡茶的有欧薄荷、绿薄荷和苹果薄荷,味苦辛,有健胃、通络之效,但是薄荷性凉,不易久服。
9、老丝瓜引导经络
老丝瓜1条,切碎炒至微黄,研成细末,每次10克,用热水过服。老丝瓜筋络贯穿,类似人体经络。借老丝瓜气来导引人体经络,使气血通顺。
10、药物温敷
通过外服敷药膏也能起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作用。如追风壮骨膏,有追风散寒,活血止痛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肩背疼痛,腰酸腿软,筋脉拘挛,经络不通、四肢麻木,关节酸痛,筋骨无力。使用时,用生姜擦净患处,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温敷可以有助于活血通络。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密蒙花!
下一篇: 一看就会,手把手教你拔罐(拔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