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子宫肌瘤的复发率和肌瘤数量、患者年龄、遗传因素、个人饮食习惯等有关,此外,也和原来处理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有一定关系,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复发率更高。专家提醒,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并非一了百了,仍要遵医嘱随诊,每3~6个月复查B超一次。那么子宫肌瘤手术后复发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防肌瘤复发少用保健品
妇科专家介绍到,子宫肌瘤复发几率要看肌瘤数量、年龄、遗传、个人饮食习惯等。多数患者在手术后2~5年复发,且复发的肌瘤不一定长在原来肌瘤的位置。在年龄上,子宫肌瘤易发生在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期女性身上。未绝经女性中,术时年龄越小,肌瘤复发率越高。快绝经的女士身体的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再长子宫肌瘤的几率会明显小于雌激素正常的年轻女性。
同样道理,患者若服用了含雌激素的补品,如蜂皇浆、激素养殖的动植物等,肌瘤复发几率可能会增高。专家提醒道,保健品的管理不如药品严格,有些不合格的丰乳、减肥的产品,号称能“抗衰老”、“防早衰”,可能添加了雌激素,服用后会促进肌瘤生长。所以,尤其是患有子宫肌瘤的女士更要注意均衡饮食,锻炼身体,保持生活规律,不要一味追求保健品的功效。
手术方式可影响复发率
专家表示,子宫肌瘤根治术是将子宫切除。但有些患者因生育需求或个人意愿要保留子宫。这时,可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但子宫肌瘤便有了复发的可能性。“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有传统的开腹式手术和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两种。相对而言,对多发性肌瘤,微创手术的复发几率更高。”
“当然,患者也没必要为预防复发而切除子宫。”专家解释说,是否切除子宫一定要视肌瘤的个数及大小、是否影响月经、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个人意愿等综合考虑。例如,单个肌瘤、肌瘤小的、有生育要求的,当然就没必要切掉子宫。
部分患者可吃药控制或延缓子宫肌瘤再次发作的时间和程度。患者可以口服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生长增殖,但这类药物有副作用,一般服用3~6个月,不能长期服用。此外,专家提醒:“要不要吃药预防复发也得看是否有生育需求,有生育需求的人首先要解决生育问题,就不适宜吃药。”
复发后治疗未必动手术
子宫肌瘤可以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也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引起尿频尿急,导致便秘、排便困难等。复发的子宫肌瘤同样如此,多数并没有什么临床症状。因此,对于已经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不能认为肌瘤已治愈,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应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B超一次。
由于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即使复发也不一定必须再次手术。复发肌瘤是否要治疗跟原有肌瘤的原则一致:肌瘤直径只有2~3厘米、本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可以继续观察;虽无症状但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可考虑手术;有些肌瘤虽体积小,但造成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引起尿频尿急,导致便秘、排便困难等症状,也要积极治疗干预。
关于子宫的相关知识
子宫是位于骨盆腔中央的,而且是呈倒置的梨形,女性在怀孕前,子宫的大小仅有鸡蛋那么大,但是,在怀孕后,随着怀孕时间的增长,子宫的肌肉会因为激素的影响会变得很柔软,并且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增大,在临近分娩的时候,子宫可达30厘米以上。
怀孕期间患上了子宫肌瘤需要注意什么?
怀孕期:应注意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
通常情况下,医生不建议怀孕期做手术取出子宫肌瘤,因为手术操作不当会直接危害到胎儿的健康,因此,在怀孕期间,不建议做任何关于子宫肌瘤的手术。在孕期,只要孕妈妈只需要密切的注意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就行了。如果是随着子宫长大而变大。那么,要及时的让医生来进行处理。
子宫肌瘤的大小和其长出位置都会对怀孕的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是子宫肌瘤在孕中期的时候出现了变大倾向,这时候,就要警惕出现流产和早产的危险,如果是子宫肌瘤长在胎盘的附近,那么,要随时的观察胎盘的机能是否正常。
分娩时:如果肌瘤过大或阻塞产道,则需进行剖宫产
分娩时,如果子宫肌瘤比较大,或这是存在阻塞产道的情况,那么孕妇在分娩的时候,就要注意分娩方式的选择,不要执意顺产,这很有可能导致难产出现,进而威胁到母婴的健康。如果是问题很严重,就需要进行剖宫产了。
产后:子宫肌瘤本身会缩小
虽然孕妇患上子宫肌瘤,但是只要肌瘤没有影响到怀孕的正常进行,或者是没有影响到正常分娩,那么在产后,随着子宫慢慢收缩到和孕前一样大小,子宫肌瘤就会影响到子宫的正常收缩。所以,在产后,女性要特别注意产后的恢复情况,有异常要及时的就医处理。
温馨提示:孕妇在分娩后,如果是子宫肌瘤没有影响到子宫收缩,那么,大多数子宫肌瘤本身是会在产后自动变小的,如果是子宫肌瘤经过检查没有恶变,那么,是完全没有必要急忙到医院做手术的,只要定期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就可以了。第一宝宝网每位准妈妈都能拥有一个健康漂亮的宝宝,了解更多怀孕注意事项文章,让每位准妈妈安全健康度过每一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574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耳炎的日常护理常识有哪些
下一篇: 防治艾滋病必知12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