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出现首个“人体冷冻”实施案例
专家:现阶段人体存储并“复活”基本无法实现 在法律层面上尚属空白
49岁的桂先生是济南一所体校的足球教练,去年,他的爱人展女士被查出患有肺癌。5月8日,展女士在病床上失去了心跳和呼吸,医生宣布临床死亡,但是这一次,却不能说她“永远离开了”桂先生。几分钟后,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旗下生命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便围着展女士展开了一系列操作。两天后,展女士的身体被放进了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内,等待“死而复生”的那一天。
偶然机会让爱人成为
国内首例“人体冷冻”案例
如果妻子不生病,桂先生的生活会是平淡却安稳的。
桂先生和爱人展女士是初中同学,两人今年都是49岁,相遇已经33年,平日里,桂先生是济南市一家体校的足球教练,皮肤黝黑,人看上去憨厚,展女士则是济南的一名义工,夫妻二人平时都不是科技迷或者科技爱好者,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却在今年年初,和“人体冷冻”这项带有未来科技色彩的项目联系到了一起。
去年初,在济南做义工的展女士被检查出患有肺癌,经过多轮治疗,已经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为了让她减少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在征得了展女士的同意下,桂先生将爱人转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舒适病房”。
所谓“舒适病房”,就是不再对患有绝症的患者进行主动治疗,特别是有创治疗,而是通过镇痛等方式减轻患者痛苦,尽量让患者轻松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其间,展女士签署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这个过程中,有医生向我们提出是否愿意参加‘人体冷冻’项目,我认为这给妻子增加了一份‘再生’的希望,爱人也同意这个提议,后来又问了我们的孩子,他也表示支持。”桂先生说,“以前在新闻上看过国外有类似的项目,当时他们和我提出来的时候感觉比较惊讶,但是有一丝希望,就希望能够出现奇迹。”
负责展女士临终治疗的医生和负责“人体冷冻”项目的生物企业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桂先生,展女士是全国首例“人体冷冻”的案例。
防冻液置换全部血液
遗体进入液氮罐
5月8日凌晨4点,展女士在齐鲁医院的病房里失去了呼吸心跳,“她走得很安详,并不像是患病很久的样子,我期待她能够‘回来’的那天。”桂先生说。
为展女士进行人体冷冻的是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这个研究院隶属于银丰生物工程集团。公司官网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从事“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存储、基因测序技术、细胞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等高新技术开发”。
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赵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为了这个国内的首例人体冷冻项目,他们提前准备了数个月的时间,“展女士离世前的几天,我们一直在医院病房外等待,展女士离世后两分钟,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在医院展开了开通气道、安装呼吸机、人工心肺复苏仪安装、输入药物等操作了。”赵女士介绍,“虽然展女士已经失去了呼吸和心跳,但是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其脑细胞尽量能够保持存活。”
随后,通过救护车,他们将展女士的身体从医院转移到了研究院的办公地,因为两处距离较近,所以转运只花费了19分钟。
在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手术室内,他们为展女士进行了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女士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摄氏度,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最后,展女士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摄氏度。
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5月10日晚上,展女士被转移至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进入罐体前,所有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对展女士鞠躬表示敬意。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展女士的身体是以头部朝下脚部朝上的姿势放入液氮罐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在液氮泄漏等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保护头部,毕竟头部才是我们人体冷冻的重点。”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现在的条件,也并不能保证展女士未来一定就能够‘复活’,可以说她为医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牺牲。”银丰生命科学院工作人员说。
冷冻费用100万以上
今后每年再缴5万左右液氮费用
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临床响应专家阿伦·德雷克告诉北青报记者,100年前,如果有人心脏出现损伤,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死去。而如今,人们在心脏病发作后通过外科手术还可以恢复健康,所以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将来癌症也会被治愈,而人体低温保存,或许会成为人们能等到癌症治愈方式出现的一种方式。
该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国际上已经有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进行了人体冷冻技术的尝试,该研究院是从2013年开始进行研发的,目前的技术算是国际领先,像程序降温仪、液氮罐、低温手术台等设备都是自行研发的,可以说在国际上是“最先进”的。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次低温冷冻的费用绝大多数由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支付,其与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同一企业。关于具体费用,研究院和基金会都表示不便过多透露,但是其在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冷冻器械都较为昂贵,“应该在100万以上了,”工作人员说,“除了仪器的使用和损耗费用,每过10天左右,会补充一次液氮,每年的费用大概在5万元左右。”
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赵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入选“人体冷冻”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的,有严重外伤、严重传染病以及一些类似于肾衰竭、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目前是不可以接受人体冷冻项目的。
而现在,他们还有四个人体冷冻的液氮罐最近将会运到,可供使用,同时还准备扩建新的研发场地,“这次展女士成为中国第一位人体冷冻案例后,一些媒体进行了报道,今天我们公司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有很多人都来咨询。”赵女士14日对北青报记者说,“不过目前我们没有任何将其引入商业化操作的计划。”
器官“复活”都是难题
法律层面尚属空白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展女士进行人体冷冻操作的这家企业还在进行脐带血存储、细胞低温存储、器官低温存储等的研究和应用。
针对“人体冷冻”,很多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质疑,网友们表示,人体冷冻的费用肯定不菲,而且未来是否能够实现“复活”还是一个未知数,同时,网友们还表示,一旦真的能够“复活”,可能还会出现伦理以及和未来的时代格格不入的情况。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能成功实施低温保存的只有相对简单的生物学对象,连人体器官的低温冻存都非常困难,所以在现阶段,人体存储并“复活”是基本无法实现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排除未来有“复活”的可能。
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之前曾经利用老鼠、兔子等动物进行了十多例冷冻复苏的预实验,但是并没有成功的案例,目前复温技术还在研究当中。
而在法律层面,陕西德尊律师事务所主任陈灏律师表示,人体低温保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人体低温保存尚未有明确具体的禁止性规定,也就是对此类新生事物的态度在法律层面上尚不明确,而且这种保存方式后期如何处理,人体寄存方和保管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确定,也没有具体的专门的法律规定,需要双方在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协商和约定。
中国第一例冷冻人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并且现在还处在冷冻的状态中。就目前技术来讲的话,感觉复苏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相信随着未来科技的进步,终有一天也会成功将她唤醒过来。
在听到冷冻人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人脑瓜子里面都会嗡嗡的,要知道这种技术只有在电视剧里面才会出现。比如说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所以会招众多道士来替他炼丹。又或是武侠剧里面,因为妻子中了别人的毒掌无法医治,为了让妻子容颜不老,所以就用冰棺村起来,等待日后找到解药之后再将妻子唤醒。本来以为这些都是编剧幻想出来的情景,但没想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很多场景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逐一出现,而今天要说到的就是冷冻术!
人体冷冻术,顾名思义就是用冰块将人体暂时冷冻封印住,等到几十年之后,也许通过新的医疗手段能够重新唤醒起来。不知为何在看到这项技术的时候,脑子里面满满出现的就是长生不老。要知道如果能够将现在的人存封在华氏零下320度以下冰封起来,身体的细胞没办法运展,等到未来的时候再通过科技重新复活,这简直是现实版的沉睡公主,能够从2020年一下子穿越到了2 200年。
不过相信看到这项技术,大多数人也比较担心,身体机制在这种状态之下真的还能够重新苏醒吗?又或是苏醒之后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否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沉睡了几十年之后,再次苏醒能否对未来那个世界接受得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属于未知现象,而且就现在的技术水平而言,也没办法完成这一项高科技。不过小伙伴们也不用着急失望,毕竟灯泡的出现也是经历了3000多次的失败才成功。
而说起我国首例的冷冻人,是一名女性,要知道正常人是没办法敢用自己的身体接受此类的实验。然而这名女性早在18岁的时候,就遭遇了家庭的不幸,虽然后续能够顺利组建成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很可惜她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看着这张死亡通知书,让他们一家人心力交瘁。然而后来在她们了解到了冷冻技术之后,与家属商议之下,选择参与冷冻实验。他们期待着未来有一天能够有新的技术将 她唤醒,也许那个时候也有先进的医疗手段,能够治好她的癌症晚期。
生活在过去的人类死而复生,重见光明,美国电影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个情节。实际上,这种科幻电影般的技术——“人体冷冻技术”——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
人体冷冻技术
“人体冷冻技术”的核心是将人体或者动物存放在极低温度的冷藏环境下,温度最低可以达到-196℃,然后再通过解冻是人或动物复活。原理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上却存在很大难度,比如在低温环境下如何保存人体细胞,以及如何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复生后的基因修复等等技术难关。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停地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其中有些人就选择相信这个技术的可行性,并且试图通过这种方法达到“永生”。
最著名的人体冷冻公司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这家公司主张通过液氮将遗体无限制地保存在极低温环境下,以期待未来科技将他们重新复活。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百余人参加了这个项目,年龄从稚子到百岁老人。
当中也不乏一些富豪、名人,如美国最伟大的棒球运动员之一泰德威廉斯,如美国导演查尔斯马修等人。
世界首例冷冻人
世界上首例冷冻人出现在1967年。1966年,美国富豪詹姆斯·贝德福罹患肺癌,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才意识到,无论自己是什么身份,在生死面前都是平等的。他希望有人能将自己从化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
就在这时,时任美国生命延长协会主席罗伯特·尼尔森邀请詹姆斯加入人体冷冻计划,在“复生”这个巨大的诱惑和罗伯特的恳切请求下,詹姆斯最终同意了他。
1966年,詹姆斯在遗嘱中嘱咐儿女,用10万美元来冷冻他的遗体。为了保证冷冻的效果,詹姆斯另外支付了4200美元的购买费用,用来购置钢舱和充足的液氮。
1967年1 月10 日,在詹姆斯的病房里,他和尼尔森见了最后一面。奄奄一息的詹姆斯躺在病床上,他对尼尔森说,尽管他不断地质疑冷冻计划的可行性,但是人注定要面对生死。他希望透过自己的献身,能推进这个项目的进展,希望有一天能造福子孙后代。
1967 年1月12日,詹姆斯永远地停止了呼吸。一周后,罗伯特的团队将他的遗体放入充满液氮的钢舱中进行冷冻保存。
在他之后,也有很多人效仿他,选择将遗体进行冷冻。但很多人的家庭财力有限,年复一年,逐渐无法支付这笔高昂的费用,只好任由生物公司这些冷冻尸体被分解处置了。时至今日,詹姆斯·贝德福仍然没有复活过来,让世人不禁怀疑这个技术真的可以使人死而复生吗?
中国首例女性冷冻人
参加冷冻人项目的人遍布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重庆女作家杜虹是中国首例女冷冻人。她生于1955年的一个书香家庭。在她年纪很小的时候,生活清贫,她随着母亲和外婆在几个小乡村辗转,磕磕绊绊地长大。中学毕业后,杜虹还做过售货员。
1977年杜虹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本科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老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已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艺作品,后来到出版集团工作。杜虹主要创作儿童文学,曾出版过很多诗集、文集。2002年,杜虹的作品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
杜虹也是科幻小说《三体》的评审之一。2015年,杜虹患病去世,享年61岁。同年九月,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为她进行了大脑冷冻,遗体冷冻手术在北京进行。
杜虹是中国第一位大脑冷冻的女冷冻人。在她之后,还有一位女性选择了全身遗体冷冻,她就是中国首例全身冷冻人展文莲。1969年,展文莲出生于新疆的一个知青家庭。在她刚刚成年的时候,父母因车祸去世。她放弃学业,成为了一位印刷厂工人,靠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一人带大了两个弟妹。
在印刷厂,展文莲与丈夫桂军民相遇。婚后二人互相鼓励,携手并进,靠双手打拼出了新的幸福生活。然而在2015年,噩耗突然袭来,展文莲被查出罹患肺癌。
由于发现时间太晚,病情来势汹汹,肺癌晚期的她只剩下半年的生命。丈夫桂军民为妻子四处奔波,前往国内国外无数大医院,得到的却是无数个坏消息,他的内心越来越绝望。
就在这个时候,病房主任类维富给桂军民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他妻子参加人体冷冻项目,希望在有生之年,技术成熟时能将她带回人世。2017年5月8日,展文莲停止了呼吸,丈夫桂军民联系医生,将妻子放入液氮罐中,希望有一天这双美丽的眼睛能重新睁开。
三年过去了,她们的现状如何呢?现在的技术仍然无法完成人体冷冻计划所要求的“复生”。受到技术限制,直到今天,杜虹和展文莲的遗体仍然保存在实验室的液氮罐中,等待着很久之后的某一天,与家人们的重逢。
世上能看破生死的人少之又少。所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我们只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无法达到生死看淡的境界。
人类仍然执着于追求“永生”的目标。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为了攻克“长生”的难题,前赴后继,不停地研究实验。但不幸的是,即使数十年来科技飞速发展,仍无一例冷冻人成功“复活”的案例。不论这些冷冻人是否能够复活,他们超前的视野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669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口臭洗牙有用吗,口臭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早泄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如何预防早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