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非常注重养生,在选择养生方法的时候,不妨试试中医养生法。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除了对各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够帮助身体进行调整,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下中医养生法。
中医都有哪些讲究?
1调整气血在中医看来,想要保证一个人的健康,一定要保证人体的气血运行,因为气血是一个人的一生之本,如果想要正常的保持功能,气血的运行一定不能受到影响。
中医保养气血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加以药物控制来进行调整。
2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同样也是养生的关键,因为通畅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运行,并且经络还可以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也就能帮助身体的功能得到增强。
想要疏通经络,可以通过艾灸或者是针刺等方式,这些保养方式都能够有效的改善经络循行。
3调整心态对中医来讲,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五志就直接影响到了五脏,如果神智出现了问题,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内脏功能。
而五脏是有相互联系的,一方出现问题,其他的方面也会发生异常,因此在生活中保持心态就非常重要,健康良好的心态才能够保证身体功能。
4滋补身体有的人可能本身就比较虚弱,无论是内脏还是身体肌肤,都会出现异常症状,此时就需要对身体进行滋补。
中医滋补身体的手段,通常就是中药调理以及药膳,这些养生方法都可以良好的改善身体问题。
5保暖养生保暖也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重点,但是这种保暖并不是添加衣物那么简单,中医想要对身体进行保暖,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就是帮助气血恢复运行,能够通过中药的方式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艾灸来促进气血。
这种气血运行的促进主要是针对离心脏较远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血液循环较差,因此也就需要着重加强保暖。
温馨提示:中医进行养生,主要也就是根据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因此也就需要相应的治疗和保养。
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除了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外,还需要根据自己已经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中医保养。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正因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所以中医学首先要注意的 养生 法则,叫做“顺四时”。为什么要顺四时呢?
我们可以问一下,地球上哪里最适合人类生存呢?答案是温带。尽管南极和北极也有阴也有阳,但是它们没有昼夜阴阳的交替。南极和北极都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它的阴阳是隔离的,不是阴阳交替,所以南极和北极都不适合人类生存。而热带则是一年长夏,没有分为四季,阴阳也不是交替的。温带四季分明,人在这个地区中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四季的变化,对人类的身体、智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使温带人的大脑沟回越来越深。所以生活在温带的人应该很自豪,因为温带人很聪明。这种状态,是谁造成的?是大自然造成的。
要想了解中医的“顺四时” 养生 ,就首先要了解中医的“四时”,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四时”,就没有办法谈中医的 养生 。这是因为我们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我们人就生活在天地之间的这个天气和地气的交会之中,“人以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讲的就是人是天地的产物,我们都是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交替往返这样的法则来完成自己的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理念。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你按照四时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个规律来 养生 的话,就可以减少疾病在你身上的发生几率。《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什么?就是在某个时令中,违背正常气候的时候,中医就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的发生。
现在很多老人都愿意住平房,不愿意住在阁子上面,为什么呢?因为北方的房子很有特点,冬暖夏凉。冬天外面再冷,你进去以后都有股暖气,夏天外面再热,你进到平房里都有一股凉气,这在中医学上叫做人得天地之气而生。我们看看农村的那些长寿老人,几乎全是住在平房里。我们现在都住楼房了,而楼房里只有天气没有地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里面的气血相对的不足了,这个时候人常常会有肝阴不足的状况。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中医说的肝,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而春天正是气血生发的过程,所以说春气与肝气相通。
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夏天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你会感到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的时候,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关性。
秋天落叶的时候,是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人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它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这个过程同肺气直接相关,所以中医说肺气与秋气相通。
到冬天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冬气与肾气相通。
综上所述,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对应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四季是直接相关的。因此,我们中医上的 养生 要遵从四季变化。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往外调动,那么在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养肝。有很多人一到春天的时候就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阳气白天行于外,晚上归于内,归于内归到哪呢?就是归于肝。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如果肝血不足,阳气就回不去了,你就老睁着眼睛,睡不着觉,即使回去了,1点到3点是肝经旺盛的时候,如果肝阴不足,肝经有热,就把阳气给顶回来了,你就醒了,到5点多钟,肺气旺了,你就又能睡着了。还有就是有些女同志在月经前后睡眠不好,这就是因为血行于下,气浮于上,且女性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阴不敛阳的时候就不想睡,也睡不着。
到冬天的时候,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了,您再起来。现在有很多老年人,大冬天5点多钟不到6点就出去锻炼,但那不叫锻炼,那叫折腾。为什么中医讲冬天一定要跟着太阳走呢?因为冬天的时候,天地都在闭藏中的状态,我们前面说了,植物这时候所有的营养都在根部,如果你过多、过早、过激烈地锻炼的话,你的毛孔就要开放了,毛孔的开放不利于你精气的储藏。因此,冬天锻炼,一定要等着太阳。跟着太阳跑,太阳出来了,你再出去遛弯去,太阳落山了,你就回家去,不要在外面冒着雾露风雪去锻炼,这个是不符合中医 养生 的规律的。
冬天的时候是万物和气血避藏的时候,人的情志,要非常注意什么呢?情志中要注意别害怕,别惊恐,别想今天我的股票跌了,明天我那基金跌了,你要让自己若有所得。从情绪上讲,你要觉得自己很满足,不要惊恐、不要害怕,如果你天天在这种惊恐害怕中,是不利于肾气的内藏的。
大家都知道通过中医治疗,可以做到根治疾病的效果,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中医治疗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与中医辨别疾病的方法以及针对性的治法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中医一般会把一种疾病的类型进行细分,然后再进行对症治疗,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根治疾病。
1、汗法
这种治疗方法也叫做发汗法,主要就是以发汗的方式来将身体内的邪气驱除,很多时候身体出现问题,都是外界的邪气入侵体表而导致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邪气还会逐渐的渗透到身体内,引起脏腑上的问题。所以就需要邪气还在肌表部位时就进行祛除。
2、吐法
吐法也就是通过催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主要是针对进食毒物或者过量饮食的患者。如果进食毒物或者不当饮食,那么就会持续在胃部堆积,被身体吸收了以后,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此时最好就是及时催吐来将异物排出,才能够保证身体的 健康 。
3、下法
下法也叫做攻下法,这主要就是针对下消化道进行的治疗方法。在中医里面下消化道也叫做下焦,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下焦病变,此时就需要专门针对下焦来进行治疗。主要就是使用泻下或润下的药物来进行通便泻火的治疗。
4、和法
和法主要就是和解少阳调节内脏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一般比较温和,为大多数患者所能接受。
5、温法
温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寒邪导致的疾病,因为寒邪导致的疾病一般会使寒邪入侵,经络以及身体内部,此时就需要使用药物来达到温经散寒的效果。
6、清法
清法也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清热治疗法,是对于热症导致的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7、消法
消法也叫做消散法,主要是针对身体出现了异常的硬结或肿块的治疗方法,就比如身体常见的结石疾病或者是局部囊肿,都可以使用消法来进行软坚散结的治疗。
8、补法
补法就一般是生活中最常见,并且也是大部分 养生 的人群所喜欢的治疗方法。因为补法具有补益的作用,可以补充气血阴阳,并且也可以针对内脏进行补充,是对身体有很好保养效果的治疗方法。
对于中医的各种内科疾病,主要的就是靠这八法来进行治疗,但是在治疗的时候也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药物的调整,因此中医才能够做到对疾病的根治。
#家庭医生超能团##真相来了#
一、保养先后天之根本
在中医理论中,气为人身之根本,人体中的气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指人受胎后秉承的父精母血,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肾气”。人体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化为肾气,是人生命之根本。肾精充足则人精力旺盛、头脑机敏。晚睡、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恐惧、长期剧烈运动都是耗伤肾气的行为。
“不妄作劳”当是保养肾气的正确做法。作劳,即劳作,消耗体力、精力的各种活动、行为。妄,随意,胡乱,放肆。“不妄作劳”,不无节制地消耗体力精力,也即不过度劳累的意思。肾气就像一个银行,而这个银行的资本是固定的,人体元气储存在此。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性生活不节制等会耗伤正气,很难补充。一旦肾气消耗过多,就是动了人体的根本,就像一棵大树,根不牢则很难枝叶繁茂。熬夜、用脑过度不知休息、长久过度剧烈的运动等都可耗伤肾气。
后天之气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若素来脾胃虚弱或食饮不节、贪凉饮冷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脾胃受伤,则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
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湿等功能受限,就会导致很多诸如脘腹胀闷、嗳气、呃逆、腹泻、便秘、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头晕、头闷胀痛、身体困重,甚至月经不调、失眠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为人体气血。脾胃功能相互协作,过食寒凉、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都会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引起慢性胃炎、腹泻或肥胖、疲倦乏力等疾病或症状。
若能顾护先天之气,培养后天之气,则脾肾之气健旺,先天充足,后天生化有源,则身强体健。所以说,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调畅自己的情志
五脏与人体的情志,不仅仅是“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大悲伤肺、忧思伤脾”等激烈的情绪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引起疾病,那种时时刻刻无法排解的小情绪也会因为积少成多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生闷气"就会形成肝郁,肝郁又会影响脾胃的运化。
在中医五行理论里,把自然界性质相近的物质分为五类,分别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水克火,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水来灭火,就是因为水可以克火, 在人体脏腑中,金、木、水、火、土则分别对应人体的肺、肝肾、心和脾。肝属木,脾胃属土,而木克土,即肝木克了脾土,所以生气的人会没胃口,不想吃饭。
如果长期生闷气,木郁化火,就会对脾胃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像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等都与人的情志有很大关系。
《卫生宝鉴》中讲:“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消。”所以,心态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养生过程中至关重要。养生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意识习惯的问题,需要在掌握一定养生原则和知识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外界因素与自身特点不断调整生活习惯、心态、精神,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三、养生的典故
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四、养生的启示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3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