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所以做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预防血吸虫疾病不要患上,因此了解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大多数人对于血吸虫疾病都并不是非常地了解,那么怎样预防血吸虫?预防血吸虫的知识有哪些?
1、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教育
加强社区,农村防治血吸虫病知识的教育工作;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开展预防血吸虫病活动;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机制;普及预防血吸虫知识。
2、控制传染源
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牛、猪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血吸虫成的宿主。
3、中间宿主
钉螺是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禁食钉螺,尽可能消灭钉螺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改造生态环境和药物灭螺便是最有效的灭螺方法。
4、远离疫水
大人和小孩应该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需接触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例如: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等。避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5、粪便管理
开展普查普治血吸虫病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传染源。发现人和动物血吸虫感染者,对感染人群和牲畜的粪便进行管理,避免污染水源,保护水资源,改善用水环境和卫生。
6、饮食方面
不吃生水,不随便和生病的人和动物接触,不吃可能有血吸虫的食物。例如:感染后的猪肉、牛肉、螺肉等
7、临床表现
1.慢性血吸虫病:接触疫水1~2天后,可出现尾蚴性皮炎。—般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脾肿大。如感染较重,可出现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
2.急性血吸虫病: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急性血吸虫病半数以上病人有腹痛、腹泻,10%病人有脓血便,腹泻次数不多,或长期持续,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少则数天,多者数月。腹泻多发生于与疫水接触后2个月之内。大便稀溏,水样;也有为痢疾样腹泻者,伴里急后重,大便带血和黏液。此外,尚有发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咳嗽、气喘及胸痛等肺部症状。
3.晚期血吸虫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即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及侏儒型。
1、下水前在可能接触到疫水的足、手部皮肤涂抹防护剂;2、用药物处理过的防护服或塑料用品做成的篾套,以防止尾蚴侵入皮肤;3、在有螺水域设置血吸虫病警示标记,告知游客到疫区旅游,要避免接触疫水。
血吸虫对宿主带来的危害以虫卵所致的损害为最重。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形成虫卵肉芽肿,最后导致肝脾肿大、肠壁纤维化、肝硬化和腹水;在儿童则可因反复感染而引起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生殖机能不好,形成血吸虫性“侏儒症”,丧失劳动力。中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12个省的部分县均有发现,最南处为广西横县,最北处为江苏宝应县。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其防治原则是年年查治病人、病牛,杀灭钉螺,管好人、畜粪便,粪便要储存一段时间再使用,防止能孵出毛蚴的虫卵落入有螺水体,管好水源。到1958年,中国已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近些年有钉螺的面积和病人有回升趋势。因此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地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有哪些?
根据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固时因地制宜的血吸虫病防治方针,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查病治病:定期对接触疫水人员进行血吸虫病普查,发现感染者及时治疗。这项措施对于控制血吸虫病向慢性、晚期发展和控制传染源有重要意义。
预防性服药:在出现高频度、大面积接触疫水的情况下,对接触疫水的人员开展预防性服药,以减少“急感”的发生。
改水改从厕:通过接用城镇自来水、改用井水或江、河、湖水消毒等方式,保证用水卫生安全,减少因生活用水引起的血吸虫感染;改用无害化厕所,减少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健康教育:通过印发宣传册、宣传画、播放光碟、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传播血防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个体防护:生产作业时,穿戴防护器具(高筒胶鞋、防护手套、防护服等);涂擦防护药品(防蚴灵等),以减少、减轻感染。
查螺灭螺:在基层站点、施工点已易感染地带查螺灭螺,消除血吸虫病传播媒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455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产后排尿困难怎么办
下一篇: 匹多莫德颗粒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