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俄罗斯炭疽疫情提示:警惕气候诱因(皮肤炭疽疫情的炭疽)

妙手生春 2023-07-03 16:32:35

近日有媒体报道,俄罗斯北西伯利亚地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暴发炭疽疫情。截至8月4日,已有包括15名儿童在内的28人被确诊感染炭疽杆菌,其中一名儿童死亡,此次疫情还引起2300余头驯鹿感染炭疽杆菌死亡。那么,什么是炭疽?我国炭疽疫情又如何?此次近邻俄罗斯发生的疫情是否会殃及我国?小新君就此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

俄罗斯炭疽疫情,输入风险较低

■不死的芽孢

“初步判断,此次疫情主要由于连日高温使北西伯利亚地区冻土融化,炭疽杆菌死灰复燃,引起当地动物死亡,人接触病死牲畜继而感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鼠疫炭疽实验室主任李伟解释。人感染炭疽杆菌感染主要有三种途径:从皮肤伤口和黏膜感染,引起皮肤炭疽;食入未煮透的病畜肉制品,从消化道感染人体,引起肠炭疽;吸入炭疽杆菌的芽孢,从肺感染人体,引起肺炭疽。其中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90%-95%。“目前没有发现炭疽杆菌可以在人际间传播,因此公众不必恐慌。”

但另一方面,令人惊讶的是,该地区上一次暴发炭疽疫情还要追溯到1941年,并于1968年被正式确认无炭疽发病病例。“也就是说,炭疽杆菌在冰天雪地里存活了近半个世纪。”

这正是炭疽杆菌的可怕之处。李伟解释,炭疽病很古老,公元80年就有记载,意思是煤炭,因典型性皮肤炭疽的黑痂而得名。由于最易染上炭疽病的人群是屠宰工人、制革工人、剪羊毛工人等,人们也把它称作“剪毛工病”。

在干旱、高温、寒冷等不利的生存条件下,炭疽杆菌可转化成“芽孢”,相当于给自己穿上了一件盔甲,使其耐高温、抗干燥、不被一般的消毒剂破坏,从而长期潜伏在土壤里达40-50年。一旦条件适宜,芽孢里面的细菌会像“发芽”一样长出来,成为能够繁殖的细菌。不仅如此,进入人体后,炭疽芽孢杆菌可以产生荚膜,抵御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从而在人体内大量增殖和分泌毒素。

相关专家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华北地区曾有一批军马患了炭疽,被封闭在一间窑洞里面。40多年后有人打开窑洞,战马早成了枯骨,但土壤中的炭疽杆菌却没有死,导致一些挖土的民工和当地村民染病。正因为它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强,也被做成生物武器长时间存放在库房中,且杀伤力极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束手无策。”李伟说,1881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创炭疽活疫苗以来,迄今应用已经有120年的历史。经过综合防治措施,炭疽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疗。

■应警惕气候诱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炭疽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或流行,在发达国家,由于成功应用动物疫苗,畜牧饲养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进口动物消毒检疫,炭疽发生数大幅减少。

从整体上看,自1990年,我国炭疽疫情便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6年后每年报告病例数均在500例以下,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全国法定报告炭疽病例数分别为248例和288例。我国炭疽病例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大多是由牧区或农村居民屠宰、剥食或接触病死的牛、羊、马、骡等家畜或肉品而引起。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有剥食病死畜的现象,甚至将病死牛羊肉在市场上出售或给其他村民分食,近年来我国部分原本无炭疽病的省份因贩入病牛而引起当地群众发病。

在俄罗斯出现炭疽疫情后,国家卫生计生委迅速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对疫情进行研判,专家们认为,疫区地理位置距我国较远,且此次疫情是由于既往感染的动物污染环境引起当地主要驯鹿死亡,染疫动物进入我国的风险很低。此外,炭疽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接触病死牲畜感染,目前据俄方称,已采取包括隔离发病源头区域、在疫区建立安全带、染疫动物无害化处理、为游牧民和驯鹿注射疫苗等措施,因此,综合诸上因素,俄罗斯炭疽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很低。

但李伟同时强调,炭疽发病与气候明显相关,干旱和暴雨常是引发炭疽发病的气候因素,此次俄罗斯发生的炭疽疫情就与当地异常高温有关。由于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今年大部地区都出现了暴雨和高温轮番登场的情况,因此,极端气候下尤为需要加强炭疽防控和监测力度。此外,我国炭疽疫情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7-9月,目前正是高发期,因此应提高警惕。“我国目前的炭疽疫情监测系统已有以往的11个省份增至全国范围。”李伟说。

除自然疫源导致的炭疽疫情,细菌战,也是公众对炭疽感到恐慌的原因之一。2001年,有人把带有炭疽杆菌的邮件寄给美国几家新闻机构和一些国会议员的办公室,造成5人死亡,引发全美恐慌。按照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最新信息,包括达格韦试验场实验室在内,美国军方共有4个实验室仍储存着炭疽杆菌。

对此,李伟表示,按照我国《炭疽监测方案》和《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人间炭疽的菌种都集中保藏在中国疾控中心具有资质的实验室,炭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执行规范有序,不会发生实验室泄漏情况。

皮肤炭疽疫情的炭疽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中广网鞍山8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辽宁省卫生厅消息,近日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发生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截至昨天(10日)18时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18例,所有病例均在鞍山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无死亡病例。据了解,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感染发生的。
据初步调查,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而感染发生的。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依法开展了疫情处置工作,正在排查病牛来源,并对当地大牲畜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患病牛按要求进行处置。
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做出指示,分管领导连续组织召开三次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带领省卫生厅、省畜牧兽医局等相关人员及时赶赴当地,会同鞍山市委、市政府共同开展疫情处置工作,并成立了省南关村炭疽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组建了省临床救治指导组、疫区处置指导组、动物处置指导组。现三个技 术指导组已赶赴当地开展工作。目前,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全力组织开展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

初一生物人的呼吸,血液循环,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的症状及发生原因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是医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大多由病毒引起来的,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分为普通感冒,咽炎和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起病较急,咽干,同时出理流鼻涕,2-3天后有的病人感到全身酸痛可伴咽痛,一般一周内基本恢复。
预防:患者最好不要在人多的地方去,避免传染给他人。如果在冬季一定要带口罩。
中药泡茶喝,单味中药贯众20克,加入300毫升开水中,20分钟之后服用,如果是集体宿舍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同样方法每人自服为宜。
治疗:对症治疗。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阿斯匹林、去痛片、克感敏等。咽痛可用咽含片、六神丸、速效伤风胶囊,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当抗菌药物,如SMZ、青霉素等,病毒感染无需抗菌药物。
(2)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多由感染、理化刺激或过敏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一般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头痛、畏寒、发热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咳嗽、开始为刺激性干咳,伴胸骨下疼痛,1天-2天后有粘痰。偶尔有血丝。
治疗:对症,休息、保暖、多饮水。发热者可选用阿斯匹林,去痛片等。咳嗽咳痰者可选用复方甘草片每次服3片,每日3次。无痰可用咳必清25毫克,每日3次,痰稠可用氯化铵0.3克-0.6克,每日3次,抗菌治疗。发热咳嗽吐浓痰者可选用青霉素。
预防:预防感冒,消除空气污染和烟尘,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吸烟。
(3) 肺炎球菌性肺炎
肺炎球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寒战、发热、体温很快升至39到40℃。多伴头痛、胸痛、全身痛咳嗽、有粘痰、带血或呈铁锈色,气急发绀。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发病急骤。
治疗:抗菌治疗。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每4小时一次,或静脉点滴。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其他抗生素;支持疗法,卧床休息,食易消化或半流质饮食,注意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摄入,对症治疗。发热给阿斯匹林,或用冰袋敷前额,用酒精擦身。刺激性咳嗽者可给可待因15毫克-30毫克,一日3次,一般的给镇咳祛痰剂。
(4)气胸
自发性气胸是指非外伤的情况下,肺组织连同其表面的脏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肺脓肿及肺癌等肺部疾患。发生于肺部、X线检查无其它明显病变的气胸称特发性气胸,20岁-30岁青年以特发性气胸多见。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多数有咳嗽、摒气或用力过度等明显诱因。出现刀割样针刺样胸痛,并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并伴有紫绀、干咳。合并脓胸、支气管炎者、咳嗽加剧,则咳出脓性痰,且常与体位的改变有关。
治疗:原发性治疗,即治疗气胸的原发病,抗感染,一般治疗,保持安静、镇咳、避免用力、呼吸困难者吸氧,胸腔排气,闭合性气胸、肺压缩少于30%,症状轻者不必抽气。肺压缩超过30%,伴呼吸困难发绀者应用胸腔排气治疗。
二、症状
呼吸系统的咳嗽、咳痰、咯血、气急、哮鸣、胸痛等症状,虽为一般肺部所共有. 但仍各有一定的特点,可能为诊断提供参考。
(一)咳嗽 急性发作的刺激性干咳常为上呼吸道炎引起,若伴有发热、声嘶,常提示急性病毒性咽、喉、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多在寒冷天发作,气候转暖时缓解。体位改变时咳痰加剧,常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癌初期出现干咳,当肿瘤增大阻塞气道,出现高音调的阻塞性咳嗽。阵发性咳嗽可为支气管哮喘的一种表现,晚间阵发性咳嗽可见于左心衰竭的患者。
(二)咳痰 痰的性质(浆液、粘液、粘液脓性、脓性)、量、气味,对诊断有一定帮助。慢支咳白色泡沫或粘液痰。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的痰呈黄色脓性,且量多,伴厌氧菌感染时,脓痰有恶臭。肺水肿时,咳粉红色稀薄泡沫痰。肺阿米巴病呈咖啡色,且出现体温升高,可能与支气管引流不畅有关。
(三)咯血 咯血可以从痰中带血到整口鲜红血。肺结核、支气管肺癌以痰血或少量咯血为多见;支气管扩张的细支气管动脉形成小动脉瘤(体循环)或肺结核空洞壁动脉瘤破裂可引起反复、大量咯血,24h达300ml以上。此外咯血应与口鼻喉和上消化道出血相鉴别。
(四)呼吸困难 按其发作快慢分为急性、慢性和反复发作性。急性气急伴胸痛常提示肺炎、气胸、胸腔积液,应注意肺梗塞,左心衰竭患者常出现夜间阵发性端坐呼吸困难。慢性进行性气急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且伴哮鸣音,缓解时可消失,下次发作时又复出现。呼吸困难可分吸气性、呼气性和混合性三种。如喉头水肿、喉气管炎症、肿瘤或异物引起上气道狭窄,出现吸气性喘鸣音;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引起下呼吸道广泛支气管痉挛,则引起呼气性哮鸣音。
(五)胸痛 肺和脏层胸膜对痛觉不敏感,肺炎、肺结核、肺梗塞、肺脓肿等病变累及壁层胸膜时,方发生胸痛。胸痛伴高热,考虑肺炎。肺癌侵及胸壁层胸膜或骨,出现隐痛,持续加剧,乃至刀割样痛。亦应注意与非呼吸系疾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如心绞痛、纵隔、食管、膈和腹腔疾患所致的胸痛。
三、体征
由于病变的性质、范围不同,胸部疾病的体征可完全正常或出现明显异常。气管支气管病变以干湿啰音为主;肺部炎变有呼吸音性质、音调和强度的改变,如大片炎变呈实变体征;胸腔积液、气胸、或肺不张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可伴有气管的移位。
胸部疾患可伴有肺外的表现,常见的有支气管-肺和胸膜化脓性病变的杵状指(趾);某些支气管肺癌所致的肺性骨关节病、杵状指,还有因异位内分泌症群等副癌综合征。

血液循环不畅的常见症状

发绀(青紫)

这是一种身体特定区域变成紫色的医学症状。皮肤颜色青紫说明身体某个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氧气,青紫的原因可以是任何疾病或者紊乱。可以很容易从身体皮肤表面看到发绀。急性发绀的主要根源是心脏衰竭,窒息,休克,左心衰竭等。此外,有一些原因可导致慢性发绀。如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衰竭等。

麻木

麻木和抽筋是血液循环不好的最初症状。可以在手足观察到这类症状,特别是腿部。在过度活动后腿部变得过于疲劳和疼痛。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坐着或睡觉时抬高腿部,以减轻疼痛。此外,血液循环不好还会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红肿。

苍白

贫血,白血病,心脏疾病和雷诺严重障碍现象都可以引起苍白。此外,压力,体力消耗,长期暴露在阳光和遗传变异也是导致脸色苍白的原因,这是一个循环不良症状。白斑,白指甲,色素沉着也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

这些都是流通不佳的主要症状,身体往往还有麻木和压痛的感觉。血栓是一种由血液循环不好引起的疾病,有压痛,疼痛,青紫和水肿等症状,此外下体有扩张的静脉。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是血管内层受伤,从而导致静脉阻塞。

泌尿系统
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与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组成,主司生成与排出尿液。由于大肠杆菌等细菌侵入尿路,便引发多种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膀胱炎与肾盂肾炎等,其中尿道炎与膀胱炎被称为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被称为上尿路感染。当出现以下三大体征的时候,要小心泌尿感染来袭:

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胸痛、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库鲁病或属慢病毒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能由麻疹病毒的突变株引起;寄生虫侵染,如脑型疟疾、脑型并殖吸虫病、脑型囊虫病;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性、隐球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亦可致脑膜脑炎。一部分癫痫的病因是脑膜或大脑皮质感染后局部瘢痕形成为病灶。

中毒包括金属中毒,如铅中毒可致外周运动神经麻痹、铅中毒性脑病,汞、砷、铊中毒亦影响神经系统;有机物中毒,如酒精中毒、巴比妥类中毒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机磷中毒使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细菌毒素中毒,如肉毒中毒可致颅神经麻痹和四肢无力,白喉毒素可致神经麻痹,破伤风毒素可致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动物毒(腔肠动物、贝类、毒蚊、蜘蛛、河豚等所含毒素)亦可致神经症状(肌肉软弱、瘫痪、抽搐、共济失调等)。

遗传缺陷许多影响神经系统的代谢病(如苯丙酸尿症、糖原贮积病、粘多糖病、脂质贮积病)、变性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帕金森氏病、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等)和肌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高、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营养障碍夸希奥科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一个类型)患者可有震颤、运动缓慢、肌阵挛等神经症状。维生素A缺乏或中毒均可致颅内高压症。维生素B族缺乏可影响神经系统,如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表现为多数周围神经损害,维生素B12缺乏可致亚急性联合性退行性变。

创伤可造成血肿、脑损伤、癫痫等(见颅脑外伤)。

免疫损伤预防接种后脑炎可能是疫苗中所含蛋白质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感染后外展神经麻痹、感染后舌咽神经麻痹等可能为周围神经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结缔组织病属自身免疫病,可累及神经系统,如风湿性热可表现西德纳姆氏舞蹈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如弥漫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视神经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脑桥中央型髓鞘融解症等。重症肌无力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气候变暖,冻土与冰川融化,科学家担忧远古病毒来袭,严重吗?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的生命形态,病毒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遗传物质,它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可以进行大量复制。在地球上病毒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最多的,但根据人类现有的了解来看,能够感染人体的病毒,其实数量并不多。在《病毒分类》中,人类科学家们识别出5500多种病毒,但是能够感染人体的只有200多种,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病毒都是有害的,相反有的病毒还可以为人类带来帮助。

“远古未知病毒”一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害怕,在联合当下世界正在面临的难题,以及全球变暖的趋势,人们担心是否会有远古病毒重见天日。

2016年,西伯利亚一名12岁男孩离奇死亡,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这名男孩接触了一只死去的驯鹿尸体,研究人员在这只驯鹿尸体身上发现了炭疽孢子,在20世纪初,大约有150万头驯鹿死于炭疽热,死去的驯鹿尸体有的被冰雪覆盖了,经久不见天日,随着气候变化,覆盖在这只驯鹿尸体上的冰雪融化了,由于温度升高,死去的驯鹿尸体会释放炭疽孢子,炭疽孢子在适合的情况下会重新激活成为具有感染性的炭疽杆菌,虽然它是细菌不是病毒,但仍向人类敲起了警钟。

在人类 历史 上曾发生几次比较大的瘟疫,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堪称人类 历史 上最为致命的传染病,它起初是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处军营中出现,接着开始在世界各地出现,到了1918年的秋季,全球大量爆发。这场疫情直到1920年才开始消退,经过统计,此次西班牙大流感疫情共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死亡人数约5000万至1亿人。那个时候由于 科技 不发达,人若感染了病毒,大多数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抵抗力。这场瘟疫过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科学家在阿拉斯加发现了冰冻的人类尸体,人们发现他就是死于当时的西班牙大流感瘟疫,科学家从他的身上提取到了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经过研究人员的基因测序,大家才第一次知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病毒。

2014年至2015年,法国科学家从一处洞穴中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两种史前病毒,这是3万年以前的史前巨型病毒,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唤醒了它们,当然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史前巨型病毒会感染并杀死阿米巴原虫,可以看到,在冰冷无氧的环境下,病毒或细菌可能进入到休眠的状态,待到外界的条件适合,它们就会被唤醒,并可能仍然具有感染性。

海豹瘟热病毒(PDV病毒),这种病毒曾导致北大西洋大量海豹死亡。2002年,欧洲港口成千上万只海豹,因为感染这种病毒死亡,2004年,科学家又在阿拉斯加的附近海域中的哺乳动物身上也发现了这种病毒,也导致了大量的哺乳海洋动物死亡,这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 在2004年到2009年,这种病毒的感染与传播速度更为严重。而2004年到2009年正是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加快的时间段,科学家分析海冰融化使得一些海洋动物不得不改变迁移途径,在途中因为接触新的环境而增加了感染与传播的几率,虽然PDV病毒是一种已知的病毒,但最初它也有可能是因为海冰融化而带来的。

2005年,科学家成功地将休眠3.2万年的细菌复活,这是一种肉芽孢杆菌,在同一研究项目中,科学家又将休眠10万年的细菌也复活了,它们都是在冰层或冻土中发现的。2018年,美国与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对一份永冻土样本进行了解冻,并且在其中复活了休眠3万年的线虫。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32种史前病毒,其中4种病毒的DNA是人类已知的,剩下的28种都是人类未知的,然而以上的这些发现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秘密不被人类所知。

一个个不争的事实表明,气候变暖会导致永久冻土以及海冰融化,而在永久冻土以及海冰之中,就潜藏着史前病毒,不过大家也不一定要担心,即便永久冻土融化了,让史前病毒暴露了出来,史前病毒也可能已经死亡了,死亡在解冻的过程之中。即便史前病毒侥幸苏醒过来了,也可能不会对人类构成感染性和致病性,其实,还是要回到如何治理全球变暖问题上,因为全球变暖引发的其它灾害日益严峻,治理全球变暖,已迫在眉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668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