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才关系,从朴素的观察来说,他们之间肯定有莫大的关系。黄帝内经有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以就致病因素来说,就有了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应。分的很简单,内涵却很丰富。比如这个,气候和七情,大多数现代医学是不认为是治病因素的。因为如果算上,基本是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理。比如这个寒,把人冻死了,也不算是原因。一般认为会有其他致病因素。但是中医却把他们都算作是原因。记得2003年刚学中医的时候,有个词“天人相应”,现在很多人也都时常挂在嘴边。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理解的,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过一次直观的感觉。到底天人相应是怎样的体验呢?我不曾知道。说正题之前,先说一个我在微博看过的一个例子。记得13年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微博,里面说到治疗一个病人,好像是脑积水的,用了祛痰饮的药物,不见效,然后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瀑布,这个瀑布的水流下来就会出现很多的雾气,风一吹就没有了。他受到启发,在治疗中加了风药,这个疾病就迅速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当时说的是取类比象的思维。当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假的成分居多,现在想来可能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体验是不经意才会获得的。
下面说说天人相应的体验。多看书,多观察多看病人还是有好处的。我头一次真切体会到何为天人相应,应该是从陈潮祖的一个医案中。我后知后觉,所以慢慢说,你随便看。这个医案是这样的:有个5岁多的女孩子,生病了,当时是在12月3日。这个女孩子啊,精神萎靡,不想吃饭,即使吃了也马上吐掉,全身都很疲劳乏力,不舒服,还怕冷,头也痛的。陈老先生就进一步做了检查:摸一摸这个小孩子的皮肤,发现是微微发热的,但是干燥,没有出汗,测量这个腋窝下的温度呢,在37.2摄氏度,再看这个舌头,舌红苔黄腻,诊脉,发现脉呢浮滑有力量。开的方子是麻黄汤合上一个三仁汤加桂枝。(注意加了麻黄和桂枝)。我们接着看医案的思路:(如果觉得术语专业,可以快速飘过)这个是当做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治疗。这些有缘分的可以自己看医案。我们来看看后面的几个有意思的分析。
吴鞠通在三仁汤的条文中(熟读经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有这样一条:“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做个通俗的比喻啊,这个潮湿热的地方,潮多一些,比较潮湿,你只能够慢慢的把湿气干燥,而不能够用大火,不然就蒸腾里面了。反而更闷,更不舒服。大家可以稍微体会一下。记得之前门诊有个病人,问,是不是都可以去做汗蒸?我觉得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如果你的不舒服,出现了案例中的情况,就是湿温的情况,你去蒸了只会更不舒服。但是如果健康的人,但是痰湿的体质,可能去大量出汗也不会有好处,说不定就更没有力气,更乏力了。回过头来,我们看看陈老先生的这个方子,他是合了麻黄汤的。是不是违反了条文呢?陈老通过临床经验认为:如果湿热阻于少阳三焦,如果单单使用辛温的麻黄、桂枝、羌活发汗,确实有这个弊端,但是就用麻黄不会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麻黄可以宣肺展气机,降气通其水道,利水祛其痰湿,无湿热蒸腾之虑。三仁汤加上麻黄,既可以解表,又可以协助祛湿,达到治病的效果同时却没有“目暝不欲言”的不良后果。但是,这个案子却用上了麻黄和桂枝,为什么呢?下面看重点:1,在冬天生病的,天气寒冷,毛孔啊收缩的,所以单单用这个麻黄可能发汗不能够完全祛除邪气。(冬天)2,生长化收藏,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所以冬天应“藏”,冬天是主封藏的。阳气和水津都是向内收敛的,比如啊,我们坐在草地上,冬天呢,坐多久,衣服和裤子都是干干的,但是呢,夏天稍坐一下,衣服和裤子就潮湿了。所以虽然用了桂枝和麻黄,但是天地的这个季节可以制约湿热的弥漫。
这个案子,说完了,同时我觉得意思已经到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1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90%的人咳嗽都喝它,但是基本没有用
下一篇: 补中益气汤,你吃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