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
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2)功能障碍:即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儿童咽鼓管短而宽,近于水平位,因此鼻咽部的感染易扩散至中耳,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
3、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4、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5、其他:分泌性中耳炎在患感冒或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很常见;平卧位喂奶、接触其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被动吸烟等因素都可以增加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二、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检查
(1)鼓膜:急性者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内陷或外凸,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
(2)听力检查:纯音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传声结构及两窗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抗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负力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当儿童不配合时可改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多能准确反映儿童的听力损害情况,查找病因,对症处理,早日恢复儿童的听力。
(3)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4)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三、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怎样治疗
中耳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耳科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耳内流脓,严重的还会出现耳聋的表现。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耳内的脓液未完全吸收,会引起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影响小儿的听力和语言的发育和学习。因此,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要及早治疗。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原则。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下:
1、清除积液,改善通气。常用的方法如下:(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5)咽鼓管吹张: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2.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果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鼻咽或鼻腔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3.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抗菌药。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给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关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的介绍,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所了解。
四、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症状。较大的孩子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像有东西塞住,耳朵里面嗡嗡的响,听力下降,学习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年幼的孩子可能说不出这些症状,而是常常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常常问“什么?”;需要让人重复。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等等。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二、危害
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因感冒迁延不愈,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而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恢复正常。
儿童患上中耳炎后为什么病情总是反复发作?专家指出原因如下:
一、是儿童咽鼓管的构造与成人不同。成人的咽鼓管位于中耳腔的一端较高,而鼻咽一端较低,且靠近鼻咽一端的管径相对较细,这就便于中耳的分泌物流向鼻咽部。但儿童的咽鼓管两端接近水平位,两端管径均较为粗大,且比较短,所以,鼻咽部的分泌物容易经此流向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二、是儿童免疫力低下。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容易通过咽鼓管向中耳蔓延。>>>推荐阅读:患上慢性中耳炎为何要及早进行治疗
三、是很多父母在婴幼儿进食时采取了不正确的姿势。如躺着喂奶,这样,由于回奶的原因,可使食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四、是由于儿童处于发育期。淋巴组织亦处于发育状态,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腺样体肥大,容易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咽鼓管堵塞而引起中耳炎。
婴儿中耳炎可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为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一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口服药物、外用药物等方式治疗,具体如下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鼓膜未穿孔的婴儿可以遵医嘱用酚甘油、泰利必妥滴耳液等药物来滴耳;鼓膜穿孔的婴儿可以用氧氟沙星或者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若患者伴有发热,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必要时需要切开鼓膜排脓,这样可以防止颅内感染。
?分泌性中耳炎
治疗上一般可以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内舒拿、布地奈德等等,同时可以采用抗生素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等,可促进病情尽快恢复。
?日常生活
患有中耳炎的婴儿应确保充足的睡眠,在睡眠期间尽可能地抬起头和颈部,减少充血和肿胀,以免加重中耳炎的症状。另外,要避免耳朵进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干燥和刺激性食物。发烧的婴儿应尽可能多喝水,以补充人体所需水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3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