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很多人都容易出现的两种疾病,很多人在发现自己患上高血压和高血脂后就会很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因为如果不注意的话血压或者是血脂升高容易引发其他的疾病,那高血脂和高血压有什么区别?高血脂与高血压的区别有哪些?
1、概念不同
高血脂:所谓高血脂是化验血液中脂肪的含量。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2、参考数值不同
高血脂:判断高血脂的数值是血清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达到或超过标准数值,则可分别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两者均异常升高则称“混合型高脂血症”
高血压:判断高血压的数值主要是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40mmHg,舒张压等于或高于90mmHg,或两者之中一项异常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3、对身体的影响不同
高血脂:高血脂会增加血管的粘稠度,加重血管的堵塞。
高血压:由于血液对血管的压力作用,长期的高血压会加重血管的硬化程度。
4、诱发因素不同
高血脂:高血脂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精神紧张,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
高血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食盐、年龄因素。
5、症状不同
高血脂:高血脂的症状很少能够自我察觉,当血脂水平特别高时,脂质沉积在肌腱和皮肤内,患者的上眼睑内侧会出现黄色脂肪粒,在肘部、膝部、手足出现黄色肿块或是脚跟部跟腱肿大,甘油三酯很高时(800mg/dl以上)可引起肝脾肿大和腹部剧烈疼痛等胰腺炎的症状。
高血压:如果血压缓慢升高,通常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
6、防治高血压的食物
1.“瘦”牛排
很多营养专家都推荐人们少吃红肉,但牛肉应该是个例外。牛肉富含蛋白质、铁和B族维生素,而最有营养的是那种瘦肉多,又完全由草喂出来的牛身上的肉。(做牛肉的时候加一点花椒等香料,能大大降低因为高温而产生的致癌物质。)
2.开心果
开心果富含维生素B6和铜,能增强人体的活力。有研究显示,每天吃一大把开心果能帮助降低血脂。(买无糖的带壳坚果。在剥壳的过程中,你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吃了多少,这样就不容易吃过量。)
3.咖啡
美国营养学会的专家们认为,每天喝3—5杯咖啡能降低患2型糖尿病、大肠癌以及肝癌的几率。他们同时认为,咖啡中的抗氧化剂能保护体细胞和DNA不受损害。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也发现,每天喝咖啡的女性,不容易得高血压。(如果你担心喝太多咖啡会影响睡眠,可以喝一些脱咖啡因咖啡,它们仍然富含抗氧化剂,能起到同样的功效。)
4.虾
虾是一种无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食品,它同时富含抗癌物质硒和维生素D。人们一般认为虾的胆固醇含量很高,但实际上,虾含有的胆固醇并不能提高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吃少量虾,能提高人体的“好胆固醇”。(如果买不到新鲜虾,就到超市里买冷冻的。吃虾前用水冲洗,会带走40%的钠,减少升高血压的隐患。)
5.樱桃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吃樱桃能够降低胆固醇和血糖。2006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连续8天每天喝2大杯樱桃汁并坚持运动的人,比那些喝水的人,更不容易发生肌肉酸痛的现象。(除了当水果吃外,你还可以把樱桃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做成健康“冰激凌”,随时拿出来吃。)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压力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正常成人血压<140/90mmHg,成人高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脂症是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血脂的正常值:总胆固醇3-5.2mmolL。甘油三酯小于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2mmol/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以上。而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其基本特征是慢性高血糖。早期血糖虽已增高但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易饥、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神经等慢性病变及各种感染。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而危急生命。早上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不超过6.1mmol/L,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0mmol/L.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简称“三高”,但是它们是三种不同且独立的疾病。
百善三高为您解答:
高血压的定义是: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
高血脂的定义是:血脂过高,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
高血脂往往也会引起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因此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其原因如下: 高血压与糖尿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因;糖尿病病人血管对具有升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敏感;糖尿病易引起肾脏损害,肾脏受损害后可使血压升高。此外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 由此可知高血压与糖尿病都与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都应该同时降血脂。患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对比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优势。目前社会上购买的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大多是单一功能,而降血脂药大多对肝脏有一定损害作用,的研制正是根据其病理特点设计的,在降血压、降血糖的同时还降血脂,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血脂症。 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血脂症通常为高脂蛋白血症,即血清脂蛋白浓度升高。目前已经公认高血脂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高甘油三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及二者都高的复合性高血脂症。 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血脂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脂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此外,高血脂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脂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青年角膜弓等。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1]。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当空腹(8小时内无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摄入)血糖高于正常范围,称为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4.0-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7.8mmol/L,也可以称为高血糖,高血糖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只是一种血糖监测结果的判定,血糖监测是一时性的结果,高血糖不完全等于糖尿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548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鼻炎流鼻涕怎么缓解
下一篇: 狐臭二次手术有风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