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宝宝肠套叠的方法
虽然宝宝肚子在痛,但那么小的孩子,还不会清楚地表达,这时候,家长必须要“察言观色”,了解宝宝在跟你们“说”些什么。宝宝发生肠套叠的表现,还是跟普通的肚子痛稍有不同的。
腹痛、哭闹——宝宝肚子痛时最初表现出症状,在出现这个症状时,宝宝会有阵发性地哭闹,有时候宝宝还会缩住双腿,或者用手抓腹部位置,脸色发白;
呕吐——宝宝在哭闹时伴有呕吐;
便秘——肠套叠时,宝宝的肠子堵住了,就会发生便秘的情况。所以,肚子痛,特别是没有大便的宝宝,父母应提高警惕。
腹部包块——医生可以可以在宝宝的右肋缘下面或肋上摸到包块,父母也可以试试;
血便——在8~12小时后,宝宝就会出现便血症状,会拉带血的便便,此时父母应及时送孩子就医。
二、肠套叠的诊断办法
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套叠处受阻,阻端钡剂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如能早期发现孩子发生肠套叠,非手术方法就可治疗。但如果延误诊断,套叠的肠管会发生中毒坏死,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的肠管,而孩子的健康也会受到很大危害。
宝宝在发病10小时后,孩子就可能拉血便,发病超过24小时,肠道就可能开始中毒坏死,最好在24小时以内,宝宝的病情要被及时发现,并及时送往医院。
而在医院里,检查是否为肠套叠的最佳手段,便是腹部X光,有些孩子的父母不愿意做X光检查,往往就不容易做出正确的诊断,延误病情。
宝宝肠套叠发病早期,大多可通过空气灌肠治疗而治愈,这种方法治疗肠套叠效果好且无创伤。但是,到了晚期,可能需剖腹手术切除治疗。
三、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措施
疾病治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均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压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3个月以下婴儿肠套叠和诊断性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80mmHg。
禁忌证:①病程超过2天以上,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②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③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④小肠型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肛门插入Foley管,此法是小儿外科与放射线科医师密切合作完成。肛门注入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可见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
灌肠证实肠套叠已完全复位后,还需作如下观察:①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②患儿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③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肿块;④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时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
(2)空气灌肠复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为结肠穿孔,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患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应立即用消毒针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排出腹腔内气体。
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①非手术疗法禁忌症的病例;②应用非手术疗法复位失败的病例;③小肠套叠;④继发性肠套叠。
(2)肠套叠手术复位术
手术前应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水、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较小婴儿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若经过灌肠已知肠套叠达到回盲部,也可采用麦氏切口。
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检查有无肠坏死。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如复位困难时,可用温盐水纱布热敷后,再作复位。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腹腔,按层缝合腹壁。对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的病例,应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四、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
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1.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
2.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
3.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
4.结肠型。
5.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
6.多发型在肠管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肠套叠。
B超可以诊断肠套叠的肠套叠的主要症状就是腹痛腹胀和,嗯意见建议:一般情况下肠套叠,主要就是发生于两岁以下的小孩。主要的症状表现就是腹痛腹胀和血便。一般的肠套叠是结肠和回肠套叠。局部会有一个腹部的包快。一般为突然发作的腹痛症状比较严重,儿童哭闹不安。像这种疾病的话,通过彩超,是完全可以诊断的。
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引起梗阻,称为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最多见的肠套叠类型是回肠末端套入结肠。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阵发性腹痛,病者面色苍白、出汗、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可摸到腊肠型、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疼痛的肿块,常位于脐右上方。随着病程的发展可逐步出现腹胀等肠梗阻症状。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结肠受阻,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发生原因与肠息肉、肿瘤有关,多呈不完全性梗阻,故症状较轻。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便血不多见,肠套叠可自行复位,所以发作后检查常为阴性。
1、腹痛
这是肠套叠的主要症状,突然发生,呈阵发性疼痛,孩子会突然性剧烈哭闹、尖叫,面色苍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多于数分钟内平静,短时间隔后再次发作。多次发作后间隔缩短,间歇期嗜睡。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
2、呕吐
呕吐为肠套叠的早期症状,开始为不消化食物如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接着可能有草绿色的胆汁,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严重时甚至吐出有粪臭的液体,此说明肠套叠引起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
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有时仅为少许血丝。
4、腹部包块
孩子腹部可触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肿块多沿结肠区分布。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为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无压痛,略带弹性。
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3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