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我们在感冒之后可能会容易出现中耳炎的症状,一般中耳炎症状首先就是耳朵疼痛,再一个就是耳朵轰鸣,其实中耳炎也分种类,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就是其中一种。那么,怎么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哪些因素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1、分泌性中耳炎病因
(1)咽鼓管阻塞
常见于增殖体(腺样体)肥大和先天性或后天性咽鼓管功能不全,比如腭裂等。鼻腔内有肿瘤也是导致中耳炎的因素,比如鼻咽癌会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2)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侵及咽鼓管,引起咽鼓管黏膜肿胀,造成咽鼓管阻塞。
(3)气压变化影响
肥鸡上升、下降过快,中耳内气压不能及时平衡,而中耳内的气压则相对的变为负压时,可能引起中耳积液导致中耳炎。
2、常见的症状表现
常见的症状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同时还会伴有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
注意:婴儿对周围声音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迟钝,喜欢抓耳朵时要及时就医诊治。
3、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3、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饮食上应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
4、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鼻腔的分泌物;
5、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不要头部太低;
6、洗澡、游泳时注意防止耳朵进水;
4、患者平时需注意
1、严防感冒
感冒时,鼻内黏膜受到刺激,导致连接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肿胀,使得内部通路变窄、积液排流能力降低。当耳部无法及时排除感冒造成的黏液时,那里就形成了细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温床,极其容易加重中耳炎炎症。
此外,有数据显示70%以上的中耳炎是由感冒引起的,患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非常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所以防感冒也是预防中耳炎的关键。
2、避免耳朵进水
正常的外耳道有鼓膜将中耳隔开,在耳朵浸入脏水后不会进人中耳。慢性中耳炎患者大多数有鼓膜穿孔,缺少了保护屏障,游泳时脏水很容易进入中耳,会造成感染或者加重病情。
3、科学饮食
中耳炎饮食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原则,禁吃辛辣刺激、坚硬难咬的食物,辛辣食物会导致生内热,坚硬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则容易加重耳内疼痛。
4、不抽烟喝酒
吸烟喝酒不仅会降低身体抵抗力,还会致呼吸道的黏膜下血管扩张,纤毛运作减慢,加重中耳及鼻腔的炎症。
一般治疗
可以通过捏鼻鼓气法、导管法等改善咽鼓管通气。
可用鼻部喷剂减轻鼻塞症状。
药物治疗
抗生素
如红霉素、头孢呋辛等主要用于控制急性期感染,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发挥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注意逐渐加量、逐渐减量,避免长期应用。
促排药
可以使用促排药稀化积液,使之更容易排出。
促排药
可以使用促排药稀化积液,如桃金娘油胶囊、桉柠蒎、欧龙马等,使之更容易排出,并且可以增强咽鼓管中黏液纤毛输送系统的清除功能。
鼻部喷剂
可在局部应用滴鼻药物或喷鼻剂,如1%麻黄素滴鼻液、鼻喷激素等,使咽鼓管口、鼻腔通畅。
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
可反复进行,抽出积液缓解患者不适,对清除分泌物快速有效。
鼓膜切开术
较为黏稠的积液抽出有困难时,可以切开鼓膜,避免引起粘连性中耳炎。
鼓膜置换术
为本病最有效方法,在鼓膜做放射张切口,吸净黏液后置管,留置时间一般在三年以下,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多可自行脱出。
其他手术
对于腺样体肥大者需切除腺样体,鼻息肉者需要进行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偏曲需要进行矫正术,若经上述治疗无效且未查出相关疾病,必要时可通过鼓室探查术、单纯乳突开放术治疗。
预后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会在2~3周好转,多数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听力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3~6个月复诊听力测试,出现问题及时治疗。
能否治愈
分泌性中耳炎为短暂性疾病,目前能治愈。
能活多久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复诊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间隔3~6个月复诊,监测患者听力情况。
饮食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宜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禁食烧烤、海鲜等食物,多饮水,多吃苹果、绿色蔬菜等。
饮食调理
少食煎烤、油炸之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烧烤、海鲜等食物暂时避免食用。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易消化食物,如豆制品、稀饭等。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苹果、梨都是很好的选择。
护理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要注意耳朵部位卫生,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注意休息,多喝水。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日常护理
戒烟、戒酒,注意加强营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感冒,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注意耳朵不要进水。
避免经常处于过于嘈杂的环境中,改善聆听环境。
病情监测
平时注意关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等症状有无改善,患者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必要时3~6个月及时行听力测试,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要放松心情,学会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不适,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要遵照医嘱定期服药,按时复查,出现其他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复诊。
预防
分泌性中耳炎与患者个人体质等关系较为密切,日常生活中应加以预防,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个人体质,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避免熬夜、劳累等,预防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接种流感疫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多饮水,加强营养。
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积极治疗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比如腺体样肥大等。
孩子出生后尽量母乳喂养,喂养新生儿时注意喂养姿势正确,使用奶瓶喂养时注意把婴儿头部抬高。
存在过敏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上册[M].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辰,王建安.内科学:上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53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哺乳期月经量很少
下一篇: 中暑的急救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