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去湿方法中,讲简单有效:我推荐炒薏米水!
无论是民间盛传的薏米赤小豆汤,还是乾隆的祛湿八珍糕,配方虽好,但都要花大量时间烹制,有心无力,喝一两次又绝对是没效果的。
唯一的好处是,终于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到:祛湿健脾比补肾更急迫更重要了。
下面,是一个长沙的妹子,在长了一脸痘痘,遍尝中西之术,终于祛痘修成正果的故事。我想这就是我要找的那个祛湿方了。
去痘的故事
去年冬天给我留下了可怕的后遗症:满脸的痘,用了各种方法乃至喝中药都无济于事。
这次长出来的小疙瘩不似以往上火冒出来的大痘痘,而是像小米粒一样的丘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
我有幸拜会长沙一位老中医,老中医说,你湿热很重,热在表,湿在内,除湿很关键。老中医给了我一个方子,把薏米炒制表皮略焦黄,每晚睡前,适量炒薏米(15克)泡水,水量300毫升左右,开水也行,纯净水亦可,浸泡一晚,第二天起来,加点开水,空腹喝下,一定很好。
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开始乖乖照做,每晚都用滚滚的开水,我相信开水能激发出薏米仁最大的能量。大概喝到第三天的时候,皮肤就有了一些小变化,小米粒状的丘疹没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感觉在慢慢减少。
从前只知道薏米煮水喝能去水肿,没想到炒薏米的效果这么好,中药的炮制方法是非常讲究的,薏米炒后性平甚至偏微温,比较有利于肠胃,且健脾的作用比生薏米强。
PS:
1,《本草经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妊娠禁用。也就是说:大便干结、小便量少、发冷抽筋,脾胃虚寒,孕妈妈不要用。但是炒制过的薏仁米就温和多了!
2,中医认为“焦香入脾”,从五行学说的角度,火生土,炒制过带苦味焦香味的薏仁米生脾土的效果更好!
我已经喝了2周多时间,快要恢复至从前的样子,只不过留下了很多之前乱挤的痘印。
解读炒薏米的作用
1、生薏米性偏凉,经常煮喝容易伤身体元气,但炒薏米就温和多了,健脾的作用增强,甚至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
2、炒薏米有烘焙过的焦香,还能理气解郁,舒缓心中郁闷。
3、薏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对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也有疗效。
4、利水消肿、清热排脓,对体质原因导致的面部粉刺、皮肤粗糙、色素斑点有明显疗效。
制作炒薏米的方法
将锅小火烧热,放入干净的薏米(薏米不需要淘洗,就用干的,如果嫌不干净可以用湿毛巾揉搓一下),全程小火翻炒至表皮微黄,我炒了1个小时。
炒好的薏米有微微的焦黄。
炒好放凉后装入密封的容器内保存。
每天晚上抓一把放保温杯里,开水冲泡,第二天早上喝。如果早上没时间,也可以拿到办公室随时冲泡。
炒薏米水有烘焙过的焦香从水中一缕缕溢出,是谷物的香。
冲泡过的薏米还会开花,大家知道,薏米煮到开花是要很长很长时间的,所以,炒薏米虽然只是简单地泡水喝,却能释放出所有的能量。
炒薏米水很适合现在湿热的天气。
提起茯苓与哪一味中药搭配去湿气更怏,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茯苓搭配什么祛湿健脾,另外,还有人想问土茯苓有祛湿功效,怎样吃祛湿效果更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茯苓+薏米=去湿气?,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茯苓搭配什么祛湿健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茯苓与哪一味中药搭配去湿气更怏
1、茯苓搭配什么祛湿健脾
搭配苍术。或者五苓散。这些。可以去湿。
2、土茯苓有祛湿功效,怎样吃祛湿效果更好?
如果平时感体沉重,头脑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脸上泛油,经常感觉喉咙有痰,身材莫名的肥胖或者水肿等,就要警惕体内湿气郁结。这时就应该通过有效方法帮身体祛除湿气,而土茯苓是一种具有祛湿效果的**。因此,也是中医常用的一味祛湿**。但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体内湿气郁结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得到较满意的祛湿效果,**把土茯苓和其他药材搭配使用。湿气最怕一味**。
土茯苓配什么能祛湿?
1、土茯苓可以搭配黄芪
黄芪是一种性温味甘的**,有利尿生肌以及补气固表等功效,中医多用其**气虚乏力、水肿和自汗等症。而土茯苓本身的功效是**除湿、利关节,能**湿气郁结导致的各种症状,还能辅助调理筋骨挛痛、疥疮、脚气等。土茯苓搭配黄芪、猪骨等材料炖成汤服用,能够起到更好的健脾益气、祛湿等功效和作用。制作土茯苓黄芪猪骨汤时,首先需要将适量的土茯苓、黄芪等**先洗净。接下来把准备好的猪脊骨洗净,剁成块状后飞水待用。**把所有的材料一起放入砂锅当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慢慢的煮到熟烂后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2、土茯苓可搭配陈皮茯苓配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薏米=去湿气?
陈皮同样也是一种中医常用的具有祛湿健脾作用的**,土茯苓与陈皮搭配,可以起到健脾利湿以及化痰、降脂**的功效。尤其把这两样东西搭配后泡成茶,非常适合一些女用。制作土茯苓陈皮茶时,首先要把这两样东西用冷水清洗干净,同时放入容器当中,在里面加入适量开水,加盖焖泡五分钟后即可直接服用。
3、土茯苓可搭配薏米
薏米是一种同样具有健脾和除湿功效的食材,并且也是南方地区的人们平时经常食用的一种米类。把土茯苓和薏米搭配煮成粥服用,同样也能得到祛湿健脾等功效,经常服用还能起到**的效果。制作土茯苓和薏米粥的方法也非常简单,把准备好的土茯苓、薏米等分别冲洗干。然后,把薏米放入水中浸泡两小时左右,再把两者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用大火煮开后,转成小火慢慢的炖煮到熟烂即成。此外,在快要出锅前可加入些冰糖调味改善口感。
总之,体内有湿气的人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把土茯苓与其他材料搭配服用。同时,还要注意少吃生冷的食物,才能更好的防止症状加重或复发。吃什么最容易除湿气。
3、茯苓+薏米=去湿气?
有这个说法。获苓十薏米十赤小豆=去湿气,在加上赤小豆去湿气会更好,夏天了,煮点这些让家人喝一喝去一去湿气,这样对家人的健康有好处,尤其比较胖的人喝一喝会更好,她们一般走路腿比较的沉,所以特别的累感觉,这种就是湿气比较的重一点,所以得调理在加上每天抽时间去锻炼,这样一段时间就会有效果了,不能偷懒噢!
以上就是与茯苓搭配什么祛湿健脾相关内容,是关于茯苓搭配什么祛湿健脾的分享。看完茯苓与哪一味中药搭配去湿气更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利湿的药主要有一些中成药,比较常见的是龙胆泻肝丸,还有五味香连丸、茵陈五苓丸、葛根芩连丸、二妙丸以及枳实导滞丸、肝胆双清,还有苦参胶囊等等,这些清热利湿的药可以治疗脾胃湿气过重,以及肝胆湿热,效果都很好。常见于治疗湿热过重所引起的肚子胀、恶心、呕吐,还有不愿意吃饭、身体困重、大便不成形,甚至皮肤发痒,有的患者会出现口特别苦、脾气暴躁、喜欢生闷气,这些都是湿热的表现,可以通过上述的药物进行治疗。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3、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疮肿及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证明木槿花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钾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铬元素,对糖尿病及增强免疫力都有一定好处。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清热利湿误区
不少人爱吃辣椒,能发汗,想当然地认为能祛除体内的湿气。但是夏季特别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大热,吃多了会引“火”上身。
夏季宵夜,吃得酣畅淋漓,似乎对祛暑有好处,殊不知,吃下去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产生湿症。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人体的消化能力并不比秋冬更强,饮食过生过冷或饮酒过多,极易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湿浊内停,形成“内湿”。
天热,人们容易烦躁。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一些人因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并进而出现粉刺、疮疡。很多人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自己的皮肤上涂抹很多护肤品,其实从内部清热解毒祛湿、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为重要。
一、辨别脾胃湿寒,看舌头
1、体湿:舌根的舌苔是淡淡的白色,且舌头有齿痕
2、体寒:舌头表面的舌苔是淡淡的白色,且舌头无齿痕
3、体湿寒:以上表现都有
最好是在刷牙或者吃饭之前看舌头状态
二、脾胃疾病的演变过程
1、脾胃疾病由重到轻
2、湿——寒——湿寒——影响肺部有痰——全身(湿痰体质)
3、湿痰体质就是传说中喝口水都会变胖的体质
三、脾虚的人都有哪些症状?
1、大便粘或溏稀,吃辣就拉肚子
2、气短,不喜欢走路
3、头发和皮肤容易出油
4、身体其他部位出汗,如手心等
5、脾虚的人一般呈现消瘦状态,如果发展过重就会引起湿痰,变成虚胖
不过有意思的是脾虚的人上述症状并不是全部都有,症状都是因人而异的
治疗脾虚还得要遵守下面的顺序
1、体内的湿气属于脾胃运化不和谐,所以才会让湿气停留在体内无法运化出体外,所以祛湿先补脾。
2、
香砂六君子 (缓解胃胀胃酸)
香砂养胃丸 (温和胃部)
参苓白术散 (治疗湿气和因湿气引起的腹泻等)
补中益气丸 (补气健脾)
归脾丸 (补血养气)
以上药物不要同时服用,具体用药还请咨询医生
除了以上的5种中药,下面这些代茶饮、汤饮,对脾胃的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
1、山药薏米莲子粥——缓解便秘、清热祛湿
2、红糖姜茶——祛湿寒,温化脾胃
3、红枣姜茶——补气血,祛寒
4、茯仁末——茯苓补气,薏苡仁利尿祛湿,决明子消脂,山楂健脾胃
平时也推荐大家经常泡脚,我们的足部有很多穴位,经常按摩这些穴位对湿气的排出也有帮助
泡脚可以选择下面这些
1、艾叶泡脚
2、干姜泡脚(老姜更好)
3、藿香泡脚
4、花椒胡椒水泡脚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5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爱吃煮玉米的人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