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预防眼底病变,控血糖是关键(糖尿病眼底病变?)

中医世家 2024-06-04 19:51:44

预防眼底病变,控血糖是关键

6月6日是第1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活动主题为“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专家指出,眼底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极具杀伤力的并发症,糖尿病只要一确诊,就应检查眼底,并保证每年一次检查,这是尽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好方法。一旦眼前有黑色“漂浮物”、“蝌蚪”、“蜘蛛网”,就要马上就诊。

病程越长眼底病变几率越高

王先生15年前患上了糖尿病,当时他每天忙于事业,忽略了医生的叮嘱,从不定时检测自己的血糖,更谈不上定期到医院复诊。而且,王先生的生活没规律,吃饭谈不上定时定点,遇到酒桌上谈业务高兴了还要豪饮几杯。殊不知,糖尿病的合并症正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最近,王先生的视力突然下降了许多,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他起初觉得是休息不好导致的,但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发展到看不见东西的状态。情急之下,王先生到了医院求医。医生告诉他是糖尿病合并症导致他双目失明时,他才为自己忽略了糖尿病的治疗感到懊悔。

据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张良介绍,像王先生这样因糖尿病而导致失明的人群在临床上正在逐渐增多,这些人群基本上没有对眼睛的保健意识。张良引用相关数据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具有显著的地区和种族差异,世界各地的患病率在17.6%-40%。2012年,广东东莞40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7.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占糖尿病人群的18.2%。这个数据可为广州等地区提供参考。

张良说,糖尿病对眼睛的损害,在患病的3、5年内基本没有体现,一般8年、10年,甚至15年后才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糖尿病病程越长,患者出现眼底病变的几率越高。糖尿病一旦致盲,治疗非常困难。所以,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因为糖尿病眼病合并症的早期表现不明显,只有查眼底,看其视网膜上是否出现微血管瘤,才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眼睛过早失明。

糖尿病并发症是致盲“杀手”

糖尿病性眼病贯穿于糖尿病的各个不同时期,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张良谈到,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骤盲白内障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因此被冠名为糖尿病致盲的“三大杀手”。

首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六期,随着糖尿病病程和病情的不断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逐渐加重,血糖升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催化剂。当出现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时,在相应范围内产生了盲区―视野缺损,一旦视网膜全脱离将导致全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网膜脱离需要手术治疗,及早手术治疗是恢复视功能的前提,早期小范围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可挽救部分视功能,大范围的视网膜脱离手术预后较差。

其次是骤盲白内障。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称为糖尿病性白内障,在糖尿病并发的眼病中居第二位,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血糖高、房水渗透压发生改变以及代谢紊乱所产生的毒性产物有关。高血糖引起的白内障又称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主要发生在年轻的重症糖尿病患者中,在幼儿中也可发生,而中老年人比较少见。双眼多同时发病,进展速度快,常几天就可以成熟。糖尿病性白内障若在发病初期及时地控制血糖,变浑浊的晶状体可以部分恢复透明,晶状体一旦完全浑浊只有依靠手术复明。若治疗不及时,很快即可致盲,因此称为骤盲白内障。

再次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引起的青光眼多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晚期,视网膜的缺血改变导致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继而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展迅猛,视力急剧下降,可伴有眼痛、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发生眼内大量出血,药物治疗多难以奏效。手术治疗往往因术后新的滤过口再次粘连、闭合而造成手术失败。

好视力不等于没病变

张良指出,视力好并不等于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很多糖尿病患者对检查眼底的重要性严重缺乏认识,有的甚至认为视力都正常,要检查眼底肯定是大夫为挣钱“瞎忽悠”,结果导致视残,甚至失明。

张良还指出,糖尿病起病隐匿,很多患者只因无症状而不自知,而这时可能对心、眼、肾、脑、足等已造成伤害。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用肉眼能看到的血管,其病变情况不仅能直接反映视网膜受损情况,还能反映疾病对全身微血管的损害程度,进而间接判断出其他脏器的受损状况。所以,糖尿病患者尽早检查眼底,这对治疗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据专家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早期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比如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没有针对性特效药。不过,这不意味着就束手无策。张良重点谈到了激光治疗技术,也就是光凝术。“在门诊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病人询问,到底我的病情需不需要做激光手术?”张良表示,很多病人认为在眼底上做光凝挺难受的,害怕做激光。但目前,视网膜光凝仍然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恶化。

另外,糖尿病黄斑水肿也可以做光凝,美国的研究发现黄斑区早期光凝可以降低病人失明的风险。张良表示,如果病人符合激光光凝术的指征,建议还是尽早做手术,以防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他同时指出,激光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眼底可能再出血,还可能会有一些并发症,比如视力模糊等。但如果错过了激光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的难度就大了很多。

张良还强调,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即使经过激光治疗,测得血糖再升高,可能在视网膜其它部位又产生新的病变、黄斑水肿等,这仍会造成视力进一步恶化。因此,只有适当的控制血糖,让血糖不再高涨才能稳定眼底的病变。

糖尿病眼底病变?

I 型糖尿病和 II 型糖尿病病人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事实上,在糖尿病成年患者中,大约有 45% 都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患糖尿病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想保护视力,一定要严格预防,控制好血糖水平,并且每年进行眼科检查。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没有什么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因此你可能已经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完全不知晓。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
1、视野中出现漂浮的斑点
2、视力模糊
3、视野中出现暗纹或红色膜状物
4、夜间的视力减退
5、视野不全或缺损
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常累及双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因
由于糖尿病患者不能正常地进行糖代谢,使得血糖水平过高,这会导致眼睛的晶状体发生肿胀,以至视力变得模糊。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高血糖会损伤负责给视网膜提供营养的小血管 (毛细血管),造成视网膜发生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两种类型: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程度有轻有重。发生这种病变时,视网膜的血管壁变得脆弱,导致血管壁上产生小的突起,有时还会出现渗液或渗血到视网膜中。这些小突起被称为微动脉瘤。随着疾病进展,视网膜中的小血管可能完全被堵住,而大一点的静脉血管可能开始扩张,神经纤维也可能开始发肿。如果视网膜的中心 (黄斑) 也出现发肿,则被称为黄斑水肿。

血糖控制很好为何还会视网膜病变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主任栾洁指出,虽然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措施,但糖尿病人千万不要自认为血糖控制得很好,就不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而言,严格控制血糖升高的确可以延迟视网膜病变,可是对于中晚期的糖尿病患者用处不大。 另外,在视网膜病变早中期,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行,对减轻病情是有益的,但是一旦病变发展到晚期,严格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因此,在病变早期干预和治疗尤其重要。 一些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也不可忽视,如糖尿病人患有高血压,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也可引起视网膜的一些病理改变,虽然血糖控制得很好,也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另外,肾脏病变、贫血、高血脂、吸烟等也被认为对视网膜病变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排除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有利于降低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失明率。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1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