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因此原生家庭的教育最能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随着社会对“熊孩子”的容忍度逐渐降低,
家长们也纷纷在起跑线上摩拳擦掌,急于将孩子雕琢成乖巧懂事的小大人模样。
但是否有想过,
我们在教育孩子要乖巧懂事背后,却依旧走在错误的价值导向。
曾经有个心理学家在微博上讲述一段自己在高铁上的经历:
但博主认为这种教育表面上是教育孩子要懂事,但背后孩子并不没有建立自己的是非对错。再加上父母的那句“阿姨生气了”,将矛头引向可别人,孩子自然就学会“能赖在别人身上就赖在别人身上”。
因此父母的待人接物以及三观水平,都在潜移默化隐形传递给后代。但也有不少父母认为,带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可以了。
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常常充斥着:“以终为始”、结果导向的教育。例如:
“都怪这个地不好,我们打它!害到宝宝摔跤!”
“你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没哭,所以你也不能哭!”
“你要是这样,妈妈就生气了!”
当面对孩子哭闹时,我们常常会将道德规则具体化,利用“别人的评价”来表现出来。我们还以为孩子还没长大,然而,根据脑科学相关研究表明:3-7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经逐渐定型,可以很清楚有对错观念。
因此,当孩子听到“再吵妈妈就生气了”,孩子会用简单的应激反应能力,推断“妈妈不生气的话我吵闹就无所谓了”,而不会意识到“我这样子做是错的,才会引起妈妈生气”。
这样教育方式,表面上是教育孩子乖巧懂事,但背后却有意或无意地跳过了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环节。面对爸爸妈妈如何对待别人,他们从而生成了关于善恶的最初概念和理解。
借用他人权威为孩子树立道德标准,对“该不该”充满困惑
“你再不听话,我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你再不努力学习,你以后就只能出去扫大街!”
“你再哭,再闹,医生就要给你打针了!”
这些话,相信大家在童年时期都有似曾相识的记忆吧?且不说这些父母的恐吓对职业本身的冒犯,也不说孩子会对这类职业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就单单以这个归因,本身也是存在很大问题。
在孩子潜意识里,他们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充满困惑。这样子他们不能很好理解错误的归因,而且还会让孩子形成两种性格极端:
第一种,患得患失,永远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由于从小得不到关注,孩子会逐渐依赖别人的认可来实现自我价值。长大后也往往自卑,怀疑自己能力,需要反复询问才能安心。在正常社交中,他们往往会以别人考虑为先,从未向别人展露自己的软弱,压抑自己去迎合他人。
第二种,缺乏反思,常常将责任推卸他人
家长们总会以各种谈条件的方式去驱动孩子完成某些任务,什么“上午做完作业,那下午就带你去玩”之类的话语,让孩子逐渐抱怨自己努力却得不到认可,而父母却抱怨为什么自己将心血倾注孩子身上,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因此这样“巨婴”一遇到事情,就会从外界找原因,从不敢承认失控,失控会引发巨大的无助感。让孩子根本找不到对错的客观依据,认为没达到父母要求就是失败,就会否定自我。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三观正确的传递,让孩子长大后能够幸运地通过社会磨炼找回自信,不活在别人眼里的妥善,知道内心的充盈大多时间需要靠自己滋养。
父母在等孩子道谢,而孩子却等着父母道歉
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培养,还真是影响孩子今后一辈子的人生。
哪怕再好的学校,家长的位置依旧无法取代。
也许上一代人会因各种客观因素,没法给我们精致的家庭教育。
我们不奢求每一个被错误教育的孩子,都能与原生家庭轻松和解,
但至少这一代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能做的比上一辈要好一些。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恐怕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诉求,把父母的观点强加灌输进孩子的脑中。
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当下家长普遍的做法。而偏偏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及自我发展能力,甚至忽略了德智教育,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家庭教育中往往惩罚多于表扬,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也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后会使用棍棒的方式惩罚孩子,但用棍棒教育孩子只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破裂,所以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提倡的。当孩子犯了错之后,家长不应该用捆绑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也不能够溺爱孩子,溺爱孩子,会让孩子越来越难管教,所以在每次孩子犯错误之后父母会很迷茫,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
棍棒教育打在孩子的身上,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也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畏惧父母,这样会使亲子关系感情破裂。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心理就不会再和父母进行沟通,想要让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就会很困难,同时通过官方教育打孩子,让孩子知道错误,这种行为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棍棒惩罚孩子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之后,如果再通过棍棒教育的方式,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厌恶父母,还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用棍棒教育是比较表面作用的,还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恶,通过棍棒教育很有可能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让孩子内心有不服的心理,所以如果长时间用棍棒教育孩子,那么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所以平时不应该通过棍棒教育惩罚孩子的错误应该进行沟通的方式去告诉孩子哪里错了,让他记住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教育,孩子很容易出现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犯错,但是孩子在犯错中也可以不断的去探索和学习,后续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父母应该宽容孩子的错误,并且帮孩子找到犯错误的原因,父母应该及时纠正孩子改正错误,但是不能够一味的指责孩子用棍棒教育孩子,如果一味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抗压能力差或自卑感的问题,还会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温柔的对在孩子,让孩子在错误中得到真理。多与孩子沟通,当孩子犯错误时,要理性的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
这种亲子教育,父母在不知觉中不仅给自己挖坑,最终还会误导孩子,然而不少中国父母用得不亦乐乎,看看到底是什么教育吧。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经典实验。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一条杠杆。小白鼠由于饥饿到处爬,不小心压到杠杆,立即掉出一粒食物。随后小白鼠的几次偶然碰触,每次都会掉出一粒食物。后来实验人员只要把这只小白鼠放进笼子里,小白鼠便会按压杠杆。小白鼠懂得了“压杠杆→食物”的关系。这便是有名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后来有人对1岁大的婴儿也做了类似事情。当婴儿咯咯笑时,他给婴儿一瓶爱喝的鲜榨橙汁,每次如此,到最后,婴儿每次想喝鲜榨橙汁就会咯咯笑个不听,一直到大人给他拿来橙汁为止。婴儿也懂得了“咯咯笑→橙汁”的关系。
故事1:
某天带孩子跟一位认识的妈妈到图书馆,这位妈妈的儿子5岁左右,他总是吵吵闹闹制造各种声音,干扰了旁边专心阅读的旁人。这位妈妈小声警告了几次没用,最后生气了拍打了孩子,孩子“哇”一声哭了,旁人纷纷回头看。
这位妈妈紧张地把孩子拉到一旁,接着往孩子嘴巴塞进一块巧克力。我看着孩子哭着笑的表情,暗暗替这位妈妈着急。
故事2:
有个小男孩很贪玩,经常因为贪玩被奶奶打,但孩子的奶奶跟我说:“这个孩子就像一块牛皮,怎么打也没用。”后来我终于发现了端倪。
有一天傍晚,天很晚了,我们已经吃完晚饭才下楼散步,看到小男孩还在楼下的小操场上玩。他奶奶着急地催:“快走了,太晚了,爸爸差不多回到了,我还没煮饭……”孩子无动于衷,奶奶一生气走过去狠狠地往小男孩的 *** 上打了几下。孩子一边哭一边跟着奶奶回家。
看到孩子哭了,奶奶便赶忙说:“别哭了别哭了,回家让你看电视行不行?”小男孩点点头,便停止了啼哭。
故事3:
一个小女孩某天写作业心不在焉,字迹不仅潦草,还出现了不少错别字,爸爸让小女孩认真写,小女孩答应了。但没多久,爸爸回头再来检查的时候,错误的字不仅没改正,还出现了不少新的错别字。爸爸一生气把女儿的作业本撕了,让女儿重写。
小女孩大哭起来,看到女儿的眼泪,这位爸爸心软了,说:“我给你买那个红色布偶,别哭了,写完作业我们一起去买。”孩子止住了哭,认真地重写作业,嘴角忍不住笑意荡漾。
这种教育,据说曾经被欧美父母称为最愚蠢Top1的亲子教育,多少中国父母不知不觉中用得不亦乐乎呢?
有些父母为啥害怕孩子哭闹?
有人说,孩子的哭闹是天底下最能引起人类情绪反应的声音,容易让人揪心和烦躁,对孩子的亲父母和家人尤其如此,所以大人为了让自己尽快摆脱难受的情绪,便急迫地想办法让孩子止哭,因此大人常常做出不分轻重的行为,给孩子制造了混乱,最终不仅不利于孩子不良行为的改正,反而会制造出新的问题。
分析这种最愚蠢教育的严重后果
这些大人的行为模式是这样的:犯错→打或批评→哭闹→物质好处
有这种行为模式的大人,他们想象中有这两对因果:犯错→打或批评;物质好处→不哭闹
但结果到了孩子那里变成了5种因果:
1、犯错→物质好处:孩子会通过重复犯错,获取物质好处;
2、打或批评→物质好处:孩子会通过被打被批评,获取物质好处;
3、哭闹→物质好处:孩子会通过经常哭闹,获取物质好处;
4、打或批评→哭闹→物质好处:孩子会争取被打被批评+哭闹,获取物质好处;
5、犯错→打或批评→哭闹→物质好处:孩子会通过经常犯错+被打被批评+哭闹,获取物质好处。
但是,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被打被批评属于不良体验,孩子很快便会丢弃,长期下来留给他们的是这两种因果:
1、犯错→物质好处:孩子会通过重复犯错,获取物质好处;
2、哭闹→物质好处:孩子会通过经常哭闹,获取物质好处。
其他情形:
如果在打骂孩子普遍的家庭,部分孩子会因为害怕被打被批评而减少犯错,但哭闹毫无疑问会成为他们获得物质好处的杀手鐗。这些父母既暴力希望孩子改正不良行为经常打骂孩子,但另一方面又像懦夫般软弱,听不得孩子的啼哭,所以有暴力打骂孩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爱哭闹。
如果这些家庭在孩子哭闹后狠心如铁,不是给物质好处,而是再打骂或吼叫呵斥阻止,结果孩子既害怕犯错又害怕哭闹,最终变得既冷漠又战战兢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哭闹后,父母心软放任,孩子会建立“哭闹→得逞”的行为模式,继而孩子会用哭闹作武器达到目的。
看看,结果是否跟你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那些听不得孩子哭闹的家庭,他们的孩子不仅坏毛病多,并且常常喜欢哭闹就是这样的原因。
有父母可能有疑问,我偶尔用物质好处“贿赂”哭闹孩子不行吗?
别太自信!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一贯性,至少思想也总是有一贯性,小心用着用着尝到甜头便再也摆脱不了,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从饥饿小白鼠实验,可以推演出理智的教育行为模式,它们应该是这样的:
犯错→教育
哭闹→漠视
良好表现→赞扬
孩子想吃零食→给零食(不跟条件交换沾边)
“像水一样流淌”,大概只有这句话才能解释“哭闹→漠视”的境界了,从哪里来让它回哪里去,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从来没来过一样。孩子也会在大人的这种漠视中,因为“哭闹→得不到任何东西”,便会像压杠杆没得到食物的小白鼠一样,抛弃“哭闹”作为杠杆。所以从一开始漠视孩子哭闹的家庭,他们的孩子也常常少哭闹。所以,那些越听不得孩子哭闹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越哭闹。
最后提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29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这50万人向你证实:熬夜真的会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