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微博引发热议,唱歌跑调是一种病,这类人多半方向感不好、整理能力差。研究人员指出,唱歌跑调是因为他们分辨不出有细微差别的音符,所以他们可能还存在沟通障碍,比如辨别不出对方语言中传达的生气、害怕或讽刺等情绪。
每个人唱歌都有可能跑调,这也算是病吗?记者采访几位市民,发现并不尽然如此。但专家给出的答案让人吃惊――天生爱跑调的人可能真的不那么善解人意。
跑调爹爹讲话爱冷场
家住百步亭的张爹爹退休后在老年大学里学唱歌,但老师发现他有顽固的“跑调症”,一首歌唱得全不在调上,练几十遍都没什么进步。除此之外,同学们都不太喜欢跟他聊天,因为他特别爱自吹自擂,而且不会看脸色,即便别人懒得搭话他也滔滔不绝地讲,还喜欢随便插话,又讲得不在点子上。
能说会道唱歌照样跑调
单身的汪先生是武汉某大学教师,口才不错,人缘也好。从读大学起,他就发现自己唱歌爱跑调,所以每次聚会k歌他几乎不开口,宁可在一旁当听众喝彩。
与他相亲的女孩子开始大都为他的谈吐倾倒,但只要一提出去k歌,汪先生就打退堂鼓。
有一次,一位女孩热情地邀请他合唱一曲,他迫于无奈开了金口,谁料第一句就跑调了,心里一急后面再也唱不下去了。两人都很尴尬。
“虽然唱歌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但女性似乎更加青睐有音乐才华的男士。”今年春节,汪先生在家对着电脑练歌,现在勉强练好了几首曲目,准备用来应付场面。
爱唱歌的人也跑调
50岁的吴先生是物流公司老板,开车近20年,方向感一流。他天生粗嗓而且自认为“五音不全”,平时几乎不唱歌,但又格外爱音乐,尤其喜欢听邓丽君的歌。
今年过年全家人一起k歌,气氛非常融洽,他也跃跃欲试,连唱几首邓氏情歌,除了个别地方听起来有点跑调,整体还算和谐。
吴先生透露,他习惯边开车边听歌,听多了就会小声哼唱,因为很少当众唱歌,他感觉底气还是不足,但能听出来自己哪里唱错了及时纠正,不至于一错到底。
跑调大致有两种原因
人唱歌为什么会跑调?声乐教师汤京飞介绍,跑调大致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天生音准不好,即俗称的五音不全,一般这类人唱歌跑了调自己都听不出来;还有一种是发声位置不对。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都会出现唱歌跑调的情况,但通常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音准问题,并且通过训练会有所改善,而顽固的五音不全很难根治。
她说,唱歌首先要靠听觉识别音调,缺乏音感的人往往也听不出来别人话语当中的语调和语气,从而误解他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英国这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天生五音不全的人可能真的存在交际障碍,声乐界早就有这种说法了。
武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袁琨认为,听阈不宽和声带运动机能缺损都可能引起唱歌跑调,这属于生理缺陷,前者很难通过后天训练改善,后者则可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进行矫正。听力和前庭平衡功能都是内耳的重要功能,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唱歌跑调跟方向感好坏关系不大。
沟通的四重障碍与冲突的解决
最近一段时间,与各方的沟通协调变多,收获了一些经验,也收获了很多教训。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发现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双方唾沫横飞、各说各话,最后却只是不断地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完全无法弥合分歧、达成共识,更遑论推进行动。
到底是什么在从中作梗,阻碍两个人的沟通与联结?在一次次“交锋”中,我逐渐体悟到,沟通中至少存在四重障碍需要去突破,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如果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求同存异,双方沟通效率、互信程度都会大大提升。这个对工作场景如此,对亲密关系同样如此。
01
第一重:信息不对称
这是最简单也最容易解决的一重障碍,那就是双方的信息不一致,你了解的信息我不了解,导致产生误会。好比说...嗨,不言自明,不举例了,大家都那么聪明(好吧,其实我就是懒)
信息不对称,看起来比较好解决,摆事实、拿数据,把信息差补齐,就可以了。然而,补齐信息差,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容易,这要求我们,做更充分的调查研究、获得更详实的信息和数据,来阐明观点。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另一方面,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使把信息差补齐了,依然没有办法达成共识。这是为什么?这往往意味着,双方有更深层次的gap,没有被解决。
02
第二重:认知不相同
这个跟信息不对称看起来有点相似,但其实大不相同。认知不一致的意思是,即使面对相同的事实和信息,双方依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好比说,小明花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个项目(事实),同事A认为小明磨洋工,居然花了一个月才做完(观点),而同事B认为小明很认真、慢工出细活(观点)。观点、或认知的形成通常非常自动化,而观点和事实的区分又通常非常微妙不易察觉。但一旦发现事实与观点的不同,以及一旦发现双方基于相同的事实,推导出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便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可以试着去拆解双方在事实->观点的形成路径上,到底在哪里分了叉。
在上面小明的案例里,A、B两位同学可以好好探讨探讨,
双方对于项目的预期和理解一致吗?
双方对于项目难度和所需工作的理解一致吗?
双方对于小明的项目完成情况理解一致吗?
双方了解小明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吗?
...
以事实为起点出发,去追溯认知形成的过程,找到岔路口,没准儿两个意见相左的人就能重新走到一起啦。
03
第三重:目标不统一
我们在沟通中,经常喜欢直接讨论路径或解法,一个说往左,一个说往右,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但有可能双方吵着吵着,突然发现,原来俩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比如一个业务同学,向老板建议,我们应该开展A业务,因为能提升xxx订单量。说了半天,老板不置可否。最后才明白,A业务虽然订单规模不错,但是收入太低了,不符合当前的业务发展需要。搞错了目标和方向,方案做得再漂亮也无济于事。
很多时候目标是冲突的——要规模还是要效率?要收入还是利润?先拿供给,还是先拿需求?目标不同,对事情的优先级判断就会全然不同。也许你提的方案是有价值且可行的,但由于只服务次一级的目标,从而使得整件事情的重要性大打折扣。所以下次,当你和其他人争论具体to do进入陷入细节和死胡同时,不妨跳出来,take a step back,先提议双方把目标拉齐一下,比如“我提这个方案,主要是为了xxx目的,这个目的咱俩能align吗?对你来说重要吗?”先把“why”想清楚,再来争论“what”和“how”的高下。
04
第四重:立场不一致
立场不一致,或视角不一致,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最隐蔽也是最难的,它也是事情推进不下去的重要阻碍。公司和业务立场不一致,组织和个人的立场不一致,上下级立场不一致,横向部门之间立场不一致。经常有人觉得事情推不动,其它部门不作为不支持自己工作,心里特别委屈。那其它部门凭什么要支持你工作呢?你可能会想,因为这事儿很重要(对你来说)。而其它部门可能觉得这事儿压根儿一点儿也不重要,他手上重要的事情多了去了。他们甚至觉得,你推某件事情,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集体利益——屁股坐歪了。
这时候,首先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找到这件事情对于对方的意义,让他也觉得重要,才能更好的推动。那可能有人会说,凭什么是我改变我的立场或视角来理解你,为什么不能是你反过来理解我?谁应该改变立场,应该主动站在对方视角?原则其实很简单,谁更愿意这件事儿做成?谁动力更足、收益更大,谁改变。
05
沟通建议与冲突解决
理解了沟通的四重障碍,然后呢?沟通到底该怎么做?在此提几个沟通建议与冲突预防和解决的方法。
一、沟通顺序上,从立场->信息。我们在沟通的时候,经常先沟通信息,再说结论和目标,这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争吵不重要的细节,而无法探讨真正重要、核心的差异点。深层次的差异更难察觉、也更难弥合。所以,如果希望提高沟通效率,推荐的做法是,从立场和目标聊起,在这个层面拉齐之后,再聊信息和认知。我想举两个例子,这样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沟通顺序带来的差异。
首先来看看从信息->立场的沟通:
让我们试试调整沟通顺序,从立场开始,最后沟通信息: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感觉到上述两种沟通顺序的差异?如果你是听众,更愿意被哪种沟通方式说服,更愿意和哪种沟通方式的人合作?
第二,思考时,注意切换视角。我们沟通时经常以“我”为主,这是为什么很多人的表达让人觉得特别强势且自我中心。后来我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沟通技巧出了问题,而是在思考的时候,我们就是以“我”为主的,所以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点。如果把“我”的视角,切换成“你”的视角,就能更敏锐地预见可能的分歧。这种切换视角,不是简单的“共情”、“互相理解”,而是真的让自己置身在对方的立场和处境下,从“你”的视角来全面地理解、分析整个事件——
如果“我”是“你”,会怎么看待这些数据,怎么看待这些建议?
“你”的立场会是怎么样的,会有哪些诉求?
做这些事情,对“你”有哪些好处,有哪些风险和阻碍?
“你”的决策和行事依据会有哪些?...
切换视角,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沟通时的潜在分歧,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整个事件,发现我们自己的思维盲区,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冲突时,优先弥合深层次的差异点。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冲突都在所难免,脾气再好的人也可能跟人吵架。冲突发生了没关系,可以解决,而且建议尽快解决。有的人喜欢回避冲突,但事实上有些事情想躲也躲不掉,你不解决不代表问题就消失了,冲突和分歧往往只会越积越深,不会自动消解。其实解决冲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优先弥合深层次的差异点。先解决“屁股坐歪”、“你只想证明自己”的问题,再拉齐目标上的差异,最后看看有没有认知和信息上的不对称。千万不要反过来,因为反过来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信息细节的争吵,和观点之争,反而会加重立场和目标上的矛盾。
第四,以真心换真心。现在市面上讲沟通、甚至讲说服技巧的书很多,很多都是讲套路的。沟通也确实有很多套路。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也是套路。但实践表明,大家都不傻,你是套路还是真心,其它人完全能感受到这个细微的差别。只使用套路,只会让人感到演技的拙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得人心的,绝对不是套路,而是你的真诚、坦率,你真的将心比心地看到了对方的立场和诉求。最近有同事说“我先用真诚温暖组织,组织再来温暖我”,深以为然。当然有的时候,可能真心也换不回真心,我们也无法期待或要求他人付出真心(如果以获取他人真心为目的,那又陷入了自我中心、“屁股坐歪”的窘境)。如果我们相信付出真心是对的,那就坚定去做,但对结果报以平常心。
以上,就是我发现的沟通的四重障碍,越深层的障碍就越难察觉,也越难弥合。但一旦在深层的障碍上产生突破,也许一切就会突然海阔天空。祝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如履薄冰的你,找到沟通障碍的突破口
在沟通中可能由于语言、知识结构、文化因素成为沟通的障碍,下面主要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分析沟通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1、在组织层面:合理的组织机构有利于信息沟通,但是如果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那么信息从最高决策传递到下属单位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信息的及时性。
同时,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如果中间层次过多,同样也浪费时间,影响效率。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形成多头领导,或因人设事,人浮于事,就会给沟通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沟通的进行。
2、在个人方面:主要是由于知识、经验水平的差距所导致的障碍,以及个人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等所造成的障碍。如图所示:
一.首先要听准
关于这个问题,唱歌跑调90%的人群都有,拿到一首很喜欢的歌曲,很激动听了两三遍就开始唱了,喜欢玩唱吧全民K歌的就开始录了,但是听完自己声音之后,那种新奇和激动又全部不见了,所以呢,别急着唱,先学会听,这个“听”不是囫囵吞枣的听,而是慢慢的用心听,之后可以跟着伴奏哼唱,等所有的音如何唱都有把握了再去演唱,这时你会神奇的发现音准提高了很多。
二.带着伴奏唱
在进行演唱时,音乐(伴奏)和人声要融为一体,伴奏的作用除了构造艺术背景,另一个就是帮助你找到音乐感觉来保持音准,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伴奏的作用,养成一个良好的歌唱习惯。另外在进行伴奏唱歌的时候最好是带上耳机或者是去录音棚里面唱歌,因为这样会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三.要气沉丹田,沉住气
气息是声乐中最重要的部分,发声永远都是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之上,所以声音的稳定,音准的稳定和我们气息的平稳都是息息相关的,气息不稳声音自然不会稳,所以学会保持气息的稳定也是保持音准的前提。
扩展资料:
唱歌跑调造成原因:
据统计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最新一项研究证明这可能由于大脑回路缺陷造成。
一种被称为弓状束的神经纤维链接大脑中知觉和运动区域,如果这条连接受损,就会导致不能准确控制音准,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的神经科学杂志上面。
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大脑右颞和额叶间的联系,发现弓状束参与链接发音感知和发音控制。经过检测的20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被查出不能准确发声。在发声不准的人中,弓状束一般体积较小,纤维含量低。以最先进的方法在右半脑中都无法检测出弓状束分支存在,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弓状束分支完全缺失或者变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6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上火如何食疗,上火的症状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