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五味古法中医”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密切相关,那么要如何运用这6条经脉才能帮助我们远离病痛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每周一次,轻松疏通五脏经络,经络通了,让你百病不侵!刮痧板上面有一个凹槽,这个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作用!其实它就是专门刮手指用的。给大家演示一下,这套手指刮痧健康法!刮痧板上面有一个凹槽,这个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作用!其实它就是专门刮手指用的。下面请中医师亲自为大家演示一下,这套手指刮痧调病法!
刮大拇指
针对:咳嗽、胸闷、咽喉肿痛
刮大拇指大拇指对应人体肺经,肺主气,司呼吸,如果肺不好,那么就会出现咳嗽、胸闷、气喘、咽喉肿痛。因此,当出现咳嗽、胸闷等情况时,可用手刮大拇指外侧并往外拉。
刮食指
针对:便秘、腹泻、消化不良
刮食指食指对应人体大肠经,对应器官是大肠、胃。所以经常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的人,应该刮刮食指。
刮中指
针对:心慌、心痛、失眠
刮中指中指对应人体心包经,如果心出了问题,就会出现心慌、心痛,可以刮刮中指。此外,心主神志,睡眠不好的人,也是心包经的问题,也可经常做此动作。
刮无名指
针对:偏头痛、颈肩痛
刮无名指无名指对应人体三焦经,所以经常偏头痛、肩颈痛的人,说明气血运行不好,可以刮刮无名指。
刮小指
针对:体虚、易感冒
小指对应人体小肠经,小肠经不通畅,则会影响营养的吸收,长久积累,易营养不良,轻者脱发,重者身体瘦弱,免疫力低,易感冒。
所以常疏通小肠经,可帮助吸收营养,使进补的食物最有效的被利用起来,提高免疫力、营养头发、强健身体。另外,还可以结合拍打的方法——
拍手背
针对:腰腿痛、腰间盘突出
拍拍手背中医有全息的理论,认为在手部分布着体内各个脏器的反射区,如手背对应人体腰部,所以经常腰痛、腰酸的人,应该多拍拍手背。
具体方法是:一手手掌拍另外一只手的手背,交替拍,每只手拍50—100次。就可以疏通腰部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拍手掌
针对:调理五脏六腑
手掌上也有很多穴位,且有很多经络、五脏六腑在手掌都有反射区。因此,要想身体健康,多拍拍手掌。
对穴位的相应功效不了解没关系,只需要每天拍手100次,就能帮您全面疏通经络,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达到强健五脏六腑,强身健体的目的!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请添加:QQ:40304452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气血不足也就是气虚和血虚,更容易出现在女性身上。很多女性朋友,皮肤不好,蜡黄,其实大部分跟气血不足有关?
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出现四肢无力,腰膝酸软的症状。还有很多疾病也跟体内的气血不通有关,比如痛经,不孕不育,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等!
【四种习惯正在偷走你身体的气血】
经常情绪不佳: 中医里认为忧思多度,会造成气血的消耗,会扰乱体内的气血走行,形成气血亏虚。
熬夜: 长期熬夜会透支体力,损耗气血
脾胃虚:脾胃是我们的消化器官,如果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导致造血不足。
挑食营养不足: 喜欢挑食会导致某种营养的缺失,造血能力受到影响,会导致气血受损。
【从12个部位看出你的气血】
看眼睛:
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
眼白与肺和大肠的关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丝,多为肺部和大肠有热。
眼袋很大则说明脾虚;
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
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就是气血衰竭的表现。
看皮肤︰
皮肤与肺的关系密切,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肺的气血充足。
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此外,面色也是气血的“晴雨表”。面色苍白代表肾气不足,面色萎黄代表肝气不足。
看头发
·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头发变白是肝血肾气衰弱的表现;
·如果出现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整个身体的气血问题。
·头发油腻,则说明脾肺不和,脾的气太过,肺的气又虚,就会出现头油过多的现象。
·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长得慢、易干枯。
看耳朵
·耳朵厚大的人,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
·耳朵较大,柔软,肉多骨少,耳垂饱满,表明这个人先天的营养状况很好;
·耳朵偏小,僵硬,肉少骨多,耳垂薄,代表着人的体质属于先天不足。
·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
·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
摸手掌的温度
手的温度是人体气血的直接表现。
气血充足则手总是温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则都是气血不足。
看手指的指腹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
·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弹性,一般为气血充沛,体质强壮;
·如果手掌厚而无力,弹性差,多为精邻徒,疲劳乏力。
看手指甲上的纵纹
·只在成人手上出现,小孩不会有的。
·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说明身体气血两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况下,半月形应该是除了小指都有。
·大拇指上,半月形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其它食指、中指、无名指应不超过1/5。
·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
看青筋:
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说明小时候消化功能
体质弱,气血两亏。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说明肾气不足。
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后,这类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看牙龈
·小孩子不明显,主要是成人。·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
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样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很足;
·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血亏。
·此外,爱睡觉也是气血虚的表现。
看运动
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气血就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就很好。
气血是衡量一个女人 健康 与否的标准。
从五官面色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气血不足,颜色苍白表示肾气不足,颜色橙黄表示肝气不足,眼睛干涩表示气血不足。你的气血是否正常,看这12个部位,了解身体情况,对症调理,补足气血。
【最快的补气血方法是什么】
多喝各种将肉烧得很烂的汤。例如︰牛肉汤、羊肉汤、猪肝汤、鸡汤、骨髓汤、蹄筋汤等。
多吃各种直接消化吸收的糊,对 养生 及疾病的治疗特别好。
【气血不足调理方案:】
艾灸任脉脘穴: 可以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
按摩经脉: 经常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补气血、健脾胃
女人要想气血旺盛,面色红润,一定要在后天脾胃上下功夫。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治疗原则一定是健脾补气血为主。
按摩刺激穴位补气血: 坚持按摩刺激身体上的很多穴位,都能够起到补气血的作用,这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补气血的方式。女性朋友可以通过按压腋窝、太阳穴、脑后、颈椎、颈动脉等方式,来促进血气运行顺畅,从而达到“生气旺血”的功效。
【中医补气血的5个食疗小方法】
红枣枸杞薏米茶: 红枣10粒切开,枸杞薏米各10粒,煮水喝,补血补肾,治腰膝酸软,常吃,养颜祛斑;
红枣泡水喝: 红枣在铁锅里炒黑后泡水喝,可以治疗胃寒,胃痛,再放入桂圆、麦冬百合,补气血养阴补水;
银耳红枣汤: 银耳凉补有润燥的作用。燥气和火气对人体不利,去火、去燥吃银耳最有效。用银耳、桂圆干、枸杞、红枣熬汤,此汤不仅是美味,还能丰胸,使你的脸色白里透红,体态轻盈苗条。
红枣木耳汤: 先将黑木耳撕成小朵状,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炖煮30分钟,待黑木耳熟烂时,放入红枣和红糖,煨煮至沸,红糖完全溶化即成。这碗汤有补血养血的功效,主治血虚型贫血,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指甲淡白,体虚无力,心悸失眠,头晕目眩。
黑糯米补血粥: 黑糯米、桂圆和红枣是大家都知道的补血好东东,再加上营养价值很高的山药,益气养血的功效更显着。用黑糯米、红枣、桂圆、山药、红糖熬汤,每个月记得喝哦。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以上资料《中医诊断学》
新概念:
一、传统脉学理论概要
经过历史的演变,诊脉方法从遍诊法发展到诊脉独取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断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前)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3部,共为6脉。寸口脉诊病原理,1、寸口脉为脉之大会可候全身。2、寸口脉气明显,脉象具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与宗气一致。4、部位固定浅表,方便易行。
诊脉指法: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择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脉者略呈45度角,利于拇指指目紧触脉搏.指目即指头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敏锐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指力。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桡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切脉时,布指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不必分寸关尺。运指法:1、举法:即浮取;2、按法:即沉取;3、寻法:即中取;4、总按:即三部九候,左右对比法;5、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断一部脉象的方法,调节指力,把握脉象。正常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钟(成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脉位变异: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侧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二、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
解剖学描述:桡动脉,自肱动脉发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在前臂上部被肱桡肌掩盖,在前臂下部行于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为临床最常见的摸脉点。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绕桡骨茎突至手背,再经第一掌骨间隙入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桡动脉在行程中除分支营养前臂桡侧肌肉、桡骨外,还发出以下主要分支:1,掌浅支,在桡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与尺动脉终支吻合成掌浅弓。2,拇主要动脉,在第一掌骨间隙内由桡动脉发出,立即再分为3个分支,营养拇指两侧和食指桡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桡动脉绕桡骨茎突至手背,不在寸脉部位通过;2、在寸脉部位的肌肤表面触摸到的是掌浅支动脉,而不是桡动脉。
三、现代脉诊实践
根据临床观察所见:绝大多数的脉象,关尺脉强,寸脉部位无脉,这和桡动脉的解剖学走向有密切关系。因为桡动脉在行至关脉部位(即桡骨茎突)时分出两支,一支开始斜向尺侧和屈腕肌腱方向延伸,在手舟骨部位最为明显,而另一分支则斜向拇指背侧延伸,这样一来,寸脉部位就形成了一片没有动脉穿过的三角地带,所以,在传统寸脉部位一般是摸不到脉搏的,也就没有寸脉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摸到寸脉呢?那就是把食指指目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在腕部桡侧屈腕肌腱与腕横纹交叉点,可摸到寸脉,实际上这时的寸脉不在桡动脉上,而是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动脉上。寸脉为掌浅支动脉,关、尺脉则为桡动脉。由于关部脉下面是桡骨茎突,脉搏震荡有力,所以关脉搏动最有力。尺脉位于桡动脉的上游,血管压力最大,所以尺脉也比较有力。由于寸脉是由桡动脉的细小分支-掌浅支动脉的一部分,这里血流量明显减小,血压明显降低,所以,寸脉搏动力量最弱。寸、关、尺的脉力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寸、尺、关。这与传统切脉理论有很大差异,我的这些认识主要是根据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果而得来的。
根据临床观察,右侧的寸脉搏动比左侧的寸脉搏动有力,可能与右手活动多有关。凡是寸脉搏动有力者,大多数病例患有高血压、眩晕症,尤其是在老年人更明显。其脉搏特点是:1、大部分患者的传统寸脉部位脉搏摸不到;2、大部分患者右侧寸脉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3、寸脉脉搏越是表浅有力者,越容易发生眩晕,血压异常。
脉学的现代研究,有用超生研究的,有用动感仪描记的,但与临床实际都有很大差异,不能满意解释临床现象,所以都不了了之。
真正意义上的脉诊,寸关尺三部脉都能够切在桡动脉上的要数藏医学诊脉法,它更为科学合理。传统中医脉诊的结果是:寸脉在掌浅支动脉上,关尺脉在桡动脉上,而不是一贯认为的寸关尺三部脉都在桡动脉上。
四、传统寸口脉理论与现代解剖学理论的碰撞
1、传统脉学理论认为寸口脉在桡动脉上,而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寸口脉的寸脉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上;2、传统脉学理论认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先用中指定关,但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中指定关以后,食指摸不到寸脉,因为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向深层潜入,而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则向桡侧屈腕肌键延伸,寸脉部位形成了无动脉穿行区;3、传统脉学理论要求诊脉时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中指定关,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要想摸到寸脉,就必须把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可以触及脉动,而这个脉动是掌浅支动脉,并不是桡动脉。
五、寸口脉理论的新认识
传统寸口脉诊法有很多优点,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讲,它也有不足,也需要得到补充和修正。中指定关,三指落定后,再将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即可准确的切到寸关尺三部脉。因为桡动脉在桡骨茎突处分支,桡动脉穿桡腕关节向掌心深部延伸,它的分支掌浅支动脉则斜向腕部尺掌侧皮下延伸,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然而,藏医学中的切脉方法值得借鉴。藏医学认为:寸脉位于腕部横纹向心1寸处,即桡骨茎突起的内侧,分为寸、甘、怡三部。中医叫寸关尺,藏医叫寸甘饴。即中医学的关脉部位为藏医学的寸脉,尺脉部位为藏医学的甘脉部位,紧邻甘脉的向心处为怡脉,这三部脉都定位于桡动脉上,便于实施切诊。
六:结论:
传统中医学有关寸口脉的理论具有卓越的指导性,一直沿用至今。而现代脉学研究新理论,一直未能满意诠释脉学的真谛。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比照,传统脉学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明显的是寸脉的定位问题和相应的三指诊脉,中指定关的指法问题。而寸脉的准确位置应该在传统寸脉部位再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位置,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传统的三指对齐的指法也应改为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处定位,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建议采用藏医学中的寸口脉诊脉部位,更为合理实用。
资料来源转引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罗化云
仅供参考。部位图楼上已经给你了。就不再重复了。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女人中医养肝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